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_内乡琥珀矿床的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8.05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矿业MODERN MINING总第617期2022年9月第9期Serial No. 517September. .O?。
-矿物加工工程-河南省西峡稀土矿矿石性质研究及选矿工艺设计**国土资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KLRM-KF221297、KLRM-KF221908)。
王誉树(1291-),男,工程师,450002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28号地矿大厦327室。
王誉树孙景敏周姣花李荣改赵一星(1.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2.河南省矿物加工与生物选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摘 要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河南省西峡县发现的稀土矿,进行了矿石性质研究和选矿工艺设计。
探明了该稀土矿的矿产种类、矿石类型和赋存状态,结合矿石组分分析初步判别该矿石宜于采用的选矿工艺,并通过目的矿物嵌布特性分析确定矿石可选性。
基于以上研究,通过不同工艺对比确定了磁 选预处理一粗精矿浮选的工艺流程,并获得了开路精矿REO 品位62. 44%、回收率64. 94%的分选指 标。
关键词 稀土 氟碳铈矿 工艺矿物学 选矿工艺DOI : 12. 3969/j. issn. 1777-0676. 5020.59.226Research on the Properties of Rare Earth Ore and the Design of Beneficiation Process inXixia County , Henan ProvinceWANG Yllshll 62 SUN Jingmin 1,2 ZHOU Jidohiid 22 LI Rooggai 1,2 ZHAO Yixing 22(1. Herag Provigce Rock & Migeraln Testing Ceptpr ;2- Migeral Processing ang Bioepgigeering TechnologyReseprch 。
52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河南省内乡县某金矿矿体特征及找矿标志黄 杰1,2,郑云鹏1,2,赵一星1,2,付志晖1,2(1.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2;2.国土资源部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12)摘 要:通过对河南省内乡县某金矿的地质勘查及运用现代成矿理论的综合分析,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运用适当的探矿手段,对外围矿点、异常等成矿有利地段开展评价,系统研究影响矿床形成的岩性、构造、岩浆岩、蚀变、矿化及其组合特征,探求控矿构造的时空分布、标型矿物及特征等,以期寻找矿异常和新的工业矿体。
关键词:内乡县;金矿;矿体特征;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9-0052-2收稿日期:2019-09作者简介:黄杰,男,生于1988年,河南焦作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与分析测试。
矿区位于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北东41km 的小雨沟~下坪一带,地理坐标东经:112°05′19″~112°06′42″,北纬:33°19′07″~33°20′45″,属于伏牛山腹地,区内最高点海拔1055m,最低点海拔437m,最大相对高差605m,属中~低山区。
区内植被发育,山高坡陡,悬崖列挂。
该区属长江流域汉水水系,位于白河的上游,区内水资源丰富,可满足生产及生活用水。
1 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1.1 地层矿区属秦岭地层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界秦岭群石槽沟组、雁岭沟组及新生界第四系。
由老至新分述如下:石槽沟组(Pt 2sh):该组地层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变质建造,主要分布在矿区西南角大雨沟,它们在花岗岩中总体呈俘虏体形态产出,依稀保留原始层位的产状趋势,呈东南~西北向展布,走向118°左右,倾向208°左右,倾角57°~75°。
