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16.58 KB
- 文档页数:3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血小板增多症是指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高限以上而言。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出血血栓性疾病,其特征为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多,伴有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血栓形成及脾脏肿大,故又名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血小板增多,一般为暂时性的,在本文就不重点叙述。
本病自1920年首次报道至今,见于文献的约有200多例;我国医学杂志上的病例报告,累计约有40例之多,估计临床实际发病数远远超过文献病例数,男女发病率为2:1。
本病属于中医“血瘀证”、“阴虚火旺”、“瘀血癥瘕”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原因未明的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病因是脾切除后、急或慢性失血、外伤、分娩、急或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或溶血性贫血、药物反应、运动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期(反跳性)和骨质疏松症等。
2.病理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病理改变是骨髓巨核系列细胞数增多,形态怪异,常常同时伴有全骨髓增生。
巨核细胞来自异常于细胞,生成的血小板大多具有内在性功能缺陷,易致出血倾向。
本病血小板有自发性聚集趋向,有可能引起血栓形成,有人认为本病与血小板激活因子X的作用增高也可能有关。
但出血与血栓形成的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两者之间关系也未了解。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为血小板寿命正常或稍低,血小板功能无明显缺陷,但血小板的生成率显著增加,提示是因血小板的产生过多引起。
其原因可能与血浆血小板刺激因子有关。
“反跳性”血小板增多症也是因液递性血小板刺激因子的生成过多所致。
“运动后”血小板的增多,是因脾、肺等贮藏池内血小板释放过多的结果。
二、中医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与“阴虚火旺”、“瘀血停滞”有关。
其主要病因病机如下:1.肾阳不足 肾为水火之脏,有主骨、生髓、生血之功。
肾阴不足,精血亏虚,阴虚阳亢,骨髓增生功能过盛,故形成阴虚内热诸证。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慢性克隆障碍性疾病,归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
西医临床领域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中医理论将它的致病因素归纳为气血不和、内外邪瘀。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优势明显。
但临床缺乏辩证论治的大样本随机实验的数据说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是骨髓巨核及血小板持续增多,是骨髓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并发血栓或血小管并发症,部分患者因转化为白血病死亡。
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国际卫生组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2)活检骨髓活组织可发现巨核细胞快速增殖,细胞体积大,细胞核过度成熟且数量大量增多,细胞粒无明显转移,轻度网状纤维增多。
(3)基因突变序列包括JAK2、MPL和CALR。
诊断鉴别:(1)反应性血小板明显增多,感染、炎症及缺铁性贫血排除应用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清铁等方式。
(2)合并血小板增多的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通过bCR-abl融合ph染色体阳性诊断。
(3)切除脾术后患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约有50%的患者患有脾大,现阶段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临床相关研究显示,血小板生成素异常、Bcl-xl抗凋亡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医理论古典书籍并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文章,但关于其临床症状却有相关记载。
《素问·痹论》中记载夫痹之为病,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符合原发性增多症微循环受阻的手足麻木症状表现。
张仲景医圣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到:“患者胸口胀满,唇色发白,舌青,食欲不振,其人言胸满。
此类临床症状描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唇发紫、胸闷气短。
临床中医理论将其命名血瘀、血积,认为其发病具有多种症型,与血液瘀堵密切相关。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较常见的亚型,年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
ET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ET的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高度活化。
ET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JAK2V617F、钙网蛋白基因(CA1R)及骨髓增殖性白血病蛋白基因(MP1)突变,分另!!占50%~60%、15%~35%及2%~4%.20%~30%的患者存在MPN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包括信号通路、转录因子、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以及剪接基因等\一、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因孕检发现”血小板增多4周”入院。
入院4周前血常规:WBC1o.53χ109/1、RBC4.6×1012∕1x HGB123g∕1x红细胞压积(HCT)36%、P1T1180×109/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7.4×109/1,无不适症状。
3d前复查血常规:WBC9.46χ109/1、RBC4.8×1012∕1x HGB130g/1、HCT38%、P1T1460×109∕1s ANC6.9×109∕1z未治疗。
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妊娠16周,孕1产0,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
入院后血常规:WBC9.56χ109/1、RBC4.7×1012∕1x HGB125g/1、HCT37%、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7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7g/1、P1T1582×109∕1.ANC7.1×109∕1;外周血乳酸脱氢酶(1DH)176U∕1(参考值0~248U/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77%(参考值50%~160%),VWF活性58.1%(参考值48.8%~163.4%);肝肾功能、电解质、铁代谢、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谱、狼疮抗凝物及抗磷脂抗体均未见异常。
血小板升高的原理和方法血小板升高是指体内的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通常定义为血小板计数超过每升150-450×10^9个。
血小板是一种血液中的细胞,参与到血栓形成和止血的过程中,它们主要通过黏附和聚集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血栓来帮助止血。
然而,当血小板计数过高时,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增加,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血小板升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血小板升高的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升高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引起的,通常是由于骨髓中血小板制造的细胞异常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继发性血小板升高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包括感染、炎症、贫血、脾脏切除、创伤、肿瘤、肝功能异常、药物使用等。
要确定血小板升高的原因,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会询问病人有没有头晕、头痛、视觉障碍、自发性瘀点和出血、皮肤紫斑等症状。
随后,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肝功能检查、脾脏超声检查等。
在处理血小板升高时,主要的目标是降低血小板计数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原因,医生可能会采取以下一些处理方法:1. 药物治疗:选择适当的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计数。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和华法林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2. 骨髓抑制治疗: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升高症,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医生可能会考虑采用骨髓抑制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骨髓中的血小板制造,从而降低血小板计数。
常用的抑制剂包括羟基脲类药物、硫酸氨基葡萄糖和干扰素等。
3. 脾切除术:如果脾脏是血小板升高的原因之一,医生可能会建议脾脏切除术。
脾脏切除术可以减少脾脏中的血小板存储量,从而降低血小板计数。
4. 改变生活方式: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以帮助降低血小板计数。
这包括减少食用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戒烟戒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加强锻炼等。
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血小板数目偏高,也称为血小板增多症,是指人体内血小板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数目应该在150-450×10^9/L之间。
