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叙事美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99 KB
- 文档页数:2
《苏州河》是一部由娄烨执导,周迅和贾宏声主演的爱情电影,上映于2000年。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关于爱情、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故事。
影片通过主人公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的冷漠。
首先,影片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
娄烨导演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通过闪回和现实交错的方式,让观众在时间的流转中逐渐揭开故事的真相。
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得电影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观众在跟随主人公的回忆和现实经历中,逐渐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其次,影片中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背叛、失去和重逢。
电影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在面对爱情时的脆弱和挣扎。
周迅和贾宏声的表演非常投入,他们将角色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同身受。
再者,电影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也颇具深意。
《苏州河》以上海为背景,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冷漠。
电影中的苏州河,既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情感纠葛的象征。
它见证了马达和牡丹的爱情,也反映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此外,影片的视觉风格和音乐也为情感的表达增添了色彩。
电影的画面美学充满了现代感,将都市的繁华和孤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而电影的音乐则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情感的起伏,使得观众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中,更加沉浸在故事的情感世界里。
总的来说,《苏州河》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描绘,更是对人性、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情感表达、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化的视听风格,成功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它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冷漠中,我们仍然需要寻找和坚守那些真挚的感情。
这部电影是对爱情最真挚的颂歌,也是对生活最深刻的思考。
解析娄烨电影《苏州河》后现代话语的镜头与叙事--谁会在苏州河见到美人鱼201210090203张克岩摘要:传统的叙事电影都是按照以个人为中心的线性描述波澜壮阔的故事,而后现代电影倾向于将堂皇叙事的语境散在叙事语言的迷雾中,使观众对平凡的小人物、普通的主题、琐碎的故事取而代之。
后现代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
具体地说,就是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苏州河》本是一部戏剧性很强的故事,而导演娄烨的叙述手法干净利索,将对白控制得简短而精炼,使得片子的节奏很快,跳跃性很强,丝毫不拖泥带水。
虽然他用了倒叙、插叙等一些看似花哨的叙述手段,但他完成得自然而不矫情。
他说故事的天分能让《苏州河》在完全没有场景包装的情况下,只借氛围就使剧情印象化。
本文试图从其具有的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作一番读解。
关键词:镜头语言;叙事风格;上海风情第1章碎片拼贴式的镜头语言1.1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语言和作者的世界观同等重要,《苏州河》的语言形式是表达其"世界观"的中介。
敏锐多元的镜头语言、语言特点上"反常规"的叙述形式以及哀伤精练的经典台词是对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最好诠释。
影片整体都是偏冷的深灰色基调,再加上酒吧服装等大红大绿的色彩又露出腐化的痕迹。
这种阴沉的画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感,混杂着剪辑的凌乱。
镜头里全是酒吧,破楼,摩托车,全是一些社会人士的印象。
正是这些印象,恰巧更能反映出残酷的现实真相。
故事的发生地是大都市在上海,但全片没有一个上海的空间跨度较大的全景或具有上海标志性特征的宏大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前述的苏州河边随意拍摄的种种斑驳的景象及狭窄的街巷和房间,走廊和角落,运用手持摄影、快扫镜头、迅捷跳接以及富有创意的镜头角度,导演将上海城市空间有效地切成碎片,按照自己的感觉将其重新安排,都市空间由杂碎的意象构成。
