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旧水泥路面沥青罩面层间材料路用性能试验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2.04 KB
- 文档页数:3
废旧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基层的试验研究摘要:文章主要介绍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材料路面基层应用于路面基层的试验研究。
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证明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材料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路用性能的要求。
关键词:水泥;废旧沥青;粉煤灰;混合料;基层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是指将旧沥青路面材料(包括沥青面层材料和部分基层材料),经铣刨加工后进行重复利用,并根据再生后结构层的结构特征,适当加入部分新骨料或细集料,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外掺剂(如水泥、石灰、粉煤灰、泡沫沥青或乳化沥青)和适量的水在自然环境下连续完成材料的铣破碎、添加、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重新形成结构层的一种工艺方法。
再生利用技术在发达国家己经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无论从再生利用方式、材料性能的研究到实用施工技术均处于摸索阶段,均尚未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仍有很多课题尚需进行研究。
如何在保障路面结构耐久性的前提下,循环利用旧路面材料于新建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技术难题。
2 再生混合料应用于路面基层材料的反应机理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的强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集料之间的相互嵌挤形成的骨架强度,二是结合料之间、结合料与集料之间形成的胶结强度。
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通过前期的机械压实,水泥的水化作用,水泥粉煤灰之间的火山灰反应作用,以及水泥与集料中活性土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团粒作用和碳酸化作用等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物理——力学、物理——化学及化学作用的过程来完成的。
通常,机械压实、部分水泥水化作用是形成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早期强度的突出原因。
水泥的进一步水化及火山灰反应则是形成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后期强度的主要原因。
3 水泥粉煤灰为添加剂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确定混合料的各组成成分的用量,使得组成的混合料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和强度性能,并能满足其作为基层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沥青路面病害情况调查1 收集查阅相关资料(1) 原路面设计情况以及路面设计的任何变化; (2)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及材料的详细情况; (3) 施工记录的施工工艺和质检测试结果;(4) 路面使用过程中维修养护的详细情况(包括工艺、材料等); (5) 历史交通量资料。
2 划分均匀路段2.1 通过获取的历史资料初步判定原道路的均匀路段,道路结构组合相差较大或结构层材料相差较大的路段不宜作为一个均匀路段。
2.2 对原道路进行弯沉测量,根据累积总和法初步确定均匀路段。
较大弯沉值(即两轮读数中的较大值)的累积总和法采用公式4.1计算:1)(-+-=i i i S D d S (4.1)i S ——i 点的累积弯沉总和值 i d ——i 点的较大弯沉值D ——整个路段较大弯沉的平均值1-i S ——i 点前一点的累积弯沉总和值(i=1时,其值为0)将累积总和值绘制在相应路段上,相对恒定的斜坡值表明这些路段具有相似的路面反应。
示例见图4.1(图中弯沉值单位为0.01mm )。
2.3 视觉评价1. 视觉评价通常徒步进行。
对于较长的路段,可采用慢速驾车完成评价。
当驾车时,为了近距离仔细观察,需要经常停车。
2. 视觉评价时,要记录整幅路面内所有明显的损坏以及其它观测结果,诸如排水、地质变化以及路段几何特征(比如陡坡、急转弯以及高填方路堤)。
3. 检查过程中,损坏模式分为三类,表面损坏、结构损坏、功能损坏,各种损坏模式、损坏类型及具体描述见表 1。
在视觉调查中,依据损坏严重程度、频率和位置,对道路损坏的不同模式和类型进行具体描述。
表 1 损坏模式和类型4. 对视觉调查资料进行总结,明确路面的破坏模式,为道路损坏的原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3 均匀路段的再评估结合视觉调查中获取的资料,以及所有其他可能的相关资料对由弯沉分析限定的“均匀路段”进行再次评价,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各类均匀路段,更精确地对相似的“相同路段”进行识别和归类。
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层接触性能研究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层接触性能研究摘要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是道路基础建设中常用的材料。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探究不同因素对接触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介绍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是道路基础建设中常用的材料。
混凝土路面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但其表面比较硬,不便于行车,因此需要在上面覆盖一层沥青混凝土层。
沥青混凝土层具有较好的柔性和防滑性,能够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同时,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方法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
实验采用压缩试验法,即在混凝土路面上放置一定数量的沥青混凝土试样,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测量试样与混凝土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实验中,考虑了不同压力、试样尺寸、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接触性能的影响。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压力是影响接触性能的重要因素。
