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调研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40.98 KB
- 文档页数:6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简介在如今的科技时代,虚拟学术社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分享平台。
科研人员通过虚拟学术社区能够快速地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获取专家意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种虚拟学术社区也为科研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本文将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探讨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1. 社区管理虚拟学术社区不仅是一个知识分享平台,更是一个社区。
因此,社区管理对于知识共享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社区管理能够让科研人员更加安心地去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与其他科研人员互动,以及更好地获取其他科研人员的建议。
社区管理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1 开放性社区管理应该尽可能提高社区的开放性,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社区中来。
社区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到科研人员的需求,提供足够的平台和服务,满足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2 公正性社区管理应该具有公正性,不应对其成员施加任何不公正的限制。
社区应该为其成员提供一个公正的平台,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
社区管理者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并鼓励成员之间的平等互动。
1.3 鼓励创新社区管理应该鼓励成员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性,为社区提供新的内容和想法。
同时,管理者们也应该在社区内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帮助成员们更好地创新。
2. 科研人员的个人因素除了社区管理之外,科研人员自身的个人因素同样对于科研知识的共享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以下一些重要的个人因素:2.1 沟通能力科研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及理解他人的观点。
沟通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分享自己的知识。
2.2 知识储备科研人员应该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
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可在社区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3 科研经验科研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科研经验,包括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文献综述等能力。
知识型虚拟社区用户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元分析——基于角色理论的归纳知识型虚拟社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分享知识的重要平台。
在这样的社区中,用户分享行为是其核心活动之一,对于社区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基于角色理论对影响用户分享行为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探讨。
首先,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通过期望和规范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知识型虚拟社区中,用户扮演的角色可能包括信息提供者、学习者、评论者等。
不同的角色期望和规范会影响用户分享信息的意愿和行为。
其次,元分析显示,信任是影响用户分享行为的关键因素。
用户对社区的信任程度越高,他们分享信息的意愿也越强。
信任的建立需要社区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以及公正、透明的管理机制。
再者,社区的互动性也是影响用户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
高度互动的社区能够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社区可以通过举办讨论、竞赛等活动来增强用户的互动性。
此外,用户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也会影响其分享行为。
年轻用户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通常更愿意在社区中分享信息。
最后,技术因素也不能忽视。
用户对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接受能力会影响他们使用社区平台的频率和深度,进而影响分享行为。
社区应不断优化技术,提高用户体验,以促进用户分享。
综上所述,影响知识型虚拟社区用户分享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角色期望、信任、社区互动性、个人特征和技术因素等。
社区管理者和设计者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用户分享行为,推动社区的健康发展。
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进步,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沟通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使用。
在浩繁的虚拟社区中,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虚拟社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些SNS社区中,知识共享是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对SNS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一、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观点和形式知识共享是指在一个社区中,成员通过互动和沟通,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其他成员分享的过程。
在SNS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可以体此刻多个层面。
起首,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动态、博客、微博等方式,将自己的知识或者阅历分享给其他人。
其次,在群组或者论坛中,用户可以参与到谈论和沟通中,共同解决问题、分享阅历和知识。
不论是个人形式仍是集体形式,SNS虚拟社区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二、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作用SNS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增进知识创设与创新:通过知识共享,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爱好者可以互相沟通和碰撞,从而增进知识的创设与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观点和思维会得到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区的知识进步。
2. 提高信息得到效率:在SNS虚拟社区中,成员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得到到各类新的信息和知识。
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筛选,用户可以直接从其他成员的分享中得到到所需的信息,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3. 援助解决问题:SNS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可以援助成员解决问题和狐疑。
当一个人遇到难题时,可以在社区中提问,得到其他成员的援助和建议。
这种集体智慧的形式可以加速问题的解决。