“元”这一前缀术语(如元话语、元小说、元政治,等等)在西方的盛行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由于meta-具有“超越”、“后设”之意,因而元叙事的理解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观念指对既定叙事常规、原则、方法的质疑与消解,往往越出常规叙事的界限,将“虚构”故事的过程也同时暴露出来,既吁请受众情感的投入,又嘲笑投入的情感;另一种则是指一种形而上的、超经验的、终极真理叙事,成为一切个体经验叙事的基础[1];前者主要从叙事技巧来理解,后者则更倾向于从叙事内容来界定元叙事。
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进,元叙事开始影响我国文坛。
这种冲击以先锋实验的面貌出现,打上了操作性极强的叙事技巧的烙印。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原的系列小说,如《拉萨河女神》(1984年)、《冈底斯的诱惑》(1985年)、《虚构》(1986年)等,形成了著名的叙事圈套。
而后,洪峰、余华、苏童等新锐小说家竞相模仿,后新潮(后现代派)小说遂成气候。
而在影视领域中,最早频频进行“元叙事”的不是先锋电影,而是一些插科打诨的喜剧电影(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系列)。
它们为追求喜剧性大量使用现实材料以实现文本的间离效果,无意与偏重社会现实内容的元叙事理解相契合。
但类似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法国新电影的元叙事实验,在我国电影中难以见到。
在长时间内,元叙事难以在影视艺术发扬光大。
这是因为,影视艺术因其符号的透明性(故事与媒介的无距离),常使观众轻信故事的真实;“视觉优先”的欣赏惯性带来了负面效应,致使忽略了视听媒介的叙事潜力的挖掘。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初步尝试元叙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到全面进行形式实验的《苏州河》(导演:娄烨),再到自由地游走于叙事与议论之间的《开往春天的地铁》(导演:张一白);从利用字幕简单议论的《红玫瑰白玫瑰》(导演:关锦鹏),到现实与记忆的复杂融合的《好男好女》(导演:侯孝贤),再到以对话体叙事进行真伪辩驳的《英雄》(导演:张艺谋),近年来如此大范围的元叙事作品,当然标志着影视媒介叙事的自我更新。
《苏州河》影片分析娄烨是中国的第六代学院派导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满足,自我封闭,展示的社会生活面过于狭窄且脱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我选的电影是他的《苏州河》,该片2000年获得第二十九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大奖(金虎奖)、第十五届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
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内容,很触动,我看了好几遍,但每次都内心的感情都很复杂。
二是想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手法、技巧,特别是由娄烨所代表的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的学院派电影手法。
这部电影在国外获了很多大奖,在国内所受的关注却极小。
但是这部电影和《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一样,都是很不错的大陆艺术片,这也是我选这部很冷门但是艺术性很强的电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的普通摄像师,以为别人为生,开头是他眼里的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一条肮脏的河,在河的两岸发生着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个酒吧的老板找到他,要他拍在店里的美人鱼的形象。
摄影师逐渐与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熟识,从她嘴里得知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马达是一个以送货的黑道邮递员。
一次,主户让他送一个小女孩牡丹(周迅饰),这样几次后,马达与牡丹熟识,并产生了爱情。
但不久马达被卷入了绑架的阴谋,绑架者企图要挟牡丹的父亲,以绑架牡丹来换取钱财。
而绑架者是马达的黑道朋友,他们让马达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机绑架牡丹,马达不愿意这样做,又迫于朋友压力,只得答应。
拿到钱后,牡丹知道自己被骗,绝望之下跳入苏州河,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从此不见踪影。
马达因参与绑架也被投入监狱。
当他出来时,很多年过去了。
但他依然思念着牡丹,他借送货的时间,四处打听牡丹的消息。
一次在酒吧喝酒,发现女服务员(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鱼的女孩)长的很像牡丹,就想办法与他接近。
流动的意识:《苏州河》的跨国界故事片叙述模式
安德鲁·哈格曼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3)001
【摘要】电影<苏州河>代表一种新的电影叙事类型."本体论非稳定故事"试图颠覆那个牢固的、本源性的"确实发生过的事实必须存在,并且应先于讲故事的行为"的
故事理念.在没有一个稳定的故事的情况下,解读过程中的真实性的问题也随之开始
