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暴力现状及规范化道路
- 格式:pdf
- 大小:967.21 KB
- 文档页数:2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在国内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成因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网络暴力在社交自媒体上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匿名性。
在一些论坛、微博等社交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随意注册账号,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攻击,而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匿名性让一些人产生了对法律、道德的放任,导致他们在网络上进行言语暴力。
2.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的新闻、言论。
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导致人们的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和不安,从而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网络暴力行为。
3. 角色转换的影响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进行社交。
有些人在现实中可能是优柔寡断、内向的人,但在网络上可能会变得言辞刻薄、冷酷无情。
这种角色转换让一些人产生了对网络行为后果的思考,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
4.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网络暴力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包容。
社会上对于网络暴力的谴责力度不够,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正当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环境的存在,让网络暴力现象在这些地区或国家得以滋生和蔓延。
二、对策研究1. 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发布网络暴力内容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2. 提高素质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素质的教育,提倡网络道德,引导人们文明上网、文明发言。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负面信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缓解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3. 加强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倡导公民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及时举报和揭露。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改措施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可以分享观点、建立联系和获取信息。
然而,在各种好处背后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网络暴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便利性,许多用户因言论不当遭受到网络上的攻击和恶意行为。
本文将探索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并介绍一些应对这一问题的整改措施。
一、社交媒体中出现的网络暴力问题1. 辱骂和人身攻击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可能因其个人观点或身份而成为其他用户攻击对象。
辱骂、诋毁甚至人身攻击都是常见形式,在Social Media上迅速传播,对被攻击者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2. 愿打愿挨现象有时候,网民主动参与到网络暴力行为之中并称之为“网友团战”。
他们故意释放负面情绪来表达对特定对象或事件不满。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恶劣影响,甚至在扩大的过程中演变成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狂热仇恨。
3. 暴力威胁和恐吓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暴力威胁和恐吓。
发帖人可能通过言语或图像表达出对他人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伤害的意图。
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构成身体上的威胁,还会导致心理方面的困扰。
二、社交媒体平台应对网络暴力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1. 强化用户教育与规范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意识,明确告知其不能发表侮辱性言论、进行人身攻击或传播仇恨信息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并设立操作标准。
引入更严格审核措施,以防止有害内容发布。
2. 完善举报机制与处罚系统有效并快速反馈拟议法律违规行为已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首要任务之一。
建立一个完善而高效的举报机制,并健全相应处罚系统来处理涉及网络暴力行为的用户。
此外,对于频繁从事网络暴力行为的用户进行永久封禁等严厉惩罚也是必要的。
3. 支持信息验证与合理限制由于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假新闻,平台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认证发布者身份,并限制匿名账户。
通过识别可信源和其它工具来减少虚假或恶意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蔓延,进而削弱网络暴力泛滥。
网络暴力成因及出路分析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从网络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创造者,这一转变在使得网民表达更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像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因网络暴力自杀的人比比皆是,如何治理网络暴力成为一个难题。
