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的预处理与深度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1.1水质与水质指标一单选题1、污水呈酸碱性,一般都用_____表示。
A.pH值 B.COD C.SS D.TOC2、引起富营养化的物质是_____。
A.硫化物、氮 B.氮、磷C.磷、有机物 D.有机物、硫化物3、生化需氧量指标的测定,水温对生物氧化反应速度有很大影响,一般以_____为标准。
A.常温 B.10℃ C.30℃ D.20℃4、城市污水一般是以_____物质为其主要去除对象的。
A.BODB.DOC.SSD.TS5、污水的物理处理法主要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主要呈_____污染物质。
A.漂浮固体状态B.悬浮固体状态C.挥发性固体状态D.有机状态6.生活污水的pH一般呈_____。
A.中性B.微碱性C.中性、微酸性D.中性、微碱性7、污水最后出路有三种,下面_____不在其中。
A.排放水体 B.灌溉农田 C.重复使用 D.自然蒸发8.COD是指_____。
A.生物化学需氧量 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 D.高锰酸钾需氧量9、测定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含量,通常用C 指标来说明。
A.B0D5B.CODC.TOCD.DO10.水中无机物含量测定,通常用C 指标来说明。
A.0、CB.DOC.SSD.BOD511.B005指标是反映污水中,B 污染物的浓度。
A.无机物B.有机物C.固体物D.胶体物12.二级处理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处理 D 有机污染物。
A.悬浮状态B.胶体状态C.溶解状态D.胶体,溶解状态13.二级城市污水处理,要求BOD5去除 C 。
A.50%左右B.80%左右C.90%左右D.100%14.生活污水中的杂质以C 为最多。
A.无机物B.SSC.有机物D.有毒物质15.生物化学需氧量表示污水及水体被 D 污染的程度。
A.悬浮物B.挥发性固体C. 无机物D.有机物16.排放水体是污水的自然归宿,水体对污水有一定的稀释与净化能力,排放水体也称为污水的 A 处理法。
A.稀释B.沉淀C. 生物D.好氧17.水体如严重被污染,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DO的含量为D 。
第4节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简介一、给水处理(一)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1.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混凝、澄清、沉淀、过滤、消毒2.变革水中溶解物质:减少、调整如软化、除盐、水质稳定3.降低水温:冷却4.去除微量有机物(二)常规处理工艺以没有受到污染的地面水源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饮用水以去除浊度、满足卫生学标准。
地面水源水质:杂质多、含盐量较低。
工业用除盐水:滤过水-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除盐水(三)其它水处理工艺1.高浊度水处理工艺2.低温第浊水处理工艺3.微污染水处理工艺4.富营养化湖泊水处理工艺(四)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有机污染物特别是80年代以后,对有机物的污染特别关注。
已发现在给水水源中有机物种类在2000种以上;饮用水中有700多种。
美国确立了117种优先控制有机物。
我国也确定了12类,58种。
♦病原微生物:新的病原微生物:如贾第虫(Giardia Lamblia)、隐孢子虫等。
♦管网水二次污染:细菌繁殖――水质变差、管道堵塞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强微量有机物去除:加强常规处理增加预处理(如生物预处理)增加后处理(如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开发新技术(如膜技术)♦加强消毒:防止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消毒副产物的问题:替代氯的其它消毒技术♦管网水二次污染控制:二、废水处理(一)基本处理方法1.物理法:沉淀、气浮、筛网2.化学法:处理溶解性物质或胶体中和、吹脱、混凝、消毒3.生物处理方法:好氧、厌氧(二)城市污水处理一般流程预处理:Preliminary treatment一级处理:Primary treatment二级处理:Secondary treatment三级或深度处理:Tertiary or advanced treatment深度处理一般以污水回收、再用为目的。
BOD去除率SS去除率一级处理20-40 50-70二级处理75-95 75-95存在问题:基建与运行费用高,占地大,剩余污泥产量大,管理麻烦,不能除去氮磷。
