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分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76 KB
- 文档页数:2
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分析及思考【摘要】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分配调节的重要工具,对于促进地区间资源均衡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探讨了其优势与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在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分析中,我们发现现有制度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们也认识到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地区间差距等方面的优势。
在思考转移支付制度时,我们应考虑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未来建议在提高审计监督、优化转移支付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实现财政调节功能。
结论表明,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需综合各方面因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析、优势、不足、思考、改进建议、未来发展方向、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转移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资源从一个地区或部门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部门的一种财政分配方式。
这种制度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经过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财政工具。
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其效果。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转移支付,政府可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转移支付还可以缓解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优势与不足,提出对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并就其改进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通过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全面评估和研究,相信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分析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向个人、家庭、企业、组织等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援助。
在现代社会中,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减轻社会负担、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一、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
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
自从1992年开始,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并且近年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上涨趋势。
早在2004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4,这一数字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
①由此可知,2004年全国收入差距已经处于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状况。
自从2004年之后,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
我国的收入差距重点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
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然而2008年城乡收入比仍然高达331.49%。
②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
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剧本意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另一方面,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国家财政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关注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探索与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参考。
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述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之间,在同一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
相较于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更注重地区间的均衡发展,通过地区间的财政互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
三、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初步形成,主要包括地区间的对口支援、协作帮扶、横向均衡等多种形式。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分配不够科学、透明度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资金分配不够科学当前,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主要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标准。
这导致部分地区获得的资金支持不足,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二)透明度不足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情况缺乏透明度,导致社会公众对资金使用情况了解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独立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监督手段。
这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损害了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五、完善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一)科学制定资金分配标准应建立科学的资金分配标准,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人口规模等因素,确保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实例,出现在统计数据里,呈现在日常生活中。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此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
所谓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借要素所有权,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中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一)差距拉大,贫富分化。
我国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差距在不断地拉大。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二)财产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差别越来越大。
在中国的行业之中,房地产、矿产、证券行业成为暴力行业,财产越来越集中到了少数富人的手中。
(三)收入结构不合理。
虽然,社会财富集中到了房地产、矿产、证券这种暴利行业之中,但是我国的收入结构却呈现出了一种“倒丁字型”——高收入到中等收入阶层的分布形成一条竖线,而低收入阶层下面是一条长横线。
(四)收入分配不规范。
1.工资支付不规范,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
2.工资提取不规范,实行工效挂钩企业的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的现象较普遍。
3.部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超过工资总额4%的标准进入,变相提高收入。
4.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务消费”随意性太强,缺乏合理有度的约束。
5.整体收入结构仍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①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
转移支付改革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转移支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就我国转移支付改革的情况进行汇报。
一、转移支付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显现,一些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民生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我国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调剂,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等。
二、转移支付改革的主要内容。
1. 转移支付标准的调整。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程度,我国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标准进行了调整,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转移支付资金更加精准地用于扶贫攻坚和改善民生。
2. 转移支付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提高转移支付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我国对转移支付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更加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管理机制,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3. 转移支付资金的重点支持领域。
我国将转移支付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扶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通过资金的有力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转移支付改革的成效。
经过转移支付改革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扶贫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转移支付改革的展望。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转移支付改革,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合规使用和良好效益,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
总之,转移支付改革是我国财政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论文(共5篇)第一篇:浅析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论文一、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也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目标的选择,它指导并规范着具体的政策目标,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行动导向。