现阶段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暴力的规制还存在内涵界定不明确、衔接性不强、取证难、维权成本高、惩罚力度小等问题,治理网络暴力要开展多元化、分区化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政府、平台、社会的作用,以事前预防、事中及时拦截控制以及事后救济为逻辑展开长效性治理。
关键词:网络暴力;专门立法;多元治理;长效治理一、网络暴力的涵义界定目前,我国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已经从法学扩展到新闻传媒专业、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关于网络暴力的内涵,我们需要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以网络空间为行为场所,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信息传播媒介,团体或个人通过网络所发布的,足以对他人身心以及精神进行摧毁、攻击的具有侮蔑性言论,导致被侵害当事人遭到非法侵害、被骚扰、被歧视的故意伤害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生成原因(一)网民理性不足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第51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可知,截止到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网民的素质并没有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根据报告中网民年龄结构部分可以看出30岁以下网民占比32%,从学历结构来看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是主力军。
对于青少年以及低学历人群而言,由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素质教育,道德意识低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上肆意泛滥的信息难以做到辩证思考,容易随波逐流,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二)平台管理不当网络平台作为及时发现制止网络暴力的重要环节,却并未及时认真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有的平台表面上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等严格管理措施,但实际中对于用户言论的审核极为松散,使得一些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的言论得以发表出来,通过网络的发酵就产生网络暴力。
视听新媒体聚焦微博时代明星遭遇微博暴力问题研究——以胡歌事件为例□姜娜敏摘要:明星作为微博用户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粉丝数量大、关注度高,发布微博内容极易受到关注和转发,往往也容易成为遭遇微博暴力的一个重要群体。
本文结合胡歌遭受微博暴力事件,试图探讨微博时代明星遭遇微博暴力问题的主要特征、原因以及反思。
关键词:明星;微博暴力;言论自由2018年11月28日,胡歌针对蒋劲夫家暴事件在微博发文,不想却被部分网友错解为其支持蒋劲夫家暴,并就此事对胡歌实施了一场大型的网络暴力。
其实胡歌在这条微博中明确标注了“错了就是错了”“我不是要为他辩解什么”这样的字眼,表明自己并不支持家暴.只是作为一个朋友表达对蒋劲夫的惋惜之情。
胡歌一直被公认为是娱乐圈口碑比较好的男演员,不承想有一天也会因为一段话而被黑得遍体鳞伤,最后不得不发表律师声明,表示坚决抵制网络暴力.将会采取法律手段来追究抹黑者的法律责任。
在这场微博暴力中,除了胡歌之外.俞激明也是深受其害,因为一个“站”字表述不当遭到网友的穷追猛打,几度在微博公开道歉。
而就此事发声的其他明星如古力娜扎、窦骁、孙艺洲等也都没能逃脱网友的口诛笔伐。
微博暴力是传统网络暴力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的延伸.是网络暴力的一种呈现形式。
微博暴力指用户在微博上发表评论、传播信息时对另一微博用户或者不用微博的用户进行的攻击或者是压制.从而对别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自微博问世以来,我们俨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微博时代。
在微博时代.微博已经成为明星快速积聚人气、推动自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明星也成为一个极易遭受微博暴力攻击的群体。
近年来,明星遭受微博暴力的事件越来越多,比如因角色和演技被攻击的李纯、霍建华、周海媚、王茂蕾等,因微博发文内容而被攻击的伊能静、李小璐等,因参加综艺而被攻击的付辛博、谢娜等,因负面新闻而被攻击的郭敬明、杨需等。
明星作为微博用户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粉丝数量大、关注度高等原因,往往成为微博暴力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特点和影响,本报告通过对大量网络暴力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网络暴力的本质,为相关管理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1)网络暴力事件报道:收集各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平台上关于网络暴力的报道。
(2)社交媒体数据: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获取相关网络暴力事件的评论、转发、点赞等数据。
(3)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收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公安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网络暴力相关数据。
2. 研究方法(1)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暴力事件报道、社交媒体数据等文本进行编码、分类、统计分析。
(2)网络分析法: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参与者、传播路径、影响范围等进行深入挖掘。
(3)对比分析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网络暴力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网络暴力的演变趋势。
三、网络暴力现状分析1. 网络暴力事件数量逐年上升根据本报告所收集的数据,我国网络暴力事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从2016年至2020年,网络暴力事件数量增长了约60%。
