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名词解释:⏹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行政立法权:所谓行政立法权,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政主体有制定和发布征法规、行政规章的权力。
⏹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围相遇时,行政权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
⏹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来行使的法律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事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10、一事不再罚原则:指对方的某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如罚款)处罚。
⏹11、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12、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事物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在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13、“参照”规章:是指人民法院在进行司法审查时对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章参酌、鉴定之后,决定是否依照。
●简答:⏹我国行政法的渊源: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
行政就是国家行政主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以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特定手段发生作用的活动。
行政法是法的一个独立部门,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行使行政职权、追究违法行为和实施行政救济等都必须正当、客观、适度。
行政法律关系是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形成的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其组成机构及公务员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行政职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时拥有和行使的具体的国家行政权,即依法定位到具体行政主体身上的国家行政权。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的撤销根据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原理,有瑕疵的行政行为具有被行政机关或法院撤销或变更的可能性。
以行政行为当初存在的瑕疵为理由,取消该行政行为的效力,使其从成立时起就丧失效力,从而恢复到其未作出之前状态的法律制度,称为行政行为的撤销。
以溯及既往为原则。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
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宝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的种类 1.一般许可和特别许可2.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3.独立证书许可和附文件许可4.权利性行政许可和附义务的行政许可5.其他分类方法行政许可制度的基本原则 1.许可法定的原则2.公开、公平、公正、平等、民主的原则 3.合理裁量的原则4.便民、效率的原则5.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原则实施行政许可的特别程序(1)特别规定的优先适用(2)特许程序(3)认可程序(4)核准程序(5)登记程序(6)先申请主义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需要,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地取得税、费以及土地、企业等其他财产权益的行政行为。
行政法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行政法:行政法是法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经行政法律规范调整、行政主体因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行政关系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3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4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行政法律部门特有的,统率、指导一切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法律原理或准则。
5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和行使行政职权都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任何违法行政行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P23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行使行政职权、追究违法行为和实施行政救济等都必须正当、客观、适度。
P246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P377行政职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时拥有和行使的具体的国家行政权,即依法定位到具体行政主体身上的国家行政权。
P698行政职责:就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所必须承担的义务。
P80 9行政机关:是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国家机关。
10中央行政机关:是指国务院和国务院所属各工作部门的总称。
11地方行政机关: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由该行政区人民代表机关产生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12国务院派出机关:13公务员:指依法定的方式和法定的程序任用并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14行政职务关系:是指行政主体作为管理者在享有和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1、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组织和调控。
2、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3、价值取向:指在民主与效率两个价值中,以民主作为首要价值,民主优先,兼顾效率的模式。
4、民主模式:是指在民主与效率两个价值当中,以民主作为首要价值,民主优先、兼顾效率的模式。
5、效率模式:指以行政效率为本位和出发点,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上来考虑民主问题,一旦两者发生冲突,优先考虑效率。
6、目标模式:指行政法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形成的总体特征,它集中体现为行政立法的宗旨及其整合规则。
7、行政法的一般渊源: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
8、行政关系: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对内外发生的关系总和。
9、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在行政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0、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者。
包括行政主体、行政公务员、行管的相对方。
11、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管向对方: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出于被管理和被支配地位的组织或个人。
13、行政的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权力的设定、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而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4、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决定必须符合法律的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概念,其具体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15、行政应急性原则:在某些特殊紧急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一般性法律相抵触的行为。
16、信赖保护原则:指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和不得反复无常。
17、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18、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以一般或不特定的事项为对象,预先制定普遍性的行为规则的行为。
行政法的名词解释本文介绍了行政法相关的名词解释,包括行政法、行政关系、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事实、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法基本原则、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行政职权、行政职责、行政优先权、行政受益权、行政机关、行政组织、行政机构、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组织法、国务院、派出机关、公务员和行政职务关系。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关系是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事实是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规范明示或默示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目的,在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
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行政优先权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享有的种种职务上和行为上的优先条件。
行政受益权指行政主体从国家所享受到的各种物质利益条件。
行政机关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行政组织指一切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的综合,是行政机关体系的总称。
行政机构构成各行政机关的内部各单位。
中央行政机关指活动范围涉及于全国的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指活动范围涉及于国家一定地域范围的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组织法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得以产生并行使职权的法律依据。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很全)行政法学名词解释行政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行政法规范和行政法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下面将对行政法学中常用的名词进行详细解释。
