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PPV(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6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摘要: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主要特征是导致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及新生仔猪的死亡。
PPV最早是从培养猪瘟的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小DNA污染病毒。
随后才陆续发现它为引起胚胎和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呈世界性分布。
本文从pp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诊断;防治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是Mary和Mahnel于1966年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发现的,随后被鉴定为DNA型病毒。
Cartwright等(1967)首次证实了它的致病性。
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特征,不表现其他临床症状,其他猪感染后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1]。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相继从欧洲、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分离到病毒或检出抗体,我国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四川和浙江等地分离到了PPV,该病在世界各地猪场广泛存在[2]。
PPV通过病猪和带毒猪,可水平传染又可垂直传染,消化道、交配和胎盘感染是最常发生的传染途径。
会在短期内感染全群,加之病毒抵抗力强,使本病难以控制和根除[3]。
PPV常呈潜伏状态存在,尤其是低剂量持续感染的现象经常发生,该病毒不仅能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而且往往与其他病原体协同作用引起多种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学猪细小病毒(P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parvovirus),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其他动物的细小病毒的血清学关系尚不十分清楚[4]。
成熟病毒粒子为无囊膜等轴二十面对称体,直径18~20 nm,病毒衣壳由直径2~4 nm的32个壳粒组成,在病毒内未发现脂质、碳水化合物和酶,完全病毒分子质量为5.3×10 u;基因为单链DNA,沉降系数为105 S。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V)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繁殖机能障碍性疾病。
该病的特点主要是受感染的母猪,特别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猪及健康仔猪,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的其它症状。
目前本病在世界各地猪群中普遍存在,在大多数养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80年代中后期频繁从国外引种,使该病在我国迅速传播。
目前已在我国各地猪群广泛分布存在,特别是集约化猪场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据抗体检测统计:猪场阳性率为100%,种猪群阳性率为27.7%~82.2%,严重危害养猪生产发展。
由于许多规模化猪场有本病的存在,应该重视猪细小病毒病的防制。
1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该病毒的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为20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为18~24纳米,基因为单股DNA。
病毒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豚鼠、恒河猴、小白鼠、猫、鸡和人O型血的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红细胞的血凝性最好;在培养细胞的细胞核中可产生核内包涵体。
据报道,PPV毒株有强弱之分,强毒株(例如NADL-8毒株)感染母猪后可导致病毒血症,并通过胎盘垂直感染,引起胎儿死亡;弱毒株(例如NADL-2毒株)感染怀孕母猪后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而被用作弱毒疫苗株。
本病毒对热、酸、碱及消毒药的抵抗力均较强,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在56℃恒温48h,病毒的传染性和凝集红细胞能力均无明显的改变。
70℃经2h处理后仍不失感染力,在80℃经5min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
在空圈内可持续存在20周。
本病毒能凝集豚鼠、大鼠、小鼠、鸡、鹅、猫、猴和人O型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的红细胞最好。
0.5%漂白粉、2%氢氧化钠5min可杀死病毒。
2 流行病学该病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目前呈世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猪是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均可感染。
据报道,在一些家禽和试验动物(例如牛、绵羊、猫、豚鼠、小白鼠和大白鼠等)血清中也存在有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来自病猪场的鼠类,其抗体的阳性率也比阴性猪场的鼠类为高。
猪场内猪细小病毒感染症状及防治技术以下文章给菜农介绍,猪场内猪青蛙细小病毒感染症状及防治技术。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症状仔猪通常无症状。
偶尔可见弱仔。
死产仔猪增加,木乃伊仔猪增加。
母猪窝产仔数减少,妊娠35天内胚胎吸收。
大小不等的木乃伊胎(30~160mm)。
死产仔猪增加。
死胎与分娩过程延长有关,这种延长车胎是因为有木乃伊胎造成的。
PPV感染通常不会造成死产。
产低肥胖仔猪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但仔猪死亡率通常发生率不会回落。
急性发病阶段一般会持续8周,此后4~6周当中逐渐减轻,然后还有4~6周的时间演化成内会显露出来木乃伊胎。
在先前未接触过的易感母猪群当中,该病毒需4个月才能叮咬所有母猪。
只有未接触过病原的母猪首次感染时才会表现散发的临床疾病。
通常除外青年母猪。
繁殖母猪一般不会表现症状。
野猪细小病毒感染的免疫经PPV感染后母猪会获得很高的巴氏抗体水平,并且会维持很长时间延迟。
的抗体水平并不意味着猪群正在或已经发病,也不意味着更好的免疫保护。
比如,1:20的滴度与1:80,000的滴度所提供的免疫保护是一样的。
据猪e网网友了解到某一时间对所有母猪进行血清学检查,仅能得出猪只母猪当中曾经感染过病原的比例,并反映出整体的免疫水平或易感程度。
猪只接触PPV之后,免疫力会仍然维持一生。
细小病毒感染的关键要点:该病毒在各类猪群中分布广泛,但在小规模猪群当中可能会逐渐消失(<100头基础母猪)。
绝大部分在大多数猪群中为地方性感染(持续存在)。
猪感染后会终生具有免疫力。
如果不进行免疫接种,该病每隔3~4年就会导致繁殖方面的问题。