环保行业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第一章工业废水处理概述 (2)1.1 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2)1.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3)第二章工业废水预处理技术 (3)2.1 物理预处理方法 (3)2.2 化学预处理方法 (4)2.3 生物预处理方法 (4)第三章主体处理技术 (5)3.1 物理处理技术 (5)3.1.1 格栅筛网处理 (5)3.1.2 沉淀池处理 (5)3.1.3 油水分离器处理 (5)3.2 化学处理技术 (5)3.2.1 中和处理 (5)3.2.2 氧化还原处理 (6)3.2.3 凝絮沉淀处理 (6)3.3 生物处理技术 (6)3.3.1 好氧生物处理 (6)3.3.2 厌氧生物处理 (6)3.3.3 混合生物处理 (6)第四章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6)4.1 膜分离技术 (6)4.2 吸附技术 (7)4.3 氧化技术 (7)第五章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7)5.1 设施运行维护 (7)5.2 污染物排放监测 (8)5.3 处理效果评估 (8)第六章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8)6.1 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8)6.2 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 (9)第七章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技术 (10)7.1 再生水处理技术 (10)7.1.1 概述 (10)7.1.2 物理处理技术 (10)7.1.3 化学处理技术 (10)7.1.4 生物处理技术 (10)7.2 回用技术 (10)7.2.1 概述 (10)7.2.2 预处理技术 (10)7.2.3 深度处理技术 (10)7.2.4 回用系统 (10)7.3 再生水利用途径 (11)7.3.1 工业生产用水 (11)7.3.2 生活用水 (11)7.3.3 农业灌溉 (11)7.3.4 环境用水 (11)第八章工业废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 (11)8.1 污泥处理技术 (11)8.2 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 (11)第九章环保行业工业废水处理案例分析 (12)9.1 案例一:某化工园区废水处理项目 (12)9.1.1 项目背景 (12)9.1.2 项目目标 (12)9.1.3 废水处理技术方案 (12)9.1.4 项目实施及效果 (12)9.2 案例二:某纺织企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 (13)9.2.1 项目背景 (13)9.2.2 项目目标 (13)9.2.3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 (13)9.2.4 项目实施及效果 (13)第十章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与标准 (13)10.1 国家政策法规 (13)10.1.1 法律框架 (14)10.1.2 政策措施 (14)10.1.3 政策实施效果 (14)10.2 行业标准与规范 (14)10.2.1 标准制定 (14)10.2.2 标准实施 (14)10.2.3 标准修订 (14)10.3 政策与标准发展趋势 (14)10.3.1 政策导向 (14)10.3.2 标准修订 (15)第一章工业废水处理概述1.1 工业废水处理现状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废水处理已成为环保行业的重要任务。
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第一节污、废水深度处理——脱氮、除磷与微生物学原理一、污、废水脱氮、除磷的目的和意义污、废水一级处理只是除去废水中的砂砾及大的悬浮固体。
去除COD约30%左右。
二级生物处理则是去除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
在好氧生物处理中,生活污水经生物降解,大部分的可溶性含碳有机物被去除。
去除COD 70%~90%,BOD5去除90%以上。
同时产生NH3-N、N03--N和P043-、S042-。
其中有25%的氮和19%左右的磷被微生物吸收合成细胞,通过排泥得到去除。
但出水中的氮和磷含量仍未达到排放标准。
有的工业废水如味精(谷氨酸)废水和赖氨酸废水含氨氮(NH3-N)非常高,味精浓废水含氨氮6 000 mg/L左右。
COD更高,60 000~80 000 mg/L,BOD5约为COD的一半。
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
但水体中氮、磷量过多,危害极大。
最大的危害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后引起水体缺氧,产生毒素,进而毒死鱼、虾等水生生物和危害人体健康。
使水源水质恶化。
不但影响人类生活,还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鉴于以上原因,脱氮除磷非常重要。
若水体中磷含量低于0.02 mg/L可限制藻类过度生长。
上海地方标准规定,氨氮排放标准在15 mg/L以下。
二、天然水体中氮、磷的来源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来自农业施肥(氮)和喷洒农药(磷等),来自工业废水,如化肥、石油炼厂、焦化、制药、农药、印染、腈纶及洗涤剂等生产废水,食品加工、罐头食品加工及被服洗涤服务行业的洗涤剂废水,以及禽、畜粪便水。
城市生活污水含氮量见表2.4-1。
三、微生物脱氮工艺、原理及其微生物(一)微生物脱氮工艺可采用A/0、A2/0、A2/02、SBR等,工艺均可取得较好脱氮效果。
经厌氧-好氧或缺氧-好氧等的合理组合处理,既可去除COD和BOD,又可去除氨氮,脱氮工艺也可除磷。
