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5
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标:【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重点难点【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过程与方法分析归纳,中外对比深化认识知识结构一、背景经济基础:时间:阶级基础:地点:兴中会人物:思想准备:入会誓词:性质:组织准备:时间:地点:人物:同盟会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影响:二、武昌起义及革命的发展1、导火索:2、时间:3、发展:武昌起义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 临时大总统: 首都: 国旗:1、 2、3、4、意义: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革命阵营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录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问卷“崇拜的人物”统计表序号崇拜的人数被崇拜的人物1 157 孔子2 61 孟子3 17 孙中山4 11 颜渊5 8 诸葛亮、范仲淹6 7 岳飞7 6 王守仁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9 3 程德全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12 23 无崇拜者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1.了解辛亥革命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建立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条件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条件:(1)经济、阶级: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组织、思想:孙中山成立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并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3)实践: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4)群众: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历程1.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3)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失败: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意义(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知道武昌起义的过程及结果。
3.理解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同盟会2.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_________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2)地点:湖北_________(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
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3)影响: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_________个省宣布脱离_________独立。
2.中华民国的成立(1)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_________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___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__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_________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从此,____ _____的观念深入人心。
(3)由于反动派势力过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北洋军阀_________窃取了。
【合作学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当堂达标】1.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保国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体西用D.自强求富3.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C.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D.资产阶级和清政府联合政府4.你知道桂林逸仙中学吗?这所中学是为纪念一位革命伟人而命名的。
《辛亥革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其起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国家一蹶不振,社会动荡不安;二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剥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急需进行改革,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先后在各地掀起了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辛亥革命也揭开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序幕,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会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列举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的具体表现。
2. 观看视频: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3. 朗读文章:让学生朗读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专题研究:让学生选择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PPT展示。
四、导学评价:1.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有清晰的认识;2. 学生能够描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3. 学生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学生的专题研究成果能够展示出较高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献,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博物馆,亲身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风采。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丰碑【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学习方法】运用史料研习、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概念解读】(1)近代化的含义: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2)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学习过程】★预习巩固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赴后继,在辛亥革命前中国各阶级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地主阶级(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一、风雨欲来——革命准备1、兴中会时间:地点:性质:2、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性质:3、一系列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圆梦——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随之土崩瓦解。
三、铸就民国——中华民国成立1、时间:;2、地点:;3、国旗:;4、采用公历,民国纪年四、民主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2、性质:3、基本内容:4、直接目的:5、历史意义: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史料研习、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史料1: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
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辨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史料2: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
《辛亥革命》导学案
一、导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王朝向摩登民主国家的转变。
本节课将指挥同砚们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重要事件。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
- 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导火索是什么?
- 讲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清朝统治日益腐败,民众生活疾苦,外国列强侵略加剧。
导火索是辛亥革命前一年的武昌起义。
2. 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重要事件
-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总结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重要事件。
- 讲解:辛亥革命主要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扶植、清朝退位、中华民国扶植等重要事件。
3.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 请同砚们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有哪些影响?
- 讲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摩登化经过。
四、拓展延伸
1. 请同砚们钻研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变化和发展。
2. 鼓励同砚们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影响。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探索中国历史的精彩与发展。
《辛亥革命》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2. 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1. 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个时期?具体日期是什么?2. 辛亥革命是为了推翻哪个政权?3. 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怎样的?为什么需要发动革命?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1.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谁?他们的主要策略是什么?2. 辛亥革命的主要战役有哪些?取得了什么成果?3. 辛亥革命结束了哪个政权?建立了什么新的政权?4.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有哪些深远的影响?三、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1. 辛亥革命的成功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政治发展有何启示?2. 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何影响?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贡献?3. 辛亥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吗?对中国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导学要求: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对照导学内容,认真回答问题,并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3.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和理解;4. 结合课外阅读和网络资料,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导学扩展:1. 请搜集和整理有关辛亥革命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进行多媒体展示;2. 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3. 尝试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创作一幅画作或写一篇文章;4. 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纪念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相信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也能够思考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探索和思考,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写人:温红利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问题导学】1.背景(1)经济:清末“新政”、“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____、邹容、陈天华等以____、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_____、____学说。
(3)组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建立。
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建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5)时机:1911年四川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辛亥革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3、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武昌起义的爆发及经过。
(2)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2、难点(1)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理解。
(2)如何看待辛亥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表现和作用。
三、知识梳理(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沉重的赋税,导致广大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3、清末新政的破产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在 20 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成立了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1、黄花岗起义1911 年 4 月 27 日,黄兴率 12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保路运动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出卖给列强,引发了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3、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武汉三镇迅速光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颁布法令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通过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困局、革命的破局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
4、历史解释: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解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历史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三.自学自导1.阅读第19课,梳理本课所讲的知识点。
2.用双色笔重点圈划清末新政的内容、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三民主义的内容、武昌起义的时间、清帝退位时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与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辛亥革命的历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上述材料,回答,孙中山的目标是什么?突驾(超越)日本,无疑可也·······“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
----- 孙中山(1905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孙中山的目标是什么?2.两幅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3.预备立宪根本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签署《辛丑条约》(1901)4观看材料: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 张丽娟
课程学习目标:
培养归纳概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背景、《临时约法》、评价
第一层级 知识识记与理解
一、识记层级知识 (一)归纳整理....辛亥革命的进程,然后简述辛亥革命的进程。
进 程
(二)阅读思考....
