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0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及对策在这个被称为“后撤点并校”的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成为相关学者呼吁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研通过对河南省商城县X乡的两所教学点和两所完小以及邻乡一所教学点校长的访谈,发现当地农村撤点并校中出现教学点管理松弛、优质师资分配不均、亟须建立寄宿制小学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标签:“后撤点并校”;小规模学校;管理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的布局调整开始考虑撤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撤点并校已经进入了政策反思以及严格规范阶段,即“后撤点并校”时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近十年来农村教育的变局产生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就是城镇地区的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及村小、教学点,或称为小规模学校[1]。
在“后撤点并校”时代,政策反思、实地调研以及国际经验比较使得不少学者将目光转向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关注上。
杜屏、赵汝英(2010)通过对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化的分析指出小规模学校对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与质量上的优势,因而提出因地制宜,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并加强对小规模学校的研究[2]。
安晓旭(2014)通过对美国乡村学校合并运动的研究,指出在规模效益弊端显露的时候,小规模教育的优势凸显,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降低辍学率,因此提出应支持必须保留的小规模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做到虽“小”却“精”[3]。
学者周洪新(2013)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山东省N县农村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提出开展农村“小微学校振兴行动”,也就是指对于学生数量少、学校規模小的教育场所,主要包括村落小学和偏远地区教学点,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解决好小微学校的生存发展问题[4]。
杨兰、张业强(2014)通过对2009~2011年三年间贵州省小学撤并的调研,指出了小规模学校资源紧缩并且其价值被大规模学校的价值预期所掩盖的发展困境[5]。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产生的背景简介:撤点并校,特指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
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
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11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产生背景:一、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及相关问题出现的背景(一)原有村村办学的产生及撤并政策的推行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各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
据统计,2004 年全国总计有中小学校45.7 万所,中小学在校生17721.2 万人。
其中,县镇中小学校45.7 万所,占总数的10.85%;农村中小学校37.54 万所,占总数的82.14%。
县镇中小学生2253.27 万人,占总数的12.72%;农村中小学生10546.86 万人,占总数的59.52%。
两项合计,农村中小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92.99%,农村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72.2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发表的《2004 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的统计也证实,2004 年,农村 6 岁~17 岁人口占全国相应年龄组人口的56%~73%,年龄组越低,农村人口的比例越高。
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它的发展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党和政府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此,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政策与措施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就是一项重要教育政策,目的是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撤点并校”政策在实施中遇到的困境对农村家庭的负影响“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发生了教育资源投资主体转移。
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实际上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提供应该是地方政府。
然而,随着农村学校数量的减少,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有所降低,但是农村家庭的负担却是加重的。
主要原因在于撤并后的学校与家的距离太远,大多数农村孩子需要寄宿,这样就多了寄宿费用、生活费、路费等等。
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中小学寄宿生为3276.51万人,其中小学阶段的寄宿生数为1038.0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57.11万人,占总数的10.44%。
由于寄宿制而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付。
这实际上是政府将本应该投入的教育资源转移并分散到各个农村家庭当中。
(二)对农村学生的负影响从公平理论的角度看,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本来对教育资源的享用就存在“起点不公”的现象。
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导致了部分孩子辍学。
在心理健康方面,重新适应环境、远离家人等孤独感、知识结构差异等等,学生需要专职心理教师进行辅导。
寄宿的农村小学生还存在年龄偏小,自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多地出现家长陪读的现象。
(三)增大了学校和教师的教管压力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后,就读学员总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但这并未减轻学校和老师的教管压力。
一方面,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跟不上。
集中于乡镇、县城的农村中小学生需要寄宿,校舍的建设与管理就是学校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财政拨款,但校舍的扩大面积赶不上寄宿学生增长的速度。
另一方面,寄宿的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年龄跨度、学校后勤医疗保障条件落后等原因,使得学校在安全管理和生日常生活保障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四)教育资源闲置,乡土文化缺失“撤点并校”后,很多刚建成不久的教学点、村完小闲置于乡间,不能合理的移作他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农村撤点并校研究文献综述作者:杨长友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摘要:20 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
到90 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保证了农村孩子有学上、有书读。
“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满足了孩子不出村就能够接受学校教育的愿望,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有了新的课题要面对,为了促进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
2000 年开始,我国先后颁布多个政策文件,主要采取以“撤点并校+寄宿制学校" 为主的策略,即将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学点进行横向合并,并以学校食宿条件的完善和校舍、设备的更新作为配套措施,来推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具体实施。
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旨在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
在这一系列政策推行十多年以来,成绩伴随着问题让农村教育问题重新成为了关注的热点,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要“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叫停了运行十年有余的本轮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
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即学者所言的“后撤点并校时代”。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近十年的文献研究为主,对农村撤点并校问题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实现对农村撤点并校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区域均衡发展一、撤点并校政策的提出及其实施现状概述“撤点并校”政策指的是撤掉教学点(一般为四年以下,通常设在偏远村寨)将几个小学校合并成中心学校,其目标在于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学校是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政策。
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改革.将农村一些规模小、学生少、教学质量低的学校撤销,统一合并成乡镇学校或中心学校.,撤点并校运动试图通过裁撤规模小、质量差的乡村学校,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以此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此进行探讨。
在将介绍背景信息,引出撤点并校的话题。
正文部分将分析撤点并校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探讨政策纠错的必要性,提出纠错措施并展望未来。
最后在将论述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可行性,强调政策纠错的重要性,以及规划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能更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为政策纠错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理性纠错、背景介绍、原因分析、影响分析、政策纠错的必要性、纠错措施、未来展望、可行性、重要性、合理规划。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随着农村人口流出、学生数量下降的趋势,许多农村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师资不足、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将农村中小学进行撤点并校的政策。
撤点并校,即关闭人口较少、学生数量较少的小学,将学生集中到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学校中就读。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撤点并校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需要进一步分析撤点并校的原因和影响,探讨政策纠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合理的纠错措施,为农村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 正文2.1 撤点并校的原因分析撤点并校是指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点进行合并,减少教学点的数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而导致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导致学生数量减少。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导致原有的教学点学生数量较少,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教师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过剩,而一些教学点则面临教师紧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