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6.60 KB
- 文档页数:4
《素问》“七篇大论”之探源与内容体系《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后世称其为“运气七篇”或“七篇大论”。
“七篇大论”篇幅约占《素问》的1/3,是集中论述五运六气理论内容的篇章。
《中医药主题词表》将“五运六气”列为中医理论基础范畴之一。
“七篇大论”比较集中地、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气化学说,亦即运气学说,内容十分丰富[1-2]。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向右滑动→→→→)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说过,“放弃了‘七篇’的学习,实际上也就等于放弃了对《内经》的学习、放弃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其所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各论中的题解,对“七篇”的各自内容体系做了如下概述:1.《天元纪大论》本篇主要讨论自然气候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一般规律,提出了五运六气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测算法则,是一篇有关运气学说的概论性文章。
2.《五运行大论》本篇主要讨论五运六气的物质基础,运动变化规律,与万物生化方面的关系以及具体运算方法。
3.《六微旨大论》本篇系在前两篇概论六气变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讨论六气精微的含义和变化规律。
4.《气交变大论》本篇主要讨论由于天地交互作用,上下运转而出现太过、不及,从而出现了气候的异常变化,以及万物因此而出现的灾变,人体因而发生疾病的道理。
5.《五常政大论》本篇主要内容是介绍五运的“平气”、“太过”、“不及”的一般变化情况及其在气候、物候和疾病上的各种表现。
6.《六元正纪大论》本篇主要论述六十年中六气的变化规律7.《至真要大论》本篇主要是总结前几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运用规律,所以本篇是《内经》中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
[1] 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2] 杨威,刘寨华,孙明杰.《素问》运气七篇之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22(1):734-735.。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原文以及分段简单阐释,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之一。
天元,五运六气的天象来源,源头。
大论,对于小论而言,总纲纪。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种运行,御东南中西北五方,生风暑湿燥寒五种气候。
与五行对应的,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藏,生化怒喜思悲恐五气。
经论上说,木火土金水五星五运相承袭,每行皆各主治一年,满五年一周,分太过不及有十年,天干十年一圆环,周而复始的规律,我已经知道了,愿意听听五行与三阴三阳的气候规律,是怎么配合的?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明白人的问话。
阴阳与五运行,是天地的自然道理,观察天地的客观规律和经验的总结。
是万物的大纲大纪,变化的父母(模式和来源),生和灭的开始和本元,神明的居所;不可以不通达!所以事物生生不息叫做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是要变了。
万物负阴抱阳是客观规律,不主观测度,而无所不知叫做神。
神妙之觉的运用,无有方所而无方不晓这样的人叫做圣人。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变化的作用,在天称为玄,玄妙不测的客观存在;在人主观认识称为道,在大地就是精微物质的化合,大地转化生成五种味道。
由道产生人类的智慧,由天的玄妙之客观,产生主观吻合客观的认识即是所谓的神。
万物皆可认识,故万物皆可神知。
神即万物皆可客观认知,客观符号主观的认识即神,凡人用尽思量而不知,故以为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万物皆可认识,这个客观事物上面的主观神知,如风一样的不可揣摩:五运行气化至物化,同类通气,在天是风,在地是木;在天是湿气,在地是土壤;在天是干燥,在地是金属;在天是寒气,在地是水。
运气七篇大论之纳入《素问》考析《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宋·林亿等作新校正时曾作过考证,云:“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
……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
”自林亿等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林亿等不但认为运气七篇大论系王冰补入,而且还认为,其渊源本自《阴阳大论》。
从林氏等之论后,大凡言及运气七篇大论者,多从其说。
撇开运气七篇大论的渊源问题姑且不论,其纳入《素问》,是否果如林亿等所论,乃王冰所为?然而,今据王冰序及其注文等有关资料,林亿等之论似有疑义。
第一,今存《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王冰注文中,有两处对校校语,即《五运行大论》:“思胜恐”,王冰注云:“思,一作忧,非也”;《气交变大论》:“上应太白岁星”,王冰注云:“一经少此六字,缺文耳。
”很明显,这两条校语似为王冰取运气七篇大论之别本相校,虽只有两条,但足以说明问题。
从王冰序对不同版本的论述中,王冰似没有得到运气七篇大论的两种单行本,而且,王冰序中又明言“今之奉行,唯八卷尔”,因此,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王冰于郭子斋堂所得的张公秘本中可能已有此内容。
从王冰序对张公秘本的良好评价中似亦可说明这一点。
或有人以今林亿等校正序所言“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而今存《素问》中并没有这么多条,认为此二条或为林亿等之言。
然而,从王冰注中所存80余条校文中的30余条对校校文的出校方式和行文特点来看,此二条校语似非林亿等语。
如《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王冰注云:“燔,一为燥,非也。
”又如《刺腰痛》篇:“少阳绝骨之后。
”王冰注云:“一经云少阳绝骨之前,传写误也。
