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 成员市:9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安徽省情一、省情总介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
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
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为主。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
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
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
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
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
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编辑本段区域结构“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编辑本段背景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其一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具体地说,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大。
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其二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来皖视察时指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胡总书记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大课题。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进行谋划,7月上旬,邀请国家发改委来我省调研,调研组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在安徽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
2010年04月(第24卷第04期)Ea st Ch i n a Econo m i c M anage m en t Ap r 1,2010(Vol .24,No .04)[收稿日期]2010—03—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JY01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8SK401)[作者简介]余瑞林(1982—),男,湖北枝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刘承良(1979—),男,湖北武汉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城市群空间结构。
●皖江开发【DO I 】1013969/j 1issn 11007-5097120101041008皖江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余瑞林1,刘承良2,3(1.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3.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
使用区位商方法确定芜湖和安庆为皖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计算了中心城市在研究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隶属度,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皖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划分了其空间腹地层次为:核心区(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枞阳县、当涂县、怀宁县);紧密腹地(合肥市、池州市、芜湖县、无为县、铜陵市、繁昌县);竞争腹地(桐城市、巢湖市、东至县、和县、宣城市、潜山县、南陵县、望江县、庐江县、含山县、太湖县、滁州市、宿松县、肥西县);边缘腹地(肥东县、铜陵县、岳西县、青阳县、全椒县、泾县、宁国市、石台县、郎溪县)。
[关键词]皖江城市群;空间范围;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0)04—0028—05The Spa ti a l Scope D ef i n iti on of W an 2ji a ng Urban Agglom era ti onY U Rui 2lin 1,L IU Cheng 2liang2,3(1.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 ent Science,A nqing Teachers College,A nqing 246011,China;2.B usiness School,Hubei U niversity,W uhan 430062,China;3.College of U rban and Environm ent Science,Huazhong N or m al U niversity,W 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e s patial scope definiti on is the foundati on of urban aggl omerati on researching .By using the l ocati on quotient analytical method,we first confir m W uhu city and Anqing city as the central cities of W an 2jiang urban aggl omerati on,then we compute the central cities ′s intensity of econom ic linkages during the researching scope .On this basis,we get the s patial scope ofW anjiang urban aggli omera 2ti on and divide the s patial hinterland as f our gradati ons:the core area;the compactness area;the competitive area and the fringe area .Key words:W an 2jiang urban aggl omerati on;s patial scope;urban centrality;intensity of econom ic linkages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的经济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络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
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地理特征及发展方向1.位置范围: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
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2.区位优势:皖江城市带在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内需拉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
皖江城市带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
皖江城市带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长近300公里,占总岸线的近四成,特别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2)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
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低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同时,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
(3)皖江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
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3.“一轴双核两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4.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5.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首先,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九个城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马鞍山作为其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社会实现了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全面提速。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将给马鞍山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后发地区优化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契机。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必将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环境、产业等有利条件,加快推进与发达地区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发展环境对接和相关产业对接,着力营造综合比较优势,创新思路,积极主动全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本文将从城市概况、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比较、ZF因素和机会比较、对外开放程度、环境友好程度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城市概况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北岸,现辖3县4区。
