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19.05 KB
- 文档页数:1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作者:蔡丽华周兴建周洋龚志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3期摘要:通过调查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与超标排放、生活垃圾无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问题所造成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资源化利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乡镇企业排放标准以及建立农村环境物业化管理体系等三大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资源化利用;物业化管理;武汉城市圈1 引言自2004年始,“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1],历经8年的建设,武汉城市圈域经济快速增长。
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程度的调查,了解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并据此深入了解变化的原因和结构,为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服务。
2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在国家及湖北省各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由武汉、黄石、鄂州等9个城市构成的武汉1+8城市圈域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
到目前为止,武汉城市圈域GDP占湖北省GDP的比重已达60%,并逐年稳定增加,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2]。
但是,相比于武汉城市圈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圈域内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的来说相对滞后,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N、P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形成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3]。
据统计,面源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75%,农业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圈水体的第一污染源。
关于加强武汉城市圈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龚胜生
【期刊名称】《世纪行》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一、武汉城市圈农村水环境基本现状武汉城市圈地处江汉平原和鄂东低山丘陵,平原地区水网密集,河湖棋布,塘堰众多,多洪水威胁:山丘地区溪流湍急,水库较多,多干旱威胁。
当前,武汉城市圈农村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页数】1页(P7)
【作者】龚胜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6.3
【相关文献】
1.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现实、特征、理念与对策建议 [J], 甘德安;毛蓉;张博
2.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J], 陈书奇
3.关于武汉城市圈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J],
4.武汉1+8城市圈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J], 钟炎君;熊倩
5.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J], 张河山;杜成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生态发展调研报告题目武汉生态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在生态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旨在对武汉的生态发展进行调研,以了解其取得的成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生态环境的现状1. 空气质量:近年来,武汉市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限制车辆污染排放、提高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加强绿地覆盖等措施,武汉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实现了PM2.5浓度的大幅度降低。
2. 水资源: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武汉面临着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例如,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生物多样性: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然而,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和威胁。
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断减少,某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受到严重影响。
三、生态发展的成果1. 城市绿化:武汉市大力推动城市绿化,通过建设公园、绿地和植树造林等行动,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垃圾分类:武汉市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和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点等措施,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生态保护区建设:武汉市建立了多个生态保护区,包括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了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维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四、生态发展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武汉市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给生态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例如土地资源的消耗、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 污染治理:尽管在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武汉市仍面临着污染治理的长期挑战。
特别是水污染治理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3. 社会参与度:武汉市的生态发展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意识改变,但目前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武汉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与保护对策研究2013-11-0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城市规模剧增,建设用地不断蔓延,山水生态空间不断遭受侵蚀,生态廊道被阻隔。
为保护生态空间资源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武汉市基于GIS平台的城市生态适应性评价等研究,提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并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区,制定相应的分区空间管制政策,以引导城镇空间的有序拓展。
[关键词]生态空间体系空间管制政策武汉市21世纪,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建设的潮流。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同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高度。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相放,城乡空间在急剧的变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以牺牲生态空间和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一系列问题。
在国家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的统领下,构建城市生态空间体系、保护生态空间资源环境,成为武汉建设生态城市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1 国际生态空间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趋势1.1 生态空间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关于城市生态空间体系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但其所依托的生态规划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生态规划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18世纪-19世纪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田园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和赖特的“广亩城”。
20世纪初,生态学开始与城市规划、景园设计等学科全方位融合,格迪斯等人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乡建设的研充奠定了生态规划的基础。
20世己60年代后,以《赠长的极限》为代表,生态学与规划学科的融合日趋加快,麦克哈格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更是掀起生态规划思想的热潮。
“十四五”时期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难点与举措建议作者:张万顺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09期一、“十三五”期间武汉市生态环境概况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享有“百湖之城”盛誉、拥有世界級产业集群的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部分。
“十三五”以来,武汉市坚持“大江大湖大保护”,打造生态绿城,力求经济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稳步推进环保工作,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好,水环境质量河流湖泊Ⅱ类和Ⅲ类水质比例均有增加,空气环境质量总体平稳,声环境除功能区略下降外,交通噪声和区域噪声均稳定良好。
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湖泊水质以轻度-中度富营养为主,有18个湖泊水质变差;空气质量优良天占比下降,与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仍有很大差距;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下降。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仍需持续发力,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二、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难点问题“十三五”时期武汉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是黑臭水体问题依然突出。
黑臭水体问题是武汉市碧水保卫战关注的重点。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整治工程,武汉市已实现了黑臭水体消除率达90%的目标,但仍存在着治理不彻底的情况,部分河湖黑臭问题难以根治。
目前武汉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反复治理的情况时有发生,水质处理与后期维护权衡失重、管理粗放、落实不够,全盘统筹成为难点,亟需以控源截污为本、清淤疏浚为基、引清活水改善水质为重、生态堤岸为辅,实现河湖“长治久清”。