压力越大,试样与混凝土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
此外,试样尺寸和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也会对接触性能产生影响。
试样尺寸越大,接触面积越大;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越小,接触面积越小。
结论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是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压力、试样尺寸和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接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道路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接触性能的研究和控制,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建议为了提高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性能,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混凝土路面的维护和养护,保持其表面平整和光滑,减小表面粗糙度。
2. 在沥青混凝土层上喷涂一定的粘结剂,提高其与混凝土路面的附着力。
3. 在道路设计和建设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试样尺寸和施加合适的压力,以提高接触性能。
旧水泥混凝土薄层沥青罩面应用技术研、前言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大、抗水毁能力强、使用耐久等优点,故为满足公路运输的需要,自80年代以来我国修筑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近年来,我国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已接近或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有的虽未达到设计年限,但由于交通量剧增,超载运输的影响,以及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原因,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严重,有些路段已危及行车安全。
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车舒适性差、车速难以提高、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状况,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比较困难,可采用的大修措施一般有三种: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加铺新水泥混凝土面层和彻底翻修。
而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则具有工期短、对交通影响小、修复后路面服务性能好等优点,故国内有相当多的公路采用了此类改造方案。
从2003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规定,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或中时,可采用沥青加铺层。
2、国内外发展、应用情况2.1 国外国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设计方法包括COE 经验法、AASHTO 经验法、弯沉法、ARE( Austin Research Engineers) 法四种方法, 其中以2.1.1 ARE法美国AASHTO 罩面设计法采用补足厚度缺额的概念确定沥青加铺层厚度, 其设计公式为:hov = A( hd - hef ) hef = cbj cbd cbf hex (1)式中: hex -旧混凝土面层厚度( cm ); hd -按现有地基承载能力和未来交通量要求,由新建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确定的单层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 cm) ;cbj -考虑损坏接缝和裂缝是否修复的系数,加铺前已进行全厚度修补时,cbj = 1,否则按每公里未修复接缝和裂缝的数量在0.6~ 1.0范围内选取;cbd-考虑旧面层是否存在耐久性问题(耐久性裂缝或反应性集料病害)的系数,无耐久性问题时,cbd =1,有耐久性裂缝但未碎裂时,cbd = 0.96 ~0.99,有少量碎裂时,cbd = 0.88~0.95, 严重碎裂时,cbd = 0.80~0.88;cbf为考虑疲劳损坏程度的系数,少量横向裂缝板( 5% )则cbf = 0.97~1.0,较多横向裂缝板( 5%~15% )则cbf=0.94~0.96,大量横向裂缝板则cbf =0.90~0.93;A为混凝土层厚与沥青层厚的当量转换系数, 它是混凝土厚度缺额的函数,由下式确定:A = 2.2233+0.00153(hd-hef) 2-0.0604(hd-hef) (2)2.1.2 弯沉法美国沥青协会(AI)认为旧面层接缝(裂缝)处的竖向位移(弯沉)差是引起沥青加铺层开裂的主要原因,因为轮载的施加速度远高于温度变化产生的面层伸缩位移的速率。
文章编号:0451-0712(2008)05-0023-05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寒区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检测方法研究韩继国1,2,王选仓1,时成林2,崔 雷3(11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西安市 710064;21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长春市 130012;31吉林省公路勘测设计院 长春市 130021)摘 要:通过对国内有代表性的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室内检测试验,分析了冷补沥青混合料强度的形成特点,指出了影响其强度形成的内外在因素。
针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参考有关规范标准拟定了粘附性、初始和成型强度试验、高温稳定性试验和水稳定性试验方法,并进行了相关验证试验,其中高温稳定性试验温度采用路面温度场计算分析确定。
提出了寒区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为冷补沥青混合料的选择和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道路工程;冷补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方法;评价指标 为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及时修补、防止其发展成更大的破坏和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近些年来,国内市场开始引进和开发冷拌冷补沥青混合料(以下简称冷补沥青混合料)。