合肥现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重点产业。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具有临江近海、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第一站,现辖三区一县。
近年来,马鞍山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自主创新和东向发展战略,已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等多门类的工业发展体系,是泛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现辖3县4区。
近年来,芜湖形成了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金属压延、船舶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
“皖江城市带”的8个地级市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1、合肥合肥,安徽省省会、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合肥市版图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总人口779万(2015年末)。
2015年合肥GDP5660.3亿元,排名安徽省第1位,人均GDP73548.60元,排名安徽省第2位。
2、芜湖芜湖,安徽省地级市、双核城市。
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芜湖市面积60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5.4万人(2015年)。
2015年芜湖GDP2457.3亿元,排名安徽省第2位,人均GDP67937.52元,排名安徽省第3位。
3、马鞍山马鞍山,安徽省地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门户城市。
马鞍山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2.9万人(2015年)。
2015年马鞍山GDP1365.3亿元,排名安徽省第4位,人均GDP61251.68元,排名安徽省第4位。
4、安庆安庆市,安徽省地级市,是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
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核心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
安庆市面积1359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2万。
2015年安庆市GDP770.6亿元,排名安徽省第3位,人均GDP30007.44元,排名安徽省第12位。
5、滁州滁州,安徽省省辖市,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八个大城市群则包括哈长地区(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和吉林省的长吉地区)、闽东南地区(福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安徽皖江地区)、中原地区(河南中部)、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昌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
一、长三角城市1.小长三角包括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泰州、台州等16个城市。
其中,浙江台州最晚加入,由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该市的加入,使“长三角”突破了自然地理界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概念。
始创于1996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自2003年吸纳台州市以后,就一直保持为“15+1”的模式,尽管期间扩容呼声不断,年年有城市列席,但7年间再未改变过“长三角俱乐部”16城市的格局。
而今年的市长内部会议却一下子打破了沉默多年的局面,通过了将协调会员城市一下子增加到22个的提案。
新增加的城市包括合肥市、盐城市、马鞍山市、金华市、淮安市、衢州市。
与1992年建立的协作办主任联系会议制度相比,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多覆盖了7个城市。
2.大长三角即通常意义上的长三角,以国务院今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为依据,正式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3.泛长三角作为一种理论提法,众多专家曾多次讨论其范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1+3”模式,即以上海为龙头,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二是“3+2”模式,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
范围虽未最后确定,但安徽应占有一席基本达成共识。
二、珠三角城市“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2010年高考热点预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
某校综合探究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材料:材料一东部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周边国家竞争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给日益趋紧。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环境容量大的优势。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
最近两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引进长三角地区资金占60%左右,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来自长三角。
材料三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是安徽省三大地方文化,它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为弘扬和发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搭建经贸平台为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安徽省举办了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铜陵青铜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等系列活动。
请你参与探究下列问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所体现的哲学要求。
(8分)(3)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安徽省弘扬和发掘皖江文化资源系列活动的意义。
(12分)参考答案⑴①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东中部地区共同发展;(2分)②有利于推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部崛起;(2分)③有利于缓解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拓展发展空间;(2分)④有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分)(其它角度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⑵①根据皖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区位等客观条件确定这一战略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3分)②在全面分析和把握皖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各自经济、资源等优势和劣势基础上确定这一战略体现了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要求;(2分)③根据皖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客观经济联系,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了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或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的要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促发展:产业承接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1-31 20:02|提问者:穿過骨頭撫摸伱请问安徽天长市在其中么?最佳答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天长在滁洲里面.一轴双核两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借助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的建设,将对舒城加快发展带来难逢的历史机遇。
进入示范区,有利于享受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承接转移的质量,有利于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升舒城县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安徽专题——皖江城市带与四体会 一、热点材料 1.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3.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4.由安徽电视台制作的八集电视专题片《皖江崛起》,将从2010年2月6日起每晚19:30在安徽卫视播出。
八集系列节目分别为《应运而生》、《泛长时代》、《产业梦想》、《筑路向东》、《转承之间》、《集群发展》、《创新引擎》、《皖江城市梦》真实地记载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从理念到实施的过程,展现了“皖江崛起”的无限可能和辉煌未来。
5.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于2010年5月16日在合肥开幕。
