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 格式:docx
- 大小:14.87 KB
- 文档页数: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市水利专项规划工程编号:2010232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0年9月“未加盖院勘察设计文件图纸专用章者对外无效”前言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因湖得名。
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456.8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0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根据2010年初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规划》,巢湖市为示范区十大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城”,即: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临江通海、要素供应充足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化工、电工器材、汽车配件、造船、农副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巢湖集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地。
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
以上海华谊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煤直接气化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煤化工后续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型煤化工基地。
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的中转物流基地。
依托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平台,重点建设无为二坝、和县郑蒲等综合性港区,将巢湖集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物流基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2年7月5日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前言《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以《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的目标予以具体化、阶段化。
它是“十二五”期间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包括长江干流湖北沿线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
本规划的时限为2011-2015年。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1)《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4)《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发展环境2008年12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同时,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并于2009年7月正式出台《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鄂发〔2009〕15号)(以下简称《决定》)。
“两圈一带”战略是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0年8月,《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正式发布,标志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进入了实施阶段。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一五”时期发展概况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自提出至实施以来,各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湖北长江经济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庐江县是安徽省巢湖市]下辖的安徽省中部,东北临巢湖。
地处江淮丘陵、南部和中东部、北部为平原圩区。
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
地处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全县进入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
北接合肥,东临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
长江
庐江县地处皖中,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脉,紧邻安徽省省会合肥。
庐江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自公元前121年(汉武)建00多年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庐江六张“名片”。
庐江县自古有“鱼米之乡”美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油生产百强县,全省茶叶生产、家禽生猪饲养、水产养殖重点县。
庐江人历来注重耕读,勤奋好学,历史上以科甲起家和以著书立说名垂于世者络绎不绝,经史子集多达138部。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等院0。
e2]矿产资源大县“之资料矿藏33种,[u[/u rl]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省的1/3和1/2以上,铅、锌矿储量居全省首位,明矾石[/u位于全是泥河铁矿,矿层和品位属全国罕见。
风情小镇”之美誉的汤池镇,其温泉闻名遐迩,堪称“华东第一泉”,4A级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已逐步成为华东著名的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距庐江县城东约9公里的冶父山,相传因春秋战国时铸剑之父欧冶子在此为楚王铸龙泉剑而得名,峰峦叠翠,庙宇辉煌,古迹遗存,佳传甚多,被誉为“江北小九华”,特别是十多年间先后出现三尊肉身菩萨,已装金供奉,实属罕见。
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陂湖,面积27平方公里,被收录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东北面的巢湖岸线庐江段全长26.8公里,烟波浩淼,帆樯如画,水天一色。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长江岸线是亟待开发的稀缺性重要战略资源,它具有极强的经济功能,是市委、市政府“打好长江牌,争创新优势”战略思想的最重要依托;也是池州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池州市长江岸线总长162公里,有三分之一岸线岸坡稳定,水陆域建港条件优越,池州港已被列入全省重要港口名录,因此,必须利用临江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吞吐量、高耗水量、大进大出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全省重要港口的政策优势,把开发岸线、打造产业、依托港口、振兴水运,作为池州加快开放、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要以长江为纽带、岸线为依托、产业为支撑,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来实现交通、市场、产业、旅游及各生产要素与“长三角”的全方位、多层次对接,从而真正做到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局拟分层次编制《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池州市港口总体规划》,前者是后者的编制依据,后者是前者的一个专项规划。
鉴于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实需求,我局在收集整理大量有关资料和相关专项规划并历经数月实地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先行编制完成了《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依据长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长江航道规划、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思路、池州市城镇建设、旅游发展、土地利用与矿产资源、交通发展、水利防洪、环境保护、开发区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军事岸线利用规划,在《长江池州港辖区河势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以2004年为基期,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重点解决岸线资源开发问题,明确岸线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并与产业规划、城镇规划、旅游规划、矿产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是岸线资源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岸线开发基础与目标第一节开发基础一、区位条件:池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依江近海,处于皖江经济带的西南部,东临“长三角”城市经济圈,西接华中经济协作区。
蚌埠县怎么写蚌埠县是中国安徽省蚌埠市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该市南部。
蚌埠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属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核心区域,距离上海仅200多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下面,我们从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角度,来全面了解蚌埠县。
