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及其介电特性 基本介电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399.00 KB
- 文档页数:32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电介质是一种能将电场中的电荷正负离子重新分布的材料,当电介质置于外加电场中时,其内部的正负离子会发生极化现象,使介质中产生一个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但大小相同的极化电场。
这个极化过程是由于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所引起的。
本文将讨论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
一、极化现象的机理在电介质中,正负离子之间存在有电相互作用,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电介质时,电场力会将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这种离子移动产生了两种电极化现象:取向极化和电荷极化。
1. 取向极化取向极化主要指的是电介质中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由于自发定向而出现极化现象。
电场力可以使分子的正极和负极重新排序,使得整个电介质的正极和负极方向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从而形成一个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但大小相同的极化电场。
2. 电荷极化电荷极化是由电介质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移动而产生的。
正离子会向电场方向移动,而负离子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导致电介质中产生一个内部电场,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
二、介电常数的概念介电常数是反映电介质中电极化程度的物理量,用ε或ε_r表示。
它定义为电介质中产生的电场强度与外加电场强度之比。
介电常数越大,说明电介质在外加电场下电极化程度越高。
介电常数既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频率相关的量。
对于静态或低频区域,介电常数是常数,而在高频区域,介电常数则会随频率的增加而变化。
三、介电常数的影响因素介电常数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1. 分子结构和极性分子结构和极性对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有重要影响。
极性分子的电介质通常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因为极性分子能更容易受到电场的影响,形成较强的极化。
2. 温度介电常数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电介质中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难以保持定向,从而降低电介质的极化程度。
3. 频率介电常数在不同频率下也会有所不同。
在高频区域,极化过程会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电场反向作用的影响,导致介电常数的变化。
介电性能由于无机介质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质点发生短距离的位移,而不是传导电流,因此在电场中表现出特殊的性状,大量地用于电绝缘体和电容元件。
在这些应用中,涉及到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子和介电强度等。
6.1介质的电极化通过定义电介极化强度,建立起电介质内部电介极化强度与宏观电场之间的关系,电介极化强度与作用在晶体点阵中一个原子位置上的局部电场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介电常数与质点极化率的关系。
分析讨论各种极化的微观机制及影响极化率的因素。
6.1.1 介质的极化强度6.1.1.1电偶极矩(1)基本概念一个正点电荷q 和另一个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负点电荷-q ,由于某种原因而坚固地互相束缚于不等于零的距离上,形成一个电偶极子。
若从负电荷到正电荷作一矢量l ,则这个粒子具有的电偶极矩可表示为矢量p=ql (6.1) 电偶极矩的单位为C ⋅m (库仑⋅米)(2)外电场对点偶极子的作用在外电场E 的作用下一个点电偶极子p 的位能为U=-p ⋅E (6.2)上式表明当电偶极矩的取向与外电场同向时,能量为最低,而反向时能量为最高。
点电偶极子所受外电场的作用力f 和作用力矩M 分别为⋅ f=p ·∇E (6.3)M=p ⨯E (6.4)因此力使电偶极矩向电力线密集处平移,而力矩则使电偶极矩朝外电场方向旋转。
(3)电偶极子周围的电场距离点电偶极子p 的r 处的电场为543r r o πεpr r p 2)(E(r)-⋅= (6.5)6.1.1.2极化强度(1)定义称单位体积的电偶极矩为这个小体积中物质的极化强度。
极化强度是一个具有平均意义的宏观物理量,其单位为C/m 2。
(2)介质的极化强度与宏观可测量之间的关系极化强度为P=(ε-ε0)E=ε0 (εr -1)E (6.6) 把束缚电荷和自由电荷的比例定义为电介质的相对电极化率χe有 P= ε0χe E (6.7) 式(6.10)为作用物理量E 与感应物理量P 间的关系.还可以得出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与相对电极化率χe 有以下关系εr =E PE 00εε+=1+χe (6.8)6.1.2宏观电场与局部电场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发生极化,整个介质出现宏观电场,但作用在每个分子或原子上使之极化的局部电场(也叫有效场)并不包括该分子或原子自身极化所产生的电场,因而局部电场不等于宏观电场。
介质和电介质的特性和应用有哪些一、介质的概念介质,又称传播介质,是指电磁波传播的媒介。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甚至是真空。
不同的介质对电磁波的传播有不同的影响。
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如介质的折射率、介电常数等。
二、电介质的特性电介质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从而影响电场分布的物质。
电介质的主要特性有:1.极化:电介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即正负电荷分别向电场方向和相反方向移动,形成局部电荷分布。
2.介电常数: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是描述电介质极化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了电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介电常数越大,电介质的极化程度越高。
3.绝缘性:电介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阻止电流的流动。
绝缘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以防止漏电和短路。
