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F大调弦乐四重奏》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34
演出:米内蒂四重奏小提琴玛利亚·艾玛小提琴安娜·诺普中提琴米朗·密洛切克大提琴莱昂哈德·罗切克奥地利米内蒂四重奏J 媒体盛赞“来自奥地利的音乐新星”佛罗伦萨弦乐四重奏国际Rimbotti比赛奖得主贝尔格及哈根四重奏之得意门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是弦乐四重奏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
海顿在其音乐创作中,将弦乐四重奏这种绝妙的高雅艺术形式发展得极其完美,贝多芬则从风格与主题的层面对其进行开掘,让弦乐四重奏有了全新的可能性。
之后舒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等作曲家在继承中探求更为完美而深刻的思索。
米内蒂弦乐四重奏是一支曾获得过多项国际大赛肯定的奥地利新生代重奏团,他们将用一根根琴弦勾勒出自己的德奥印象,引领观众探索精致典雅的四重奏风貌。
曲目:海顿|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50 / 5,“梦”贝多芬|F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95舒伯特|A小调弦乐四重奏,D. 804,“罗莎蒙德”*曲目内容以当天演出为准。
作为新生代弦乐四重奏中最为亮眼的组合之一,来自维也纳的米内蒂四重奏将于12月1日登台上海音乐厅(微博) ,献演海顿、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多部名作,为申城的初冬勾勒出清新古典的德奥情怀。
同时,四位来自维也纳的80后音乐家将开启“上海音乐厅与维也纳音乐厅”合作的第二季。
2002年,来自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四位学生组成米内蒂四重奏,他们曾师从世界知名的阿班·贝尔格四重奏组的成员,以及哈根四重奏组的成员。
此次音乐会,米内蒂弦乐四重奏将演奏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短小紧凑的中期代表作《F小调弦乐四重奏》以及舒伯特第一首公开演奏的室内乐作品《A小调弦乐四重奏》。
上海音乐厅与维也纳音乐厅去年合作推出的四场音乐会大获成功,今年将继续互推青年音乐家计划。
今年维也纳音乐厅总监伯纳德·凯瑞斯亲自推荐的米内蒂四重奏、奥地利钢琴家英格尔夫·冯德、欧洲女中音歌唱家伊丽莎白·库曼、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将赴上海演出。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摘要】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受世人喜爱。
其编制为四件乐器,分别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这一形式在古典主义时期,以其经典的组合方式、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精致的配器手法,不断成熟和发展。
这一时期,海顿是促使这一体裁发展的重要作曲家,被人们称之为“弦乐四重奏之父”。
他一生共创作了64首弦乐四重奏,有诸多经典曲目,如《云雀》《五度》《皇帝》《日出》,等等。
《g小调第五十九弦乐四重奏“骑士”Op.74,No.3》也是众多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一部,本文将从这部作品的和声形态、曲式结构等方面入手,了解其风格,并在各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声部合作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海顿;骑士;作品风格;演奏技巧J622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6)11-0068-03在学习西洋乐器演奏的过程中,重奏能力无疑是演奏者必备的素质,在重奏中,各位演奏者需要聆听和声的音准,把握精准的节奏,掌握正确的演奏法,调整彼此的呼吸,从而达到作品所需要的融合和统一。
而弦乐四重奏是重奏形式中极为常见,也是深受作曲家和演奏者喜爱的一种,它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这些乐器因为都属于弦乐家族,所以在音色上具有统一的特性,且从小提琴到大提琴,所跨越的音域比较广,所以在音响上有很多种可能性。
古典时期无疑是在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时代,曲式结构规模也已基本确定,更是有众多佳作传承下来。
笔者选择了“弦乐四重奏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1732-1809)很有代表性的作品《g小调第五十九弦乐四重奏“骑士”Op.74,No.3》,希望通过曲式上的分析让读者更为了解这首曲目,后从演奏和训练上的角度对这一作品深入探讨研究,希望对演奏者在学习、排练和演奏这一曲目时提供帮助,更希望以小见大,提供一些重奏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建议。
一、《骑士》作品分析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g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
小学四年级上音乐聆听《小夜曲》教案教材分析: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由小提琴之父海顿所作,原作为《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
大约作于1762年,共四个乐章。
又名《如歌的行板》,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管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吉他曲等。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会用心感受音乐,能够通过音乐产生联想。
但在安静的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做得还不够好。
教学目标:1、聆听弦乐四重奏《小夜曲》,能用梦幻、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模唱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
2、感受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体验主题乐曲进行特点的音乐感受。
3、了解作品背景及作曲家海顿先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4、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与主奏乐器。
教学重点:1、静静聆听,体会古典音乐的乐曲风格、感受主题旋律的线条,体味音乐的美。
2、能够借助图形谱让学生反复聆听主题旋律,并小声哼唱。
教学难点:1、学会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模唱主题旋律。