【矿产资源】河南内乡叶坪—七里坪石墨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喻广军1,2,胡 伟1,余芳菲1(1.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南 郑州 450016;2.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6)【摘 要】叶坪—七里坪石墨矿床地处秦岭褶皱系东段,属秦岭褶皱系北秦岭褶皱带朱阳关—柳泉铺石墨成矿带,区内石墨矿赋存于秦岭群雁岭沟组地层大理岩和片麻岩中。
该地层遭受了长期复杂的构造活动、变质作用,导致含矿岩层产出特征比较复杂。
本文分析了叶坪—七里坪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总结了成矿模式,认为该区控矿因素主要为原岩建造性质及变质温度、压力,将成矿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矿床成因为区域变质型晶质石墨矿床。
【关键词】石墨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河南内乡【中图分类号】P61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386(2020)06-0014-05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Y eping Qiliping Graphite Deposit inNeixiang, Henan ProvinceYU Guang-jun1,2, HU Wei1, YU Fang-fei1(1. The Third Geological Branch of Henan Province Non-ferrous Metals Geological Mineral Resources Bureau, Zhengzhou 450016, China; 2. Henan Research Centre of Dete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r Non-ferrous Metals Resources, Zhengzhou 450016,China)Abstract: The Yeping Qiliping Graphit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Qinling fold system. It belongs to Zhuyangguan Liuquanpu graphit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North Qinling fold belt of Qinling fold system. The Graphite Deposit in this area occurs in the marble and gneiss of Yanlinggou formation of Qinling group. The strata suffered from complex structural activities and metamorphism for a long time, resulting in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ore bearing strata more complex.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Yeping Qiliping graphite deposit are analyzed, and the metallogenic model is summari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area are the nature of protolith formation,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metallogenic model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is regional metamorphic crystalline graphite deposit.Key words: graphite mi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sis of mineral deposit; Neixiang of Henan2020年第6期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总第144期叶坪—七里坪石墨矿床位于河南省内乡县,为一处中型晶质石墨矿床,区内共发现4条石墨矿带,从中圈出7个石墨矿体,区内石墨矿赋存于秦岭群雁岭沟组地层大理岩和片麻岩中,含矿岩层产出特征较为复杂。
河南省内乡县午阳山矿区石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X张青松【摘要】内乡县午阳山矿区石墨矿属于蛇尾-小岔沟与元古宙变质海相碳酸盐岩、含炭碎屑岩有关的石墨矿床成矿亚系列,属于沉积变成矿床。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和石槽沟组,石墨矿体分布于雁岭沟组二段内部,矿区内褶皱构造发育并影响区内主要矿体分布。