4. 加强社区凝聚力:通过知识共享,SNS虚拟社区可以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强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
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互相援助和支持的文化。
三、影响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析SNS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涉及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食品安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知识共享的方式,食品安全虚拟社区正成为公众共享和交流食品安全知识的新兴场所。
尽管食品安全虚拟社区在食品安全知识共享的范围、速度、便捷性等方面有诸多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用户参与不足、知识共享意愿低等问题。
因此,从全新的视角还原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识别其食品安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剖析各影响因素对食品安全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对学术界而言,有利于丰富食品安全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体系,对实践界而言,有利于社区管理者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对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活动进行刺激和引导,切实提升虚拟环境下的食品安全知识共享水平。
目前关于食品安全知识交流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跨学科研究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一定数量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后发现,虽然食品安全虚拟社区实际存在,但尚未有研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和深入研究。
同时随着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在研究对象上,某一主题类型的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正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在研究视角上,复合视角的研究和全新理论的引入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研究内容上,个体的主观因素对虚拟环境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选择关注食品安全的一类虚拟社区,以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为研究对象,围绕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提出了“食品安全虚拟社区”这一新的概念,并从全新的视角对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和共享过程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移植和整合多种理论,构建了复合视角的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促进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繁荣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的建议和方法。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食品安全虚拟社区”概念的提出及其知识共享基本理论的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界定了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的内涵与外延;针对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提出了不同技术应用形式下的共享模式;从公共物品的视角对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内在条件进行了解析;从生物发酵与知识共享的相似性出发,引入融知发酵理论,分析了知识母体、知识酶、知识菌株、知识技术、内外部知识环境对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认为社会因素、系统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着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并分别从主体视角和系统视角对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依据融知发酵理论和SECI模型,从主体视角出发,将食品安全知识通过融合发酵实现共享的过程划分为食品安全知识外化(知识输入)、食品安全知识群化(平台扩散)、食品安全知识内化(个体吸收)三个阶段,构建了社区内食品安全知识共享的螺旋发酵模型;系统交换视角的过程分析,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认知系统向社会系统的转化和社会系统向认知系统的转化两个方面,分析了食品安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和机理。
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及知识共享的新平台,知识共享不仅是虚拟社区生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且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不断被相关学者展开,为此,主要从当代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动因角度出发,以武科大贴吧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个体因素中信任,互惠,助人为乐及自我效能对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标签:武科大贴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1 引言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
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
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移动应用多方位满足了用户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
而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及知识共享的新平台。
而其中大学生虚拟社区由于相较于其他虚拟社区组成人员的兴趣与生活环境更具有更多相似点,知识共享意愿的产生及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更为简单。
探索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将更有利于促进这类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们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
2 理论基础知识的获取、转移、知识、应用、共享、创造等环节共同组成了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共享是在共有制度如法律、道德规范、行为规则、习惯等框架下人与人之间的自愿交互,参与者之间交互的主题就是知识,而这种交互本身就是知识共享。
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的差异性,关于知识共享的理解也存在着不一样的说法,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因素的研究均出自西方的学者,他们研究发现,组织内人们共享知识的动因是出自组织成员的自利(Self-interest),直接或普遍的互惠(Reciprocity),自我实现需要(Self-expressive Needs),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等。
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网商在虚拟社区进行知识共享对于自身丰富知识和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了研究模型,从知识共享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互动联系、共同愿景和信任等方面,对网商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