历史蚌埠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相传,周武王讨伐商朝时,军队经过蚌埠县时,遗落了一块铁板,后在蚌埠县域内铸成一面铜钟,成为古代名钟之一的「蚌钟」。
蚌埠县古已有之的著名历史人物有:“扬雄”、“唐和尚”、“会稽王”、“阮元”、“袁中郎”等。
同时,蚌埠县也曾是汉朝的“蚌会”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商贾云集之地。
明清时期,蚌埠县经济繁荣,水陆交通发达,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物。
今天,蚌埠县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仍然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参观。
地理蚌埠县地势平坦,跨属江淮平原和长江平原。
县境西北隅与淮北平原连接,东南隅与江淮平原相连。
境内水系发达,境内长江、淮河和淮北运河三大水系交汇,而蚌埠县是淮河与长江交汇的自然枢纽。
蚌埠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春秋较短,夏热、冬冷、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境内资源丰富,森林、水利、旅游等产业发达,拥有梅子、田螺、荷花、香菇等多种生态资源。
文化蚌埠县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传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蚌埠长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如“蚌埠鼓雷”、“蚌埠沙文”等,利用文化资产留住了历史记忆,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品牌和动人故事。
同时,蚌埠县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全面弘扬和深入挖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经济蚌埠县的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县内特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是江淮之间重要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和商贸集散地,也是安徽省的重要文化名城之一。
蚌埠县以食品、生态农业、轻工、机械制造、物流、旅游等为支柱产业,较快发展,同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总体来说,蚌埠县充满活力和希望,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汇聚了众多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勤劳智慧的人才,正在踏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思想共识。
但如何把思想共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落实到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具体发展实践中,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急需在改革中加以推进解决。
一、困难问题(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在生态建设方面,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区与贫困地区高度契合,除了高原、干热干旱“硬骨头”地区之外,面临无地绿化的尴尬;中下游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污染的治理、水生态的修复、水资源的保护形势极其严峻。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域存在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各地市纷纷整航道修锚地建港口,搞园区引企业办工厂,圈地皮大拆建造城镇……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饥不择食拉项目,高污染的矿产、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部分企业无视长江水环境,污水直排、偷排问题突出,沿线水污染事件多发,水质不断恶化,长江生态系统不时敲响警钟。
“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与生态保护的巨大压力并存,怎样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基本上以省甚至是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行政色彩浓厚。
沿江各地仍然存在着追求GDP 的倾向,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诸侯经济”十分明显。
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来看,更强调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给本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强调如何以此为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各省市往往共识多、协同少,商议多、行动少。
加上现有协调机制缺乏相应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协调多、落实少。
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资源同争市场同抢,狭路相逢互不相让,部分地市甚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搞政策洼地,进行恶性竞争。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在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新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重要经济腹地,应积极主动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按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四大战略定位,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1.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更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在新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要依托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2.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
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
皖江城市带正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加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
从最初依赖于地区劳动力、政策优势引进一些化纤、纺织、机械等传统轻重工业,逐渐转变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促进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
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
3.要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一是依托城市群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对于其它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合肥、芜湖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逐步打造更具区域竞争力的城市群,实现城市群是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形态。
二是要明确各城市的城镇化路径,逐步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同时,将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逐步转变为有就业、有住所、有社会福利和高素质的市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
三是要发挥产业要素聚集和产业支撑作用,着力增强城市群经济实力,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皖江城市带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
4.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功能完善的践行区。
城市群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与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城镇密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这些要素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引起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经济带中重要城市群之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加强。
因此,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发挥好山水优势,做好生态文章。
为加强皖江城市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和结构调整政策,加强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同时,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经济政策、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提高农村环境的保护水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使得皖江城市带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功能完善的践行区。
(李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