(二)脱氮原理脱氮首先利用设施内好氧段,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将NH3转化为NO3--N。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 (2)1.1 行业背景 (2)1.2 废水处理现状 (2)第二章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3)2.1 物理处理技术 (3)2.1.1 筛选 (3)2.1.2 沉淀 (3)2.1.3 浮选 (3)2.1.4 过滤 (3)2.2 化学处理技术 (4)2.2.1 中和 (4)2.2.2 氧化还原 (4)2.2.3 絮凝 (4)2.2.4 吸附 (4)2.3 生物处理技术 (4)2.3.1 好氧生物处理 (4)2.3.2 厌氧生物处理 (4)2.4 废水处理设备 (4)2.4.1 物理处理设备 (4)2.4.2 化学处理设备 (5)2.4.3 生物处理设备 (5)2.4.4 废水处理系统 (5)第三章废水预处理与预处理设备 (5)3.1 预处理方法 (5)3.2 预处理设备 (5)3.3 预处理效果评估 (6)第四章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6)4.1 深度处理技术 (6)4.2 回用技术 (7)4.3 回用标准及要求 (7)第五章资源循环利用概述 (7)5.1 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 (7)5.2 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 (8)5.3 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趋势 (8)第六章废水中有价资源回收 (9)6.1 有价资源种类 (9)6.2 回收技术 (9)6.3 回收效益分析 (9)第七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案例 (10)7.1 工程背景 (10)7.2 工程设计 (10)2.1 设计原则 (10)2.2 设计内容 (10)7.3 工程实施与效果 (10)3.1 工程实施 (11)3.2 工程效果 (11)第八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法规 (11)8.1 政策法规概述 (11)8.2 政策法规对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11)8.3 政策法规发展趋势 (12)第九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市场分析 (12)9.1 市场规模 (12)9.2 市场竞争格局 (12)9.3 市场发展前景 (13)第十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未来发展策略 (13)10.1 技术创新 (13)10.2 产业升级 (13)10.3 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 (14)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1.1 行业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污水处理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是一种高级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各种污染物,达到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排放标准。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的主要步骤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固液分离和深度处理。
首先,污水需要经过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杂质和生物膜。
然后,通过生物处理,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和生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接下来是固液分离,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水中的悬浮固体分离出来。
最后是深度处理,包括脱氮、脱磷、消毒等过程,以确保水质符合排放标准。
在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好氧深度处理、反渗透和紫外线消毒等。
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有害物质,改善水质,保护环境,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通过采用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可以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国政府和环保部门都在加大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投入和推广,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总之,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污水处理技术,它能够有效地去除各种污染物,改善水质,保护环境,促进社
