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3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2022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11.17•【字号】汉中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六届]第38号•【施行日期】2022.11.17•【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轨道交通正文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2022年)(2011年5月25日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11年7月22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根据2016年12月22日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2017年3月30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的《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西安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等49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18年10月30日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2018年11月30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根据2020年10月21日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2020年11月26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的《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西安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等65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2年8月31日西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22年9月29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的《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三章保护区及设施保护第四章运营第五章综合开发第六章安全应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6和五号线一样,地铁六号线也分一、二期建设。
六号线一期自南客站至劳动南路站,线路全长19.9公里,均为地下线,设车站15座,车辆段1处,总投资118.37亿元。
计划201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20年底建成通车。
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六号线二期工程沿东、西大街避绕钟楼方案,这标志着西安未来将形成以钟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两条地铁换乘线路,届时将大大缓解钟楼附近的交通压力。
六号线二期自劳动南路站至一号线起点纺织城站,全长19.7公里,均为地下线,设车站16座,计划明年8月份开工建设,争取2020年底与一期工程同步开通试运营。
地铁六号线站名(暂定名)一览六号线一期:南客站、侧坡、纬二十八路、纬十八路、西部大道、锦业二路、锦业路、丈八六路、丈八四路、丈八一路、省游泳馆、木塔寺、科技路、劳动南路六号线二期:丰庆路、西关正街、贡院门、广济街、钟楼、大差市、东关正街、兴庆路、咸宁路、万寿南路、东胜北路、田家湾、纺南路、纺五路、纺三路、纺织城89地铁九号线(临潼线)起点设在地铁一号线终点站纺织城站,终点设在临潼秦汉大道。
临潼线全长约25.92公里,线路以地下为主,地面为辅。
目前九号线临潼大学城试验段已经开工,将于2016年3月份启动全线前期工作,计划2016年10月份全线开工,争取2020年底与地铁六号线同步通车试运营。
13地铁十三号线(机场线)全称叫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项目,它是陕西省首条城际铁路,线路全长27.3km,设有9座车站,其中3个站在地下,3个站在高架桥上,另外三个站在地面,连接机场与北客站。
地铁十三号线已于2014年开工,计划2018年建成通车,届时从北客站到机场仅需约27分钟。
14地铁十四号线通往户县方向。
主线以航天基地为起点,向西经长安韦曲、高新新区及长安通讯产业园,至户县副中心;支线从西留村起至草堂科技产业基地。
十四号线也将在“十三五”时期开工建设。
未来据“悦西安”论坛网友近日爆料的规划图所示,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由15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其主体网络形态呈棋盘+环+放射型结构。
西安地铁远景规划图西安地铁,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199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中,首次正式提出兴建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73.17公里。
这项规划于1999年获得国务院的批复。
2004年2月,在重新编制的《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市政府将轨道交通线网的远期规划,增加到6条线路,总长251.8公里。
一号线:线路西起西安市西大门后卫寨站,经三桥站,沿枣园路一路东行,经皂河、汉城路、枣园站后,沿大庆路经开远门、劳动路至玉祥门站。
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莲湖路、西五路、东五路经洒金桥、北大街、五路口至朝阳门站,穿越古城墙后,沿长乐路经康复路、通化门、万寿路、长乐坡站,西行下穿浐河后经浐河、半坡站后沿纺北路至终点纺织城站。
线路全长23.9千米,设车站19座。
二号线:线路北起北客站站,是亚洲最大铁路枢纽站——西安火车北站,向南经运动公园站,沿未央路经行政中心、凤城五路、市图书馆、龙首原至安远门站,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北大街经北大街站后设钟楼站,绕西安钟楼后沿南大街至永宁门站,穿越古城墙后,沿长安路经南稍门、体育场、小寨、纬一街至会展中心站。
二号线线路全长26.4千米,二期建成后设车站21座。
三号线:线路北起灞桥新筑镇,向南延伸至香湖湾后折向西南,跨灞河后南行经浮沱寨、辛家庙,沿东二环经长缨路、长乐路、互助路、咸宁路、建工路至西影路后折向西,沿西影路经三兆路、大雁塔、小寨、吉祥村继续西行,经太白南路、唐延路、丈八北路至周家寨后折向南,经东焦村、袁旗寨、邓店新村至终点长安侧坡村。
线路全长44.3千米,共设车站30座。
四号线:线路北起西安北郊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跨规划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北三环、尚稷路后沿朱宏路南行,至凤城七路折向东,经张家堡至太华路,沿太华路南行至马旗寨,在含元殿西南方向下穿既有西安火车站后,沿解放路南行,经大差市、和平门、李家村至后村,绕大雁塔,沿雁南路前行至水厂路后折向东南,直达韦曲科技产业园。
西安地铁近期建设顺序研究作者:马婷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5期摘要: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它的建设顺序不合理将造成巨大的浪费。