解体.对故事进行重建的愿望已经不可能.本体界线的模糊,证明了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复杂化.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安德鲁·哈格曼
【作者单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928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9
【相关文献】
1.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新时期之初伤痕小说的历史叙述模式分析 [J], 宋文坛;吴晓雪
2.福克纳两部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模式研究 [J], 夏妙月
3.流动的意识,流传的艺术--小说《尤利西斯》意识流叙述形式探析 [J], 刘展
4.流动的意识,流传的艺术——小说《尤利西斯》意识流叙述形式探析 [J], 刘展
5.借鉴与改造——论新感觉派小说对意识流小说叙述模式的接受 [J], 龙和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河电影深度解析苏州河,是上海市内的一条河流,也是一部以苏州河为背景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节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电影的背景、故事情节、影片风格、影片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以期读者能更加深入了解这部电影。
一、电影背景苏州河位于上海市区中心,是上海市的母亲河,也是上海市的重要交通要道。
电影《苏州河》的背景设定在这条河流边上,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男人是一个摩的司机,他在苏州河边上认识了一个女人,后来和她相爱了。
但是,这个女人后来离开了男人,男人在苏州河边上找她找了很久,最终没有找到她。
电影的背景是现代城市的一个片段,它反映了当时上海市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化、人口流动、爱情等。
这些问题在当时的上海市是非常普遍的,电影通过这些问题展现了上海市的一面。
二、故事情节电影《苏州河》讲述了一个摩的司机和一个美丽的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
摩的司机是一个年轻的男人,他的工作是在上海市的苏州河边上开摩的。
他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他们相爱了。
但是,这个女孩后来离开了男人,男人在苏州河边上找她找了很久,最终没有找到她。
故事的结局非常悲伤,男人因为失去女孩而变得非常消沉,他不再开车,也不再与其他人交往。
电影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人们在现代城市中的孤独和无助。
三、影片风格电影《苏州河》的风格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模糊的手法来讲述故事。
整个电影都是通过一个摄像机的视角来讲述的,这个摄像机一直跟随着男人,记录他的生活和情感变化。
电影的画面非常模糊,有时候看不清男人和女孩的面容,但是这种模糊的画面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男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电影的音乐也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嘻哈音乐的节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男人的情感。
整个电影的画面和音乐都非常简单,但是却能够让观众深入地体验到男人的孤独和无助。
四、影片意义电影《苏州河》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仅是一部反映现代城市问题的电影,更是一部展现人类情感的电影。
摘要《苏州河》是第六代学院派导演娄烨的一部力作,该片中运用的拍摄技巧、色彩处理、人物塑造等手法体现了导演与众不同的思考。
另外,影片在思想内容上也独具匠心,对爱情、人生这些普通人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发问和解构,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
影片中运用的第一视角和独白,阴郁的色彩,两段式的叙述结构,还有镜头的多角度变换,像极了王家卫电影中的风格。
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位新生代导演,娄烨敏锐的视觉总能窥伺出后现代时期人们内心的焦虑和彷徨,并用最强烈的方式和手法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在繁忙错综的都市生活中停下来思考,思考以怎样的方式面对爱情,到底应该寻找还是等待。
虽然影片到了尾声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一部电影让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思索,那它就是成功的。
关键词:苏州河;娄烨;视角;镜头;画面色彩;爱情《苏州河》这部影片在2000年第二十九界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虎奖,第十五界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
娄烨作为第六代学院派导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摒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裹挟,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