”因此,运气七篇大论中的两条对校校语足以证明王冰所据《素问》传本中已有此内容。
品读经典——《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对于《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以下简称《七篇》)古今聚讼纷纭,争论的焦点是——《七篇》是否是《素问》的原作。
宋代林亿等认为其非《素问》原作,近代方药中先生认为《七篇》不是伪书,而是《内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七篇》究竟是否是《素问》原作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其内容有什么学术价值、鉴此,现就《七篇》的学术思想作一概要探讨。
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七篇》主要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气候变化尽管复杂多样,但《七篇》肯定它们是一个有规律的有严格秩序的循环,一年一个小循环,六十年一个大循环,通过“五运”和“六气”两大系统的运动,形成六十种气候变化类型。
位居自然之中的人及其他一切生物类,也都出现了与之相应的规律性周期的变化。
《六微旨大论》指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人类生活于天地之气交会之中,故必须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也同样依赖天地之气的作用,才能正常生化。
《七篇》将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纳入“五运”和“六气”系统,从时间和利用的统一整体上考察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运气有太过不及、胜复、郁发等具体变化,气候、物候、病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气交变大论》载:木运太过,出现大风流行,天上云物飞动,地上草木摇动不宁,江至倒偃摇落,人体易得肝病;木运不及之年,出现燥气流行,肃杀之气太甚,生发之气不能应时而至,草木不荣,谷物不能成熟,人易得肺病。
六气中司天在泉之气分司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气候变化。
六气不同司化,气候、物候、病候也有相应的变化。
如《六元正纪大论》载:凡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于天时,大风时起,原野昏沉,白埃四布,云聚南方,寒雨时降,植物成熟于夏秋之交,人病多以寒湿为患;凡太阴湿土在泉,雨水偏多,草木早衰,雾露布满山谷,山色昏蒙,人多痰饮病。
《素问》七篇大论解读《素问》七篇大论解读这篇文章写成已半年有余,之所以久久没有公布,一是等待临床的进一步验证,二是时间与临床的沉淀或许能催生出更深的发现,三是希望借助后世进行查漏补缺,使其更加完善。
同时,此篇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是在前有对大论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成(见于河南中医杂志《五行医学流变述要》),历时已五年有余。
另外,完成对大论的解读并用于临床,一路走来,离不开河南中医药大学孙鸿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孙老师淡泊,朴素,不慕名利,务实于临床,其为人性格,学术作风,中医思想,对我影响颇深。
今将文章公布于此,非为大论之私也,实为丰大论医学之实,而与同道共享之。
1.五运六气之主、客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七篇大论以五运六气为纲,而五运六气则是对“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一种概括,对天地之气关系的一种把握,气有多少而为三阴三阳,形有盛衰而为五行太过不及。
也即六气为三阴三阳,无形而为天气;五运为五行之运,有形而为地气。
而五运与六气的此种关系,在《至真要大论》则论述为主客关系,以五运为主,六气为客。
观历代各家及今人,皆以主客为六气之主客,是受《素问运气论奥》影响而未细读《内经》也。
《至真要大论》明文: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五运为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軟之。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
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六气为客)——《素问·至真要大论》同时从“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与“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的症状对比可明,“五运为主,六气为客”是《七篇大论》的基本定义。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5)四、运气七篇对病机学的认识--—求属论所谓“病机”,即疾病的发病机转。
《七篇》认为,疾病的发病机转有二: 其一,致病因素的特异作用; 其二,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对于病机,《七篇):是极为重视的,认为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
《至真要大论》谓:“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十用之尚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道必行,样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可得闻乎? 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如何审察病机? 根据《至真要大论》所论述的有关内容,基本上可以用“求其属”三字归纳之。
所谓“属”,即归属。
所谓“求其属”,质言之,也就是根据临床有关发病的各方面的条件和表现,分别加以归类,并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为什么要“求属”? 如何来“求属”? 综合《七篇》有关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
就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
“道”,就是规律或法则。
《五运行大论》谓:“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这就是说,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就可以总结事物固有的变化规律。