2、查阅相关网站及资料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武昌爆发? (网站推荐:历史教学园地;维基百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站)
3、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探究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
革命酝酿
革命成果
<预学区.不看不讲>
第二层级 思维探究及创新
一、孙中山的忧虑与努力(革命之背景)
材料一:“顾拜旦不会邀请中国参加奥运会。
” 体育历史研究者李辉解释,当时主宰奥运会的观念里有“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线。
尽管在1896年,中国并不是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但可以肯定地被划入低等民族、未开化国家之列。
——国家体育总局官网《第一届奥运会中国被列入劣等民族》
材料二:为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
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在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 ,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个骗局,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三:要想结识任何一个满清勋贵,至少要送上300两银子给王公的门房。
……而“闹
得沸沸扬扬的以皇族载涛和载洵为首的五大臣出洋考察的事件,在喧嚣的背后是一场大规模的贿赂游戏,考察只是表面文章,吃喝玩乐、借机收钱才是考察的实质内容。
——(美国传教士)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成果展示】根据材料及单元导读,指出孙中山为何忧虑?如果你是当时的政治家,请
给出你的救国方案。
【成果展示】阅读教材P62—63及以上材料,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
二:孙中山的担当与建设(革命之高潮)
材料四: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及课本,对比《钦定宪法大纲》,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主权归属、民权设置、政权结构)
《临时约法》,补充教材内容如下: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国务员。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 °大清皇帝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
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导学区.不议不讲>
VS
三:孙中山的欣喜与哀愁(革命之评价)
材料五:
郑炳凯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手段,……促进了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薛子奇指出,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处于一个转折点,既继承了19 世纪晚期以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立宪派的事业,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王曼青等则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还体现在它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辛亥革命,虽其本质应该是反对帝国主义,但革命的口号变为简单的“排满”,…作战队伍及其孤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有组织的工农群众,且革命队伍不纯粹……国际的局面是几个强国霸占了全世界,还没有无产阶级的国家出现,因此,当时的革命没有国际的援助。
——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互动探究】:结合材料及课本,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遗憾?
材料六:
南京临时政府在民族工业颁布的措施: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苛捐杂税,鼓励投资。
在此期间面粉业得到巨大发展,1890年一1912年。
全国共设厂90家,其中民族资本仅47家,占52.2%。
生产能力占30.8%,而1913--1921年,全国就设厂123所,其中民族资本105家,占85.4%,生产能力占82.2%。
张世均等指出,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举借外债落空,又在财经政策有重大失误,没有控制海关,在处理敌人财产与前清银行问题上忍让妥协,未能争取到江浙资产阶级的有力支持,致使南京临时政府财经困难增大。
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
——张世均《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因素》【互动探究】:结合材料及课本,辛亥革命在经济上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遗憾?
材料七: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现代化的政策,推动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纪元。
但因为辛亥革命对农村的触动较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
——张宪文《辛亥革命: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纪元和新境界》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来看,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
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了,有些完全消失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14课》【互动探究】:结合材料及课本,辛亥革命在社会生活上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遗憾?
材料八: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民国三年,戴季陶在乡村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
【互动探究】结合材料及课本,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留有哪些遗憾?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你不知道的反教材观点
材料九:辛亥革命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走了一条城市起义的成功之路,并不等于说革命派没有注意发动农村。
只是他们发动农村的方法与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革命派通过采取联络会党,来发动社会下层(包括发动农村反清武装起义),……光复会成立后,徐锡麟、秋瑾,更是深入农村,在联络会党、组织会党、发动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
——沈渭滨《对一个历史论断的反思》材料十:长期以来,人们一边说孙中山让位,一边又说袁世凯“窃位”,这本身就显得自相矛盾。
“窃”者,盗也。
既然有让在先,何“窃”之有?(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往往受诸种政治力量的制约,并非政治家的“让”或“窃”之类举动及其人品优劣所能左右)
——《郭世佑就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等问题答记者问》,《社会科学报》
●达标检测
1.“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2.(2013•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
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