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1
- 格式:ppt
- 大小:6.89 MB
- 文档页数:18
母猪六种繁殖障碍病的鉴别诊断与防制一、概况常见的母猪繁殖障碍病有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猪瘟、布鲁菌病等。
二、母猪胎儿的发育1、30天之前,胚胎分裂发育,胎儿未成形,若感染病毒、细菌,胎儿死亡被母体吸收,母猪会出现重新发情等;2、30天~50天之间,胎儿分化成型,但器官尚未形成,若此时感染病毒、细菌,则形成木乃伊胎;3、50天~70天,胎儿组织器官形成,但此时胎儿免疫系统尚不具免疫能力,若感染病毒、细菌,则想成死胎;4、70天后,由于胎儿免疫系统形成且具备免疫应答能力,若此时感染,则产弱仔或先天性疾病仔猪。
三、鉴别从流行特点1、细小病毒感染:猪是已知的惟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感染母猪所产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一旦发生本病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障碍。
2、猪伪狂犬病:多种动物易感,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最易感,感染率高,发病严重,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重要传染源,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
本病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猪配种时也可传染本病,也可经空气传播。
该病流行期长,无季节性,仔猪死亡率高,母猪多为流产;3、乙型脑炎:本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初产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多发,人畜共患,夏秋季节多见,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散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4、猪瘟: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此病无季节性,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常呈流行性,流行期长,可垂直传播,当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察觉,但病毒可侵袭胎儿,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5、蓝耳病: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感染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仔猪死亡率高,母猪无死亡,感染母猪可明显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病原本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
其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左右。
能凝集猴、豚鼠、小鼠、鸡、狗、猫、猪等动物和人O型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和绵羊红细胞。
猪细小病毒通常在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肝、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
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查出组织细胞浆和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
猪感染后3-7天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
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种公种的精液中都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经感染前后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即可发现猪群的感染状况。
猪细小病毒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70℃2h、胰酶及pH3-9时都不能破坏其感染力。
2%NaOH热溶液能杀灭该病毒。
流行特点1.猪是已知的惟一的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尤以初产母猪为典型。
2.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种公猪和母猪。
带毒猪经粪、尿、鼻涕、唾液、精液以及死胎、弱胎、胎衣、胎水向环境排毒,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猪舍等。
病毒一般可在猪舍存活数月。
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于3个月内全场所有的猪只都会被感染,后呈地主流行或散发,并持续多年。
3.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
一般经口鼻为主传播。
带毒种公猪也可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怀孕母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猪。
鼠类也可机械性带毒散毒。
4.本病可见于一年四季(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但农村散养为主的地区,仍为春、秋两季产仔时多见。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主要症状为病猪母源性繁殖障碍。
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屡配不孕,或窝产仔数明显减少。
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分娩时大部分胎儿为木乃伊。
回顾性分析可知,怀孕过程中怀孕母猪腹围逐渐缩小。
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大部分胎儿为死胎。
妊娠70天时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
妊娠70天后感染,此时的胎儿已具备产分免疫应答能力,能产生抗体,因此不宜送检以分离病毒。
十二、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猪细小病毒血凝抑制试验操作方法(一)材料准备1.抗原:猪细小病毒浓缩抗原2.PPV阳性及阴性血清3.被检血清:自被检猪的前腔静脉血或自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
4.红细胞:按抗凝剂与血液1:4的比例心脏采集豚鼠血液,用PBS洗三次,沉积红细胞配成0.5%悬液备。
5.稀释液:用灭菌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6.25%白陶土:取白陶土25克,置离心瓶中,加入适量1mol/L盐酸溶液,充分搅匀,2 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弃上清,再加1mol/L盐酸溶液,搅匀,离心,反复洗三次,沉淀白陶土,用0.15mol/L生理盐水100毫升配成25%悬液,然后用5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7.2左右,高压灭菌,置4℃备用,保存期不超过半年。
7.器材:96孔U型滴定板或V型滴定板,25微升稀释棒,25微升滴管,微量振荡器,普通离心机。
(一)试验操作HA:用滴管在滴定板上从第一孔至试验所需稀释倍数孔,每孔滴加稀释液25微升于第一孔再滴加抗原25微升,用稀释棒从第一孔开始依次稀释。
置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5秒,最后每孔滴加0.5%豚鼠红细胞25微升,振荡30分钟,置室1小时判定并记录结果。
HI:用滴管在滴定板上从第一孔至所需稀释倍数孔各加稀释液25微升,于第一孔滴加被检测血清25微升,然后每孔加4单位抗原25微升,振荡15秒,置4℃13小时或室温4小时,每孔加0.5%的豚鼠红细胞悬液25微升,振荡30秒,置室温1小时判定结果。
以完全抑制的最高稀释倍数做为HI价。
同时设已知阳性血清、已知阴性血清、不加抗原的被检血清及抗原、红细胞对照。
抗原对照亦即第二滴定,复核使用单位。
(二)判定标准及注意事项1.判定时先检查对照是否正确,唯有对照各孔准确方可证明操作和使用材料无误。