4.存储电荷:电介质在去除电场后,仍能保留一定量的电荷,称为电容。
电容是电介质储存电能的能力,广泛应用于电容器中。
三、电介质的应用1.电容器:电容器是利用电介质的储存电荷能力,实现电能存储和释放的元件。
电容器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力系统、通讯等领域。
2.绝缘材料:电介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阻止电流的流动。
绝缘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以防止漏电和短路。
3.屏蔽材料:电介质可以用于屏蔽电磁干扰,保护电子设备免受外部干扰。
4.介质波导:电介质波导是一种用于传输电磁波的介质管道,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微波传输等领域。
四、介质的分类及应用1.固体介质:如陶瓷、玻璃、塑料等。
固体介质在电子元件和微波器件中有广泛应用,如微波谐振器、滤波器等。
2.液体介质:如水、油、酸碱盐溶液等。
液体介质在电力系统中作为绝缘材料和冷却剂,以及化学实验室中的试剂。
3.气体介质:如空气、氮气、氧气等。
气体介质在电力系统中作为绝缘气体,以及灯泡中的填充气体。
4.真空介质:真空是一种特殊的介质,具有极低的介电常数。
在某些高频电路和微波器件中,真空介质可以作为优良的传播介质。
电介质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引言:电介质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极化现象的材料,其极化现象涉及到电子和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移动与重新排列。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紧密相关,介电常数是描述介质在电场中的性质的物理量,本文将探讨电介质极化现象与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
一、电介质极化现象在电介质中,当外加电场从无到有时,电子和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了移动以及重新排列的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可以由以下两种类型来描述:1. 电子极化:当电介质中存在自由电子时,外电场对自由电子的作用会使电子产生位移,从而在材料中产生电荷分布不均的现象。
电子极化是导致电介质具有介电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离子极化:当电介质为离子晶体或者液体时,外电场会对离子产生作用,使得正负离子发生位移,导致电介质内部发生异种电荷的聚集。
这种离子的位移和重新排列又分为电子云位移和离子团聚两种形式,共同导致电介质极化。
二、介电常数的定义和意义介电常数是描述介质对电场作用的响应程度的物理量。
它可以通过电介质在极化过程中储存的电能和电场强度之间的关系来定义。
在一个恒定电场下,介电常数可以用来衡量电介质能储存多少电场能量。
介电常数用来比较电场作用下不同介质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 储存电能:通过极化现象,电介质可以吸收并储存电荷,从而形成电场梯度。
介电常数越大,说明介质储存的电能越高,这也是一些电容器的重要性能指标。
2. 屏蔽电场:介电常数高的材料对电场有较好的屏蔽作用。
在电子设备中,为了防止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产生干扰,常常使用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进行屏蔽。
3. 改善电容器性能:对于电容器而言,介电常数的大小决定了电容器的储能量,同时也影响着电容器的电容值。
通过选择不同介电常数的材料,可以改变电容器的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三、影响介电常数的因素介电常数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列举了几个主要因素:1. 材料种类:不同的电介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因此其极化现象和介电常数也有所不同。
介电的名词解释介电是一种物理学术语,用于描述具有特定电导性质的物质。
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介电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制造、能源存储等重要领域。
本文将对介电的定义、特性以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定义与基本概念介电是一种非导电性的物质,它具有无法自由移动电子的特性,相比于金属等导电体,介电体的电阻较高。
介电体可以通过电场中的极化现象来存储电荷,并产生静电力。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光谱和电学实验进行研究。
极化是介电体的一种特性,它是指当介电体处于电场中时,原子、分子或结晶中的正、负电荷会发生变化以产生电偶极矩。
而电偶极矩是指相对偏移的正负电荷的矩量。
极化导致了介电体内部的电荷重新排布,形成正、负电性的区域。
当外加电场移除时,这些偶极矩会逐渐消失。
介电特性与应用介电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得其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 绝缘性: 介电体的高电阻性使其成为电绝缘材料的理想选择。
在电子器件中,介电材料常用于隔离电路和元件,以防止漏电和意外短路。
2. 电容性: 介电体能够存储电荷,并在电场中形成电容。
这种性质使得介电材料成为制造电容器的重要材料。
电容器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通信技术和能量存储装置。
3. 电介质强度: 介电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场强度,使其能够承受较高的电压而不发生击穿。
这使得介电体在高压应用中能够提供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高压电源和电力输送系统。
4. 抗热性: 介电材料可以具有良好的抗热性能,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维持其电子性能。
这使得介电体在高温电子器件、火箭推进剂和核子能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5. 光学性能: 一些介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折射率特性。
这使得它们广泛应用于光学器件、光纤通信和光学涂层等领域。
介电材料的应用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例如,在宇航技术中,介电材料常用于制造热屏蔽和隔热材料,以保护航天器免受极端温度的影响。
在电力工程中,高介电常数的材料被用于制造电力电缆和变压器绝缘材料以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电介质是一类电性能力较差的材料,其极化和介电特性是其重要的物理特性。
本文将以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为主题,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现象。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会发生分离,使得材料内部形成电偶极矩。