《五运行大论》又谓:“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耀纬虚,五行丽地。
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
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这就是说,夭地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通过观察天体日月星辰的变化和地面生物生长变化情况来寻找自然变化的规律。
《五运行大论》还说:“燥以千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固),火胜则地固(裂)矣。
”这就是说自然界的六气,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对万物的作用来总结其规律。
《天元纪大论》也说:“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
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
郭梅珍;张留超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9)002
【摘要】“七篇大论”又被称作是“运气七篇”,为《素问》中《天元纪大论》到《至真要大论》的7个篇章,主要记载同运气理论相关的内容.本文通过引经据典对命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七篇大论”同《素问》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郭梅珍;张留超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郑州4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论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 [J], 陈震霖;张景明
2.《素问》运气七篇之概念及其体系研究 [J], 杨威;刘寨华;孙明杰
3.《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启示 [J], 王庆其
4.运气七篇大论之纳入《素问》考析 [J], 乔海法;乔永法
5.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J], 杨威;刘寨华;于峥;张宇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运气七篇》就是《黄帝外经》】《汉书·艺文志》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的记载。
医经七家中既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的记载,同时也有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的记载。
自古以来,中医学术界一直在寻找《黄帝外经》的下落,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甚至有某中医药大学“著名”的医史“专家”“教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XXX奖获得者”“X老”认为,根本就不存在《黄帝外经》这本书,他的理由倒也很简单:六合之内,是《内经》之本意,六合之外空无一物,故根本就不存在《黄帝外经》,那是古人的胡说!呜呼,我真不知道是谁在胡说!【从逻辑上说】:在研究古中医及其医学古籍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完全是研究者囿于自身学术素质所限,人为复杂化一些基本问题,如:阴阳、五行、八卦、河洛、甲子、经络等等问题。
在内外经这个命名上也是如此,顾名思义:作为古中医典籍,《黄帝内、外经》自然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医学关系的著作,那么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中医人体,那么关于人体内部的医学理论就是《内经》,关于人体外部的医学理论就是《外经》!我想这么简单的逻辑,自诩最权威的专家也同意吧,最挑剔的教授也不会反对吧!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古中医典籍中是不是这样的理论格局,显然,先天213体都知道结果。
【从理论上说】:《内经》中的七篇大论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补入的,主要论述运气学说,为《内经》主要学术内容之一。
七篇大论对疾病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与《内经》其他篇章论述有着明显的不同。
《黄帝内经》中占有近半数的篇幅:专篇论述运气有:“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候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著名的七篇大论。
洋洋洒洒七篇大论,共计五万二千多字,篇幅约占《素问》的三分之一,内容上及天文,下涉地理,中傍人事,主要论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七篇大论对运气分析繁多,五运要区分岁运、主运、客运,岁运中还要分辨太过、不及、胜复、郁发;六气中须明辨主气六步、客气司天在泉,还要客主加临、运气同化,变化出相得、不相得、天符、岁会、同岁会、同天符、太乙天符等等情况。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摘要:范畴(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是《内经》成功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
作为《内经》重要内容之一的运气理论,长期存在广义与狭义范畴理解的认识分歧。
本研究以对《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梳理研究为基础,进行运气理论范畴讨论,认为《素问》运气七篇所述,虽以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为标志和重点,但仍是对道即自然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规律)的阐述,用以探讨自然对生命影响的规律。
因此,运气理论的范围涵盖广泛,涉及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影响,其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为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普遍本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包括道、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以及形、气、象、数、正、化等。
