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 格式:ppt
- 大小:895.00 KB
- 文档页数:19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探讨
汤九军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9(006)034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腩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入院后或术后4~6 h进行肠内营养;B组48例,入院后或术后24~72 h进行肠内营养.并对胃出血及时治疗观察.结果:A组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及早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对维持机体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继发性损伤有重要意义.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33,35)
【作者】汤九军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濮阳,4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探讨 [J], 毛洋明
2.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 [J], 张二辉;白奎;王玉珍;方树民
3.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J], 关远志
4.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重要性的观察 [J], 贺海燕
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 [J], 吴石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内营养制剂立适康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观察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立适康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
方法将5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30例,经鼻胃管管饲肠内营养制剂“立适康”;对照组28例,管饲家庭自制流质饮食。
比较两组患者EN前后体重(BW)、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变化及胃肠道反应。
结果试验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立适康肠内营养支持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方面优于家庭自制流质饮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机体多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急剧增加,糖、脂肪代谢紊乱,尤其是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患者呈明显的负氮平衡,从而影响预后[1]。
若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缺乏、防止体重过度下降、保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8例。
对照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62.79±8.16)岁;试验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63.81±7.63)岁。
经临床和CT显像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
部分患者入院后接受了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去颅瓣减压术。
所有患者受伤前无重要器官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胃肠功能不全,基础营养状况良好。
1.2 营养支持方法1.2.1 EN配方两组患者均在伤后或手术后48~72 h放置鼻胃管给予EN支持。
试验组患者使用西安力邦临床营养有限公司生产的均衡全营养素-立适康,立适康均衡全营养素是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标准研制的一种全面均衡营养产品。
其配料为麦芽糊精、酪蛋白、乳清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油、亚麻油、膳食纤维、谷氨酰胺、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甜菊糖甙等。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及应用【摘要】目的:传统的鼻饲营养方法因脑损伤胃动力下降早期难以安全实施。
本研究对50例严重脑损伤病人实施改良后的早期鼻饲喂养计划,观察其应用的合理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实验组(50例)采用了早期鼻饲健康食谱,对照组(48例)按常规方法实施鼻饲营养支持;实验组开始时间为伤后24 h,对照组为伤后6~8天。
结果:病人对早期通过胃管滴注胃肠营养液有较好的耐受性,喂养计划切实可行。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体重等营养指标均明显改善。
结论:改良后的鼻饲方法和喂养计划,有助于脑损伤后早期肠道营养有效和安全地实施,对改善病人营养状况,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 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127- 01脑损伤后胃排空延迟,贲门括约肌松弛,传统鼻饲易引起反流、误吸等并发症,早期(伤后48 h)营养支持多主张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肠内营养( en)延迟至胃蠕动恢复(伤后6~8天)。
随着对tpn的并发症和胃肠道应激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所起作用的认识,胃肠营养的优点和早期应用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我科于2011年1月起,对重症颅脑外伤病人实施了早期胃肠道营养,并探讨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均经临床和ct证实为严重脑损伤;年龄为4~66岁;平均年龄58岁,住院10—120天,平均56天。
随机分成两组.①实验组:抽取2011年1月至12月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 gcs评分为3~7分;,开放性脑损伤12例,闭合性脑损伤38例;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7例,开颅手术24例;存活43例,死亡7例。
②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48例,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为(5~60岁)岁;gcs评分为3~7分;开放性脑损伤13例,闭合性脑损伤35例;硬膜外血肿13例,脑内血肿8例,开颅手术23例;存活43例,死亡5例。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极其严重且危急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关的救治指南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重型颅脑损伤的定义与诊断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 3 8 分之间,伤后昏迷 6 小时以上,或在伤后 24 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 6 小时以上者。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变化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
头颅CT 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法,能够快速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部位和程度。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现场,急救人员应首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异物、呕吐物等,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同时,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休克。
对于有明显颅脑外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在搬运患者时,要注意保持头部和脊柱的稳定,避免加重损伤。
三、院内急诊处理患者到达医院后,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包括再次评估生命体征、GCS 评分、完善头颅 CT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对于有脑疝形成迹象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
四、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挫伤坏死的脑组织,解除脑受压,降低颅内压。
手术指征包括颅内血肿量大(幕上血肿量大于 30ml,幕下血肿量大于 10ml)、有明显的脑受压症状和体征、脑疝形成等。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正常的脑组织和血管,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五、非手术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非手术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