二、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公共性偏离的表现当前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一)政策的公平价值缺失长期以来的收入分配政策使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严重的国家逐渐成为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的国家,具体来说,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1。
分配起点的不公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起点不公平。
教育收益最多的是穷人,因为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使得受教育者在未来的就业方面获得均等的竞争机会以及更高的收入,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2。
分配过程的不公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过程不公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这主要造成了人的发展机会不公、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公。
我国初次分配领域采用重效率轻公平的政策,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3。
分配结果的不公平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起点不公和过程不公造成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政策。
1981年,我国基尼系数仅为0。
292,那时还属于收入分配高度平等的国家。
(二)政策的不当倾斜和偏好收入分配政策会因为某一时期的特殊需要而有所侧重,目前存在于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现象,也是政策不当倾斜和偏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
经济政策的不当倾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改变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2。
发展政策的偏向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了偏向城市的发展政策。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过度倾斜。
转移支付项目总结报告篇一转移支付项目总结报告一、引言转移支付项目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报告旨在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其成效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项目背景与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转移支付项目,以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项目实施情况资金投入情况自项目实施以来,转移支付项目的资金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
根据财政部门公布的数据,近几年转移支付总额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国家对转移支付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实施主体与方式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跨区域的均衡发展转移支付项目,而地方政府则侧重于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项目的资金拨付。
在实施方式上,主要包括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两种方式。
项目管理各级政府均制定了转移支付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的申请、审核、拨付、使用监督等流程。
同时,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问责机制。
四、项目成效分析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欠发达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加强项目前期论证、优化资金分配方式等措施,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存在问题尽管转移支付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部分地区对转移支付项目的依赖度过高,缺乏内生发展动力;项目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部分项目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等。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各级政府之间进行资源调配和负担分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制度安排。
然而,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金分配不公、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监管机制不健全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资金分配不公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描述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公的问题。
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中心地区相对富裕,经济发展水平高,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则面临资金短缺;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之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差距过大。
对策为解决资金分配不公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2. 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信息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使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都能够了解到具体的资金分配情况,促进公众对资金分配公平性的监督作用。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描述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普遍较低。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浪费和滥用的问题。
对策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资金滥用和浪费行为,并追究相应责任。
2. 引导地方政府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经济结构调整、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描述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监管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情况监督和评估不够完善。
对策为完善监管机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监管效力。
财会与金融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辅萍摘要:当前,我国面临城乡、地区、行业、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是其重要原因。
针对收入分配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机会公平与制度公正,完善立法体制;改革税制,加强对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分配制度;社会公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分配制度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我国的城乡、地区、行业、个人收入差距正逐步扩大,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社会的稳定。
具体来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我国幅员辽阔,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的典型特征。
这种体制的主要表现就是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镇和农村在教育、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方面具有巨大差别。
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存在巨大差距,这种教育的不公直接影响到了他们以后的发展。
城镇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居民能够享受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文化娱乐设施和社会保障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此外,由于产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差甚远。
(二)行业垄断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明显加大,平均年均扩张速度达43%,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全国水平的5-10倍。
垄断行业排名靠前的为航空运输、电力电信、银行、铁路等,这些行业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种财政补助、工资补贴,又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更多优惠。
相对而言,纺织、餐饮、农林牧渔业等非垄断行业的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也较低。
转移支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作者:徐小亮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05期一、转移支付国内外研究现状转移支付是我国各级政府间为了解决财政资金失衡问题,按规则进行一定的财政资金转移,从而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无偿支出。
一套好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当有助于实现各区域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让大众公平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经济的相对稳健发展。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效果如何?对于这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我们通过以4个方面进行总结:1.转移支付与地方税收Baretti、Huber 和 Lichtblau(2002)以德国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国的税收征收时发现,以均等化政府财政能力差异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抑制了该国的税收努力。
Thiess Buettner(2006)就典型的均等化转移支付系统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时发现,均等化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较高的边际贡献率与较高的税率相联系,且其利用德国市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理论分析结论。
相反,乔宝云、范剑勇、彭骥鸣(2006)首先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来以试图说明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对财政努力程度的影响,其次同时使用1996—2002年和1994—2000年各省的转移支付数据、实际GDP值和财政收支数据,先通过模型估算各省的预期财政收入,从而得到各省的财政努力度,在此基础上,建模分析了以税收返还和总量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各省的富裕程度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的影响,作者得出结论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的提升地方的财政努力,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富庶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低于贫困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作者认为这样的一个特点将会扩大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