2、在聆听的过程中,体味音乐的行进。
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训练视唱小练习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回到一个久远的年代,18世纪中叶,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出示作曲家图示海顿,背景音乐《小夜曲》)问:同学们,你认识这位作曲家吗?生:海顿二、课件展示古典音乐时期师:这就是我们伟大的“音乐交响之父”海顿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出身贫苦,从小在艰苦条件下学习音乐。
1761年在公爵家当乐长,工作繁重,地位低下,但在此逆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
至18世纪90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赴伦敦旅行,写了12部《伦敦交响曲》,这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由此名震全欧。
他的创作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海顿《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赏析海顿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富有情感和韵律感,广受欢迎。
其中,其《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更是被誉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个乐章以缓慢的节奏开头,旋律简单而优美。
通过四个声部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和声。
在中间部分,乐曲逐渐加快,音乐变得更加紧张,展现出了海顿独特的创作表现力。
最后,乐曲以激情四溢的高潮结束。
这个乐章的特点在于:旋律简单却不失深情,和声华丽却不失清新,旋律和和声相得益彰;同时,乐曲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动人的情感,充分展现了海顿作为音乐大师的才华。
总的来说,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是一首充满魅力和情感的乐曲,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作之一,也是必听的经典音乐之一。
- 1 -。
《小夜曲》授课年级:七年级下册授课课型:欣赏综合课设计思路:弦乐四重奏《小夜曲》为海顿所作《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
是一首色彩明朗,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乐曲,主奏乐器是小提琴,乐曲分AB两部分。
我运用了“境”导体验、“问”引体验、“参”悟体验,“述”评体验的方法,结合画图谱、创情境、音乐对比、演唱旋律、节奏感知等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使知识技能在“听”中、“悟”中、“情境”“体验”中被掌握。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中体验梦幻般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等形式主动欣赏体验音乐,记忆《小夜曲》的主题旋律,感受弦乐四重奏的音乐表现力及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借助图形谱,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旋律进行的特征,了解弦乐四重奏、小夜曲、海顿等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乐曲风格的体验,感受音乐旋律进行的特点难点:听辨、演唱、记忆主题旋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播放乐曲,导入作品1、请同学们听辩这是听听在这段旋律里,主奏乐器是什么?2、除了小提琴,还有没有听到别的声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这里面还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3、弦乐四重奏【设计意图:通过对乐器的听辩,引导学生聆听主题旋律以外的声音,培养专注聆听的好习惯。
】二、新授(一)完整欣赏全曲1、曲子的速度怎样?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乐曲的结构有初步的感受,有利于分段欣赏。
】(二)分段欣赏1、第一主题(1)哼唱旋律(2)分层次演唱(3)用旋律线感受主题一中另一曲调中的大跳,但仍保持歌唱性。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演唱,为记住主题一做好准备】2、第二主题(1)欣赏音乐,和第一主题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用“LU”模唱旋律。
作家、作品1、海顿:弦乐四重奏《云雀》、《皇帝》2、莫扎特:《海顿》弦乐四重奏《维也纳》四重奏。
《小提琴和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3、贝多芬:《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op.59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克鲁采》《春天》4、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鳟鱼》5、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29。
6、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7、布鲁赫:小提琴与乐队《苏格兰幻想曲》大提琴《圣母颂》8、勃拉姆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9、德奥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10、圣-桑:《引子与随想回旋曲》11、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op.48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op.3312、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13:维瓦尔第:大协奏曲《四季》14: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简述:1、科列里在弦乐艺术史上的贡献有哪些?首先,肯定了小提琴演奏的歌唱性特点,将17世纪前半叶混乱的小提琴音乐语言中有价值的因素,写成有真正交织的、符合小提琴性能的奏鸣曲,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引向正途,发展了一种小提琴演奏的完美风格。
