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黄生借书说》教案1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5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单元第22课《黄生借书说》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背诵理解文章,把握中心,体会本文现实意义。
思想目标:领悟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学习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激励自我、发愤学习。
2学情分析本课是冀大200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我所讲授的是第二课时,本课虽是文言文,但浅显易懂,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能掌握文章内容,第二课时的学习重点以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阐述的道理为主。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我会结合与本文类似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学习。
3重点难点多音读音,难字、词、句的理解。
理清课文论证思路。
理解作者的用意。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目标就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并解疑,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1.2学时重点运用多种诵读方法,逐层分析,以练代学。
4.1.3学时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黄生借书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黄生借书说》,掌握了文中的字词句,学习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就像我们家里种的小麦,谁也不直接吃小麦,而是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再做成馒头、包子、或者蛋糕等。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文章,看看文章是一道什么味道的美食。
下面我们先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幻灯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活动2【讲授】《黄生借书说》复习提问作者、“说”,由“说”的定义引出本文论点。
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作者如何论证论点,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的呢?下面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章。
展示幻灯片,明确学生活动过程:诵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各小组推选代表作答,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补充。
出示问题,学生诵读后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活动3【活动】《黄生借书说》活动一、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22课《黄生借书说》1新设计《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把握课文的论证思路。
2、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
3、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新设计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生借书说》一文,翻译了课文,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下面检查一下上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大屏幕展示检测题)一、课前检测、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汗牛塞屋。
使……出汗,动词(2)必高束焉,庋藏焉。
收藏(3)子孙弃者无论焉。
不必说,更不用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4)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等待(5)家贫难致。
得到(6)辄省记。
熟记(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值得珍惜今义:惋惜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字的含义:吾不得而见之矣代词,它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助词,的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代词黄生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的。
(1)子不闻藏书者乎?你没有听说过收藏书籍的人吗?(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读书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用心专注,而自己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
通过检测,我看出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和作者一起谈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几个目标。
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诵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诵读,生听读)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请这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听答纠正)1、本文中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这个观点是用双重否定句句式表述的,运用此句式的好处是把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极其鲜明有力把它转换为肯定句:书只有是借的才能好好地读2、划分结构层次:(横线处用课文原句填写)第一部分( 1-2 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
第27课《黄生借书说》教案(冀教版初三上)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明白得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明白得。
重点:朗读教学步骤:一、导入〔1〕者简介袁枚(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钞票塘( 今浙江杭州) 人,闻名诗人。
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今江苏江宁) 等地知县。
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
他的诗风格清新灵活,大都描写日常生活。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1 . 内容:这篇〝讲〞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鼓舞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制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讲〞:是古代一种文体,能够发表议论,也能够记事,差不多上为了讲明一个道理。
二、把握字词,借助注释明白得句意1 . 注音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 度guǐ2. 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可不能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将就从不人那儿借到。
夫人,那人。
指向不人借书的人。
夫,音fú。
强假,将就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
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模样。
摩玩,摩挲( suō)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
〝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
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
姑,姑且、且。
俟,音sì,等候、等待。
异日,日后、今后。
故有所览辄省记:(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因此( 凡是) 有看过的就记在内心。
有所览,有看到的。
辄,就。
省记,记在内心。
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屋里) 到处都堆放满了。
《黄生借书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了解并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黄生借书说》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黄生借书的故事,揭示了求知若渴、勤奋好学的道理。
2.2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3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黄生借书说》的作者袁枚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4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和拓展,鼓励学生发挥个性。
4.3 长期学习效果评价1. 关注学生在长期学习中的进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黄生借书说》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解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综合质疑。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构思严密、层层深化的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懂得有书必需专心读的道理,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对比阐明道理、层层深化论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想: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解释理解课文内容,读读、讲讲、练练,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写作特点。
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
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
在这方面也许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谈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二、预习检测1、文体:“说”是古代一种特别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谈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像。
这篇“说”是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谈论。
2、有关: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3、有关字音:枚()斋()俟()辄()俸()吝()惴惴()摩玩()素蟫()庋藏()三、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要求:自由读,专心专注,边读边圈点批注。
留意生字、多音字,留意停顿,尤其是一些长句的停顿。
)1、读不准的字音:汗牛塞屋(sāi)若业为吾全部(wéi)辄省记(xǐng)时蒙卷轴(juàn)2、断句如:黄生允修|借书(主谓之间要停顿)然|天子读书者(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接后要停顿)小结: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黄生借书说》黄生借书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重点:朗读教学步骤:一、导入(1)作者简介袁枚( 1716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今江苏江宁)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2)作品简介1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1 注音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 度?guǐ2 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suō) 玩弄,抚弄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故有所览辄省记:(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所以( 凡是)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屋里)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以前) 一样贫穷类,似,像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不借给别人)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把) 书( 借给别人)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这样的吝啬鬼)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3 辨音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 节省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4 辨义子不闻藏书者乎你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非独书为然这样非独书为然是若业为吾所有被为一说作、写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少时之岁月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三.读课文1 读课文,领悟语旨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2 读课文,体会语脉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一读课文,品味语词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是否都应重读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而“叹”? 为什么而“惜”?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读课文,感受语情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第1 2段)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第二部分( 第3段)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 第4段)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第四部分( 第5段)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二、质疑讨论理解中心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书非借不能读也”3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解决问题)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6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8.“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9.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作用是什么?归纳:(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三、归纳写作特色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3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七) 课文翻译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那些) 藏书人( 不懂书的事) 吗?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自古以来)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又) 有几个?