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1
水文化概念
《水文化概念》
一、水文化的定义
水文化是一种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理念,重视水资源,将水与人、自然、历史、传统、习俗、文化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化理念。
水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把握水文化的教育、弘扬水文化的精神、探索水文化的实践并形成水文化的制度是当今我国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水文化的内涵
1、爱护水资源:在普及水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关注,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使公众切实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规划。
2、尊重水的传统文化:应进一步认识和调动水的传统文化,尊重水的文化和文化中历史的内涵,以此加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尊重意识和关注。
3、节约水资源:在文化教育中,强调重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特别要提倡节约及全面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水资源的浪费。
4、预防水污染:让公众了解水的组成,学会及时发现水污染现状,以便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危害。
三、水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即政府、企业、水用户、社会以及学术机构的作用。
其中,政府作为水文化发展的主导
者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政府应该积极参与水文化的建设,同时多鼓励企业及水用户参与水文化的推广,开展水文化的宣传活动,并鼓励社会自发行动助力水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
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周易》
“水之性润下,顺则有容”、“水不绝源,仗金生而流远”——四库全书《三命通会》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先秦古简《太一生水》
水性——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
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
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
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
韧:抽刀断水水更流。
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
浮:载舟浮桥,水力输运。
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
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
浩大无尽,好像有道。
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好像有勇;
安放没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
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
无孔不入,好像明察;
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
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水文化价值挖掘的要点包括:
1. 深入了解水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包括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水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2. 重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包括具有历史价值的水工建筑物、水利设施、水文化遗产遗址等,以及与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水谣、水故事等。
3. 挖掘水文化的生态价值,包括水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 突出水文化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水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和表现形式,挖掘时要注重地域性的差异和特点。
5. 强调水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水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在实践中所创造的水文化形式和内容。
6.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水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和展示,提高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7. 加强水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普及水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水文化素养和保护意识。
8.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水文化建设,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共同推动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9. 注重水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10.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水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水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简述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水文化是一种以水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将水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管理,同时也关注水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文化的内涵1. 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水文化强调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包括水的开发、分配、保护、治理等方面,以保障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 水文化史和文化传承:水文化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水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同时水文化也需要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弘扬。
3. 水文化与自然环境:水文化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水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与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水文化的传承也需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
4. 水文化与社会经济:水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管理等方面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同时水文化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5. 水文化与全球治理:水文化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涉及到全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方面,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和协调。
二、水文化的外延1.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文化的外延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水电、灌溉、供水等方面,以满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2. 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水文化的外延还包括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包括水污染的防治、水生态的恢复和保护等方面,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
3. 水文化的旅游与文化产业:水文化的外延还包括对水文化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4. 水文化的教育与普及:水文化的外延还包括对水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以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水文化宣传方案一、背景介绍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水文化宣传旨在通过宣传水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本文将介绍水文化宣传的目标、目标群体、宣传内容和宣传渠道,并提出具体的宣传方案。
二、宣传目标1.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珍惜度的认识。
2.增强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3.推动社会各界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关注和参与。
三、目标群体1.学生群体: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通过教育和培养水文化意识。
2.公众群体:通过普及水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通过宣传水文化,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四、宣传内容1.水的重要性:介绍水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水是珍贵的资源。
2.水资源的现状:介绍全球和中国水资源状况,包括水资源分布、供需状况和水污染等问题。