易感母猪感染细小病毒而后会导致胚胎吸收和木乃伊胎。
所以,主要症状包括窝产仔数下降、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假怀孕和不孕。
PPV一般而言不会引起流产。
母源免疫可维持7个月,但很少维持到青年母猪阶段(这关系到免疫接种效果)。
到达配种日龄的青年母猪当中50%血清抗体会表现为阴性。
猪细小病原体的致病原因小群中该病原可能会逐渐消失(根除),当母猪群免疫力消失之后消逝就会对该病原易感。
猪的疾病猪细小病毒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PPV)是导致易感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及屡配不孕等,而其他年龄的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诊症状。
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大多数感染猪场呈地方性流行,猪群感染后很难净化,从而造成了持续的经济损失,现已是我国较常见的猪病之一。
二、病原: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的自主型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很少发生变异,目前所有分离株的血凝活性、抗原性、理化特性及复制装配特性等均十分相似或完全相同,而且猪细小病毒与同型的其他自主型细小病毒在结构与功能方面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成熟的猪细小病毒完整病毒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具有典型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无囊膜,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直径约为25~28nm。
本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热具有强大抵抗力,56℃ 30min不影响其感染性和血凝活性,70℃ 2h仍不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但是80℃ 5min 可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有抵抗力;对酸、甲醛蒸汽和紫外线均有一定抵抗力;但是在0.5%漂白粉或氢氧化钠溶液中5min 即可被杀死。
该病毒具有良好的血凝活性,能够凝集人的O型、豚鼠、大鼠、鸡、猫、猴的红细胞,但是不能凝集牛、绵羊、仓鼠、猪的红细胞,其中以凝集豚鼠红细胞为最好,在凝集鸡红细胞时存在个体差异。
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原代猪肾、猪睾丸细胞和传代细胞PK-15,IBRS-2等)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
猪细小病毒(PPV)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猪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猪细小病毒(PPV)水平。
实验原理:本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猪细小病毒(PPV)。
用纯化的猪细小病毒(PPV)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可与样品中猪细小病毒(PPV)相结合,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和其他成分后再与HRP标记的猪细小病毒(PPV)抗体结合,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
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与CUTOFF值相比较,从而判定标本中猪细小病毒(PPV)的存在与否。
试剂盒组成: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封板膜2片(48)2片(96)密封袋1个1个酶标包被板1×481×962-8℃保存阴性对照0.5ml×1瓶0.5ml×1瓶2-8℃保存阳性对照0.5ml×1瓶0.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3ml×1瓶6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样本处理及要求: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2023-11-08CATALOGUE 目录•概述•诊断方法•防治策略•病例处理与报告•展望与建议01概述定义与特点仔猪细小病毒病是由仔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简称PP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但主要引起1-3周龄的仔猪发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通常以生殖障碍、呼吸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流行病学仔猪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则通过感染母猪的胎盘和子宫,导致胎儿感染。
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
病毒对干燥和高温敏感,但在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危害与影响母猪繁殖障碍:感染母猪可导致不孕、流产、死胎和新生仔猪死亡等。
仔猪成活率下降:感染仔猪出现生长受阻、死亡和淘汰率增加。
继发感染:病毒可与其他病原菌或病毒协同作用,加重病情。
免疫抑制: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使猪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2诊断方法母猪感染后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新生仔猪感染后表现为呕吐、拉稀、脱水、共济失调、不能站立,有的出现黄疸、震颤、体温稍升高,几天内死亡,死亡率高。
临床症状母猪流产时,流产胎儿和死亡仔猪的肝、脾和淋巴结呈弥漫性出血。
新生仔猪死亡后,脱水、剖检可见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胃内有凝乳块,小肠和大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猪的粪便和血液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法和ELISA方法进行检测。
免疫荧光染色法: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电镜观察: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磷钨酸钠负染,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ELISA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病猪血清中的抗体,以判断是否感染该病毒。
03防治策略针对仔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细小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导致繁殖障碍。
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
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浮现发病。
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