%The Neixiang County Wuyangshan mining area belongs to Shewei - Xiaochagou and Proterozoic deteriorates the marine facies carbonate rocks, carboniferouss the clastic rock related graphite ore deposit to mineralize the Asian series,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belongs to sedimentary metamorphic ore deposits.The stratum outcropping in the main area is Paleoproterozoic Qinling group Yanlinggou group and Shicaogou group.Ore bodier distributed in the mining area Yanlinggou group second segment internal. Fold structure in the mine development influenc the main ore body distribution.Fold structures developping in mining area.【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175-178)【关键词】石墨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河南省内乡县【作者】张青松【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51 区域地质背景内乡县午阳山矿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褶皱系东段,北秦岭褶皱带寨根~彭家寨地背斜褶皱束,该区位于朱阳关-夏馆断裂带中,区域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西西向,地层区划属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分区,西峡南召小区【1】。
河南省内乡县华家坡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方冬林【摘要】内乡县华家坡石墨矿矿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衔接部位,朱—夏断裂带北侧,秦岭造山带东段,是形成石墨矿床的有利地段,主要赋矿层位为秦岭群雁岭沟组.本文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华家坡石墨矿床的成因.【期刊名称】《中国金属通报》【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2页(P107,109)【关键词】石墨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内乡县【作者】方冬林【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南郑州 4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521 区域地质背景本区位于秦岭褶皱系东段南缘,属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分区,西峡—南召小区[1]。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下元古界秦岭群石槽沟组(Pt1sh)及雁岭沟组(Pt1y)、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小寨组(Pz1x)与火神庙组(Pz1h),上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Pz2g)及南湾组(Pz2n)、中生界白垩系白湾组(K1b)与高沟组(K2g)及新生界第四系。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除朱(阳关)-夏(馆)断裂带及商(县)—镇(平)断裂带这两条重要的深大断裂带外,还发育有大量中小规模的北西-北西西向次级断裂及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构造,在两条深大断裂带中间地区发育有一些近东西向的小型断裂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十分发育,分布有大量以韧性变形为主的大型平卧褶皱及开阔近等厚缓倾伏褶皱,多期褶皱相互叠加干涉改造,造成了区内褶皱形式异常复杂。
区内侵入岩发育,以酸性岩类为主,次为中基性岩、基性岩,分布范围较广。
可划分为中晚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及燕山期。
中晚元古代侵入岩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于秦岭群中,与围岩侵入关系清楚,可分为中基性岩类(N2)及酸性岩类两种(γ2)。