会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未来,这种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净化水体,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污水处理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污水处理管理,维护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其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污水处理管理应遵循“源头减排、分类处理、综合利用、环境友好”的原则。
第二章污水处理管理职责第四条本单位应设立污水处理管理部门,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监督。
第五条各部门应按照污水处理管理要求,落实污水处理责任,并定期向污水处理管理部门报告处理情况。
第三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第六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法规和标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第七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经过环评和安全评估,确保安全环保。
第四章污水处理运行管理第八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应按照设备规程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稳定运行和处理效果。
第九条污水处理设施应定期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和管道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应监测水质和处理效果,并记录并报告。
第五章污水处理效果评价第十一条污水处理效果评价应定期进行,包括出水水质和达标率等指标。
第十二条污水处理效果不达标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报告上级。
第六章污水处理设施监督检查第十三条污水处理设施监督检查应定期进行,包括设备、运行和监管等方面。
第十四条污水处理设施监督检查结果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七章法律责任和违约处理第十五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一经查实,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损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由污水处理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污水处理管理制度范文(2)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制定本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和优化污水处理工作,确保污水处理过程安全、高效、环保。
1.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污水处理的相关人员和部门。
二、职责和义务2.1 公司负责人2.1.1 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污水处理的规划和目标。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水中杂质及去除方法悬浮物采用重力沉降法去除,溶解物采用混凝剂去除2、污水处理流程污水-格栅沉淀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排放3。
供水处理方法典型的生活和饮用水处理工艺地表水为水源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水地下水为水源原水―消毒―处理水4.水质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预处理见课件5膜分离的优缺点优点:不需要投加药剂,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可通过选用不同的膜实现预定的分离效果,运行可靠,设备紧凑,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
缺点: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高,运行中膜易堵塞,需要定期化学清洗,预处理要求高,浓缩液处理处置存在问题。
第二章1、调节池的作用:(1)适当缓冲有机物的波动,避免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冲击负荷。
(2)适当控制ph值或减小中和需要的化学药剂量。
(3)削减进入物理化学处理系统的高峰流量并使加药率能与进水相适应。
(4)当工厂不生产时,还可以保证水处理系统的连续供水。
(5)为了控制废水向城市管道系统的排放,废水负荷分布相对均匀。
(6)避免高浓度有毒废水进入生物处理厂。
(7)调节由于季节的变化而引起的流量变化。