Thiess Buettner(2009)利用德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VAR方法重点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财政冲击的动态调整时发现,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转移支付制度给市政当局所提供的大数额的补助将会诱使当局更多的依靠较大的商业税,而不是像美国市政当局一样依靠财产税。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成效分析*邓鸿志任文邓鸿丽(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宣传部,内蒙古鄂尔多斯014710)摘要:分税制以来,为解决纵向财力不均衡问题,我国实施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通过对1994年以来转移支付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分税制以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成效分析。
关键词:分税制;转移支付;地区均衡一、分税制体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实行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与1994年分税制相互匹配、相互依存,主要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其一,税收返还,做为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目前,中国的税收返还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其二,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一般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其三,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各类民生工程。
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纵向转移支付,即上下级政府间自上而下的纵向财政平衡模式,是中央政府根据目标和需要,把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分配给各地方,以达到均衡财力的目的;一种是横向转移支付,各同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的横向财政平衡,一般是财力富裕地区向财力不足地区转移;第三种是综合转移支付,即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转移为辅,纵横交叉的转移支付模式。
自2009年起,中国进一步改革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原有的转移支付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共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
二、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实证分析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量分析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中央财力进一步增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国际比较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制度有健全性和稳定性。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基于宪法和法律法规制定的,具备法律约束力。
并且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基金,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制度有分类和分层次性。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方式。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为了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而专项转移支付则是为了支持中央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再次,制度有倾斜和调控性。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分配上采取了倾斜政策,即向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相对较低的地方倾斜。
同时,转移支付也具有调控性,通过减少或增加转移支付金额,调整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最后,制度有监督和评估机制。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了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对转移支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与国际比较而言一是转移支付对象的范围不同。
在我国,转移支付对象主要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而在一些国际上,转移支付对象可能包括个人或特定群体,用于社会保障或扶贫救助等目的。
二是转移支付金额和比例的差异。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金额相对较大,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以保障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求。
而在一些国际上,财政转移支付金额相对较少,更多的是通过物资和项目援助等方式。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和管理方式的不同。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专门的转移支付基金进行资金拨付和管理。
而在一些国际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能更加灵活,通过政府部门直接拨付或管理转移支付资金。
综上所述,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健全性、稳定性、分类、分层次性、倾斜性、调控性以及监督和评估机制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与国际比较而言,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转移支付对象范围、支付金额和比例、制度设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农村转移支付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评估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农村转移支付政策,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评估农村转移支付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资金直接投入农村农村转移支付将资金直接投入农村,用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等。
这种直接投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资金的引入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二、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农村转移支付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同时也用于促进农村的农业生产。
通过资金支持和农业技术的引入,农村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对于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贫困问题,农村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扶贫工程和农村社会保障,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转移支付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资金的引入,农村经济得以向产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更具活力的领域转型,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五、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随着农村转移支付的引入,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镇工作,推动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农民在城市工作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机会,提高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还涉及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资金用于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
这种投入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创造就业机会农村转移支付投入的资金,不仅用于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资金的引入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农村转移支付还通过资金的引入促进了农村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资金的投入使得落后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增强了农村经济整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历史回顾与分析【摘要】: 研究我国转移支付制度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税制财政体制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以往实行的若干转移支付办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完善,从而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规范透明并适合国情特点的制度体制。
文章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财政体制下的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过渡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分税制;支付制度一、建国后前三十年转移支付变更轨迹1950—1979年的三十年间,我国财政体制曾经多次调整,但总的格局是以中央集权为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从转移支付的情况看,是一个逐渐摸索和改进的演变过程。
总的财力调剂由中央统一进行,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始终是一种形式单一的补助模式。
二、改革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调整背景与内容1980年以来的转移支付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分权为主体制的做法。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突出表现为转移支付方式复杂、制度不规范、政策缺乏透明度、主观因素影响过多、各类补助和上解相互交叉、混合运转,由于补助项目过多过散,使本来就规模较小、缺乏调控力度的转移支付形成不了合力,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不明显,使用效率相当低,不能很好地体现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容易造成地区间苦乐不均,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994—1995年,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分为特殊性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前者主要包括专项拨款补助、专项结算补助和解决临时问题补助等方式;后者主要包括体制补助(或上解)、体制结算补助(或上解)和税收返还等方式。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了保护各地的既得利益,分税制仍然保留了原包干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和地方向中央的上缴部分,中央对地方实行税收返还,在确定体制补助和税收返还的数量时,仍然采用“基数法”。
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分析及思考转移支付制度是指政府根据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平的原则,通过一定方式将财政资源从一部分群体转移给另一部分群体的一种福利分配制度。