3.水文化的内涵:介绍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包括水的象征意义、水文化的历史和水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
4.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介绍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
5.水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探讨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水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五、宣传渠道1.学校教育:将水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开展水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活动。
2.社区宣传:在社区开展水文化宣传活动,如水文化展览、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
3.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普及水文化知识和宣传活动。
4.社交平台: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开展水文化宣传和互动交流。
六、宣传方案1. 学校教育•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中增加水文化知识的教育内容。
•组织水文化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比赛,激发学生对水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开展水文化体验活动,如实地考察、水文化手工制作和水文化艺术展示等。
2. 社区宣传•在社区公共场所设置水文化展览,展示水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发展。
学校水文化实施方案范文学校水文化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学校师生对水文化的认识,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学校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水文化教育课程设置。
1. 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增加水文化教育内容,将水资源知识融入自然科学、地理、生物等相关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 组织水文化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水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校园水文化建设。
1. 在校园内设置水文化展示区,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保护方法以及相关知识,通过图片、文字、模型等形式向师生宣传水文化。
2. 在校园内设置水资源保护标语、标识牌,提醒师生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3. 建立校园水文化宣传栏,定期发布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资讯和活动信息,引导师生关注水文化。
三、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
1. 组织学生参与水资源保护志愿活动,如清理河道、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
2. 开展水文化主题的艺术节、展览等活动,通过文艺形式向师生传递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四、水文化传统节日活动。
1. 在水文化传统节日(如世界水日、水利节等)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增强师生对传统水文化的了解和重视。
2. 组织学生开展水文化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举行水球比赛、水上运动会等,增强学生对水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五、校园节水设施建设。
1. 在校园内安装节水设施,如自动感应水龙头、节水淋浴头等,提高学校用水效率。
2. 开展校园节水宣传活动,引导师生节约用水,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六、水文化保护意识培养。
1. 开展水文化保护意识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关注水资源保护,提高水文化保护意识。
2. 建立学校水文化保护意识教育基地,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提升师生水文化保护意识。
七、水文化实践教学。
1. 组织学生参与水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水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保护方法。
2. 开展水文化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水文化知识和技能。
水文化资料一、关于水:1、老子在《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
”他认为高尚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看不上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具有崇高美德的人,像水那样避高趋下善居人后,不计地位卑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对人善于真诚相待,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无为而治,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以水论道,以“水德”养“人德”,是老子得“道”之道。
2、流水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命。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到门前流水,落花流水,水无时不在丰富着这个世界。
以盘古开天地为始,潺潺的流水就伴着时光吟唱着春花秋月,似水流年,沉舟侧畔,橘子洲头,人生长恨水,双溪舴艋舟??水具有的大概品质:恩泽万物的博爱精神------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恩施天下,无欲无私;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无私无欲,公正公平;志存高远的求知精神—博采众长,矢志不移;荣辱与共的团结精神------聚细成河,众志成城;道法自然的管理精神------少管多理,以文化人?二、校园文化之水文化1、水文化系列水的成语:顺水推舟水到渠成水泄不通杯水车薪车水马龙滴水穿石跋山涉水似水流年细水长流行云流水如鱼得水萍水相逢2、水文化系列水的歇后语: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冬天吃冷水——滴滴在心头;竹篮打水——一场空电线杆子挂暖壶——水平(瓶)高稻田里盖猪圈——肥水不流外人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水文化系列水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水文化系列水的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水文化是指以水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理解、利用和表达。
水工程则是指人类通过建设与管理的方式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
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意味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少典型案例展示了水文化与水工程的完美结合。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1.世界水坝——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长江三峡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除了发挥着控制洪水、发电和航运的重要作用外,三峡大坝还积极传承和弘扬了长江文化。
大坝上建有长江三峡博物馆,展示了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为水工程发展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为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2.水城传奇——广州珠江新城广州珠江新城是广州市政府的城市更新工程,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文化和生活综合区,同时也注重对珠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建设过程中,珠江新城将珠江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中,以此彰显珠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珠江新城还规划建设了众多水体景观,如白天鹅湖和花城广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珠江新城的成功建设,不仅为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3.水梦园林——杭州西湖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水文化景区之一,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西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对西湖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坚持保护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杭州传统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水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独特魅力。
在西湖景区内,建有许多具有浓厚水文化色彩的园林和亭台楼阁,如岳庙、花港观鱼等。
这些建筑和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杭州传统文化的场所,同时也为水工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水文化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水文化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水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内涵。
为了弘扬水文化,提高公众对水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们计划举办一场水文化活动。