此种沥青混合料无需加热拌和,储存方便,随用随取,既降低养护作业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冷补沥青混合料,只有水基的乳化沥青材料用于常温修补。
自从国外的一些冷补沥青混合料品牌被引进后,国内部分公司也开始试验、研制国产冷补沥青混合料。
目前国内冷补沥青混合料(冷补液)生产厂家有十几个,但冷补沥青混合料技术相对国外同类产品还不够成熟,其产品有的注重和易性而忽略强度,有的注重早期强度而忽略了施工和易性的问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国内现在尚无评价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成熟的、系统的试验方法和指标体系,给使用者选择产品带来很多困惑。
1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我国交通部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 G D50-2006)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 试验规程》(JTJ052-2000),均未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设计和试验方法进行规定和要求,仅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 G F40-2004)的814条中,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检测方法和相关技术指标提出了部分要求,给出了粘聚性、特殊马歇尔稳定度两种试验检测方法。
旧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层结构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道路建设快速发展,路面材料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为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不断寻求更加优良、可持续的路面材料。
其中,水泥砼和沥青罩面层是常用的道路路面材料。
传统的旧水泥砼路面通常存在着裂缝、变形等问题,为此,研究如何改善水泥砼路面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将沥青罩面层作为水泥砼路面的表层材料,可以提高路面的抗裂性、防水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也可以减少噪声和提高车辆行驶舒适度。
因此,研究旧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层结构性能,对于优化道路结构设计,改善道路使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以旧水泥砼路面作为基层,沥青罩面层作为表层材料,通过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旧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层结构的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对沥青罩面层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制备沥青罩面层试样。
2. 对旧水泥砼路面进行结构检测,获取其基本性能参数,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
3. 使用纹波管、横向应变计等在实验室中对单层沥青罩面层、水泥砼基层及其组合结构加荷试验,并测试其性能参数,如变形、疲劳寿命等。
4. 基于有限元模拟软件ABAQUS,建立旧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力学行为和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
5. 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沥青罩面层在旧水泥砼路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探究其对旧水泥砼路面性能的影响。
三、研究预期成果及意义通过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旧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层结构的性能,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优化沥青罩面层的配合比,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良的沥青罩面层试样。
2. 确定旧水泥砼路面的基本性能参数,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 研究旧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层结构的力学性能,如变形、疲劳寿命等,为道路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改善道路使用性能。
4. 建立旧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沥青罩面层在旧水泥砼路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探究其对旧水泥砼路面性能的影响。
沥青路面抗冻性研究报告
沥青路面抗冻性研究报告
一、引言
沥青路面在寒冷地区常常面临冻胀问题,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沥青路面的抗冻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沥青路面的抗冻性能。
二、实验方法
1.材料准备:选用常用沥青混合料作为材料样本。
2.试样制备:根据相应标准,制备不同配比、不同孔隙率的试样。
3.冻胀试验:将试样置于冷冻箱中,控制温度降低至冰点以下,并进行多次冻融循环测试。
4.性能评价:通过试验数据分析,评估试样的抗冻性能。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试样的抗冻性能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下降。
2.试样的抗冻性能随着保水性能的提高而增强。
3.添加适量抗冻剂可明显提高试样的抗冻性能。
4.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四、结论
1.孔隙率是影响沥青路面抗冻性能的重要因素,应控制在适当
范围内。
2.保水性能对提高沥青路面抗冻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改
善配合比等方式实现。
3.添加适量抗冻剂可显著提高沥青路面的抗冻性能。
4.本研究对沥青路面的抗冻性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五、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王五. 沥青路面抗冻性研究[J]. 公路工程,2020,10(3):45-52.
[2] 李六,刘七. 沥青路面抗冻性实验方法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2019,20(2):78-85.