关键词:运气理论范畴《素问》运气七篇核心概念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杨威*刘寨华于峥张宇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范畴,一般意义为类型、范围,哲学意义为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1]。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范畴也是《黄帝内经》成功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2]。
因此,对中医理论的范畴研究成为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运气理论,也称五运六气理论,是重要的中医理论之一。
王冰次注《素问》所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是集中论述五运六气理论内容的篇章,被认为是运气理论的奠基之作,习称“运气七篇”。
围绕运气理论存在众多模糊或争议的认识,因此,运用范畴研究的方法对运气理论展开研究,应能够部分地解决其中的困惑。
本文以对《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梳理研究为基础,兹就运气理论的理论范畴进行讨论,以期明辨运气理论的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进而明确其应有的理论地位。
一、运气理论范畴的历史分歧自唐代以后,运气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最有争议的理论内容之一。
有人认为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与基础,属医经之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不经之谈,为托伪或附会的作品,并非《内经》原文。
伴随着运气理论源起的争论,对运气理论范畴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
对中医理论的范畴研究始于现代,目前尚未有人就运气理论的范畴进行明确的论述。
但是,在有关运气理论的描述与探讨中涉及对运气理论范畴的认识,其中广义与狭义运气理论的认识观点较为组稿日期:2007-11-22修回日期:2007-12-12*联系人:杨威,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藏象气化、五运六气、方剂配伍研究,Tel:010-64014411-2640,E-mail:yangwei68@tom.com。
127流行。
所谓广义运气理论(学说),也有人称其为气化学说,认为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不仅篇幅约占《素问》的1/3,而且从论述内容来看,从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认识,到诊断治疗原则、方剂药物的临床运用,都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可称其为《内经》基本精神的总结性篇章。
执此观点的,如方药中先生。
此种认识将运气理论看作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奠基与核心,涵盖了中医学指导思想的各个层面。
所谓狭义运气理论,强调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发病影响的学说,认为五运、六气都是岁气变化的因素,以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反映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学术观点和思想方法。
执此观点的,如任应秋、程士德先生。
此种认识将运气理论引向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的发展方向,也密切了运气理论与天象、术数、易理的关系,将运气理论引向预测学方向。
由于广义、狭义运气理论的范畴界定缺少确切或明确的论述,更多的是依据各人对运气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因此运气理论范畴仍然模糊,其认识仍然存在分歧。
笔者认为,依据《素问》运气七篇,从运气理论的本原资料出发进行理论范畴界定,能够比较明确地阐释五运六气的理论范畴,解释其历史分歧产生的原因。
因此,基于《素问》运气七篇的概念体系梳理,进行了运气理论范畴的研究探索。
二、运气七篇的概念体系梳理按照“全文析词-层次解析-词汇归纳-框架构建”的研究方法,笔者对《素问》运气七篇进行概念梳理,并就其652个概念展开概念体系分析,认为运气七篇的概念体系存在层次性、关联发散性、对仗对偶性、复杂性等特征。
按层次划分的运气七篇概念体系包括核心概念、基本概念、衍生概念及关联概念。
核心概念是五运六气理论的核心,其数量局限但地位重要。
包括道、五运(五制)、六气(三阴三阳)、五六相合(五运六气),以及形、气、年、岁、象、数、位、步、正、化等对道特征的描述性概念。
基本概念是在核心概念基础上,对核心概念加以详细说明、阐释的概念,与核心概念共同构成运气理论的概念主体。
如天气、地气、人气、天道、地理、气立等对“道”的阐释性概念;主岁、主运、太过、不及、平气、太过之纪、不及之纪、郁、发等对“五运”的阐释性概念;六元、司天、在泉、司气、间气、客主之气、标本中气、胜复、淫治、先后、升降、盈虚、得气、亢害、承制、生化等对“六气”的阐释性概念;岁候、气会、气交、加临、南政、北政、同化、常化等对“五六相合”的阐释性概念。
衍生概念是对基本概念的某些特殊属性或特征加以说明的派生词汇。
如天干,地支,五位,五气,初中气,右迁,环会,十二变,天符,岁会,岁立,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邪正,君臣,上下,左右,逆顺,天枢,德、化、政、令、灾、变、眚、用、病、候等。
关联概念是为解释前述三层次概念而使用的交叉学科领域的词汇。
主要涉及天文、地理、人事三方面的交叉领域概念。
包括天文领域的时间概念、天数概念、天象概念、星宿概念、音律概念;地理领域的方位概念、物化概念、物产概念、灾害概念、自然之数概念等;人事领域的体候概念、诊候概念、病候概念、病因病机概念、药物概念、方制概念、治疗概念、预防概念等。
其与五运六气理论的概念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概念同源、借用、演化痕迹和疏密不等的理论渊源。
三、基于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分析笔者将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区分为五个方面,即:①道,天元,天地之道,神机;②五制,五运,五行;③六节,六气,六六之节,六节气位,三阴三阳;④五六相合,五运六气,五运阴阳,运气相得,上下相遘,五运六气之化;⑤形,气,年,岁,象,数,位,步,正,化。