关键词: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网商是指持续运用电子商务方式从事商务活动的个人,包括企业负责人、商人、个体经营者和业务操作者[1]。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商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商规模已经突破6500万人[2]。
近年来,网商之间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现象较为常见。
调研显示,60.6%的网商经常与其他网商共享知识和经验[2]。
参考徐小龙、王方华、Bieber等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理解[3~4],结合网商们的知识共享实践,本文所研究的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要指网商与网商之间在虚拟社区自愿传递和交流知识。
1 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理论基础1.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最基本的模型是三方互惠决定模型,认为个人的行为、个体认知和其他因素,以及环境影响三者相互影响[5]。
其中,个体认知主要包括两部分: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身能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结果预期是个人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判断[6]。
自我效能被引入知识共享研究,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即知识共享自我效能,指个人对自身共享知识能力的肯定。
知识共享能力包括知识表达能力、知识交流能力等。
研究发现,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具有正向作用[7~8],一方面,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知识共享自我效能通过作用于结果预期对知识共享行为间接产生正向影响[9]。
总第279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4远程教育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活动本质上是社区成员之间的一种社会交换行为,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水平的高低以及共享活动的频繁度、深入程度等因素对虚拟社区的运行有一定的影响,也保证虚拟社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因此,要使虚拟社区的运行更有生气,针对影响因素,制定发展机制,把握运行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的内容是通过问卷调研法确定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为虚拟社区的发展机制制定提供参考。
国内外对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大同小异,对各个观点进行归纳,认为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自我效能、个人责任、信任、社会支持、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利他主义、结果预期、个人的组织归属感或社区意识、团队特质、领导风格、社区技术支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张岌秋在2009年根据不同的理论资源和作者的研究方向,将有关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流派分为了管理技术派、行为理论派、激励理论派三种[1]。
一、概念模型根据对现有成果资料归纳分析,笔者认为准确定位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首先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理论框架与调查对象的有效契合能够提高研究的准确度,也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展开。
计划行为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作为已经发展并逐渐完善的两种理论,从理论中心观点、中心内容到理论发展延伸与本文的研究内容都有较高的关联,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础建构研究虚拟社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1.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
该理论是在多属性态度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由Ajzen(1985,1991)结合起来,并进行理论的延伸提出的,用以对个人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
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有四个[2]:行为意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意图(Behavior Intention)为个体试图采取某种行为的倾向,它是任何行为发生中的必有过程,一般出现于行为表现之前[3]。
对行为意图的测量、分析能够对所观察个体或者群体进行行为的预测。
虚拟社区中成员进行知识共享行为之前,首先产生知识共享的意图,通过知识共享可以达到什么目的?是展示自己?是结识更多的朋友?还是单纯地为社区发展做贡献这些意图产生的因素分析能够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提供支持。
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被认为是决定行为意图的首要决定因素,是个体对行为对象表现出的喜欢、不喜欢或者其他反应。
计划行为主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调研与分析*王贵,李兴保(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对虚拟社区高效运作有重要意义,通过调节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提高知识共享水平可以将这种高效运作有效实施。
为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撑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认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共同影响知识共享,信任度、内在动机、人性化的信息技术、社区文化氛围、知识水平、效能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一级维度;然后以概念模型为基础具体阐述一级维度,并以此为依据制作里克特量表问卷,以国内5家虚拟社区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具体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统计调研数据,使用相关因素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为信任度、人性化的信息技术、社区文化氛围是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为虚拟社区的发展机制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知识共享;虚拟社区;线性回归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虚拟社区中的信息管理和知识共享的研究”(课题编号:08BTQJ01)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6—9860(2010)04—0056—062010.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79期远程教育义认为行为态度的形成应该可以从行为信念(Salient Beliefs)和结果评价两方面进行解释。
具体到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个体对知识共享的正负态度决定了他们进行知识共享行为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很明显积极的知识共享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反之,消极的知识共享行为阻碍了共享的顺利和社区的运行。
通过一定的措施和影响因素的干预,正确引导行为态度,对于社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行为意图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个体在采取行为时所收到的压力,一般指社会压力。
计划行为理论指出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行为个体受到他人的行为期望)和依从动机(行为个体遵从某种社会压力产生的行为动机)的乘积。