加里东期侵入岩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于秦岭群中,与围岩呈侵入接触或过渡关系,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酸性岩为主;晚期以中基性岩类为主。
河南省西峡县娄后沟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该区位于华北古板块与华南古板块的秦岭巨型造山构造带中,地质条件复杂,红石崖—水洞岭韧性剪切变质带从其间通过,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储矿构造。
本文通过对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标志的归纳和总结,为今后区内的地质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娄后沟;河南省1 区域地质背景该区位于秦岭东段、伏牛山南麓。
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山坡陡峻,植被发育,覆盖层较厚。
该区域位于北秦岭加里东期造山带,是豫西南地区最大的造山带,为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在当时地区历史时期处于拉伸构造活动状态,随着地史的变迁,优地槽回返形成二郎坪—刘山岩地向斜褶皱束。
不同的构造环境、成矿环境不同,有不同的矿产组合,弧后盆地是块状硫化物铜铁锌矿床和火山沉积变质热液银金矿床的有利产出部位,本区位于弧后盆地的向斜褶皱北段,区内主要层位的二郎坪群为一套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地层。
该地层为北秦岭构造带中重要的铜、锌、铁等有色金属成矿带,赋存在火山岩分异完全,具连续分异型海相火山岩建造中的酸性火山岩系内和在火山分异作用不完全的两极分异型海相火山岩建造中的基性火山岩系中。
该区位于华北古板块与华南古板块的秦岭巨型造山构造带中,两侧被深大断裂所夹持,地质条件复杂,红石崖—水洞岭韧性剪切变质带从其间通过,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储矿构造。
区带内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丰富矿点繁多,已知的主要矿产有:东段的桐柏银洞坡、围山城、破山等处大型金、银矿(矿化于二郎坪群大庙组地层中,属层控矿床)。
西段有卢氏境内的桃花沟、西河众多金矿点(为石英脉型,产于秦岭群内)、橡子庙沟磁铁矿;中段有内乡万沟、西峡高庄、镇平祁子堂金矿等诸多金矿点。
有色金属有铜、锌、铅、钼、铁、锑等。
如镇平秋树湾铜钼矿(产于秦岭群)、桐柏刘山岩中型铜锌矿(产于二郎坪群火神庙组地层中);还有西峡境内桦树盘铜矿,断树崖铁铜矿、朱保堰沟铅锌矿、黑星沟铅矿、银洞尖的铅银矿、东磨子沟铜铅锌多金属矿;七道河、西湾、窑沟铜矿等多处矿点。
河南省西峡县石墨矿分布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作者:张云贺杨水旺钟和礼袁要伟吴园园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20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河南省西峡县石墨矿的分布特征,并举例说明一套找矿方法的有效性,指出西峡县石墨矿的找矿方向,对西峡县石墨矿的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峡县;石墨矿;分布特征;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0-0296-01前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石墨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拓宽,已成为高科技领域中新型复合材料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西峡县石墨矿产丰富,开展石墨矿产分布特征的研究,对全县石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 地质特征1.1 区域构造该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造山带东段,荆紫关—师岗复式向斜北翼,西官庄—镇平断裂以南。
区域构造总体呈北西向展布,构造活动发育,变质作用较强,岩浆活动频繁。
1.2 区域地层西峡县位于秦岭—大别山变质地区分北秦岭变质亚区中的西坪—泼河变质地带(图1),研究区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南秦岭地层分区,淅川地层小区,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寒武系—志留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等。
其中古元古界大沟岩组呈北西向分布于西坪—蒲塘—淅川一带,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墨片麻岩,夹二云石英片岩、石墨大理岩、石英岩等。
