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赤壁赋诗 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31
苏轼《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简案引导语:苏轼的2首《赤壁赋》,大家有学习了解过?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赤壁赋》第二课时的教学简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教学目标】圈点批注,品读语言,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增强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贬官黄州时由悲观到乐观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圈点批注,品读语言,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
在第一课时梳理文字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圈点批注,品读语言,发现、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捕捉和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阅读中的个性化见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切磋的感悟等。
文中有画是《赤壁赋》的第一特色。
首先,《赤壁赋》的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
其次,《赤壁赋》中的画面极具动态感。
文中有乐是《赤壁赋》的第二个特点。
(一)押韵,每段一韵或几韵,声调和谐,朗朗上口。
(二)文中大量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文中有理是《赤壁赋》的第三个特点。
首先,苏轼能够多角度看问题。
其次,苏轼善于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美。
三、仿写练习参考“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星星。
四、作业1. 背诵课文。
2. 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赤壁赋》做一比较。
名家经典:苏轼《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全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赤壁赋》(二课时)《赤壁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L根据学法指导,读出气势和情感;2.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3.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第二、三段,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方法点拨:读出气势和情感(1)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驰胪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2)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自主学习一、诵读第2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楚妇。
问题探究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作者的歌声以及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意境。
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面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而来。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本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二、诵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第九课赤壁赋姓名预习导学学习目标1、诵读、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理解苏轼由泛舟赤壁而触动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情怀。
3、领会苏轼贬官黄州时思想由苦闷到超脱的过程,从而能够直面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
文本解读本文主要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舟游览赤壁时的心里活动。
文中的“客子”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人。
二人的问与答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是苏轼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交锋。
一方面,面对眼前水天一色,浩浩淼淼,柔丽静谧的月夜秋江美景,作者深深地感染并陶醉着。
刹那间,心中久积的烦恼,尤其是因乌台诗案(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之后贬官黄州,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近于流放的生活)。
所遭受的折磨、冤屈、愤懑烟消云散,一种心与物游、飘飘欲仙的审美体验油然而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但是另一方面,乐极生悲,刚刚获得的忘情、超越的审美体验忽然又被一种人生如梦的虚无、无奈与悲哀所取代。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人生有限与宇宙无限难以调和的悲哀,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苦闷,是心与物不能完全相契的怅惘!人生短促,天地永恒。
一个人意识到这一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而又难以超越的时候,内心是极为痛苦的。
《赤壁赋》并没有沉溺于对这种痛苦的咀嚼与吟唱,而是主动将自身置放于水月无穷、盈虚无损的大自然怀抱中,以清风为邻,与明月为伴,从而使客方先前的是与非、无与有、生与死等对立观念,完全消融在这种无待无心之景。
至此,主客之间的对峙和疏远完全消失,达到了真正的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至乐之景。
故而“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是何等的惬意舒畅,何等的平静空灵!预习检测1 给加点的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御风渺渺..兮予怀..乎如冯虚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吾与子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3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侣.鱼虾而友.麋鹿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知东方既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A 渺渺兮予怀B 寂寥而莫我知也C 客有吹洞箫者D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E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F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G 凌万顷之茫然 H 渺渺兮予怀5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