二、活动主题“水润万物,文化传承”三、活动目的1. 弘扬水文化,传承水文明。
2. 提高公众对水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促进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4. 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
四、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五、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六、活动对象全体市民七、活动内容1. 水文化展览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示水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让公众了解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 水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水文化讲座,介绍水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提高公众的水文化素养。
3. 水文化体验活动设置水文化体验区,让公众亲身体验水文化的魅力,如茶艺表演、水疗体验、水上运动等。
4. 水文化创意比赛举办水文化创意比赛,鼓励公众发挥创意,设计与水文化相关的产品或作品,如服装设计、工艺品制作、摄影作品等。
5. 水文化演出邀请专业演员表演与水文化相关的节目,如舞蹈、音乐、戏剧等,让公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受水文化的艺术魅力。
八、活动宣传1. 线上宣传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和宣传海报,吸引公众关注。
2. 线下宣传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张贴活动海报、发放宣传资料,提高活动知名度。
3. 合作媒体宣传与当地媒体合作,进行活动报道和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九、活动预算1. 场地租赁费用:[X]元2. 展览布置费用:[X]元3. 讲座费用:[X]元4. 体验活动费用:[X]元5. 创意比赛费用:[X]元6. 演出费用:[X]元7. 宣传费用:[X]元8.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十、活动效果评估1.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活动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浅谈中国水文化】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的水文化也极为的悠久,中国的水文化作为中国流行文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首先,中国的水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水文化被广泛的用于供水、水利工程、河道规划等。
比如,春秋时期水利专家李表襄,他主持了许多水利工程,比如在楚地修筑狮子沟。
另外,当年盛唐朝,杨忠节曾取得很大的成就,他设计了很多民间河流,修筑了许多水渠和湖库,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的水文化影响了中国的诗词文学。
中国的传统文学大多受到了水上文化的影响,比如《桃花源记》和《钱塘江记》等著名诗词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水文化内容。
此外,中国文艺表演也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内涵,比如昆曲、京剧等,不仅可以让观众在观赏时见识到中国古老的水文化,还可以让观众在观赏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水诗歌、水墨画等。
此外,中国的水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生活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水的国家,水文化在中国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比其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水是中国人的及时祭祀运用的物品,米制的水满神位也是众所周知的。
此外,中国的水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历史上在水利和治水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唐高宗在位期间,便派出官府以治水为主,并任命前后四代灌治水务,从而推动了中国水利的发展,让中国治水成为一门技术,水文化成为一种学问。
最后,中国的水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中国优美景色,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体验中国古老的水文化。
例如,五大道(黄河、长江、淮河、黑龙江、松花江)是中国的国宝,每位游客都无不叹为观止;也有众多的游弋湖泊的观光景点,比如洞庭湖,西湖,横店以及百花洲。
总之,中国的水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中国的诗词文学、生活文化、政治文化以及旅游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中国的象征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让中国人民万古不变地把水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令其在繁荣发展中更快的成长。
水文化与水生态文明关系研究2013-01-10政工参考一、什么是水文化水文化,其实就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打交道的文化。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
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人们对水有认识,有了思考,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所以说,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的关系的文化,归根到底是人与人关系的文化。
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与水有密切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文化是人类对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与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对于在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事业工作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与评估其效果、效益及其价值的准则。
同时,水文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
二、水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的实现,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珠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河流的协调发展。
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指对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继承和传承,并使其在适当情况下得以利用和开发,使其发挥其文化、经济和社会功能。
保护水文化遗产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水文化遗产中的建筑物,包括古老的码头、渔船和灌溉工程等。
可以采取修复、加固、保护措施,确保其持久性和稳定性。
2. 保护传统技艺:将传统的水文化技艺传承下去,包括渔业技术、航海技术、水资源管理等,通过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其得到保护和延续。
3. 保护传统节庆活动:水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庆活动对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因此,保护和传统节庆活动是保护水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
利用水文化遗产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开发:将水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从而提供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2. 教育推广:利用水文化遗产进行教育和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于水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加强保护工作。
3. 产业发展:根据水文化遗产的特点,发展相关的产业,例如水上运输、渔业和水资源管理等,从而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加大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政
策和法规;社会组织应参与保护和利用工作,并与政府合作,共同推动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公众应加深对于水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积极参与保护和利用活动。
长寿湖中学校园善水文化建设案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寿湖中学坐落于风景秀美的长寿湖畔。
长寿湖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丰富的水资源,带动了当地渔业、旅游业、电业的发展。
长寿湖人民的生活与长寿湖水息息相关,长寿湖水养育了长寿湖人民,长寿湖的水文化滋养了长寿湖人民。
长寿湖中学历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均与学校坚持建设和传承“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水文化教会了我们“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劳、“滴水穿石”的坚持。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长寿湖中学将课本知识与善水文化融会贯通,着手编写《长寿湖中学善水文化读本》,开展各种以善水文化为主题的校内活动,帮助师生追溯长寿湖水文化历史,体验善水文化的人文情怀。
优秀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师生间的互动,离不开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师生情感中的渗透,离不开文化与传统的相沿成习。