转移支付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不仅涉及到政府的财政管理,也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类型及其作用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农村支持等多个方面。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障,旨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社会救助主要是针对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救助。
农村支持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扶持,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转移支付制度在社会公平、贫困人群帮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转移支付可以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帮助,缓解社会不公平现象,提高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程度。
转移支付可以帮助贫困人群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转移支付也可以对一些需要帮助的行业或地区进行支持和扶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尽管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不够完善。
转移支付制度在政策设计、执行环节可能存在漏洞,导致一些不当使用或者滥用的情况出现。
2、资金使用不够透明。
在转移支付过程中,资金使用可能不够透明,存在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导致资金浪费、资金流失等情况。
3、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转移支付的资金可能存在浪费、挥霍、用错等情况,导致效果不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对受益对象管理不当。
一些转移支付可能存在对受益对象管理不当,存在虚假申报、漏报等情况,导致资金流失,并影响制度的公正性和公信度。
转移支付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分析(一)
摘要: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的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转移支付规模变动与基尼系数变化有较强相关性,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地方财政增加福利性支出,有助于缩小因市场机制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
1995年以来中国的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不明显,完善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转移支付;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Consequenceoftheoryanalyzingandexperienceexaminingindicatesthattherewasquiteobviouscorrel ationofOECDcountriestransferpaymentsscalechangingandGiniCoefficientchangingin1990s.Central financeenlargingtransferpaymentsandencouraginglocalfinancewelfareexpenditureishelpfultonarr owingincomedistributiondifferences,owingtomarketmechanism.Effectoftransferpaymentsnarrowi ngChina'sincomedistributiondifferencessince1995isnotquiteobvious.IimprovingChina'stransferpa ymentsystemandenlargingtransferpaymentsishelpfultonarrowingitsincomedistributiondifferences. Keywords:TransferPayment;IncomeDistribution;GiniCoefficient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严重阻碍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民众可承受的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点
1]。
一、我国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了21倍和16倍;居民收入在普遍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
国际上比较认可、也比较通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将基尼系数0.4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警戒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测算,1978年以来,反映中国全体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0.171上升到2000年的0.417、2004年的0.460;而且基尼系数的上升势头仍在继续。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通常是在较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或显现出来的,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几乎是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拉开的。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偏大,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
198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3倍。
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
199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86倍,2002年为3.11倍,2004年为4倍,2005年略有下降,仍为3.22倍,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没有根本的变化。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比1978年扩大了18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比1978年扩大了22倍;衡量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威尔逊系数,1995年为0.46,2000年上升到0.60,另外,中国各行业之间职员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迅速拉大的趋势。
这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质要求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使民众中滋生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引发的种种社会冲突,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严重危害2]。
二、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检验
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反贫困等渠道将资金直接或间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罗伯特·J·兰普曼(RobertJLanpman)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转移支付(transferpayments)”解释时认为,税收制度对于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分配只起轻微的调节作用,而政府支出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则要明显得多。
税收在“劫富”方面有效,但在“济贫”方面却效用不大3]。
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教育系统,保证每个公民无论收入高低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公共教育,从而防止了由于收入不平等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为最终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创造条件,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建立统一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绝对贫困的发生和大规模疾病出现,在增加每一个社会成员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反贫困和保护粮食生产的转移支付,特别是直接补贴可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缓解收入不平等的社会紧张度,减少收入不平等对于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国外学者曾对税收和转移支付在调节收入分配不平等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后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要小于调节前的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
(d>0,为常数),假设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布为X,补贴后的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布为Y=X+d,
对每个人进行数量相等的现金补贴,补贴后社会成员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由于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收入效用低于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收入效用,通过财政补贴而发生的转移支付减少了基尼系数,Y<G,转移支付缩小了收入分配差距。
从各国实际情况看,也体现了转移支付总额占的百分比(转移支付规模)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成反比关系。
我们利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4],选取其中70个国家1995年以后的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1997年以后的转移支付占的百分比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横截面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式(4)中,G代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λ代表转移支付总额占的百分比,括号内的数据为t检验,虽然个别检验不十分理想,但其大致说明了转移支付规模与基尼系数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卢森堡收入研究所(LuxembourgIncomeStudy)提供的分析数据,绝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税收和转移支付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见表1)。
1997年美国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前的反映个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48,但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后的反映个人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7。
其他发达国家,税收
表1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税收和转移支付(略)
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更大,例如,1995年英国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前的基尼系数是0.51,经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后的基尼系数只有0.34,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大大降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