一、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机关依据行政法律的规定,对特定对象产生的具体的、特定的行动。
行政行为包含了行政机关的命令、决定、许可、核准等,具有单方面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1. 行政命令:行政命令是行政机关为实现法律目标而发出的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行政指令。
行政命令具有一定的行政程序,并且实行信息公开制度。
2. 行政决定:行政决定是行政机关为解决特定行政案件而作出的具体决定。
行政决定需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对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的一种特殊管理行为,具有特殊的权限性和自由性。
二、行政监察行政监察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廉洁性进行监督的活动。
行政监察的目的是保证行政权力的合法正当行使,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
1. 行政法规范:行政法规范是行政机关为具体事项制定的具有一般性规范效力的法律,其制定需要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律授权。
2. 行政程序规则:行政程序规则是指行政机关为行使行政职权所制定的程序性规则,包括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等。
3. 行政契约:行政契约是行政机关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的具有合同性质的行政法律行为,涉及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三、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是指行政法学中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
行政法律制度包括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1. 行政机关组织机构:行政机关组织机构是指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而设立的各级组织单位,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等。
2. 行政程序法规:行政程序法规是针对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程序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
3. 行政责任制度:行政责任制度是为规范行政机关行为和维护行政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
行政法-名词解释1.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对在实现公共行政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正当程序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采取包括告知、说明理由、听取意见等方式,通过规范行政行为从而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行政效益原则,又称效率原则,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较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效果。
4.行政公务人员,是指依法享有职权或受行政主体委托,能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管理,其行为后果归属于行政主体的个人。
5.行政行为,通说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目的、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6.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本机关内部的事务管理所实施的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也有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之分。
7.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只规定原则或一定的幅度和范围,行政主体根据原则或在法定幅度内,根据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自主作出的行政行为。
8.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逾期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时,国家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具体行政行为。
9.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0.行政处罚,是指具有法定管辖职权的行政主体对违法行政法规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
11.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基于行政职权的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12.行政行为的变更,是指因行政行为的内容不适当而加以改变。
变更通常是让行政行为仍然存在,只是在种类、幅度等内容上做出一些变化,使之更为合理适当。
13.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很全)行政法学名词解释一、行政法学概述行政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国家机关和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学科。
行政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适用范围、行政法的制度和行政法的发展趋势等。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指和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超越法律授权范围,不得滥用行政权力。
2:公正、公平、公开:指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事务时应当保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并及时向公众公开行政信息。
3:保护合法权益: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4:落实责任:指行政机关应当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合理履行职责,做到守法、务实、公正、廉洁。
三、行政法的适用范围1:行政机关:指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如、部委、地方等。
有行政效果的行为,如公告、命令、决定等。
3:行政法律关系: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过程中与其他主体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包括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四、行政法的制度1:行政许可制度: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申请进行审批,并给予许可的制度。
2:行政裁量权: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时,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判断和选择适宜的行政行为的权力。
3:行政监督制度: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4:行政法律责任制度:指行政机关在违法行为或失职行为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相关法规文件和相关学术研究资料,详见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行政法:指国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有行政效果的行为。
3:行政权力: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事务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4:行政合法性:指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性。
5:行政程序: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按照特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和程序规则的总称。
名词解释行政法
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
决定、命令等法律文件。
其特点是以控制行政权力为核心,保障公民
权利和利益为目标,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行政法的主要职能是规范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权益。
它控制行政行为,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公正。
与刑法、民法、商法等普通法不同,行政法的指令对象是行政机关,
强调行政机关的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法作为公共法的重要分支,与现代法治建设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化的发展,行政法
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技术,更好地服
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已经成为行政法发展的重要议题。
总之,行政法是监督和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
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公正,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法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行政法:行政法是法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特定社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经行政法律规范调整、行政主体因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行政关系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3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4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行政法律部门特有的,统率、指导一切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法律原理或准则。
5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和行使行政职权都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任何违法行政行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P23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行使行政职权、追究违法行为和实施行政救济等都必须正当、客观、适度。