2.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判定(1)红细胞均匀的平均铺于孔底者可判为“++++”。
(2)基本上与(1)相同,但边缘有下滑皱缩者为“+++”。
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养猪技术猪细小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
另外,不同毒株间存在培养温度依赖性差异,从而可以解释不同分离株在猪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毒力差异的现象。
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和带毒的公猪,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仔猪及子宫内的排泄物中均含有很高滴度的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
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
1、患病症状这种病毒主要攻击成年猪的生殖器官及生长旺盛的细胞,如精子,对于胎盘中的仔猪主要攻击仔猪的肝、脏、肺,以及生殖器官,不但具有很强的致命性还有很高的感染性。
患有此种病毒,对于成年猪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但过了数个月之后成年猪也会发生明显的特征反应,母猪表现为不孕不育,子宫溃烂,身体不适,严重时会出现死亡。
公猪表现为性欲底下,身体不适,严重将会导致死亡。
对于胎盘中的仔猪,情况比较严重,出现流产,生出死猪、畸形胎、病猪或生理虚弱的仔猪,有些猪在生出不久就夭折,还有出现木乃伊的现象。
只有少数猪在生出之后才能免于一死,幸运存活,绝大多数猪都难逃厄运,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诊断猪患上细小病毒的可能性总会存在,为了及早发现患病猪,应该经常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查,以防病毒在猪群内传播,造成巨大损失。
对猪细小病毒的诊断方法有很多,这里笔者就简单介绍几种经常用到的,主要有血清学诊断包括了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乳胶凝集试验。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包括了PCR检测技术、核酸探针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这些技术在检测中准确率高,速度快,但是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
简述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1. 引言1.1 研究背景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类健康的病原体,能够引起猪的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症状。
该病毒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及时有效地检测猪细小病毒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主要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PCR技术检测、ELISA技术检测、试纸条快速检测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够为猪细小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有力支持。
还有一些新兴检测方法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为病毒检测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研究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猪细小病毒检测领域的研究情况,为日后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猪细小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猪传染病,能导致猪群集体发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研究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及早发现和准确检测猪细小病毒,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帮助防疫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疫情对养殖业的影响。
研究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可以提高疫情的监测水平,加强对潜在疫情的预警能力,有利于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断探索新的检测方法也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研究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对于提升养殖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帮助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病毒检测方法病毒检测方法是研究猪细小病毒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技术检测、ELISA技术检测、试纸条快速检测和新兴检测方法。
PCR技术检测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猪细小病毒的存在。
通过PCR技术可以扩增病毒基因组中的特定片段,从而进行病毒的检测和鉴定。
ELISA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的病毒抗体或抗原来间接或直接检测猪细小病毒的存在。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一、猪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导致妊娠母猪繁殖异常或者失去繁殖能力。
患病母猪常发生不孕、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者弱胎。
部分妊娠母猪在染病初期会有体温升高,也有可能造成屡配不孕、发情异常等。
未妊娠母猪和公猪感染此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公猪的精液带毒,不影响受精率。
二、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和治疗1.免疫接种灭活疫苗有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和猪细小病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种公猪和母猪要在6月龄和配种前半个月进行接种。
成年公猪和经产母猪每年要接种1次,但是此疫苗不适合妊娠母猪。
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妊娠前几周接种,可以保证妊娠期都有抗体。
初产母猪在6月龄时母源抗体会消失,应在这时接种疫苗。
如果不打算马上配种,可以先不免疫,在7月龄后再进行免疫。
对于发病的猪场,每年要进行2次抗体检测,对抗体浓度低的猪要及时补接疫苗。
2.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按时清扫卫生,定期对猪舍和饲喂用具消毒。
猪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来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模式,如果必须引种的话,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而且种猪需要有检疫证明。
新引进来的种猪需要先隔离一段时间,观察无问题后进行合群。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传播率高、发病广泛,其对养猪业造成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养猪业效益。
此病暂无特效药,所以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养殖人员应提高防病意识,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此病,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和免疫计划,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类小DNA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不孕、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