当血小板数目超过450×10^9/L时,就属于偏高了。
那么,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指由于骨髓异常造成的血小板数目偏高。
这种情况下,骨髓会过度产生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目偏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一些基因突变也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
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指由其他疾病或病理状态引起的血小板数目偏高。
常见的原因包括:1.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肝炎、结核等。
感染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进而刺激骨髓产生过多的血小板。
2. 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炎症反应能够刺激骨髓产生大量的血小板。
3. 肾病:慢性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血小板数目偏高的情况。
肾脏功能异常会导致机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血小板增多。
4. 肝病:慢性肝病患者也容易出现血小板数目偏高的情况。
肝脏是血小板生存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功能异常时,会导致血小板寿命延长,从而使血小板数目升高。
5.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骨髓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往往会伴随血小板数目偏高的情况。
6.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司匹林等,会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血小板数目偏高。
三、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数目偏高。
如: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小板数目往往会有所上升。
2. 性别:男性的血小板数目通常较女性高。
3. 高原反应: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由于氧气稀薄,机体会自动增加血小板数目,以提高氧气运输能力。
总结起来,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血小板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血小板高(Thrombocytosis)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异常增殖导致。
这可能是某些基因突变所致,例如JAK2、MPL或CALR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了造血细胞的增殖能力。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其他疾病或情况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炎症、感染、癌症、创伤、外科手术、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应该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例如抗生素治疗感染,手术切除肿瘤等。
针对血小板高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对于轻度或短暂的血小板增多,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病情的变化。
2.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血小板过多引起的明显症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控制血小板计数。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剂如羟基脲、干扰素或骨髓抑制药物等。
3.割脾术:对于部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割脾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割脾术可以降低血小板计数,并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高可能是一个主要的疾病指标或潜在的病灶提示,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法之前应该明确病因。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数量超过正常血小板计数上限400×109/L。
其特点是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外周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
由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常反复出血,也称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本病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其临床特点是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加,伴有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血栓形成和脾大。
原因不明,目前已发现50%~70%患者有JAK2V617基因突变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也是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其出血机制是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下降、释放功能异常、第三因子下降、5-羟色胺减少等,部分患者有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等凝血功能异常V、因子Ⅷ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减少。
由于大部分疾病发生在老年患者,可能会发生血管退行性变化,容易形成血栓形成,导致远端血管梗死和梗死区破裂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缓慢,表现多一致。
轻度患者除疲劳、疲劳外,无其他症状,偶尔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面诊断。
肝脾一般轻至中度肿大。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
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出汗和减肥非常罕见。
1、出血自发性出血常见于鼻、口、胃肠粘膜。
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能有出血。
偶尔发生脑出血会导致死亡。
该病的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创伤或术后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2.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很容易看到,在年轻患者中也很少见。
动脉和静脉都可以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为常见。
脑血管、脾血管、肠膜血管、手指和脚趾血管是最常见的部位。
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事故也发生。
还报告了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简介*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危害*四、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高发人群*五、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预防方法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简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bocythemia)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
形成,是指外周血液中血小板数量超过正常血小板计数的上限400×109/L,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
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有:克隆性,反应性或继发性,家族
性或遗传性,治疗仍有待解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单个异常多能干细胞克隆性增殖
引起的疾病,致病巨核细胞数,平均巨核细胞数容量增多,血小板生或可达正常速率的15倍。
干细胞的疾病
经G6PD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
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血小板功能缺陷
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
以及释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
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晚期可有脾脏和其他
脏器的髓外造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危害约30%患者并发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常累及肢体静脉,亦可发生在肝,脾,肾,肠系膜及门静脉等,心,脑,肾等器官栓塞者可有相应临床症状,20%无症状性脾梗塞,导致脾脏萎缩。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高发人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真
实发病率不清楚,估计年发病率为1/10万-2.5/10万。
按欧美5国对ET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为0.59-2.53/10万,近20年来发病率增加了3.2倍,这与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普遍应用,较易发
现无症状的患者有关,但也可能反映了实际发病数的增多。
多在50~60岁发病,男女比例无显着差异,但第二个高峰常在30岁左右,女性较常见。
可发生于儿童,但不常见。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预防方法病人需经常就诊,监测外周
血象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并了解疾病演变过程。
注意自我保护,防止外伤出血。
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降低血小板及血小板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