具体到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主观规范体现在虚拟社区内外各种影响因子对社区成员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正负两方面的反应程度,正面的支持或促进反应对知识共享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个体继续进行知识共享,不利于虚拟社区的发展。
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行为意图的第三个决定因素,是个体采取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对行为的控制或掌握的程度。
计划行为理论中它是控制信念(对该行为难易程度控制的信念)和便利性认知(对胜任该行为的程度的认知)的乘积,知觉行为控制常常受到个体过去经验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中,如果成员认为自己知识共享行为的能力较强,在潜意识下会发展这种能力,有勇气去进行知识共享而不是在社区中保持缄默;反之认为自己能力差,进行知识共享时就会畏畏缩缩,影响了知识共享的进行,阻碍社区发展。
因此对某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人为干涉来增强成员的知觉行为控制能力是有必要的,例如提供相关的技术知识;提供较多的共享机会等。
经整理计划行为理论如下图1所示[4]。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美国当代心理学领域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为美国的心理学家A.H马斯洛,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强调爱、个体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是对人类的乐观诠释;其关注个体潜力的发挥;强调个体即时主观体验或现实知觉的作用;认为只有个体的主观世界才是其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真实的”反映。
人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理论是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它按照个体成长、能力发展、人际协调和整合能力来阐释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人的发展阶段有三个[5]:外在的自我阶段、内在的自我阶段、整合的和实现的自我阶段。
外在的自我阶段主要指婴幼儿阶段,该阶段个体无真正地内在自我和对个人自身的感受。
无论个体有何种潜能,这些潜能有何相互关系,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外部;内在的自我特征是个体自身内在自我的发展,该阶段个体拥有了反思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的机会,自身在现实世界得到初步的发挥,行为、认知、人际、世界观发生改变;整合的和实现的自我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其特征是放弃内在自我,达到质的自我,实现新自我,个体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是最终发展目的。
人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理论对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在教育方面,指导了教育机构如何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受教育者正常的、健康的成长。
例如:倡导按照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速度提供教学内容;提倡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出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等。
具体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众多影响因素本质上都是对人的作用,社区成员是社区的核心要素,要体现人的因素,体现人性化,尊重人的发展,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正当的需求,这样的社区才能“真正”代替现实社区的某些功能,实现虚拟社区提供服务的目的。
将人本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和计划行为主义理论相结合,构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6],如图2所示。
图2构建的概念模型中,行为态度(A)、主体规范(B)、知觉行为控制(C)共同影响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是影响因素的主要内容,也是后面理论假设中划分影响因素一级维度的依据。
模型中行为态度通过信任度和内在动机和需求反映;主体规范通过人性化的信息技术和社区文化氛围反映;知觉行为控制通过知识水平和效能(团队和自我)反映,六个方面是后面理论假设中的一级维度,也是研究虚拟社区总第279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4远程教育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关键。
二、理论假设构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是本文调研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框架,理论假设是对模型的具体阐释和详细描述,具体来说是对概念模型中六个一级维度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关系进行阐释,通过阐释能够将研究内容细化和具体化,有利于调查内容的确定和调查问卷的制定。
1.行为态度。
作为行为意图的首要决定因素,个体对知识共享的正负态度决定了他们进行知识共享行为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影响态度正负的因素可以通过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A1)和成员本身的内在动机和需求(A2)来反映。
A1:信任度反映的是社区成员之间交往,是成员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根本所在。
成员之间越信任,在进行知识共享行为时,就会越主动、越积极,乐于去回答成员提出的问题,或者乐于去在社区中提出问题,活跃社区气氛;反之信任度越低,越不乐于提供知识去共享,被人提问的可能性越低。
基于此,本文假设:信任度的高低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具有正面影响。
A2:内在的动机和需求,McDermott认为,人的动机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关键[7],在杨艳基于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构建的虚拟社区知识分享行为模型中,内在的需求和内在动机也被认为影响了知识贡献的程度。
在实际的虚拟社区中,当成员对某方面知识有强烈了解欲望时,往往成员会主动共享自己的知识以博得其他成员的信任,从而得到更多的资源,而更多资源的反馈反过来刺激成员自己提供更多的信息,形成了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内在的知识需求得到了满足。
基于此,本文假设:内在的动机和需求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具有正面影响。
2.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图的第二个因素,体现在虚拟社区内外各种影响因子对社区成员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正负两方面的反应程度,正面的支持或促进反应对知识共享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个体继续进行知识共享,不利于虚拟社区的发展。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主观规范可以通过人性化的信息技术(B1)和社区文化氛围(B2)来反映。
B1:人性化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虚拟社区实现知识共享的基础,社区成员在社区中开展交流、传递信息等都离不开它的支持。
而人性化的信息技术在强调信息技术作用的同时,也关注了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友好化,使社区成员容易去接受、去理解、去使用这些技术,从而更好地开展社区活动。
因此,本文假设:人性化的信息技术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具有正面影响。
B2:社区文化氛围。
社区文化影响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区成员的人生观。
社会文化引导的利他主义氛围将促进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利己主义氛围则鼓励成员只索取而不给予回报,只作为浏览者、使用者、旁观者,而不做提供者、生成者、创造者,则必然妨碍知识交流互动,阻碍社区发展和运行;反之,则促进社区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