第二,在他的演奏和创作中,体现了演奏技术必须服从艺术内容的需要这一原则。
第三,他不但是伟大的作曲家、演奏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他首创了“严格教学”推动了这门艺术的力量是很大的。
从散漫的艺人的零星成就汇集成体系,强调了一定的质量和规格,这样的教学使弦乐艺术有了强烈的感染力,从而被人承认。
他培养了一大批提琴家,曾到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传播弦乐艺术,使这门艺术得以进一步发展。
2、维瓦尔蒂对弦乐艺术发展的贡献。
他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贡献如下:第一、主要功绩在于奠定了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基础。
维瓦尔蒂是历史上首先创造性地应用器乐独奏协奏曲的音乐家,他继科列里之后完善了独奏协奏曲的形式,一般为三个乐章,重视快速的第一乐章,使第一乐章的“利都奈罗”[在这里是重复的意思]形式得以定型。
论海顿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作者:***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完美形式的代表,它是各种乐器组合中融洽关系的理想形式。
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曲的浩浩荡荡,歌剧舞剧的富丽堂皇,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并以营造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谈与倾诉为己任。
纵观西方音乐的历史长河发展,古典乐派无疑是弦乐四重奏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海顿作为四重奏体裁的确立折为室内乐的发展建立了雏形。
接下来笔者以海顿弦乐四重奏为主题,从历史发展和音乐创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历史发展;音乐分析一、海顿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海顿的一生都在不停写作,创作涉及面很广,在海顿所有作品中,最精彩的还是交响乐和四重奏,他创立了交响乐和四重奏体裁,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这两类体裁在当时最高的完美形式。
是海顿在了解了各个乐器的独奏性质后,经过不懈努力,确立了完全不同于大型管弦乐风格的清晰透明、细腻敏感的室内乐风格;也是他,使这一体裁由供人们消遣娱乐、提供背景式音乐表演的形式发展为表达作曲家强烈内心情感和深刻哲学思考的艺术形式,并且成为室内乐的主要演奏形式之一,为后世作曲家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海顿早期的弦乐四重奏以典型的主调手法--旋律加伴奏的织体形式。
在其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主调与复调之间的徘徊。
重奏形式原本使复调音乐的产物,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复调的创作手法被认为是过时的、卖弄学问的手法,这就使重奏形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何能使这种形式继续生存发展,前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真正使弦乐四重奏获得新生的作曲家还是海顿。
而音乐风格的转变,鲜明的体现在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创作变化中。
海顿漫长的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时期,并在音乐风格的转变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下面笔者根据音乐风格将海顿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海顿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摇篮期(1750-1761)1750-1761这段时间是海顿生活上的转折期。
古典钢琴曲100首一、交响曲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舒伯特《B小调第八号交响曲“未完成”》舒曼《降B大调第一号交响曲“春天”》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柏辽兹《幻想交响曲》马勒《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二、钢琴独奏曲莫扎特《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V331)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舒伯特《音乐的瞬间第三首,F小调》舒曼“梦幻曲”(《童年情景》之七)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三“钟”》(S.141 )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五号匈牙利舞曲》肖邦《降B小调夜曲》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第二号前奏曲》三、协奏曲维瓦尔第《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春”》巴赫《G大调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V488)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肖邦《E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四、弦乐独奏曲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部》(BWV1007)帕格尼尼《摩西主题变奏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里姆斯基-科萨柯夫《野蜂飞舞》克莱斯勒《美丽的罗斯玛琳》弗雷《C小调悲歌》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马斯涅“沉思”(选自《泰伊斯》)五、管弦乐曲交响诗李斯特《前奏曲》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斯美塔纳《伏尔塔瓦河》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里姆斯基—科萨柯夫《西班牙随想曲》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西贝柳斯《芬兰颂》六、室内乐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V581)莫扎特《降E大调五重奏》(KV452)贝多芬《C大调第九号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舒伯特《降B大调第一号三重奏》