全国四体会从一开始就本着“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宣传保障创新的基础上,着重抓好“赛”、“展”、“论”、“游”四大板块,把全国四体会办成一届“精彩圆满、富有特色、令人难忘”的体育盛会。
6.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的主题口号为“徽风和韵,活力中国”;会歌《大家一起来》,让人感受到的是热情奔放。
此外,一套四幅的宣传画也随即与世人“见面”:一组健壮的选手,充满朝气地向观众跑来;以黄山迎客松和徽派建筑为元素的“跳伞”;大会吉祥物灰喜鹊“欢欢”手举火炬笑迎四海宾朋;滨湖新区的雄姿背景上,一场龙舟赛正在进行……四体会点燃 的激情,在合肥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传递梦想! 7.2010年5月16日晚,四体会开幕式演出以“徽风和韵,活力中国”为主题,突出地域特色、体育特色和时代特色。
.开幕式文艺演出包括开篇之序《春天的广玉兰》、第一篇章《五月绿满城》、第二篇章《徽风踏歌来》、第三篇章《快乐新节拍》和尾声等五个部分,其中主体的三个篇章依次体现的是:合肥是一座宜居城市;文房四宝、花鼓灯、巢湖民歌等江淮地域文化;浓缩34个非奥项目中的亮点,呈现出体育元素。
在第三篇章《快乐新节拍》演出过程中,体育大会圣火被飞翔的喜鹊点燃,此时参加演出的6750名演职人员相继登上舞台,整台晚会达到高潮。
二.考点链接 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发展是硬道理。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 5.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6.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7.坚持计划生育、对外开放、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8.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提升民族的竞争力。
9.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和糟粕;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色彩。
11.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中国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对外来文化中的糟粕,要善于辨别,加以抵制和摒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生命健康权是最根本的人身权,要积极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三.命题预测 1.你认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有何意义? 答:有利于充分发挥安徽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促进安徽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公平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给安徽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答: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安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更充分发挥安徽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发挥安徽的交通优势,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有利于提高安徽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推动安徽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等。
3.你认为安徽的发展有哪些优势? 答: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淮南淮北的煤炭、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等);丰富的特色文化;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旅游业、汽车制造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等。
4.例举安徽的资源优势。
答:(1)矿产:淮南淮北的煤炭、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等;(2)旅游: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扬子鳄养殖基地等;(3)农产品:宁国山核桃、砀山梨、宣木瓜等;(4)文化:徽文化、黄梅戏、花鼓戏、徽菜等;(5)劳动力资源。
5.作为安徽学子,你觉得安徽有哪些让你感到骄傲? 答:黄山、奇瑞汽车、徽文化等。
(参照3、4安徽的优势) 6.结合安徽的省情,谈谈安徽应该怎样加快发展的步伐? 答: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等。
7. 作为安徽学子,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安徽的发展作出哪些努力? 答:积极宣传安徽,提高安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地为安徽的发展献计献策;努力学习,增强本领,立志为安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8.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的召开对安徽将产生哪些积极的意义? 答:进一步提高安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大大促进安徽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增强安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会加强安徽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安徽经济文化的发展;会增强安徽人民的体育精神,促进安徽体育事业的发展;等。
9.简述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的口号、会徽、吉祥物。
答:(1)口号:“徽风和韵,活力中国”(语言简洁,形象鲜明,展示了历史悠久的徽派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和谐,体现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理念) (2)会徽: 四体会会徽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主体为蓝、红、绿三种颜色构成的一个抽象的“合”字,合取自合肥的第一个字,表明东道主、主办地为合肥。
从外形上看也是由俯视的体育场、人、鸟、4字以及火炬为元素构成。
4字代表第四届、人跃鸟鸣表示盛会,欢腾的飞鸟代表聚集之意。
运用中国书法凸显场面辉煌、体育盛世以及磅礴之气势。
蓝表示蓝天白云、环保、高科技、深远;红表示热烈、健康喜悦;绿则有美好、绿茵、希望以及生气盎然之寓意。
中部是黑色的汉语拼音“HE FEI”,其下为四体会的举办的年份。
(3)吉祥物: 高举象征体育运动精神火炬的喜鹊形象。
喜气洋洋、欢呼跳跃的同时,又具有时尚流行特点、充满人性魅力和无限的亲和力。
其健康、时尚、阳光可爱的造型不仅代表了全体合肥市民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以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群众喜爱、全民参与为目标的全民健身体育宗旨。
采用喜鹊作为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的吉祥物不仅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全民健身运动的特点,更能准确的反映出合肥人民和城市开放、交流、创新、服务的精神面貌以及充分做好迎接全国各地来宾的准备。
欢天喜地、宾至如归,这是吉祥物欢欢向全国人民发出的邀请。
10.你觉得安徽可以开展哪些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答:文房四宝节、黄山旅游节、徽文化研讨会、徽菜美食节等。
11.你愿意成为四体会的志愿者吗?为什么? 答:愿意。
因为:作为安徽的一员,要积极为安徽作出贡献;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提升道德素质;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自己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等。
12.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四体会志愿者? 答: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要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主动热情,讲究礼貌,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掌握一定的四体会知识和安徽的相关知识;等。
13.请你为四体会的举办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弘扬四体会精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弘扬体育精神,展示安徽风采。
14.全国体育大会在合肥举办期间,做为东道主,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答: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彼此间的文化差异,谈吐文雅,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积极宣传安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为提升安徽的知名度和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15.假如你亲临现场观看比赛,你会注意哪些事情? 答:排队进出场,讲究卫生,衣着整洁,言语文明,适时鼓掌助威,做文明观众,树安徽人良好形象。
16.作为安徽的青少年,我们能为这次在合肥举办的体育盛会做些什么? 答:弘扬体育精神,积极争当志愿者;了解更多的安徽文化,向外来朋友展示,宣传安徽;积极献言献策,为此次体育盛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注意言行举止,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文明的东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