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的三个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756.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1篇一、活动背景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色、音强,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
为了提高音乐教师对乐音特征的理解和教学能力,我们开展了以“乐音的三个特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乐音三个特征的认识,加深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
2. 培养教师运用乐音特征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色、音强。
(2)乐音特征的运用与教学设计。
2. 课堂观摩(1)教师展示一堂以乐音特征为主题的音乐课。
(2)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分享教学心得。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乐音特征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乐音特征进行教学。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组讨论,分享乐音特征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2)邀请专家进行点评,解答教师疑问。
四、活动过程1. 理论学习活动开始,我们邀请了一位音乐教育专家为大家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
专家从乐音的定义、分类、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使教师对乐音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课堂观摩随后,我们安排了一堂以乐音特征为主题的音乐课。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乐音的三个特征。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3.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邀请教师们进行分析。
大家围绕乐音特征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们对乐音特征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乐音特征的实践经验。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对乐音特征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以下是活动总结:1. 教师对乐音的三个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高低、长短、强弱,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快乐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高低:声音的高低指的是音高的不同,高音和低音的频率不同,音高越高频率越快。
通过听音乐和演奏乐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高低音,并学习如何区分和表达高低音。
2.长短:声音的长短指的是音符的持续时间,长音持续时间长,短音持续时间短。
通过唱歌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长短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3.强弱:声音的强弱指的是音符的音量大小,强音音量大,弱音音量小。
通过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强弱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音乐或敲打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音乐和声音,引导学生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高低: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唱出不同音高的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高低。
3.学习长短: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长短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长短。
4.学习强弱: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强弱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强弱。
5.综合练习:设计一段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综合运用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演奏出整体的音乐效果。
6.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包括听音乐的专注程度、唱歌和演奏的准确性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乐音及其特征知识点总结
乐音及其特征知识点总结
物理知识大放送: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二物理总结知识点之乐音及其特征。
乐音及其特征
1.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提醒大家:音色是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的三个特征知识点预习乐音:悦耳的声音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一、单调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指乐音的高低2.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实验探究:实验一:拿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的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纸片划过快,发出的音调_______(高)结论: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所以单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1)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此外,音调的高低还与声源的形状、尺寸和所用材料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物体越粗大长,其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 ;物体越细小短,其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同步练习:(1)蜜蜂和蝴蝶相比,它们谁飞行时的音调高,为什么?答:蜜蜂的音调高,因为它振动的频率快。
(2)“男高音歌唱家”和“女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什么?答:这里“高音”和“低音”分别指音调的高低(3)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音调_高_,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快_的缘故。
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厚,振动频率小,只有100~300赫;女子的声带短而薄,振动频率大,一般在160~400赫。
少年的声带正在发育,有一段“变音”时期,这个时期应注意保护声带。
(4)“海豚音”很难学,主要是因为声音的单调高(5)日常生活中,在往水瓶内灌水时,可以通过听声音的方法判断水的多少.随着水面的上升,声音的( B )A.音调在降低 B.音调在升高 C.响度增加了 D.响度减小了(6)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D )A.硬纸板接触齿 B.改变钢尺伸出 C.改变薄塑料尺划 D.改变吹笔帽数不同的齿轮桌边的长度过梳子的速度的力度(7)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A.长笛 B.小提琴 C.手风琴 D.二胡(8)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9)下列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C )A B C D(10)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11)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C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二、响度1.什么叫做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主要包括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音乐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乐谱、乐器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乐音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乐音有哪些特征。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乐谱和乐器,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乐音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乐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 响度:乐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和距离决定。
3. 音色:乐器的特有声音,由乐器结构和材料决定。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音调:_______;响度:_______;音色:_______。
2.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音调和响度的区分:_______;_______。
(2)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乐音的特征有了直观的感受,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
但在课堂中,对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两个问题,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疑惑,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