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门德尔松《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勃拉姆斯《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G小调钢琴五重奏》七、歌剧咏叹调莫扎特《魔笛》“复仇的火焰”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快给大忙人让路”唐尼采蒂《爱之甘醇》“偷洒一滴泪”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船歌”比才《卡门》“爱情是一只自由鸟”普契尼《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睡”普契尼《托斯卡》“为艺术,为爱情”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冰凉的小手”威尔第《弄臣》“女人善变”八、舞剧音乐/舞曲莫扎特《D大调小步舞曲》比才《阿莱城的姑娘》“法郎多尔舞曲”柴科夫斯基《天鹅湖》“四小天鹅舞”柴科夫斯基《天鹅湖》“西班牙舞”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拉威尔《波莱罗》老约翰•施特劳斯《可爱的安娜波尔卡》小约翰•施特劳斯《电闪雷鸣波尔卡》小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九、合唱曲巴赫《马太受难曲》“来吧,儿女们,与我同悲伤”亨德尔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莫扎特《安魂曲》“垂怜经”贝多芬《欢乐颂》(选自《第九号交响曲》“合唱”)贝多芬《庄严弥撒》“信经—化体”普契尼《蝴蝶夫人》第二幕“嗡鸣合唱”柏辽兹《基督的童年》瓦格纳《罗恩格林》婚礼合唱威尔第《纳布科》“飞吧,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奥尔夫《博伊伦之歌》“命运,世界的女神”十、艺术歌曲莫扎特《紫罗兰》贝多芬《五月之歌》舒伯特《菩提树》舒伯特《魔王》舒伯特《鳟鱼》舒曼《蔷薇、百合、鸽子、太阳》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理查•施特劳斯《四首最后的歌》“入睡”理查•施特劳斯《摇篮曲》马勒《旅行者之歌》“清晨,我越过原野”。
这很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作品导赏说起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就不得不提海顿老爹,高达80余部的作品问世也为他赢得了“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在演奏手法上平衡了四个声部,而不是让第一小提琴有太多的主角光环。
到了浪漫主义中后期阶段,弦乐四重奏这一简约化的配置似乎已难以满足作曲家的情感宣泄,因此逐步式微。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贝多芬的四重奏作品成为该音乐类型中最闪耀的明珠之一。
1800年,贝多芬在维也纳贝多芬一生创作了16部弦乐四重奏作品,我们将其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op.18(No.1-No.6)中期:op.59(No.1-No.3),op.74,op.95晚期:op.127,op.130,op.131,op.132,op.133,op.135早期的6首,统称为作品18号,作于1800年,当年可谓是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年,因为除了一部《第三钢琴协奏曲》,其余时光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6部的创作中去了。
而中期的5首则创作于1806至1810年间,当然其中有3首依然用了统一的作品编号op.59,均为题献给俄国公使拉祖莫夫斯基(本周节目将播出这3首作品),另外2首则分别用了《竖琴》(作品74)、《严肃》(作品95)等标题,同期的交响乐作品则为大家熟知的《命运》、《田园》,以及两部仿佛酒神之舞的第七和第八交响曲。
晚期的6部弦乐四重奏作品则更为特别,1823年,贝多芬完成《第九交响曲》后,便潜心投入到四重奏的作品中,直至逝世。
可以说,真正陪伴历经失聪等人间疾苦的贝多芬度过晚年的正是弦乐四重奏,我们也可以从周二播出的《F大调第16弦乐四重奏》中来聆听190年前那段属于贝多芬的“晚期风格”。
op.18 No.1 慢乐章String Quartet Op. 18 No.1 in F Major: II. Adagio affetuoso ed appassionato 音乐:Talich Quartet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 Op. 18 Nos. 1, 2, 3贝多芬深谙文学,并熟知莎翁、歌德等大文豪,“我想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地下墓穴的场景”贝多芬这么描述第一弦乐四重奏慢乐章中浪漫曲的感觉。
新人音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之第四课甜梦教材简析弦乐四重奏(小夜曲)是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
乐曲分为两个局部。
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节奏轻松、旋律优美,具有典雅质朴的情调,深受人们喜欢。
此曲也背改编成管弦乐去、小提琴曲、钢琴曲和吉他曲。
大提琴曲(梦幻曲),是德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一部名为(童年情景)的钢琴套曲。
套曲共有13首曲子,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儿童纯真的心灵。
此曲是套曲的第七首,为单主题的三段体结构。
这段音乐的旋律温馨甜美,和声纯朴厚实,听来令人神往。
歌曲(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儿童梦中奇妙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色的认知和理解。
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慢,节奏平稳,无太多的变化,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
歌曲(月亮月光光)是一首以X童谣为歌词的创作歌曲,具有鲜亮的地方色彩。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节奏根本相同。
音调抑扬起伏,优美流畅,勾勒出一幅月夜美景。
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
学情分析本课除了让学生感受抒情优美的音乐外,重点是对旋律进行的特点作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并初步接触“调式〞,能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教学目标1.在音乐中体验月夜带给人们梦幻般的美好意境,激发音乐想象力,并学会用柔和的声音深情地表现这一特定情景。
