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五

中国水文化(一)水,文明与生命所在

谈起水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这里面既包含着人类对水的感激崇敬之情,也有对水的畏惧和忧虑,还有更多的是与水有关的具体的、确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诸如水滴石穿、出水芙蓉、河同水密、蛟龙戏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等等读者耳熟能详的古代典故和成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印记;在古希腊,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其实描述的是一场巨大水灾后人类劫后余生的经历。在非洲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尼罗河向我们描述的是古埃及法老的权威和王国文明的强势传播,刚果河则是非洲王国时代和欧洲殖民探险时代的代名词。在中南美洲,玛雅人所创造的古老而神秘的石器、农业、数字和象形文字等文明颇令世人瞩目,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一族群所相传的玛雅预言却大多与水有关。

在古代中国,秦代李冰父子建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作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对当时的水系河流做了大量十分细致的考察和研究,这本名著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可谓是中国古代系统阐述水文化的开端之作。开凿于中国隋代、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作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之一是劳动人民利用水的的杰作。这些都是由水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和

奇迹。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交流的网络化、高速化和便捷化,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正日益加剧,人类发展史也已证明水资源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和经济问题,更是一种具有全球化影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由水源分配和水资源权益划分归属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在世界很多地区已成为全球性冲突和战争的导火索。近10多年,世界媒体广泛报道了非洲尼罗河沿岸国家和亚洲中南半岛国家为水源分配问题和国际跨界河流各自所属的权益大打口水战和外交战,彼此纷争不息,这不啻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有资料显示,公元前人类每天人均耗水约12升,而到21世纪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日人均耗水量达到了500升以上,2000多年间增幅高达40多倍。另据大量媒体公布的材料,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17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其中大多数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如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也门、叙利亚、埃及、厄立特里亚、苏丹、索马里、西撒哈拉、利比亚、肯尼亚、乍得、中非、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众多亚非国家,也有包括像沙特、卡塔尔、科威特、新加坡、以色列、阿联酋、澳大利亚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国家。即使在水资源还算相对丰富的中南美洲地区,如墨西哥、巴拿马、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许多国家,大量人群因战乱或经济贫困等原因而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源。在中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广大华北地区持续干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有报道甚至指干旱程度达到了千年一遇。

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榜样是:在向来被视为水资源丰富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到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和互动,自上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和水资源危机大规模爆发以来,上述三国并没有因经济发展而产生过量的水资源消耗问题。

水不仅是一种的宝贵自然资源和财富,也是一种极具特殊意义的生命载体和生命象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科学研究显示,成年人体内65%是水,体内水份的大量减少会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水不仅起着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还发挥着复杂的生理作用,维系着生命体的健康延续。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要饮用2200毫升水,另外体内还会产生内生水300毫升水(总共大约2500毫升)。与此同时,人每天经皮肤和粪便排泄要代谢与之大体相当的水量。很显然,水的交替补充和排泄是维系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载体和内容,同时也还是一种象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