这种极化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向极化和离子极化。
定向极化是指材料内部的正负电荷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形成电偶极矩;而离子极化是指电场作用下,材料内部的离子移位,形成正负电荷分离的电偶极矩。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特性。
介电特性描述了电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响应规律。
其中,介电常数是介电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介电常数越大,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极化能力越强。
介电常数和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形式有关,对于定向极化的材料,其介电常数通常较大;而对于离子极化的材料,其介电常数相对较小。
此外,介电损耗也是介电特性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描述了电介质材料在变化的电场中产生的能量损耗。
介电损耗越小,电介质材料的能量储存和传输能力越好。
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电介质材料常用于电容器中,用于储存和传输电能。
通过合理选择电介质材料,可以增加电容器的容量和性能,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电子器件中,电介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容器、绝缘材料等。
电容器的介电特性对于电子器件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合适的电介质材料可以提高器件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在通信领域,电介质材料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微波介电常数大的材料可以用于微波天线的设计,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和距离。
此外,在光学领域,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也对光的传输和调控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调变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状态,可以实现对光的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的控制,实现光信号传输和光学器件的调节。
目前,对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的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方面,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电介质材料,以提高其介电特性和应用性能。
介电强度Dielectric Strength介质的介电强度(击穿电场强度)电介质在强电场作用下,当电场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介质由介电状态变为导电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介质的击穿,相应的临界电场强度称为介电强度。
b b U E d kV/mm Breakdown对于凝聚态绝缘体,通常的E b ~106V/cm10-2V/A介质击穿的主要类型✓电击穿✓热击穿电击穿电击穿,有时称为本征介电强度。
当结构内的电子受电场作用而加速到一定速度,以致通过碰撞而释放出附加的电子所产生的击穿现象。
从理论上可分为本征电击穿理论“雪崩”电击穿理论本征电击穿理论电子加速运动(动能)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把能量传递给晶格。
当其处于平衡时,介质中有稳定的电导,若电子能量大到一定值而破坏平衡,电导由稳定态变为非稳定态。
A 表示单位时间内从电场获得的能量τ=*m E e A 22)U ,E (A )tU (A E =∂∂=E —电场强度;—松弛时间(与电子能量U 有关) B 表示电子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时单位时间内能量的损失,晶格振动与温度有关B U t B T U L ==()(,)∂∂0平衡时,A(E,U)=B(T 0,U) τ当E 上升到使平衡破坏时,碰撞电离过程便立即发生晶格温度(电子平均自由行程时间)根据本征击穿模型:击穿强度与试样形状或者试样厚度无关!“雪崩”电击穿理论晶格的破坏过程,碰撞电离后的自由电子的倍增,产生雪崩现象。
以碰撞电离后自由电子数倍增到一定值作为电击穿判据。
“四十代理论”:定性解释了薄层介质具有较高击穿强度的原因。
通过估算:由阴极出发的初始电子,在其向阳极运动的过程中,1cm 内的电离次数达到40次,介质便击穿。
电击穿特征电击穿是瞬时完成的,10-7~10-8秒;低温下可产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与温度无关。
热击穿电导产生的局部过热而引起的击穿。
电能损耗使温度上升并使局部电导率增加,产生电流通道,局部熔融或气化而破坏。
第一章一节电偶极子:两个大小相等的正、负电荷(+q 和-q ),相距为L ,L 较讨论中所涉及到的距离小得多。
这一电荷系统就称为电偶极子。
电量q 与矢径L 的乘积定义为电矩,电矩是矢量,用μ表示,即 μ=q ·L μ的单位是C ·m 。
二节电介质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内部沿电场方向产生感应偶极矩,在电介质表面出现极化电荷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束缚电荷(极化电荷):在与外电场垂直的电介质表面上出现的与极板上电荷反号的电荷。
束缚电荷面密度记为。
退极化电场Ed :由极化电荷所产生的场强。
它是一个大于1、无量纲的常数,是综合反映电介质极化行为的宏观物理量。
实际上引起电介质产生感应偶极矩的电场称为有效电场或者真实电场,用E e 表示。
感应偶极矩与有效电场E e 成正比,即 极化强度P :单位体积中电介质感应偶极矩的矢量和,即极化强度P描述电介质极化行为的宏观参数:描述电介质极化行为的微观参数: 宏、微观参数的联系——克劳休斯方程:三节宏观平均场强E 是指极板上的自由电荷以及电介质中所有极化粒子形成的偶极矩共同的作用场强。
对于平板介质电容器,满足:①电介质连续均匀,②介电系数不随电场强度的改变发生变化。
电位移D 的一般定义式。
有效电场:是指作用在某一极化粒子上的局部电场。
它应为极板上的自由电荷以及除这一被考察的极化粒子以外其他所有的极化粒子形成的偶极矩在该点产生的电场。
洛伦兹有效电场的计算模型:电介质被一个假想的空球分成两部分,极化粒子孤立的处在它的球腔中心。
要求:①球的半径应比极化粒子的间距大,这样可以视球外介电系数为ε的电介质为连续均匀的介质,球外极化粒子的影响可以用宏观方法处理; ②球的半径又必须比两极板间距小得多,以保证球外电介质中的电场不因空球的存在而发生畸变。
所以近似认为球内球外的电场都是均匀的。
洛伦兹有效电场的适用范围:气体电介质、非极性电介质(非极性和弱极性液体电介质、非极性固体电介质)、高对称性的立方点阵原子、离子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