本文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分析,利用聚类分析法,将西安地铁近期建设线路重要度分析转移至站点所在交通小区,以期确定各条线路的建设顺序,同时也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顺序研究提供一定思路和想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顺序;聚类分析;重要度分析中图分类号:U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引言线路建设顺序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道问题,尤其是近期建设顺序。
合理的近期建设顺序一方面有利于及时缓解城市近期交通压力,提高公共交通效益,另一方面能避免轨道交通建设的盲目性。
因此,如何减少原有定性分析的人为影响,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顺序分析的准确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构成《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了6条主线,呈棋盘放射式。
图1西安地铁交通线网规划图各条线路的功能定位如下:一号线为连接城市东西向的主干线,两端分别连接咸阳和临潼副中心,同时向东西扩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号线为连接城市南北向的主干线,同时向南北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三号线连接城市两重点发展区域—东北及西南区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号线为城市南北向的辅助线,缓解2号线在中心唐城内的客流压力,同时带动城市西北及东南地域的开发,未来北端可向机场延伸。
五号线作为城市南部区域的辅助线,为连接和疏散咸阳方向进入中心区客流,未来可向机场延伸。
六号线为连接城市东部与西南的L型线,同时向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2 线路功能层次定位分析从各线功能定位可知, 1号线、5号线、2号线和4号线构成大西安中心市区的“井”字形结构,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客运需求,又联络主城区内客流走廊及枢纽,在整体线网中承担骨干线作用。
3号线、6号线为大西安市区加密线。
3号线形成主城区东部与南部的L形联系通道;6号线是城市核心区向东部区域和西南部区域延伸辐射的交通走廊。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规划方案一、规划范围以《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需要,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功能和技术特点,规划范围划分为:重点区域、主要区域和规划涉及区域:重点区域西安主城区规划范围主要区域西安市域规划范围研究涉及区域西咸新区和咸阳城区二、规划年限近期:近期年限为2020年,与《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年限一致;远景:远景年限不限,充分估计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构想的要求。
三、规划原则稳定性、连续性、灵活性原则;交通一体化原则;与主客流方向一致性原则;线网均匀性原则;文物保护及生态保护原则;可实施性原则;内密外疏原则;轻重结合原则。
四、规划目标紧密围绕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和城市总体布局特征,充分估计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构想的要求,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方便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需求,未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为:1、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促进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拓展,并积极引导产业布局的发展。
2、通过构建多层次、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服务网络,增强主城区经济社会凝聚力,同时保障主城区与外围功能区域及各功能组团、新区之间的便捷通达联系。
3、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对外交通重大枢纽节点的接驳,体现城市轨道交通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内通外联”的骨干作用。
4、在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中,以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主城区客运体系的主体,并在外围区域形成客运体系的骨干。
总体上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在大西安范围内的客运服务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快捷准时、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环境。
5、注重维护生态网络和保护历史遗存遗迹,支撑并服务于文化廊道的形成和旅游交通环境条件的改善,促进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的实现。
五、线网功能定位分为三个层面:1、总体功能定位:是连结城市主城区内部以及主城区与外围区域组团之间的一种快捷交通联系通道,具有运能大,准时、环保节约、安全舒适等优点,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处于主导和骨干地位;是西安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出行达到一定水准的必然产物;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起着“内通外联”的交通骨干纽带作用。
大西安快速交通战略规划设想及建议一.引言快速交通,顾名思义,就是运行或行车速度相对较快的交通形式,其外延特性表现为建设条件、接驳方式、路权专用、投资巨大、交通空间延续性长等方面,可以城市为界限分为城市快速交通,如轨道交通和快速路,和区域快速交通,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如图1)。
随着永康书记的到来,西咸新区划归西安托管,大西安元年正式开启,大西安规划建设热火朝天,令人振奋!那么,作为构建大西安空间格局和城市意象的快速交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例如,国家高速铁图1 几种常规快速交通方式图路规划在大西安的米字形布局中的西渝高铁应该如何与大西安城区结合落地,以提前预留规划用地?本文作者拟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探讨大西安快速交通战略规划并提出规划建议,以期前瞻性的构建产业发展、城乡空间、交通基础设施三位一体的大西安空间骨架和形态。
二.基于“点 -轴”理论的大西安快速交通战略规划方法“点—轴系统”理论的核心是: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由“点”到“轴”、由“轴”到“面”的演化过程,点—轴—面在地域上的融合是经济活动地域过程在现阶段所表现出的最高形式。
城市(镇)和乡村是最典型的聚集区“点”,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
城市(镇)与乡村作为“点”的聚集区存在,其间必然有相互沟通交往的内在要求。
这种内在要求就必然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成轴(如图2和图3所示)。
区域的发展正是由这种“点”-“轴”-“面”的发展模式而逐渐区域化、一体化。