[1]对这部影片的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其内容、情节、主人公和要表达的意图,二是分析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技巧,尤其是以娄烨为代表的一批独立电影人的学院派电影手法。
一、故事梗概影片开头是通过“我”这一三流摄影师的视角描述了苏州河上的见闻、故事。
由这条充满垃圾和爱情的河流,引出一连串的事件。
一天,一个名叫“世纪开心馆”的酒吧让“我”去拍在里面扮演美人鱼来招揽生意的美美,“我”逐渐跟这个女孩熟悉,并同居。
从美美嘴里知道了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马达是一个替人送货的小混混,从中学早早的退学,骑着一辆雅马哈,想闯出一番事业的他最后还是成了一个小人物。
一次,他送一个名叫牡丹的女孩(周迅饰)去她姑姑家,几次之后,两人便熟识,并产生了爱情。
但不久马达在他黑道朋友的唆使下,绑架了牡丹,企图要挟她的父亲来换取钱财。
文化与艺术161作者简介:邹薇(1995— ),女,汉族,湖南常德人。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技产生后诞生的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娄烨电影带有明显的导演个人特征,总的来说,纪实风格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追求真实感,使用手持的跟拍而形成晃动的影像,这些在电影《苏州河》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苏州河》电影的纪实风格从《苏州河》中脏乱的苏州河就可以看出娄烨选取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源自真实生活,他并不回避社会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所有的画面都呈现出一种真实感。
这种方式既能再现真实的生活,又能很好地体现影片的主旨,传达导演心中所想,也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认同感,从而对影片的内容产生信念感。
影片《苏州河》中以一名摄影师的叙述来作为电影的开端,他同时也是影片故事的讲述者和美美的男朋友,然而直到影片结束,我们都没有在画面中看到他的身影,但是一直可以看到真实的跟拍,以及作为画外音的摄影师向观众讲述片中人物的爱情故事。
这种拍摄的方式以及画外音的讲述带给人们一种真实感。
除此之外,影片的纪实风格,还体现在场景拍摄和演员表演上。
电影开头连续几段跳接镜头为我们展现了苏州河上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他们有的人在搬运货物,有的站在桥上,漂浮的垃圾袋、施工的声音、船上的马达声与晃动的画面共同营造出一种平凡生活的真实感。
二、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一)晃动的影像影片中不同镜头的变化透露了摄影师的内心状态,每个镜头都体现着导演对一些事情的立场和态度。
娄烨的电影中,时刻紧张的手持跟拍代替了平稳的画面。
手持摄影机避免了固定机位拍摄的种种限制,导演可以随时改变角度,从而呈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影像。
因此手持摄影机呈现的晃动画面并未打破电影的美感,反而成为了娄烨电影的特别之处,手持的摄影机可以尽可能地贴近被拍摄者,观察细节,表现情绪。
影片《苏州河》中,开心馆酒吧老板同“我”的对话,被连续的跳剪镜头分割成几个没有实质性内容的镜头,这种独特的剪辑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娄烨电影的特别之处。
《苏州河》叙事美学研究
2000年,娄烨凭借影片《苏州河》在国外各大电影节获奖,同时,该片还入选了美国《时代》杂志当年的十佳影片;虽然本片未能在国内公映,但它却成为2000年中国盗版碟市场最为炙手可热的电影。
《苏州河》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要归功于该片在叙事上的实验性尝试以及此种独特叙事带给观众的震撼性审美效果。
本论文旨在立足于该片的这一特征,以迥异于从电影本文的故事性、情节性、哲理性等宏观叙事要素入手的传统研究套路,通过对更为接近电影本性的叙事时空、叙事视点、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叙事环境等微观叙事要素进行美学上的解剖,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与西方近现代电影美学理论,探询影片所具备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在对该片的叙事独创、各叙事要素的美学特征以及其叙事所具备的美学风格三大方面的分析研究中,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新见解:第一,该片在其叙事形式上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表现在纪录性叙事与艺术性叙事相融合的叙事性质上以及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特征的叙事类型上。
第二,大多数电影理论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娄烨乃至第六代电影人是极具西方文化思想的创作群体,而我以《苏州河》“如何讲述”作为切入点,得出该电影本文是深深根植于东方美学传统的。
第三,对影片中空镜头的研究与分类较具特色,分析了影片较为特别的通过独具特色的空镜头来进行的对叙事环境的建构。
第四,该片在叙事上具有三大美学风格,即:碎片化的新写意风格、不撒谎的微观写实风格和后现代的时尚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