P246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P377行政职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时拥有和行使的具体的国家行政权,即依法定位到具体行政主体身上的国家行政权。
P698行政职责:就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所必须承担的义务。
P80 9行政机关:是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国家机关。
10中央行政机关:是指国务院和国务院所属各工作部门的总称。
11地方行政机关: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由该行政区人民代表机关产生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12国务院派出机关:13公务员:指依法定的方式和法定的程序任用并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14行政职务关系:是指行政主体作为管理者在享有和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15行政授权:是指国际以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决定赋予有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以非固有行政职权的活动。
16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在自己不能亲自行的特殊情况下,委托其他行政机关。
有关组织或个人以该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该行政职权,行为的法律效果由委托行政主体承担的活动。
17行政相对方: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8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针对具体事项或特定的人,对外部采取的能产生直接法律效果。
19行政执法:建立在近代国家权利力的立法、执法、司法三分立的基础上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
20行政司法:具体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行政争议和某些民事纠纷所作的司法性裁决。
21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行政法律规范所要求的特定或必须遵守特定程序,才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
22不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必须遵守特定程序,只需行政主体自由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意思表示公布于外可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
23抽象行政行为: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
24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件作出影响相对方权益的具体决定和措施行为。
25外部行政行为: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具有管理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
26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其所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不直接涉及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有关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行为。
27单方行政行为:是指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同意,以行政主体的单方面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的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
28双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多方当事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经协商达成意思表示的一致而成立的行政行为。
29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遵守的方式、步骤、空间、时限。
30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职权立法:指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立法权利已经转化为行政权的一部分,是行政权的固有组合。
32授权立法是指:立法机关在它所制定的一项原则立法中,规定将某些具体事项立法授予行政部门,专门设立的机关,司法机关或地方国家机关。
33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布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行政行为。
34行政许可证:35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法定义务时,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活动。
36间接强制:指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
37直接强制:是指义务主体逾期拒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者财产施以强制力,以达到与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38代履行:39执行罚:40行政合同: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目的,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相反方向的意思一致而缔结的契约。
P17741行政指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事务范围内,对于特定的人、企业、社会团体等,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P17442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人身的,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P16443自由罚:亦称人身罚,是限制或剥夺违法者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P16444行为罚:亦称能力罚,是限制或剥夺行政违法者某些特定行为能力和资格的处罚。
P16645财产罚:是特定的行政机关或法定的其他组织强迫违法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或一定数量的物品,或者限制、剥夺其某种财产权的处罚。
P16546申戒罚:亦称精神罚或影响声誉罚,是行政机关向违法者发出警戒,申明其有违法行为,通过对其名誉、荣誉、信誉等施加影响,引起其精神上得警惕,使其不再违法的处罚行为。
P16647行政监督: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48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P25949行政复议机关: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
P26750行政赔偿: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照成损害的,由国家给予受害人的赔偿。
P25651行政赔偿申请人:是指因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不法侵害而依法要求赔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P2395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履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
P24053行政追偿:是指行政机关对赔偿请求人承担赔偿责任后,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
P24054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P27755行政诉讼法:是指有关调整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P27956行政参加人:是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益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者主要阶段的人及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P30057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接受法律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P30058诉讼代理人:59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P30260被告:是指作出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P30361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方以上主体,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诉讼。
P30462共同诉讼人:是指在共同诉讼案件中,人数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
63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P30564法定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行使诉讼代理权的人。
65委托代理人:是指被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进行诉讼行为的人。
66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而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P31067受理:是指原告起诉后,经受诉法院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行为。
68诉讼阻却:是指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使诉讼过程中断或者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
P31469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查明事实,或者为了预防、制止、控制违法行为、危害状态,或者为了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排除紧急妨碍、消除紧急危险,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依职权对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及行为进行暂时性限制,以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行为。
P15670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P33071涉外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和执行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
P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