石墨片麻岩和石墨大理岩是该区石墨矿的含矿层位。
Ⅰ华北变质地区,Ⅰ1太行山—嵩山变质地区,Ⅰ1-1太行山变质地带,Ⅰ1-2林山—嵩山变质地带,Ⅰ2小秦岭—舞阳变质亚区,Ⅰ3栾川—确山变质亚区,Ⅱ秦岭—大别山变质地区,Ⅱ1北秦岭变质亚区,Ⅱ1-1汤河—回龙变质地带,Ⅱ1-2二郎坪—刘山岩变质地带,Ⅱ1-3狮子坪—信阳变质地带,Ⅱ1-4西坪—泼河变质地带,Ⅱ2南秦岭变质亚区,Ⅱ2-1陡岭—肴山变质地带,Ⅱ2-2姚营寨—马头山变质地带,Ⅱ3桐柏山—大别山变质地区,Ⅱ3-1鸿仪河—浒湾变质地带,Ⅱ3-2桐柏—长竹园变质地带1.3 岩浆岩本区岩浆岩活动强烈,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岩浆岩十分发育,多为中性、中酸性、酸性岩出露,少量基性岩脉出露,区域内岩浆活动方式以侵入为主,从元古代到中生代都有岩浆侵入活动。
河南省西峡县苇湖银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摘要】苇湖银锰矿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带秦岭地体中南部,矿体产出受构造活动的控制,与燕山期的花岗斑岩关系密切。
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银;花岗斑岩;找矿前景;苇湖苇湖矿区位于西峡—内乡县,西部属西峡县阳城乡管辖,东部属内乡县夏馆镇管辖。
西峡至阳城距离约45km,有县级柏油公路相连;阳城至矿区距离约24km,有乡村水泥公路可通汽车,夏馆至矿区距离约8km,无公路相通。
通过2008年的预查工作,发现矿区内存在多处民采坑硐,经过工作发现断裂构造破碎带一条,编号:W1。
长1020m,宽0.4-12.0m。
矿(化)体十几条。
达到工业利用价值的有8条,显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1区域地质苇湖银锰矿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带秦岭地体中南部,朱阳关—夏馆深大断裂和西官庄—镇平深大断裂之间。
成矿区划属于朱阳关—夏馆有色、贵金属成矿带。
秦岭群(Pt2q)地层在区域上呈现一大的向斜褶皱,两翼为雁岭沟组(Pt1y)地层,中部为石槽沟组(Pt1s)地层,石槽沟组(Pt1s)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等岩性组成。
矿区则位于向斜褶皱的轴部构造地段。
矿区在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经受了长期而又强烈的区域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导致不同深度和不同类型的岩石部分重熔及混合岩化作用,从而有利原岩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并在构造有利部位沉淀富集。
区域上矿(床)点分布具有一定聚散规律,总体上可分为3个聚散地:秋树湾铜、钼矿床(点);围绕松垛隐伏岩体分布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银多金属矿床(点);板厂铜、钼矿(床)点。
从矿床点分布特征上看,苇湖矿区所在区域分布着大量银、铜、钼矿(床)点,表明该区具备了形成银矿床的物质基础和成矿条件。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加里东期的酸性花岗岩及燕山期花岗斑岩,呈岩基、岩体、岩株形态出现。
加里东期的酸性花岗岩:中—细粒、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
燕山期花岗斑岩:中—粗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石英等,斑晶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基质为显晶质,主要矿物有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石英等。
2005年第1期 矿 产 与 地 质第19卷2005年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107期河南西峡-内乡琥珀矿床的初步研究①周世全,赵树林(河南省第一地质勘查院,河南南阳473056)摘 要:河南西峡-内乡琥珀矿床是我国琥珀市场上原料的重要产地。
通过对该矿床的地层、岩相、古地理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琥珀矿体地质特征、琥珀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琥珀矿床属于晚白垩世河流冲、洪积沉积矿床。
关键词:琥珀;矿床地质特征;冲、洪积沉积;西峡-内乡中图分类号:P619.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5)01-0057-031 概述琥珀是地质历史时期植物分泌出的树脂经石化作用的产物。
我国古称其为“遗玉”、“育沛”、“顿牟”、“虎魄”、“虎珀”、“江珠”、“兽魄”、“光珠”等。
古希腊人则是称其为“电”。