六、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XX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沥青路面旧路维中的试验检测大气温度四季变化和每天的昼夜温度升降对沥青路面的面层影响很大。
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具备粘弹性材料的基本特征,如应力、应变关系非线性和不可逆性;具备时间效应和温度效应,并服从时间温度换算法则,即在短时间高温作用下的变化与较低温度较长时间作用下出现的变化是等值的;具有明显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特性等等。
在夏季高温或长时间荷载作用(低速行车)下表现出较强的粘性特征,相反,在冬季低温和快速行车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弹性特征。
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高速公路行车道比超车道更多出现车辙变形的原因。
不同沥青路面结构表现出不同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路面结构本身存在影响病害出现的内部因素。
我国沥青路面普遍采用强度和刚度都较高的半刚性材料基层上铺筑厚度不大的沥青面层的所谓"强基薄面"的路面结构形式。
其中面层主要起到提供舒适行车表面、保护基层的磨耗层作用,基层则作为主要承重层,承担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作用,并将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上。
因此,半刚性沥青路面质量好坏关键在于沥青面层质量和基层质量。
基层质量不好,整个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在荷载作用下,很快出现破损,进而破坏。
面层质量较差,则路面较早出现表层病害,逐渐失去对基层的保护作用,如不及时加以维护,将导致基层进一步出现破损,降低承载能力。
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表层病害的发生。
由于沥青用量过多、标号太高、集料质量较差、级配偏细等原因造成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差,则可能造成沥青路面夏季高温季节出现车辙,拥包、泛油等病害。
另外,由于混合料空隙率偏大,透水,则可能导致雨水下渗,造成面层的松散剥落及基层冒浆等病害。
此外,由于材料性质不均匀、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差异等还会引起路面使用性能存在较大的离散,也必然会影响到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
2.0沥青路面维修中的试验检测公路沥青路面路况水平显著降低或出现病害需要维修时,应首先进行路况检测和病害诊断,以确定正确的维修对策和病害处治措施。
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性能的试验分析与评价一、背景介绍沥青胶结料是一种常见的路面材料,它由沥青和骨料混合而成,用于铺设道路路面。
随着路网的扩大和路面老化,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的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可行且经济的方法。
然而,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的性能评价至关重要,它是确定回收材料是否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关键因素。
二、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对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的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定其再利用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三、试验方法(1)采集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样本:根据实际情况,采集一定数量的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样本,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后续试验。
(2)骨料颗粒分析:对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中的骨料进行颗粒分析,包括颗粒级配分析、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分析等,以确定骨料的物理性质。
(3)沥青含量测定:采用烘箱法或萃取法对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中的沥青含量进行测定,以确定其沥青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4)稳定性试验:采用马歇尔方法对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进行稳定性试验,以评价其抗压能力和稳定性。
(5)抗水剥离试验:采用剥离试验方法对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进行抗水剥离性能评价,以确定其抗水剥离能力。
(6)耐老化试验:采用人工气候室或自然老化试验方法对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进行老化试验,以确定其耐老化性能。
(1)颗粒级配分析结果显示,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中的骨料粒径分布均匀,符合要求。
(2)沥青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中的沥青含量达到标准要求。
(3)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的稳定性较好,满足路面要求。
(4)抗水剥离试验结果显示,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具有良好的抗水剥离性能,能较好地适应雨水冲刷。
(5)耐老化试验结果显示,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经过一定的老化时间后仍保持较好的性能,可再利用的潜力较大。
五、结论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分析与评价,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六、建议为了进一步发挥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的效益(1)加强旧路面回收沥青胶结料的质量监控,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提高再利用的效果。
混凝土路面的沥青功能层性能测试及分析一、引言混凝土路面是公路建设中重要的路面结构之一。
而路面的沥青功能层则是混凝土路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沥青功能层主要用于保护混凝土路面,增加路面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
因此,对沥青功能层的性能测试及分析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测试方法、测试结果及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
二、测试方法1.试验材料本试验选用的混凝土路面的沥青功能层为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试验所需的材料包括:混凝土路面沥青功能层试件、试验设备、试验仪器及试验用品等。
2.试验设备本试验所需的设备包括:沥青混合料试验机、压力试验机、拉伸试验机、弯曲试验机、冻融试验箱、红外线扫描仪等。
3.试验步骤(1)压力试验将沥青功能层试件放入压力试验机中,施加压力,记录压力值。
(2)拉伸试验将沥青功能层试件放入拉伸试验机中,施加拉力,记录拉力值。