在这五个方面的核心概念中,前四方面每条所列概念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行文和表128〔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义上具有同义或近义的特点。
而①所述之道,为自然环境中天、地、人遵循的一般规律,总领万物及其各种运转变化,具体而言,主要归纳或表述为②五运(五行)、③六气(三阴三阳)、④五六相合的不同变化规律,且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的规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宜割裂。
⑤是对道特征进行具体描述的概念,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或观察层面对道进行一定程度的界定。
基于前述的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笔者认为:《素问》运气七篇论述的运气理论内容,虽以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为标志和重点,但实质上仍然是对道即自然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规律)的阐述,用以探讨自然对生命促进、制约等影响的规律。
因此,运气理论的范围涵盖是广泛的,涉及到各种自然变化规律以其对生命(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影响,其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普遍本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即为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道、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以及形、气、年、岁、象、数、位、步、正、化等。
由此可见,提倡广义运气理论的学者,认识到运气理论是对自然变化规律(即道)的论述,其间既包含了对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特定自然变化规律的认知,也包含了对天文、地理、人事领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与疾病影响规律的认知,故而发展出临床实用的应用理论,如病机十九条、藏府用药法式等。
提倡狭义运气理论的学者,过于强调对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特定自然变化规律的认知,割裂了运气七篇涉及的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将运气七篇的理论内容进行了人为分割,将其中涉及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特定自然变化规律的认知部分,归之于运气理论;将其他对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诊察规律、防治规律的认知部分,归之于中医基础理论。
由此引发,标本中气、亢害承制、胜复淫治、三因制宜、司岁备物等理论概念的内涵变得繁复而杂乱,五藏的体用、脉诊的辨识、病机十九条的涵义、药物气味之应用、方剂配伍的三品三制等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出现偏差或模糊。
此外,笔者认为,将运气理论引向气象医学、时间医学以及地理医学、天文医学、预测医学等方向的做法,虽然有利于避免生僻词汇和学术偏见的影响,但或多或少地割裂了运气理论的内在联系,缩小了运气的理论范围,从长期的学术发展来看,不利于运气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只有在系统地研究与继承运气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运用多学科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特色的中医学理论。
四、运气理论范畴研究的意义运气理论一直是颇多争议的中医理论研究领域,其争议更多来自于对运气理论的整体认识的模糊或片面。
因此,针对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基于《素问》运气七篇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显示出积极意义:厘清范围,剖析分歧:对运气理论的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的认知程度,反映了对运气理论所描述的自然变化规律的把握深度,也成为解决运气知识领域中困惑、争议或模糊的钥匙。
通过运气理论范畴研究,可以明确运气理论广泛范围涵盖的形成原因及其理论依据,理解运气理论范畴分歧的缘起,以期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密切关联,夯实基础:运气理论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性总结,其理论出发点是自然变化存在相互密切关联的规律,规律的形成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规律具有一定的法度,可以为人所了解、掌握,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规律为生命的健康延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以,通过运气理论范畴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运气理论所描述的自然变化的规律性关联,为进一步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自然变化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的深入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明确定位,开启视角:自王冰以降,已将五运六气理论视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唐宋时期将《素问》运气七篇认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提出“运气理论促进了中医学各家129〔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学术门派的形成与中医学术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