学科:物理教学内容:音调、响度和音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基础知识精讲】声音,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其照样有规律可循.物理学中将声音划分为乐音和噪声两大类. 经过学习,以下内容必须牢固掌握:1.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将会越高.如:女高音比男高音尖脆.(2)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则响度越大.(3)音色:由发声体自身条件所决定.如在钢琴和吉它上弹奏一特定音符时,其音调和响度均相同,之所以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靠音色来区分的.正所谓:“闻其声就知其人”,也是如此道理.2.必须记住的重要参考数据:①人发声的频率范围:85次每秒到1100次每秒;②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③频率低于20次每秒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次每秒的称为超声波.3.如果两列声波在某介质中传播时相遇,并使得振幅增大,则响度就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共鸣.4.关于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振动而产生的;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和学习以及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5.噪声的等级划分:以分贝为单位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符号为dB,其前面数字越大,表明噪声越强.6.噪声的控制:①减弱噪声的三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噪声的控制提供了法律保障.【重点难点解析】重点是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难点则是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例1用不同的力敲打同一面铜锣,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分析:一面锣从工厂生产出厂后,它固有的频率和音色便已固定,当用不同的力敲打只能使其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响度不同.解答:响度不同.当大力敲时铜锣响,小力敲时响声弱,因铜锣的响度由振幅决定,大力敲时锣面振动幅度大,小力敲时振幅小.例2技术人员在检查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时,常把一根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各个部位上,把另一端靠近耳朵听.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分析:机器正常运转时,各个部件按一定的规律振动,发出某种音调和响度的声音.运转不正常时,发出的声音会发生异常,所以通过听声音可以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解答:因为机器正常运转时各部件发出的声音与运转不正常时发出的声音不同,所以通过用金属棒听各部分的声音,可以判断机器各部件的运转是否正常.例3女高音歌手和男低音歌手演唱时所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A.女高音歌手发声时振动振幅较大,因此声音的响度较大B.女高音歌手发声时振动振幅较大,因此声音的音调较高C.女高音歌手发声时振动频率较大,因此声音的响度较大D.女高音歌手发音时振动频率较大,因此声音的音调较高分析:本题考查振幅和频率、响度和音调的关系.“男低音”、“女高音”,主要是指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至于响度,双方都可大可小,而一般来说,男低音演员的声音比女演员要大些,音调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而与振幅大小无关.因此,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女高音歌手演唱时音调较高,这是由于她发声时振动频率较大的缘故.解答:D【难题巧解点拨】例1有经验的铁路工人,根据汽笛声就可以判断火车是开来还是开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火车驶来时,汽笛声比停驶时要尖些,音调要高些B.火车驶来时,汽笛声比停驶时要低些,音调要低些C.火车驶离时,汽笛声比停驶时要低些,音调要低些D.火车驶离时,汽笛声比停驶时要尖些,音调要高些分析:汽笛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称为“声波”,它是在汽笛周围空间以“疏”、“密”形式存在的.这种“疏”与“密”是按一定的距离排列的.当火车向你开过来时,它将空气中的“疏”与“密”压得更紧,其间隔更短,因此这些声波使人耳的耳膜振动加快,听到的音调就高些.当火车离你而去时,它会把空气中的声波的“疏”与“密”拉开,使人耳膜的振动减慢,听到的音调也就变低火车的速度越大,音调的变化就越快这种听到的音调与发声体音调不同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解答:A、C例2如图,摇动烧瓶,记住此时小铃铛响声的大小;取下瓶口的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许水,给烧瓶加热,待烧瓶中的水沸腾后且水刚烧干时,停止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一会儿,等烧瓶变冷后,再摇动烧瓶,这时听到的铃声同前次铃声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解析:第一次摇动烧瓶时,小铃铛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了出来;加热后塞上瓶塞,由于加热时会使瓶内一部分空气排出烧瓶,故此时瓶内空气较第一次摇铃时少,故第二次摇铃时。
中考物理声现象考点总结3篇中考物理考点总结声现象知识归纳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
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
4.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23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23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声纳、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中考物理声现象重难点知识梳理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但由于受人的听觉、声音的响度等因素影响,有些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们听不到;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重要提醒:人的听觉还受到声音的频率的限制,人耳只能听到20~20230Hz范围内的声波。
“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1.转换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乐音的三个特征一、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实验:快慢不同的速度用硬纸片划过梳子齿也可以判断振动频率与发声音调高低的关系。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
决定因素:振幅及与发声体的距离3、音色:声音的特色。
决定因素:发声体本身。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1、频率: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符号Hz。
2、人的听觉范围:20-2万Hz 。
3、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超声波。
超声波在医学方面应用非常广泛,像现在的彩超、B超、碎石(例如胆结石、肾结石祛眼袋之类的),还能破坏细菌结构,对物品进行杀菌消毒。
4、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人听不到次声波。
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
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
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船只等障碍物。
次声波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
超声波、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有些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知识点一:音调、响度、音色1、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2、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 D.甲音叉发声的响度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3、从“声音的特性”看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支曲子的主要区别在于()A 音调B 音色 C响度 D 声速4、下列有关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 B.能区分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响度不同C.同一根琴弦拧得越紧,音调越高D.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5、的声音与蚊子叫的声音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大 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6、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是在研究声音的()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7、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8、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知识点二:超声波、次声波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声波声音响度太大,所以人听不见C.“响鼓还要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响度跟物体振幅有关D.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声波获得信息.1、在班级进行的物理知识抢答比赛中,坐在前排座位的同学,不用向后转头,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抢答,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 振幅B 频率C 响度D 音色2、“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调会逐渐改变 B.响度会逐渐改变 C.音色会逐渐改变 D.音调、响度、音色都会改变6、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