2、格栅的作用、类型见课件功能:去除废水中的粗悬浮物和杂物的预处理方法,以保护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3.聚落类型的特征自由沉降絮凝沉降成层沉降压缩沉降自由沉降特性:在沉降过程中,固体颗粒不改变形状和大小,也不相互粘结,独立完成沉降过程。
在一定的沉降时间后,颗粒的沉降速度保持不变。
絮凝沉淀的特点:在沉淀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颗粒大小和质量都会增加。
浓度上稀下浓,ss浓度随水深度变化而变化,且呈现非线性改变沉降的过程中颗粒的沉降速度也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
成层沉降特点:每个颗粒的沉淀将受到其周围颗粒存在的干扰,沉速有所降低,在聚合力的作用下,颗粒群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各自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共同下沉。
压缩沉降的特点:此时,固体颗粒相互接触和支撑。
污水深度处理的概念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对污水进行多级处理,以达到更高的处理效果和排放标准的一种处理方式。
它是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升级和改进,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氮、磷等污染物,提高水质的处理效果。
污水深度处理一般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三个阶段。
1. 预处理阶段:预处理是对原始污水进行初步的物理处理,以去除大颗粒悬浮物、泥沙、油脂等杂质,减少对后续处理设施的负荷。
常见的预处理工艺包括格栅、砂池、沉砂池等。
格栅用于去除较大的杂质,砂池用于去除砂粒,沉砂池用于去除较重的悬浮物和沉积物。
2. 生物处理阶段: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主要包括生化池和曝气池两个部分。
生化池是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区域,通过生物膜、活性污泥等介质,使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
曝气池则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有机物的降解。
常见的生物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固定膜法、生物膜法等。
3. 深度处理阶段:深度处理是对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去除残留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常见的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深度过滤、吸附、氧化等。
深度过滤通过过滤介质去除微小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吸附利用吸附剂吸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氧化则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
污水深度处理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全面地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提高处理效果和水质标准。
它能够降低水体对污染物的负荷,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水资源。
此外,污水深度处理还可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回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能源等。
需要注意的是,污水深度处理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处理设施的投资、运营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工艺选择、设备设计和运营管理是确保污水深度处理效果的关键。
同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遵守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污水深度处理过程的合法合规。
总之,污水深度处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污水处理方式,通过多级处理,能够更彻底地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提高水质的处理效果和排放标准。
第4章水的预处理与深度处理4.1 概述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
据我国环境部门统计,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中,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