琥珀在世界上的产地遍及30个国家,著名的产地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及俄罗斯等。
美州的多米尼加和加拿大等地也是重要的产地。
日本和缅甸是亚洲占有突出地位的琥珀产地。
我国的琥珀产地主要是辽宁抚顺、福建漳浦,其次是湖北恩施、云南丽江、吉林珲春、四川奉节等地。
河南西峡-内乡的琥珀是我国琥珀市场上原料的重要产地。
我国琥珀作为中药材及宝石应用历史久远,在“山海经”中即有记载。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琥珀的药用叙述更详,“琥珀性甘平、散瘀通淋,镇惊通便、治癫痫目疾、瘀血”等。
并被认为是安神去邪的吉祥物。
自春秋起,琥珀被雕琢成装饰品,战国墓中曾出土琥珀珠。
汉、东晋、辽代及明定陵、清乾陵中都曾出土琥珀饰品。
自汉、唐、北宋、明及清代,均有各附属国或邻国向朝廷进贡的琥珀料及制品。
清代乾隆时,荷兰、意大利进贡的琥珀极多,并成为皇帝、贵妃、民公等的朝珠、琥珀碟等。
唐韦应物赋诗《泳琥珀》:“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可见琥珀在我国古代早有科学的认识和多方面的利用。
古代埃及琥珀贵于珠宝,古罗马琥珀饰品十分盛行,欧州视琥珀为黄金。
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琥珀雕刻有了大的发展,立陶宛的琥珀工艺品是世界一绝,称为“森林宝石”。
德国国王用波罗的海的琥珀为自己建造一座“琥珀宫”,宫内全部设施、用具的材料都为琥珀,四壁闪光,满屋辉煌,后送俄国,成为俄国圣彼得堡冬宫中的“琥珀殿”。
二战结束“琥珀殿”丢失,成为奇案。
由此可见,从古到今,琥珀就是珠宝中的重要装饰及收藏品。
琥珀还是化学工业、香料工业和绝缘工业的重要材料,也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DNA研究的首选材料。
西峡的琥珀在古代即有开采。
解放后,主要是个体和部分集体开采,基本集中在重阳、丁河、五里桥等地,其次在回车及内乡木柴沟等地。
1953年在丁河茶峪曾出产一窝琥珀,总重量为523kg,在参加郑州的河南省物资交易会后,销路强劲。
后五里桥曹岗又挖出一窝总重量为3374kg,最大块重100kg,现存上海博物馆。
从1979~1991年,先后62次,挖出琥珀共计236000kg。
其中1980年采的最重一块为585kg。
1997年,重阳寺沟采出一窝琥珀,总重量为1300kg。
目前,年产量约500kg。
该区的琥珀主要作药用,为上等药材。
作为宝石或工艺原料,当前正处在初步研究试验和发展阶段。
西峡县琥珀矿床具有块度大、部分颜色鲜艳、规模较大、开采限于5m以上风化带内等特点。
该区还可能发现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高档宝石级琥珀、DNA研究材料的琥珀。
①收稿日期:2004-08-25 作者简介:周世全(193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宝石资源勘查、玉文化方面的研究。
2 地质特征2.1 地层河南西峡盆地展布于东秦岭中央造山带的南侧,为西窄东宽的呈NW-SE向分布的走滑拉分断陷,南北分别受木家砑-内乡、西管庄-镇平断裂控制,面积约700km2。
为东秦岭造山带后造山阶段一系列斜列断陷中的重要组成体。
晚期燕山运动是东秦岭造山带后造山阶段的主要动力,在总体正向背景上,区域应力场由伸展转换为挤压,左行剪切,使盆地封闭,盆地内部产生一系列宽缓的背向形褶皱,盆地边界发生挤压逆冲。
盆内为一套晚白垩世红色类磨拉石沉积建造,具有多物源、多中心、堆积快、不对称、相变快的特点。
地层总厚度为3306~4000m,为一套以冲洪积扇沉积为主的曲流河-浅湖相沉积体系。
地层走向为290°~310°,倾向S W或SE,倾角为20°~30°。
从下而上可划分为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
高沟组主要分布于西峡城西部及东北部走马岗-阳城一带,岩性以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粉砂岩等,普遍含钙质结核。
该组为琥珀最主要的含矿层位,其分布自西部重阳寺沟经丁河、王里桥、回车北东向东至内乡木柴沟一带,断续长约60km,南北宽约为1~3km,产有丰富的恐龙蛋化石,厚约为1200m,与下伏南湾组不整合接触。
马家村组呈楔形分布于西峡回车,七峪、丹水至黄坪一带,岩性主要为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及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砂砾岩、砾岩及薄层泥灰岩、结核状泥灰岩,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厚度约为1600m。
寺沟组岩性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为主,夹含砾粗砂岩、砂砾岩,产孢粉化石,厚度约为600m。
2.2 琥珀矿体特征琥珀矿体产于晚白垩世高沟组中、下部,大体呈290°~310°方向断续分布,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但并非沿层理分布。
主要含琥珀层位于下部,分布于重阳的寺沟、雪沟、丁河的木砦、堂子庙等地,产于以砂砾岩为主的岩石中,直接顶、底板为紫红色或灰、灰白色细砂岩或细至中砂岩。