图2 城乡空间关系中的期望点轴效应 3 城乡空间关系中的实际点轴效应 区域经济学中的点轴理论阐述了交通轴线与城乡空间聚集区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将其引入城乡规划,村社则可以人为依据“点 -轴”之间的作用原理,提前布局作为聚集区的“点”和作为媒介的交通轴线。
区域经济学中点轴理论的“点”,狭义的就指城镇中心,将其引入城乡规划中,则指的是一个聚集中心,在此称为广义节点。
1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况1.1规划背景西安市2005年3月编制完成《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该线网规划确定了6条主线和1条支线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251.8km。
其中1、2、3号线为轨道交通线网骨干线,4、5、6号线为辅助线。
该线网规划于2005年4月1日通过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复(市政发﹝2005﹞35号),且已纳入《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2008.5获国务院批复)。
该线网规划环评报告于2009年5月以环审〔2009〕217号文通过环境保护部技术审查。
依据《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于2005年3月编制完成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5年》,确定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为1、2号线,建设规模50.3km。
该建设规划于2006年9月12日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发改投资﹝2006﹞1904号)。
该建设规划环评报告于2009年5月以环审〔2009〕217号文通过环境保护部技术审查。
2009年在《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基础上,《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6-2016年)》编制完成。
增加建设2条新线路,三号线一期工程(鱼化寨~港务区),建设规模36.3km;一号线二期工程(森林公园~后卫寨)建设规模6.3km。
2010年1月,建设规划调整通过国务院批准。
为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
2011年5月西安市又编制了新一轮的建设规划,即《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7年)》。
1.2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况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7年)由3条线组成,规划线路总长116.2km,共设车站84座,换乘站15座,车辆段3座,停车场4座、主变电站6座。
(1)建设规划各线路长度及敷设方式该规划的3条线路的线路长度和敷设方式见表1。
表1 规划线路敷设方式及长度本次规划共设置3个车辆段,4个停车场。
西安地铁线网规划西安地铁线路图与详细站点(图文)时间:2009-11-09 14:46:35 来源:作者: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线路西起西安市西大门后围寨,沿枣园路一路东行,经阿房宫、汉城北路、城西客运站至丝绸之路群雕后,沿大庆路经沣惠路、桃园路、劳动路至玉祥门。
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莲湖路、西五路、东五路经北大街、解放路至朝阳门,穿越古城墙后,沿长乐路经康复路、西京医院、金花北路、万寿路,西行跨浐河后沿纺北路至终点纺织城车站。
线路全长23.9千米,设车站17座。
远期规划一号线西延伸段:从一号线后围寨车站沿西兰公路一路西行,跨渭河后沿咸阳市人民路至咸阳市人民广场,长度约12.5千米;一号线东延伸段:从一号线纺织城车站东北向跨灞河,经洪庆、斜口镇至临潼,长度约17.4千米。
功能定位: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
线路起点后围寨为西安市对外交通的西大门,后围寨连接西宝高速、西兰公路、西户公路、快速干道、西宝高速疏导线等,是西安市西向对外交通枢纽;终点纺织城东向连接西潼高速、西潼公路、西蓝高速、西韩公路等,是西安市东向对外交通枢纽。
线路连接西郊汉城路、玉祥门,城市中心北大街、解放路,东郊金花路、长乐路以及城区内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运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
远期规划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度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
因此,从一号线在城市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将其确定为规划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线路北起规划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西安北客站,向南经城运村,沿未央路经张家堡、方新村、龙首村、自强路至北门,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北大街经莲湖路,绕钟楼沿南大街至南门,穿越古城墙后,沿长安路经南稍门、友谊路、省体育场、小寨、八里村至长延堡,绕电视塔继续南行,经长安区长安北街、长安南街至终点西寨村,设终点站韦曲站。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1.一号线(后卫寨—纺织城):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
线路起迄点后卫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
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连接主城东西轴向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城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运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
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森林公园,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
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二号线(北客站—韦曲南):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西安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
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三号线(国际港务区—鱼化寨):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
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三号线与一、二号线共同构成规划线网中的骨干线。
4.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航天产业基地):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
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为规划线网中的辅助线。
5.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和平村):五号线一期工程,西起和平村,东至纺织城火车站。
线路先后通过了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雁塔区以及灞桥区等5个行政区,连通西咸新区、曲江新区及浐灞区等3个开发区。