目前,从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达2000余种,部分对人体有急性或慢性、直接或间接的毒害作用,其中许多是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我国湖泊中富营养化水体的已达66%,巢湖、太湖、滇池的总氮、总磷和氨氮的浓度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十几倍,蓝藻泛滥日益严重。
2002年太湖的20个检测点位中,属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位点分别为5%、35%、5%和55%。
滇池的外海为Ⅴ类水质,草海为劣Ⅴ类水质。
草海和外海的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79.0和60.8,平均达72.8,属重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但由于总氮和总磷污染严重,湖体12个检测点位中,Ⅴ类、劣Ⅴ类水质各占一半。
表4-1 2002年各湖体主要污染指标浓度值2003年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
主要污染指标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硫酸盐、pH值等。
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区均较严重,矿化度和总硬度超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铁和锰超标主要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同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
全国约有7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主要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细菌等为目的,它对受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很低。
研究表明,水的浊度与有机物密切相关,如将水的浊度降低至0.5NTU以下,有机物可减少80%。
因此,要提高饮用水水质,必须进行水的预处理或者深度处理。
4.2 格栅与筛网4.2.1 格栅1.功能与原理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中大多含有大量的漂浮物和悬浮物,不同的行业废水,其污染物含量变化幅度很大,从几十到几千mg/L,甚至达数万mg/L。
设置格栅的目的是用以截留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如纤维、碎皮、毛发、木屑、果皮、蔬菜、塑料制品等,防止水泵、排水管以及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堵塞,保证处理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也降低了后续构筑物的负荷。
格栅每天截留的固体物质量约占污水中悬浮固体质量的10%。
格栅多用于废水的前处理,一般安装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者给水处理的取水构筑物的进口处。
2. 格栅类型格栅由金属棒或栅条按一定间距平行排列而成。
栅条形状有圆形、矩形、方形等。
其中圆形栅条的水流阻力小,刚度较好矩形栅条采用较多。
表4-2列出了常见格栅栅条断面形式与尺寸。
表4-2 格栅栅条断面形式及尺寸格栅按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平面格栅由栅条与框架组成,曲面格栅可分为固定曲面格栅与旋转鼓筒式格栅,固定曲面格栅一般利用渠道水流推动除渣桨板;旋转鼓筒式格栅,污水向鼓筒外流动,被格除的栅渣,由冲洗管冲入渣槽内排出。
按栅条的间隙,格栅分为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mm)、细格栅(3~10mm)三种。
为了拦截废水中的颗粒物,有时同时采用粗、中两道格栅,或者粗、中、细三道格栅。
格栅清渣方式分人工清渣和机械清渣。
图4-1为人工清除格栅。
人工清除的格栅用于小型处理站,需要截留的污染物量不应大于0.2m3/d。
对截留污染物较多的处理站,多采用机械清渣的格栅。
我国常用机械格栅有圆周回转式、钢丝绳牵引式、移动式、链条式等。
圆周回转式的构造简单,运行可靠,容易检修,但占地面积较大;钢丝绳牵引式机械格栅的适用范围广泛,但钢丝绳易腐蚀,一般采用不锈钢丝绳。
图4-1 人工清除格栅示意图3. 几个主要参数栅距、过栅流速和水头损失是格栅主要的工艺参数。
废水来源不同,废水水质及所含栅渣的尺度也不同,栅距的选择可根据废水中污物的组成、含砂量等实际水质情况而定。
在运行管理中,运行人员可根据所测数据及管理经验摸索出适合废水处理的栅距。
过栅流速的控制。
污水在栅前渠道流速一般应控制在1v =0.4~0.8m/s ,过栅流速应控制在2v =0.6~1.0m/s 。
过栅流速太大,容易把需要截留下来的软性栅渣冲走;过栅流速太小,污水中较大的粒状物质则可能在栅前渠道内沉积。
栅前流速和过栅流速可按下式估算栅前流速 1max 1Bh Q v = (4-1)过栅流速 2m ax 2)1(h b n Q v δ+=(4-2) 式中 Q max ——入流污水流量(m 3/s );B ——栅前渠道的宽度(m );h 1——栅前渠道的水深(m );h 2——格栅的工作水深(m );δ——格栅的栅距(m );n ——格栅栅条数。
4.2.2 格栅维护管理格栅除污机是污水处理站最易发生故障的设备之一。
格栅日常管理主要是及时清运栅渣,保持格栅通畅。