2.结合乐曲观赏,感受音乐旋律进行的特征;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主奏乐器,并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
3.能用柔和、连贯、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二部合唱的独特魅力,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4.在学唱歌曲中掌握旋律下行、连线的音乐知识,并运用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情绪,并体验宁静、安详的气氛。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旋律进行特点及调式的学习运用。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感受与实践。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复习演唱第三课歌曲。
二、聆听(梦幻曲)1.介绍:(梦幻曲)是(童年情景)之七,是德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一部钢琴套曲,共13首曲子。
对演奏海顿弦乐四重奏作品的几点体会作者:周向明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7期海顿是交响曲之父,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总的来讲,海顿对弦乐四重奏发展所做的贡献,远远要超出其对交响乐曲发展所做的贡献。
海顿一生创作了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并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基本形式与架构,他的四重奏作品灵气风发,好像是睿智的老父亲调动着四把弦乐器在相互交谈,情调愉快轻松、风格恬静典雅,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带来活力,带来希望,有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海顿的音乐精神。
如何演奏好海顿的弦乐四重奏,达到与海顿音乐精神的高度和谐之境,笔者通过近年来长期聆听演奏海顿的音乐作品,有一些体会,在这里提出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一、演奏好海顿弦乐四重奏必须在整体上认识把握海顿生存成长的时代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生存成长时代背景的缩影抑或写照,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也不例外。
海顿从18岁开始,直到77岁生命的结束,没有停歇过弦乐四重奏的创作。
他的每一首弦乐四重奏都是独具音乐个性的佳作,结构之精美、声部之和谐可为后世之楷模。
海顿对弦乐四重奏四件弦乐器如何搭配、如何产生最优美的旋律,最愉悦的声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巧妙的处理,完美地使曲式服从于音乐内容。
就如著名的柯达伊弦乐四重奏团成功地把海顿音乐灵感中的欢快和愉悦充分表现出来了一样,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对弦乐四重奏乐曲风格把握得十分精确,对海顿乐益融会贯通。
他们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他们都毕业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重要的是他们有着系统的音乐理论素养,他们了解掌握系统的音乐史知识,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好海顿成长的时代背景与作品风格。
海顿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东部靠近匈牙利边境的小镇罗劳,他的父亲是一个马车修理匠,在他的幼年、少年时期曾做过唱诗班歌童,后因倒嗓而被开除,曾一度处于无钱、无工作、无家可归的境地。
在26岁进入贵族府中供职后,他的人生困境得以摆脱,他在作曲方面的成长也有了一个理想的空间。
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莫扎特共作有23首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s,创作时间自1770-1790年,中间中断约10年。
★前13首为1770-1773年在旅行时期所作的早期作品,由意大利风格转向海顿风格,明显受他人影响。
到萨尔茨堡后包括旅行曼海茵、巴黎期间,此段时间,莫扎特和海顿均未曾作过一首弦乐四重奏。
01-G大调-K80/73f-1770年3月15日,莫扎特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作于米兰前往波隆纳途中的罗迪,所以有《罗迪》标题。
共4个乐章:1.慢板,G大调,奏鸣曲式,二段体。
整体上呈现三重奏奏鸣曲手法,风格接近于当时洛可可教会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第一、第二主题都是在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数字低音型进行上,由双小提琴音域交错呈示。
2.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
以齐奏呈现的第一主题与从卡农手法回声部开始的第二主题,都具意大利风格。
推移部以双小提琴协奏曲风格竞奏进行,发展部则使用新素材以对位处理。
3.小步舞曲,G大调,萨尔茨堡的小步舞曲风味,中段非常优美。
4.回旋曲,快板,G大调,主题有嘉禾舞曲风格,结构为A-B(D大调)-A-C(G小调)-A-B(D大调)-A-结尾。
第2至第7号因在米兰所作,称为《米兰四重奏》。
02-D大调-K155/134a-1772年10月末至11月初。
共4个乐章:1.快板,D大调,省略反复的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是由两部分互为对比的和鸣曲风格,活泼的应答一旦以主调结束,推移部从D小调始,马上转为A大调。
第二主题是与推移部开头同样以二度和弦开始的如歌旋律,变化和弦在加入歌剧式的重音后,以协奏曲风格的结尾部华丽地结束。
发展部转用新的动机,4件乐器同时加入以卡农方式开始,第二小提琴奏出升F小调优美的旋律,第一小提琴接替后转调至D大调,引出再现部,再现部按原型再现。
2.行板,A大调,奏鸣曲式,二段体。
第一主题有拿波里派歌剧旋律特点,第二主题为两把小提琴交互奏出短小的旋律,两者以三度重叠后结束。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音乐大师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
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
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
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小夜曲小夜曲是中世纪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形式,后来也用于器乐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