二是河流湖泊水质达标率待提升。
河湖污染治理问题一直是武汉市生态环境整治的重点项目。
近年来,尽管河流湖泊水质有所好转,但仍旧有部分河流和大部分湖泊水质不达标,以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为主的水质超标污染物是河湖治理中需攻坚的难点,“清源”“清管”“清流”三清原则落实不到位,湖泊联通功能发挥不足,河湖水环境质量有待持续改善。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制造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武汉市主要的工业区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该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环境现状分析1、大气污染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生活垃圾焚烧等因素。
特别是在污染物排放量远超国家标准的工业领域,油烟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2、水污染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
同时,该区域内的河流和湖泊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许多地区的水质都达不到国家标准。
3、噪音污染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于交通、工业、市政建设等方面,这些噪音已经对周围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对策研究1、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管理,鼓励企业采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制度,严格检查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行为。
2、水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千企千村清洁生产行动,促进绿色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力度,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3、噪音污染治理加强交通管理,限制车辆的速度和噪声,同时建议对市内乱盖乱建、违法占道经营行为进行整改。
政府应落实好夜间施工禁止噪音污染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监管。
综上所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环境问题需要得到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加强环境监管,规范企业行为,力争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程成摘要:近几年,建设“都市圈”、“城市圈”已经成为各地区谋求在区域竞争中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湖北省建立的武汉城市圈也应运而生。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成因,提出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从而进一步展望武汉城市圈的未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政策一、对武汉城市圈的介绍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由于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分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因此在城市规划上也与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要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要知道城市圈的概念及武汉城市圈的界定。
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城市圈问题现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许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纷纷开始打造城市圈计划,由于城市圈的经济高度整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手段,因此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武汉也不甘落后,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2003年湖北省做出打造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
由于上述8个城市交通发达,和武汉的距离较近,因此被纳入武汉城市圈的范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设想,武汉城市圈将建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
目前,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我国第4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阻碍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问题分析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由于城市面积过大,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成城市内发展不平衡,因此武汉城市圈建设也会受到严重干扰,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城市圈才能按既定目标又快又好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经由对于目前武汉城市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了解,观察到其中出现的问题,且对于此类问题形成的原因展开深入剖析,并且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企业生态文明[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641武汉城市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武汉城市圈,即围绕武汉由武汉与其周围一些城市构成的经济联合体,具有良好的区域位置,在国家政策、产业发展、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从整体来看,近年来,湖北省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区域内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如:对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对污染治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采取约谈和问责,实施项目区域限批等,于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有关指标纳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力推广实行环境治理备用金缴存机制,比如:黄石市对其矿山首先推广实行了此机制,在此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开采的采矿人缴纳的备用金达到132亿元。
然而,武汉城市圈整体表现为武汉作为绝对中心,各个城市之间并未展开合理分工,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差距。
除了武汉大致建成将长久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外,其他地市仍存在工业布局小而全,缺乏对地缘资源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无效性投资等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城市圈内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2武汉城市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21各地区产业发展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的比重来看,除武汉市第三产业的区位熵大于1之外,其他市大部分仍是以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
基于此能够看到其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依托第二产业的带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大量的能源消耗来给其发展提供支持,能源资源对其发展拥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产模式上,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沿用“发展生产—污染治理”的模式,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源并未得到高效的运用,而且对于环保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将来的发展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徐纯正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08期摘要:环境保护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增长,人民的安居乐业。
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或者处理不当,都必将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导致严重的后果。
文章通过对孝感市的环保状况进行研究,找出孝感市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对策研究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城市环境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向内地深入,孝感市的工农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孝感市的经济发展同样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孝感市环境污染现状分析2006-2010年的孝感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1),自2006年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额严格控制以后,孝感市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状况大为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孝感市水污染治理有待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自2008年后有反弹趋势,从2008年的13788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4550.26万吨,增幅为105.53%。
孝感市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上升可能,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却没有相应地跟上,这导致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没有明显提高。
(二)孝感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孝感市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从2006年的3.11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1.76吨,降幅为56.5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稳定。
(三)孝感市有毒气体污染情况有好转迹象孝感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2006年的5.1644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3.9万吨,降幅为75.52%。
虽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近几年居高不下,但二氧化硫的去除量也提高较快,抵消了前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去除量都逐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