平时加强检查维修,对格栅应定期油漆保养。
日常巡检时,认真检查格栅各部分的运行状况,注意有无异常声音,及时调换与调整,并进行记录。
对每天截留的栅渣量进行分析,一般用容量表示。
可根据栅渣量的变化,间接判断格栅的拦截效率。
检查包括电动机的绝缘性,轴承、齿轮的发热情况,传动件的张紧度、磨损程度;主体构件的变形、磨损、振动情况;钢丝绳的损伤程度等。
应及时查清故障原因,进行处理。
在格栅运行时,当过栅流速过高时,增加投入工作的格栅台数,将其降至要求的范围内;当过栅流速低于最低值时,减少工作的格栅台数。
同时,要经常检查并调节栅前的流量阀门,保证过栅流量的均匀分配。
一般可以通过过栅水头损失来自动控制清污,必要时进行人工清污,及时清砂并排除集砂故障。
水头损失的控制——栅渣清除。
格栅前后水位差为过栅水头损失,与过栅流速有关,一般为0.2~0.5m。
若过栅水头损失增大,说明污水过栅流速增大,可能是过栅水量增加,或者格栅局部被堵死。
如过栅水头损失减小,说明过栅流速降低,很可能是由于较大颗粒物质在栅前渠道内的沉积,需要及时清除。
格栅与后续单元的联动。
格栅的截污效率直接影响到后续处理过程的运转,对格栅的运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格栅的不良运转,将对后续处理单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碰到后续单元的堵塞、积砂、大量浮渣、设备磨损等问题时,应从预处理单元找原因。
当格栅出现问题时,将可能对后续处理单元产生以下影响:1)流走的栅渣太多,初沉池浮渣量增多,难以清除,挂在出水堰板上影响均匀出水,增加恶臭;如采用链条式刮泥机,丝状物将在链条上缠绕,阻力增大,损坏设备。
2)大量栅渣进入曝气池会在表曝机或水下搅拌设备桨板上缠绕,阻力增大;二沉池浮渣增加,挂在出水堰板上影响均匀出水;生物滤池配水管堵塞严重,或生物转盘上栅渣缠绕。
3)极易从格栅流走的常是破布条、塑料袋等,它们进入浓缩池将在浓缩机栅条上缠绕,增加阻力,影响浓缩效果;在上清液出流堰板上缠绕,影响出流均匀,还可能堵塞排泥管路或排泥泵。
进入消化池,极易堵塞的是换热器,一旦堵塞,清理非常困难。
杂物如进入离心脱水机,会使转鼓产生振动或噪声,破布片、毛发有时会塞满转鼓与蜗壳之间的空间,使设备过载。
应该注意的是,当除污机的齿耙或链条倾斜或搁煞时,不要强行开机,以免损坏机器。
污水在输送过程中腐化,特别在夏季,会产生一些恶臭有毒气体,将会在格栅间大量释放,不仅恶化环境,且会危及值班人员的安全。
栅渣要及时运走处理,栅渣堆放处应经常清洗,以防止腐败产生恶臭,格栅间必须有通风措施。
4.2.3 筛网污、废水中含有较细小的难以去除的悬浮物,尤其是工业废水中的纤维类悬浮物、食品工业的动植物残体碎屑,它们不能用格栅截留,也难以沉淀去除,或者给水处理水库水、湖泊水中的藻类,常用筛网进行分离。
筛网具有简单、高效、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
一般由金属丝或纤维丝编织而成。
选择不同尺寸的筛网,能去除和回收不同类型和尺度的纤维、纸浆、藻类等悬浮物。
筛网对污水BOD 的去除效率与初次沉淀池差不多。
筛网分离装置有多种,如振动筛网、水力筛网、转鼓式筛网、转盘式筛网、微滤机等。
振动筛网由振动筛和固定筛组成。
污水通过振动筛时,悬浮物等杂质被留在振动筛上,通过振动卸到固定筛网上,以进一步脱水。
水力筛网由运动筛网和固定筛网组成。
运动筛网一般水平放置,呈截顶圆锥形。
进水端在运动筛网小端,废水在由小端到大端流动过程中,纤维等杂质被筛网截留,沿倾斜面卸到固定筛以进一步脱水。
水力筛网的动力来自进水水流的冲击力和重力作用。
因而水力筛网的进水端必须保持一定压力,一般由不透水的材料制成。
微滤机多用于给水处理中藻类去除率大于60%,造纸废水回收纤维,SS 回收率大于80%。
4.2.4 格栅与筛网的设计格栅与筛网的设计方法基本相同,筛网的设计主要是选型。
格栅一般设计为两个平行格栅,应该防止栅前垒水,栅后渠底应比栅前渠底低,栅前渠道的断面尺寸由栅前流速与栅前水深确定。
1.设计参数过栅流速:0.6~1.0m/s ,栅前渠道内流速:0.4~0.9m/s ,栅前倾角:45°~ 75°,90°,水头损失一般为:0.08~0.15m 。
栅渣量标准与格栅间隙大小有关。
当栅条间隙e =16~25mm 时,栅渣量为0.10~0.05m 3渣/103m 3污水;当栅条间隙e =30~50mm 时:栅渣量为0.03~0.01 m 3渣/103m 3污水。
栅渣含水率约80%,容重约960kg/m 3;当栅渣量>0.2m 3/d ,则应采用机械清渣。
2.设计计算1)栅槽宽度BB =S (n-1)+ en (4-3)ehVQ n αsin max =(4-3) 式中 B ——栅槽宽度(m );n ——格栅间隙数(个);e ——栅条净间隙(m ); 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s );α——格栅倾角(°);h ——栅前水深(m );v ——过栅流速(m/s )。
2)过栅水头损失ανεsin 2201gk kh h == (4-4) 式中 h 1————过栅水头损失(m );h 0——计算水头损失(m );k ——水头损失增大系数,k =3;ε——阻力系数,34⎪⎭⎫ ⎝⎛=e s βε;β——栅条为矩形断面β=2.42;栅条为圆形断面β=1.79。
3)栅槽总高度H =h +h 1+h 2(4-5) 式中 H ——栅槽总高度(m );h ——栅前水深(m );h 2——栅前渠道超高(m ),一般h 2=0.3m 。
4)栅槽总长度αtg 5.00.1121H l l L ++++=(4-6) 式中 L ——栅槽总长度(m );l 1——渐扩部分长度(m );1112B Bl tg α-=(m );B 1——进水渠道宽度;α1—进水渠道展开角;l 2——渐缩部分长度(m );l 2=12l 1;H 1——栅前槽高(m ),H 1=h +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