猪细小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病毒粒子外观呈圆形或者六角形,衣壳由 32 个壳粒构成,核心存在单股负链 DNA,大约在整个病毒粒子中占到 26.5%。
该病毒能够在猪细胞中无限繁殖,通常原代猪肾细胞比较常见。
只要细胞发生感染就会浮现病变,如裂变、固缩或者变圆等。
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反抗热及消毒药的能力,如其在56℃温度下经过 30 min 热处理依旧无法对其红细胞的凝结能力以及传染性造成明显影响,在70℃温度下也需要经过 2 h 才干够使其感染力降低,在80℃温度下加热 5 min 才干够使其死亡,且其还具有较轻的反抗氯仿和乙醚等溶剂的能力。
流行特点。
目前,已知猪细小病毒的惟一宿主是猪,且任何阶段的家猪和野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初产母猪最容易感染。
普通母猪在交配后容易感染病毒,并对胚胎以及新生仔猪造成较大的伤害。
该病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同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反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在被污染环境中能够长期存活,因此猪场只要发生该病,就很难彻底清除病原,从而导致多年连续浮现发病。
2、临床症状在临床上,主要是初产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而经产母猪、育肥猪、公猪则不会表现出症状。
患病母猪在精神、食欲等方面表现正常,且能够正常发情,但部份尽管能够浮现发情但较难受孕。
在妊娠中期发生感染,有些病猪会表现出腹围缩小,部份发生彻底流产或者足月后产出体型较小的仔猪;部份在产出活仔的同时还会产出不同数量的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该病,部份病猪会产出畸形胎、死胎,往往导致其发生难产而造成死亡或者被淘汰。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类小DNA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不孕、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
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大多数猪场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地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该病的严重危害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PPV诊断方法及免疫防制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之一。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依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作出初步诊断,一般认为,如果仅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同时有证据表明是传染性疾病时,则应考虑到PPV感染的可能,但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自1967年,Cartwright等首次报道PPV病以来,有关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报告较多,从最初的病毒分离鉴定,到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直到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PV病的诊断中。
病毒分离和鉴定用于诊断PPV感染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
用于分离PPV的病料,一般为流产或死产胎儿的脑、肾、肝、肺、睾丸、胎盘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分离率最高。
虽然此方法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其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另外,其感染力会随着胎儿死亡时间而降低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操作简便易行,且能进行快速、大量的诊断,但是其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PPV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和微量法。
利用HI试验检测人工感染PPV的猪,发现感染后5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12~14d 抗体滴度高达1024~4096,并能持续多年检出抗体。
待检血清进行HI试验时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
猪细小病毒病(PPV )A PPV 特点:经济影响成功的繁殖生产是猪场赢利的的关键;PPV 感染将对母猪和后备猪的窝产仔造成灾难性的损失;未免母猪群几乎每2—4年暴发一次,每次持续至少6个月 PPV 是一种能引发胎儿发病死亡的重要的母猪传染病;1960年首次证实PPV 能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PPV 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PPV 是一种病毒病,一旦发生将无法救治; 在英国超过90%的种猪都有PPV 感染; PPV 对消毒剂、干燥和高温等抵抗力非常强;PPV 在猪舍中至少可以存活4个月;猪群更替、人员流动及机械携带运输等都很容易使PPV 感染猪群,即使疫病最少的猪群也无法幸免。
一旦感染,极难消除;B 什么时候最危险? 怀孕期的母猪与后备猪:虽然一般来说后备猪对PPV 最易感,但有时并非完全如此,我们必须知道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公猪:公猪也可以通过精液传播PPV ,但PPV 并不对公猪及精液造成任何损伤。
新猪群:新猪群可能没有免疫力,一旦感染发生,所有新母猪都有感染发病的风险,而且其极易暴发PPV 。
增加新母猪淘汰老母猪:淘汰淘汰老的具有免疫力的母猪,或扩群时,新母猪可能没有免疫力。
当猪群中易感母猪的比例增加、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下降时暴发PPV 在所难免。
美国辉瑞带给您一个健康的猪群PPV是如何传播的?第一期:PPV一般通过口腔传播进入猪群,偶尔也能够交配感染;第二期: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第三期:PPV进入子宫的血液循环;第四期:感染怀孕母猪或后备母猪后2到3周,PPV即经过胎盘进行传播,此时病毒就会缓慢地从一个胎儿传播到另一个胎儿。
在怀孕后期胎儿也许还能存活。
若怀孕35天以内感染PPV则导致胚胎死亡,因骨骼尚未形成,死亡胚胎就会被完全吸收。
怀孕中后期感染PPV,死亡的胎儿将因为吸收不全而出现木乃尹。
第五期:除1—4期外,尤其是当分娩时,感染母猪就会通过生殖道,粪便及鼻腔大量排毒,迅速感染整个猪群。
表1:PPV的感染发病;怀孕期危害0—35天胚胎死亡和吸收35 —70天胎儿死亡和木乃尹胎70天以后也许胎儿存活,发育停止和弱仔主要症状:母猪或后备母猪PPV感染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但若有PPV感染的发生则会出现一个或多个下述指征:每窝仔猪中有大小不一的木乃尹胎儿:如果100个仔猪中有不止1个的木乃尹胎儿,就应调查了解更多的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