水文化便是长寿湖中学历届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继承、借鉴、探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学校文化,并融合在学校的理念、制度、校风、教风、学风及管理过程之中,推动了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群体力量的形成。
第一部分:校园文化内容文化主题:善水文化学校精神: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师生成长校训:上善若水责任有为校风:励志勤学绽放自我教风:海纳百川如鱼得水学风:水滴石穿水到渠成学校愿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善水特色学校,助师生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发展目标:打造善水特色学校,构建和谐靓丽校园第二部分:校园文化内容阐释一、文化主题:善水文化1、定义学校文化主题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学校核心理念的体现。
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内容围绕文化主题进行设计,就会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学校文化主题具有主旨性、概括性、主线性等特点,它将通过主题文化体现出来。
2、释义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密切。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确定主题为“水与文化”。
我国传统人文经典《老子》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过于水。
善水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人们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过程中,受到的一种启示、灵感和体验。
善水文化的意义主要包含以人为本、以水为善、以水为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典型的和谐文化。
(1)水的颜色——清浊并吞水在流动时,不管是无色清水,还是浑黄浊水,皆能加以并合,并予以净化。
人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面对各种挑战,乃至难关。
水的“清浊并吞”即是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变化,人生起伏,重要的是包容并济,用坦荡的胸怀迎接挑战、战胜难关。
(2)水的精神——随方亦圆水无定性,可依据不同的容器形状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然而,不管我们如何摆弄水,水永远能展现出其最好的一面。
学习水的精神,处逆境而不卑,处顺境而不傲,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朝着目标,一路前行,虽路漫漫其修远,却上下求索而不息。
(3)水的性格——上波下静人生之路如江河奔流一般,不会永远一马平川、风平浪静。
沿途总会有峭壁险滩,总会有风云激荡。
但在水面波涛汹涌之下,却有着无限的宁静。
人便应如此:在任何困难挫折面前都处变不惊,保持一种平和怡静的心态,心无旁骛,动静相宜,在平实里见生动,在平凡中创卓越。
(4)水的思想——渗透扩散将水洒落地面,它会一边渗透深入到地表以下,一边不断向四周扩散延展,这是其他许多事物都无法企及的能力。
人之求学也需要学习水的这般精神,既要扎实深入地打好基础,又要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有选择的兼收并蓄。
学习,需要深度与宽度并重。
深度决定能力所等达到的高度,宽度决定能力所能覆盖的范围。
(5)水的力量——急流澄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水流很快的地方,水一定特别干净;就如同瀑布之头,因为水流湍急,所以水一定是澄清的。
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停下来,势必像断流的水一样越发浑浊;只有像急流一样,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向前奋进,才能持久保持其清澈洁净。
莫停留,莫等白了少年头。
鲤跃龙门,激流勇进,凭的是蓄势待发的奋力一搏。
(6)水的作用——生存至宝万物生长,离不开了水的润泽;人要生存,离不开谋求社会职业的知识和技能。
在自然界中,水是维系生命存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芸芸众生里,每一个人都是人生大舞台的扮演者。
“天生我才必有用。
”相信自己,不妄自菲薄;求问心无愧,做最好的“我”;让人生大舞台因为有了“我”的加入而更加精彩,从而抒写不悔的人生。
二、学校精神:团结奋斗自强不息1、定义学校精神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思想、情感和作风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群体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育人导向,是历届教师和学生的业绩、思想和风范的结晶,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2、释义团结奋斗:“善水文化”的精神核心在于“和谐”二字。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体现于团结和有凝聚力,犹如“百川汇流东到海”——虽然每个个体都互不相同,但能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凝聚力量、奋勇向前。
雷锋谈到团结时就曾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除了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全校师生不可或缺的品质。
《宋史•邵雍传》:“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席者数年。
”即在艰苦的条件下励精图治,知难而进。
讲求艰苦奋斗的精神,能磨砺师生的意志、领悟人生,增强抗挫折能力。
在办学条件、环境有改善的情况下,居安思危,永不止步;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课题,提升教学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戒骄戒躁、潜心向学。
如长江之水,虽然一路上诸多艰难险阻,仍一如既往、忘我向前。
自强不息:源于《周易》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
《礼记•学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明知前方困难重重,但仍能以自信自勉、奋发图强的精神去克服。
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山间的小溪,默默无闻,却能汇流成大川。
有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必将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师生成长1、定义办学理念就是办学的出发点,具有一定的价值观。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方面。
每一方面都应当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在实践中达到完美。
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2、释义“善水文化”的核心是个体与周边社会、自然环境、其他人群的和谐共处与和谐发展。
师生犹如水与鱼的关系,共容于学校这一大的载体中。
学校为师生提供了发展成长的空间;老师如水,为学生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包容;学生如鱼,在水的滋润与呵护中健康成长。
三者密不可分,互助互利。
“善水文化”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文化,而是对润物无声的追求,恒久悠远。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贵在一个“恒”字,对于人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总是在不断的学习、磨练、反省、改进中才能得以提高、成长和发展。
对中学生而言,人的成长不仅限于身体方面的发育、成熟,更在于自身品德修养、知识水平、理想追求等精神层次的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品德导师与榜样。
学生在学校不仅是接受文化知识培训,也必须逐步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切为了师生成长”正是出于对善水文化核心与内涵的理解而提出的。
四、校训:上善若水责任有为1、定义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
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2、释义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处事要像水那样包容,行动要像水那样灵活。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给人知识,更在于让人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立德明身。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的品德就如水中的神龙一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的追求便是成为一个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不仅在于课堂之上,也在于平时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
对于长寿湖中学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刚步入青春期,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在课余生活中对他们细心呵护、多加关心。
同时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垂范榜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引导。
责任有为:责任就是每个人份内应尽的职责,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责任就是勤学奋进。
一个人需要具备责任意识(想干事)、责任能力(能干事)、责任行为(真干事)、责任制度(可干事)、责任成果(干成事)等方面的素质。
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有为就是做出成绩。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奋发有为大有为也。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长寿湖中学历来的办学宗旨。
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的精神。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他们真正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图强、志存高远的精神状态,才能在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校风:励志勤学绽放自我1、定义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