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大多数猪场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地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该病的严重危害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PPV诊断方法及免疫防制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之一。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依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作出初步诊断,一般认为,如果仅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同时有证据表明是传染性疾病时,则应考虑到PPV感染的可能,但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自1967年,Cartwright等首次报道PPV病以来,有关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报告较多,从最初的病毒分离鉴定,到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直到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PV病的诊断中。
病毒分离和鉴定用于诊断PPV感染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
用于分离PPV的病料,一般为流产或死产胎儿的脑、肾、肝、肺、睾丸、胎盘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分离率最高。
虽然此方法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其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另外,其感染力会随着胎儿死亡时间而降低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操作简便易行,且能进行快速、大量的诊断,但是其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PPV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和微量法。
利用HI试验检测人工感染PPV的猪,发现感染后5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12~14d 抗体滴度高达1024~4096,并能持续多年检出抗体。
待检血清进行HI试验时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
2021-2022年河南省猪细小病毒1~7型检测与分析郭全海;许夕雅;石蒙蒙;杨寒;高冬生;王永生;陈陆【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24(45)6【摘要】旨在了解猪细小病毒1~7型(PPV1~PPV7)在河南省的流行情况。
利用PCR检测了2021-2022年河南省猪场送检的748份样品,并对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PPV1/2/3/5/6/7在河南省各地区一年四季广泛流行,而秋、冬季节是感染高峰期,PPV2(16.04%)的感染率最高,PPV7(15.11%)次之。
产房仔猪未检出PPV1/3/5,PPV2/6/7在各生长阶段猪群中均有检出,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保育和育肥猪中PPV各型检出率均较高,尤以PPV2常见。
PPV2和PPV7在口腔液、血样、肺脾淋巴结中检出率均较高,血样中较低,PPV3常存在于血清和组织中,PPV5多见于口腔液,PPV6多见于血样。
研究证实,除PPV4未检出外,其他6种PPV在河南均存在,并且多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PPV2、PPV7可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PPV7与PCV2混合感染最常见。
【总页数】7页(P123-129)【作者】郭全海;许夕雅;石蒙蒙;杨寒;高冬生;王永生;陈陆【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牧医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2;S858.28【相关文献】1.多重PCR检测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的研究--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多重PCR引物设计2.多重PCR方法用于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诊断方法的建立3.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4.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和伪狂犬病毒连接酶检测反应-PCR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5.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细环病病毒1型和2型的多重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2020年从黑龙江省某猪场的流产胎儿采集病料,经预处理后,接种猪肾原代细胞,能产生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
经过血凝活性、病毒含量、荧光抗体检查、电镜观察、分子生物学等项测定,证明分离的病毒为猪细小病毒(PPV )。
该病毒的HA 效价≥1:256,TCID 50≥107.0,呈PPV 特异性荧光,电镜观察到呈六角形或圆形、无囊膜、直径20nm 左右的病毒粒子,可以被PPV 特异性抗血清中和,PCR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一条445bp 特异性电泳条带,并与7909株相符。
对其进行了VP2基因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VP2基因片段与其它PPV 毒株的VP2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8%以上。
其与NADL-2株和China 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毒株耐热,对胰蛋白酶有抵抗力,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 3~9,病毒稳定,该毒株纯净,无外源病毒污染。
本研究为该病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一株猪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孙心,梁宛楠*(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4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8.050收稿日期:2023-03-29作者简介:孙心(1977—),女,动物医学本科,主要从事动物疫病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动物疫苗应用等工作。
E-mail:***************。
*通讯作者:梁宛楠(1987—),女,动物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动物疫病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动物疫苗应用等工作。
E-mail:139****************。
猪细小病毒感染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之一,很早就被世界各国所证明[1,2],1983年,我国在上海首次发现猪细小病毒感染,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3],后来侯世宽等[4]和李宝启等[5]也报道在吉林和黑龙江分离到猪细小病毒。
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猪场存在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