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tǎntè)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心里)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会)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但)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我) 到他家去借,( 他)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由于长期不翻阅)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苦读)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懂得( 借到书的) 幸运和( 借不到书的)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交给黄生)【作业布置】( 一)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A 天子读书者有几B 书非借不能读也C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D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三)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1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 ) “借者”是指:( )A 作者本人B 黄生C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D 借给别人书的人( 2 ) “可惜”的意思是:( )A 应当珍惜B 值得惋惜C 使人叹息D 让人可怜2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A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B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C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D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A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B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C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D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四)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1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2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五)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B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C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D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参考答案:( 一) B( 二) 1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2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三) 1 ( 1 ) A、C ( 2 ) A 2 ( 1 ) B ( 2 ) A( 四) ( 1 )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2 )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黄生借书说》教案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珍惜此刻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周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份。
教学进程:1.导入新课书海茫茫,念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
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以后,便会埋头攻读,乃至达到夜以继日的境界。
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
在这方面可能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何呢?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和他的熟悉是不是一致?2.解题: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①课文题目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文体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观点,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份。
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令人感到转变莫测。
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朝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
咱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种文章。
②课文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
33岁辞官,居住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
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仿照古诗文的格调。
以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
”③黄生名允修,贫而好念书,袁枚很重视他,也很乐意帮忙他。
除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份生活用费。
《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同意,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第22课《黄生借书说》1新设计《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把握课文的论证思路。
2、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
3、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新设计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生借书说》一文,翻译了课文,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下面检查一下上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大屏幕展示检测题)一、课前检测、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汗牛塞屋。
使……出汗,动词(2)必高束焉,庋藏焉。
收藏(3)子孙弃者无论焉。
不必说,更不用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4)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等待(5)家贫难致。
得到(6)辄省记。
熟记(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值得珍惜今义:惋惜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字的含义:吾不得而见之矣代词,它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助词,的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代词黄生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的。
(1)子不闻藏书者乎?你没有听说过收藏书籍的人吗?(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读书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用心专注,而自己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
通过检测,我看出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和作者一起谈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几个目标。
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诵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诵读,生听读)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请这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听答纠正)1、本文中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这个观点是用双重否定句句式表述的,运用此句式的好处是把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极其鲜明有力把它转换为肯定句:书只有是借的才能好好地读2、划分结构层次:(横线处用课文原句填写)第一部分( 1-2 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
第22课《黄生借书说》
1新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把握课文的论证思路。
2、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
3、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新设计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生借书说》一文,翻译了课文,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下面检查一下上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大屏幕展示检测题)
一、课前检测、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汗牛塞屋。
使……出汗,动词(2)必高束焉,庋藏焉。
收藏
(3)子孙弃者无论焉。
不必说,更不用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4)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等待
(5)家贫难致。
得到(6)辄省记。
熟记
(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值得珍惜今义:惋惜
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字的含义:
吾不得而见之矣代词,它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助词,的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代词黄生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翻译下列句子: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的。
(1)子不闻藏书者乎?你没有听说过收藏书籍的人吗?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读书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
(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用心专注,而自己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
通过检测,我看出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和作者一起谈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几个目标。
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诵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诵读,生听读)
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请这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听答纠正)
1、本文中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这个观点是用双重否定句句式表述的,运用此句式的好处是把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极其鲜明有力
把它转换为肯定句:书只有是借的才能好好地读
2、划分结构层次:(横线处用课文原句填写)
第一部分( 1-2 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
第二部分( 3 段):向借书者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三、合作探究,梳理思路:
我们知道本文阐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那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呢?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
我们小组可以参看导学案分几步作答,从而降低难度。
第(1)、作者观点是怎样提出的(提示,首句黄..书是第一部分的统领句)。
哪组来展示,今天我们要选出课堂表现最积极的小组,请同学们加油哦!选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
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被证明的,我们首先看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小组讨论学案中a.b两个问题。
2分钟
哪个小组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
好,请你来。
a.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
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b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
作者把借物者和物为己有者的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
这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所导致的不同做法,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
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次。
C那课文第二段作者是又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二分钟后,哪组来展示。
)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
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
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第二段,叙述体会,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论点,文章到此结束了吗?(没有)
那第三段写了什么?(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通过刚才的逐层探究,我们理清了本文的论证思路,下面再次浏览课文,理清了课文思路。
下面请小组完成导学案d项。
二分钟后
同学展示,最后屏幕展示
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
再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拥有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
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
并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四、研读课文,体会对比手法
从全文来看,文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句子)(友情提示:对比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示例:⑴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
弃书作对比;(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做法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
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
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4、5,6,三组对比。
教师小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下面请同学们来试着背诵课文第二段,大家用我所教的方式来背诵,首先以正常的速度读文一遍,然后再快,再快,再快。
五、精读感悟,与作者对话。
同学们,做的都很好,在短时间内,背下了课文第二段,课下,同学们,还以此办法背诵其他段落。
接下来请同学通读全文,小组讨论
回答: 1、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
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例如: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
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可以说,读了本文,受到了启发。
那黄生读了此文后,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你是黄生,你会对袁枚说些什么?
六、回读课文,盘点收获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你的收获。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
那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你的收获。
——比起黄生和袁枚,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不知要幸运多少倍,因此,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老师寄语: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
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去读一读,相信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
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七、课堂检测:《黄生借书说》与《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习题见附页)
八、拓展链接:(同学们,想试试吗?)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勤学苦读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逆境出人才”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