上部琥珀层位主要分布于丁河凤山、茶峪、五里桥曹岗、回车堂东南、内乡赵店木柴沟等地,产于灰白色、灰色钙质细砂岩、钙质长石细砂岩与红色长石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含砾粗砂岩组成的层序中。
琥珀呈透镜状、条带状、似脉状和囊状、窝状及其他不规则状等大小不同的矿体。
透镜体大者长1~2.5m,中心厚度约为0.5m,小者仅几毫米至几厘米。
条带状者厚度在数毫米至5c m之间,长度一般在0.1~0.5m之间,似脉者如发丝状,粗脉者似小指状。
常由几条至数十条条带或细脉组成,分布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为密集区。
琥珀除上述产出形式外,有的成为砂砾岩或砂岩的胶结物,碎屑岩松散易碎。
琥珀矿体产出的规模大小不一,相差较大,以小窝为主,小者为几公斤,一般在10~150kg之间,但也有大的, 1953年,采出最大的一窝琥珀,重3523kg,上世纪90年代,在曹岗采出一窝,重达3374kg,其次也有3000kg、1600kg和1300kg等,较多的则是在1300kg ~3000kg之间。
琥珀块度大小规律不明显,一般是矿体大者则块度相对大些,深部比浅部相对大些。
琥珀一般呈粒状,块度大小不一,一般在数立方毫米至数立方厘米,大者如桃,小者如豆或米,俗称“豆珀”。
1980年,曾采获一块重达5.85kg的大琥珀。
据西峡旅游手册载,曾采出最大块度有100kg的琥珀,现存上海博物馆。
琥珀的富集程度自西向东减弱,颗粒由大变小;在垂向上也显示从上而下,颗粒变大的趋势。
2.3 琥珀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特征西峡琥珀颜色种类较多,主要有黄色、棕黄色、红黄色、紫红色及白、黑等色,有时由几种色调组成。
透明至半透明。
非晶质,呈菱形或方形块状。
油脂或树脂光泽。
折射率为1.539~1.545,无解理,无多色性,无双折射。
摩氏硬度为2~2.5,性脆,具有贝壳状断口及不规则状断口。
摩擦能产生电。
比重为1.021~1. 1138g c m3,似与颜色深浅有关。
易熔,熔点在250℃~300℃,并散发出特殊的臭味。
琥珀表面常包有一层厚约0.2~1c m的灰绿色细砂岩,内部经常含有石英、方解石、长石颗粒。
特别是紫红色者,大部分具有昆虫花纹,有时还可见小昆虫化石,此种是琥珀中的上品,十分珍贵。
琥珀为碳氨化合物,且是有机化学组成复杂的有机矿物,具有复杂的形成条件与化学分子式。
王徽枢对区内各色琥珀的化学组成、化学分子式作了详细系统的研究。
琥珀组成主要是树脂酸,其含量为4713%~7710%,其次含有松香酸(1113%~2513%)、酯醇(413%~1710%)、琥珀油(215%~617%)及琥珀酸盐(411%)。
琥珀中含挥发份大多在95%以上。
琥珀的元素成分主要是:C(75132%~84188%)、H (9192%~11138%)、O(2169%~6128%)、NO (01067%~1180%)、S(0124%~0144%),其化学分子式大致表示为C23H33O或C22H34O,与过去琥珀的一般化学分子式C10H16O明显不同。
该区的化学分子式通式则可写成C2n H3n O。
琥珀的工业分析为:水份(VU f)(0136%~2131%)、灰份(A f)(0112%~9116%)、挥发份(V f)(85154%~99108%),焦渣量在无残渣至少量残渣之间。
其中黑琥珀灰份最高,白琥珀最低。
同时,王氏还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X射线、紫外光谱分析及电镜扫描等的分析鉴定,认为与以上测试结果是相互吻合的。
3 琥珀的种类及品级琥珀的种类较多,主要按照其颜色、透明度、质地及所含包裹物等的不同分为白珀、黄(金)珀、红(血)珀、褐珀、橙珀(灵珀、腊珀)、骨珀、黑珀、香珀、浊珀、虫珀、花珀等,其中以红珀、金珀为极品。
琥珀按产出特点可分砂珀、豆珀及砾珀。
品种的划分依据主要是颜色、块度、透明度及所含包裹物,包括动、植物化石及其他包裹体,以及包含化石的完整度、清晰度及大小数量等。
综合上述评价因素,琥珀可划分为四个品级:特级品为红色、绿色、金黄色及花珀,很透明,含有动植物化石,无裂纹,质地细腻,块度大小不限。
级品为黄色、密黄色,透明,含有少量动、植物化石,块度大,质地致密,裂纹极少。
级品为黄色、灰白色,半透明,块度较大,质地较好,有时含昆虫或昆虫花纹化石,允许少量裂纹存在。
级品为浅黄、褐色及其他杂色,微透明、半透明至不透明,块度中等,含杂质,有裂纹,不含动、植物化石。
4 矿床成因研究西峡-内乡琥珀矿床是沉积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结合形成的,属于河流冲、洪积沉积矿床。
主要依据如下:(1)琥珀矿体产于晚白垩世冲、洪积扇体系内,与呈NW-SE展布的地层走向一致,向S W或SE倾斜,与层面相交,成无序分布,自两向东断续出现,大体与自西向东、多个冲、洪积扇群产出部位类似。
且琥珀颗粒自西、北西向东、东南变细,矿体逐步减少,规模骤减;在垂向上,琥珀颗粒下粗上小,下部琥珀致密,颜色上浅下深。
这与盆地自西或西北向东或东南下降,即西部翅起、东部沉降的演化历史十分一致。
(2)盆地在晚白垩世时,气候炎热干燥,植被、松柏科类植物十分缺少,本身不具备形成琥珀的物质基础,不可能产生大量的松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