(3)弯曲试验将沥青功能层试件放入弯曲试验机中,施加弯曲力,记录弯曲力值。
(4)冻融试验将沥青功能层试件放入冻融试验箱中,进行冻融循环试验。
(5)红外线扫描使用红外线扫描仪对沥青功能层试件进行扫描,记录扫描结果。
三、测试结果1.压力试验压力试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强度为1500kPa。
2.拉伸试验拉伸试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为1000kPa。
3.弯曲试验弯曲试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弯强度为800kPa。
4.冻融试验冻融试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后无明显裂缝和变形。
5.红外线扫描红外线扫描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均匀,无明显的孔隙和裂缝。
四、性能分析1.压力强度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强度较高,说明该材料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
这有助于保护混凝土路面,增加路面的耐久性。
2.拉伸强度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较高,说明该材料可以承受较大的拉力。
这有助于增加混凝土路面的抗裂性能。
3.弯曲强度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弯强度较高,说明该材料可以承受较大的弯曲力。
水泥再生废旧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研究沥青路面冷再生是指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对原有路面结构层进行铣刨,得到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包括面层材料和基层材料。
通过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如泡沫沥青、乳化沥青或者水泥等)、一定比例的新集料(必要时)重新形成结构层,达到旧路维修改造的目的,再生利用的过程中不需要热能的一种施工工艺。
本文回收废旧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添加水泥剂量使其能够满足强度要求,重新利用形成路面底基层,达到循环利用旧路面材料于新建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关键词:水泥冷再生废旧沥青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1.引言沥青路面冷再生是指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对原有路面结构层进行铣刨,得到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包括面层材料和基层材料。
通过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如泡沫沥青、乳化沥青或者水泥等)、一定比例的新集料(必要时)重新形成结构层,达到旧路维修改造的目的,再生利用的过程中不需要热能的一种施工工艺[1]。
这种施工技术不仅能够利用旧路面的废弃材料节省筑路材料,还解决了废弃材料对空间的占用及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这种现场冷再生还具有简化施工工序、节约工期等优点。
冷再生技术可以循环利用旧路面材料于新建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因此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环保型新技术[2]。
再生利用技术在发达国家己经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无论从再生利用方式、材料性能的研究到实用施工技术均处于摸索阶段,均尚未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仍有很多课题尚需进行研究。
如何在保障路面结构耐久性的前提下,循环利用旧路面材料于新建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技术难题。
2. 水泥稳定的作用与原理水泥的使用己经有很长的历史,水泥作为一种正式的稳定剂使用的最早记载是1917年在美国,这类稳定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材料的强度,另外,在水化过程中所释放的Ca(OH)2与塑性土壤中的粘土颗粒发生反应使塑性降低,但是,用水泥稳定仅限于那些塑性指数小于10的材料,塑性较高的材料比较适合用石灰进行稳定。
寒区道路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分析文章通过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指标进行探讨,分析了提高寒区道路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的措施。
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寒区道路;沥青混合料;提高低温性能措施随着道路建设的不断完善,先期修建的道路逐渐出现了裂缝、剥落、坑槽、沉陷等道路病害。
尤其寒区道路病害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道路的美观,更破坏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使得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质量。
沥青路面的破损有各种类型,其中裂缝主要有:疲劳裂缝、边缘裂缝、块裂、纵向裂缝、反射裂缝和横向裂缝。
其中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上常见的损坏现象主要有横向裂缝、纵向及网状裂缝。
季冻区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形式主要是裂缝,在交通荷载和低温应力引起的拉应力、剪应力或两者共同作用下发生扩展,形成更具危害性的破损形式,引起路面的使用性能及交通服务功能下降。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季冻区道路病害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陆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寒区沥青道路裂缝类型本文以哈尔滨松北区典型路段道路病害为例进行分析。
松北区位于松花江漫滩区,地势低平,地表沼泽洼地、牛轭湖发育。
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115~118m之间,局部沙垄、沙丘可达120m。
地貌成因类型为堆积类,形态类型可划分为松花江高、低漫滩。
松北区气候属大陆季风性气候,为北寒带气候条件,冬季长达五个月之久,春秋季节较短。
年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高气温为39.1℃,极端最低气温为-41.4℃;年均降雨量为523.3mm,降雨期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508.7mm;最大冻深为2.05m,地面稳定冻结日期为11月下旬,稳定解冻日期为翌年4月中旬。
冬季主导风向为SSW,最大风速为20m/s。
本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季收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严寒干燥;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气候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因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蒸发快,易发生干旱;秋季多發生寒潮侵袭,降温急剧,易发生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