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2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复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复习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观察物体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对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复杂物体的观察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对观察物体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难点:对复杂物体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物体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物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发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物体的方法,共同解决难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再次呈现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观察物体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事物(二)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有关拆数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2.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3.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方法,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几个与拆数相关的概念;2.掌握拆数的方法,并能够独立运用;3.通过生动形象的实物例子,让学生感受拆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能够将拆分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教师出示若干个数量不等的物品,并请学生拆分这些物品,将数量较多的物品拆分成若干份,数量较少的物品拆分成尽可能小的份数,以此让学生体验“拆数”的过程。
2. 讲解拆数相关概念教师介绍拆数的概念和相关的术语,比如“分解数”、“合成数”、“位值”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的意义,并对于后续的拆数运算打下基础。
3. 拆分图形教师出示一些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让学生根据图形拆分,从而了解不同形状的图形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
4. 拆分数字教师出示几个数字,例如“28”,让学生研究如何将数字拆分,例如将28拆分成20+8,然后再将20拆分成10+10。
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进行“拆数”的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
5. 练拆分数字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数字或者字母组成的字符串,让学生进行拆分,例如“2514”可以拆分为“2000+500+10+4”等等,从而练拆数的方法。
6. 计算练教师出示一些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计算练,例如:362=300+60+2,357=300+50+7等等。
7. 游戏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拆数的游戏,例如“猜数字”、“找规律”等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学会了拆数的方法和规律,也了解了拆数的条件和要点,并且通过实际的练习也达到了对于拆数运算的熟练掌握。
同时,在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游戏教学、实物演示、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期末复习要点9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期末复习要点 1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导学案教学目的:1.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多媒体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谈话引入复习内容。
师:李白写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所有的物体都是一样,站在不同的位置或是从不同的方向所看到的形状都可能不同。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出示复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出示复习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我们小学阶段所学习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思考:(1)学习了哪些观察物体的知识?(2)如何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3)如何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4)如何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可举例说明)(5分钟后汇报复习收获,看一看哪一位同学汇报的最好)4.想一想。
学生根据复习指导的提示进行独立整理复习。
5.说一说。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二、分层练习,巩固新知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汇报,看来同学们收获都很多,下面就利用你们所复习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搭配问题复习课人教新课标2014教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搭配问题复习课人教新课标201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搭配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搭配不同的物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搭配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解决搭配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 观察物体: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物体,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3. 搭配问题:给学生发放一些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尝试将这些物体进行搭配,如将红色的球体和蓝色的正方体搭配在一起。
4.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搭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将两个物体搭配在一起,可以先选择一个物体的特征,如颜色,然后再选择另一个物体的特征,如形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搭配问题的练习题,如给出一些物体图片,要求学生将这些物体进行合理的搭配。
6. 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知识,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尝试将这些物体进行搭配,并将搭配结果画在一张纸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两部分内容。
观察物体部分,可以板书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搭配问题部分,可以板书搭配的解决方法,如选择一个物体的特征,再选择另一个物体的特征。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的复习人教新课标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主题是观察物体的复习,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来自于人教新课标教材的第二章,第五节“观察物体”。
在这一节中,学生们将回顾和巩固之前学习过的关于平面几何图形的知识,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观察和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理解和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而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模型,以及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盒水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能看到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2. 知识点讲解:接着,我会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详细讲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3.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找出答案。
例如: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找出所有的面。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出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给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找出所有的角。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画出一个正方形,并标出它的四条边和四个角。
答案:略2. 题目:请画出一个长方形,并标出它的四条边和四个角。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整个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5.3《观察物体(一)整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并能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2. 物体的分类: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将物体进行分类。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物体的分类。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物体,如书本、铅笔、橡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观察物体的知识。
2. 复习观察物体(1)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如:这个物体是红色的,那个物体是长方形的等。
3. 物体的分类(1)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如:这些物体都是球形的,那些物体都是蓝色的等。
4.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与物体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如:这个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那个物体的颜色是绿色等。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观察物体的特征、物体的分类等。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观察物体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的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