附件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一、线网规划关中城市群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总长约986公里,远期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例为60%。
二、建设规划(一)建设方案建设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10号线一期、14号线、15号线一期、16号线一期等7个项目,总长150公里。
项目建成后,形成12条线路运营、总长423公里的轨道网。
1号线三期工程自秦都站至森林公园站,线路长10.5公里,设车站7座,投资70.09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
2号线二期工程北段自草滩北站至北客站、南段自韦曲南站至常宁站,线路长7公里,设车站4座,投资42.89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4年。
8号工程为环线工程,线路长50公里,设车站35座,投资382.86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7年。
10号线一期工程自杨家庄站至水景公园站,线路长34.6公里,设车站15座,投资176.60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14号线工程自北客站至贺韶村站,线路长13.8公里,设车站8座,投资83.15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3年。
15号线一期工程自细柳站至韩家湾站,线路长19公里,设车站11座,投资124.36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
16号线一期工程自沣东小镇站至能源三路站,线路长15.1公里,设车站8座,投资88.57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
(二)主要技术标准1号线工程三期、2号线二期等延伸线路均与原线路设计标准一致,采用B型车;10号线一期、14号线、16号线等新建线路研究采用B型车;8号线、15号线一期等新建线路研究采用A型车。
在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优化车型、速度等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
(三)资金安排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968.5亿元,其中资本金占40%,计387.4亿元,由西安市和咸阳市财政资金承担;资本金以外的资金以银行贷款为主,并辅以多元化融资模式。
(四)实施保障近期建设项目由西安市和咸阳市政府分别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西安地铁线网规划西安地铁线路图与详细站点(图文)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线路西起西安市西大门后围寨,沿枣园路一路东行,经阿房宫、汉城北路、城西客运站至丝绸之路群雕后,沿大庆路经沣惠路、桃园路、劳动路至玉祥门。
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莲湖路、西五路、东五路经北大街、解放路至朝阳门,穿越古城墙后,沿长乐路经康复路、西京医院、金花北路、万寿路,西行跨浐河后沿纺北路至终点纺织城车站。
线路全长23.9千米,设车站17座。
远期规划一号线西延伸段:从一号线后围寨车站沿西兰公路一路西行,跨渭河后沿咸阳市人民路至咸阳市人民广场,长度约12.5千米;一号线东延伸段:从一号线纺织城车站东北向跨灞河,经洪庆、斜口镇至临潼,长度约17.4千米。
功能定位: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
线路起点后围寨为西安市对外交通的西大门,后围寨连接西宝高速、西兰公路、西户公路、快速干道、西宝高速疏导线等,是西安市西向对外交通枢纽;终点纺织城东向连接西潼高速、西潼公路、西蓝高速、西韩公路等,是西安市东向对外交通枢纽。
线路连接西郊汉城路、玉祥门,城市中心北大街、解放路,东郊金花路、长乐路以及城区内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运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
远期规划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度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
因此,从一号线在城市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将其确定为规划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线路北起规划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西安北客站,向南经城运村,沿未央路经张家堡、方新村、龙首村、自强路至北门,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北大街经莲湖路,绕钟楼沿南大街至南门,穿越古城墙后,沿长安路经南稍门、友谊路、省体育场、小寨、八里村至长延堡,绕电视塔继续南行,经长安区长安北街、长安南街至终点西寨村,设终点站韦曲站。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
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
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
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
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
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
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
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
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
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
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建设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23.9公里),形成西安市主城区“十字”型轨道交通骨架网,以缓解城市东西向及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同时双方向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郊区经济发展,为西咸一体化及临潼旅游区的发展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
第三阶段(2016~2020年,远期):建设三号线(44.3公里),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线网结构,扩大线网规模,同时加强主城核心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支持城市新中心的形成。
第四阶段(2021年~2050年,远景):建设四、五、六号线和一号线东、西延伸段及二号线北延伸段(157.2公里),完善主城核心区内部轨道交通网及对外交通联络,完善线网覆盖范围和密度,提高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形成西安市完整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
Edit: 西安地铁网 2007年1月28日 9: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