乐音的三个特征范文乐音是人类通过声音传达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音高:音高是指乐音的频率高低。
乐音可以分为高音和低音。
高音通常具有明亮、锐利的特点,能够给人带来轻盈、愉悦的感觉;低音则相对沉稳、厚重,能够给人带来庄重、沉静的感觉。
音高的不同可以给乐曲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实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境。
2.音强:音强是指乐音的音量大小。
音强可以分为强音和弱音。
强音通常具有力量感和张力,能够给人带来震撼的效果;弱音则相对柔和、细腻,能够给人带来温柔的感觉。
音强的变化可以通过增强或减弱音量来传递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而使乐曲更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3.音色:音色是指乐音的独特音质和个性。
不同的乐器在演奏同一个音高时,会因为声波的共振效应而产生不同的谐波,从而形成不同的音色。
音色可以分为明亮、浑厚、圆润等不同类型。
音色是乐曲所特有的个性特征,能够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和印象。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特征之外,乐音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如音长、音速、音态等。
音长指乐音的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长音和短音;音速指乐音的快慢,可以通过速度的快慢来表达节奏感和活力;音态是指乐音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通过音域、音乐风格等方面来表现。
乐音是一种丰富而多样的表达形式,通过不同乐器、不同演奏方式和不同音乐结构的组合,可以创造出无限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
其特征的变化和组合不仅决定了音乐作品的个性和风格,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对乐音的特征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对于欣赏和创作音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声音的特性乐音的三个特征(或称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知识点一: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2)频率: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
它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例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答案】C【解析】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
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D。
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知识点二:响度(1)定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除了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外,还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例题2】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
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答案】B【解析】由于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且声音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所以将一个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机械手表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但手表直接贴近耳朵时距离最近,所以响度最大,即放上气球后听到的声音不会比的声音强,故B正确、ACD错误。
知识点三:音色(1)定义: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决定音色的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乐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音调的特征低生音调低、成年人音调音调低的比较低沉,男。
生音调高、儿童音调高音调高的比较尖细,女(3)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实验探究:实验: 将直尺用手压在桌边,分别露出5cm 、10cm 、15cm ,用手扳动使其振动(每次用力都一样),用耳朵听出其发声音调高低,并记在表格内。
实验记录表格①、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振动越慢,频率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2)什么因素决定响度的强弱呢?探究实验:①桌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
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
②然后用力敲鼓,再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结论:①、振幅决定响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②、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3)声音的大小(强弱)常用分贝(dB )来表示。
3.音色(1)、定义: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2)、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4.总结音调与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物理学中,音调只能用“高低”来描述,响度只能用“大小”来描述。
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不一定大,而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如牛的叫声大而低沉,而蚊子的声音小而尖细,说明牛的声音响度大而音调低;蚊子的声音响度小而音调高。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日常用语中的“高低”,以免混淆。
如:高谈论阔,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实际指的响度。
形容音调的词:浑厚,低沉,高昂,激昂,黄莺般的,嘹亮,洪亮,尖叫5. 区分频率与振幅频率: 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声音尖、粗) 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6.练习: (1)、放声歌唱的男低音和为他轻声伴唱的女高音相比( )A 、男低音音调较高,响度较大B 、男低音音调较低,响度较小C 、男低音音调较低,响度较大 (2)、蜜蜂和蝴蝶相比,它们谁飞行时的音调高,为什么?答:(3)“男高音歌唱家”和“女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什么? 答:(4)有人用筷子分别敲击装不同水的杯子,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你知道为什么吗?振幅不同。
第三章声现象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学习导航重点: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各自的含义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各由什么因素决定难点:1、探究决定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2、音调与响度的区别考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应用知识点分析一、音调1、音调是指乐音的。
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决定的,越高,音调越高;越低,音调越低。
2、同一种物体振动的频率与物体的、、有关。
越、越、越,音调就越高;越、越、越,音调就越低。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振动的频率无关。
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其传播速度是的。
例1:用硬纸片在梳齿上快速划过时,音调,慢速划过时,音调。
例2:男生说话声较粗犷,而女生说话声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不同,其原因是,男女同学说话时振动的不同。
方法总结:①男生声带较厚,频率低,声音低沉浑厚;女生声带较薄,频率高,声音尖细。
②音调与物体的关系:相同材质的物体,体积越粗大,音调越低。
例3:当往开水瓶中倒水时,开始时音调,水将满时,音调。
这是因为向开水瓶中倒水时,能引起开水瓶中的振动而发声,水未满时,较长,振动频率,声音音调。
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音调的高低就可以判断开水是否装满。
二、响度1、响度是指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
它与声源振动的有关,还与到声源的有关。
2、振幅是指物体离开未振动时所处的位置(平衡位置)的。
3、振幅相同,距离相同时,响度大小还与声音的有关。
例1:“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很。
例2: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清楚了,而远处的学生却没听清,其原因是()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好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例3:牛叫的声音与蚊子叫的声音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大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例4:写出下列情形中作特殊标记的词语分别表示声音的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