这表明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2. 网络暴力事件类型多样化网络暴力事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网络谩骂、侮辱: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侮辱其人格尊严。
(2)人肉搜索:通过网络手段搜索他人的个人信息,公开曝光。
(3)网络谣言: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4)网络暴力犯罪:如网络敲诈、网络诈骗等。
3. 网络暴力受害者特征网络暴力受害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成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2)公众人物:包括明星、网红等,由于公众关注度高,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
(3)普通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寻求网络发泄,却意外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5
新媒体研究
THEORY RESEARCH 理论研究
近年来,网络事件如“房叔”“表叔”“幼童香
港便溺”“雷政富事件”等均显示出网络舆论对热
点事件的重大影响力。然而这2年网络暴力开始愈
演愈烈,舆论已经不仅仅在道德点谴责当事人,而
是肆意谩骂,让当事人身心受到严重伤害。2016年
9月16日,内地男明星乔任梁自杀去世,年仅28岁。
从微博上曝出“乔姓男子别墅中去世”“SM”“男男”
等纷杂字眼引起网友大肆讨论,到抑郁症真相被披
露、自杀原因被证实,网络暴力是乔任梁生命逝去
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1 网络暴力解释
网络暴力是一种全新的暴力形式,指在网络上
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
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会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
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
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1]
。
2 网络暴力现状
在当今自媒体盛行的环境下,微博作为社会舆
论的主要集散地,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同时,也成
为网络暴力最为猖獗的平台,问题现状如下。
1)对网络捕风捉影的事件进行添油加醋,发
表不实言论,侮辱、伤害当事人人格,损害名誉权。
旅游真人秀《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中,明星许晴在
最新一期节目中表现出了任性、不合群的一面,遭
来大量网友的辱骂,许晴最新一条微博下面的评论
一夜之间达到20万条,仅热门评论第一条“讨厌
许晴的赞我”收集到了6万个赞,评论中不乏一些
不堪入目的语句。事实上,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
想要有收视率,除了拥有大牌的明星助阵,后期功
不可没,要知道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剪辑达到议程设
置的目的,从而造成冲突和看点。
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
侵犯其隐私权,对其现实生活造成影响。2016年7
月23日,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死乘客事件引
起社会震惊,事发时的监控随之在微博等各大网络
平台上曝光。事件一出,网民便开始了对年轻女乘
客及其家人的肆意谩骂,“为何不顾园方警告下车?”
辅以网络又不知哪来的消息“妻子下车仅仅因为夫
妻吵架”,网民的怒火再升一级,人肉搜索出一家
人的个人信息、家庭住址,随之而来的“丈夫有小三、
妻子有权势”等不实消息铺天盖地,造成本已失去
亲人的当事人更高一级的伤害。此事件披露,更多
的应该引人警醒,遵守园区规则,珍爱生命才是应
该真正宣扬的道理,到了后面,人身攻击、隐私泄露,
这样的正义伸张早已变了味,超出道德范畴,实际
上已经构成对他人人身权及名誉权的侵害。
在微博中,类似以上两例的暴力现象屡见不鲜,
从明星到普通人,都可能在某一天因为某一事件,
成为3亿微博网友乃至网络水军口诛笔伐的对象。
微博网络暴力现状十分严峻。
3 网络暴力形成原因及管理困境
1)网民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膨胀。微博注
册方便,具有草根化和便捷性的特征,为人们提供
了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网民常常将现实中的不满
肆意发泄在这个平台上,美其名曰发挥话语权,实
则容易产生极端言论,造成网络暴力。当网民在网
络暴力对象微博下面评论时所说的话往往是对其生
活不如意的一种宣泄,他们将攻击对象潜意识代换
成生活中工作中使自己不顺心的人或事,从而大
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暴力现状及规范化道路
何嘉琪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摘 要 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之下,网民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网络之上社会热点事件越被讨论,舆论热潮越
发集中。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微博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人们
容易对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产生持续批判,乃至超过正常理性的舆论攻击和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声讨,从而形
成网络暴力。文章以微博为例,对网络暴力内涵、现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力图寻求规范化道路,从而为
网络暴力现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网络暴力;网络舆论;微博人肉搜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4-0005-02
作者简介:何嘉琪,上海大学。
6
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24期 NEW MEDIA RESEARCH
出口。
2)网民从众心理占主导。在海量的信息下,
网民受到过多信息的干扰,会不自觉地产生从众心
理和跟风行为。在微博的从众效应中,整个事件发
展的核心就是网络意见领袖。如果这些意见领袖打
着正义的旗帜,发表一些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言论,
并煽动网民的关注与追捧,表达的观点在正义的旗
帜下出现某种偏向,那么网民就可能产生相应的非
理性的情绪与舆论,最终出现网络暴力现象
[2]
。除
此之外,营销号的出现更是增长了网络暴力的气焰,
娱乐博主“扒皮王”以专门黑明星为乐,常常用一
些爆料帖赚取关注度,而这样的帖子恰恰符合了许
多人凑热闹的八卦心态,也就是围观心理,对于明
星的“黑点”乐此不疲地嘲笑,对于明星的隐私不
断地窥探,网络暴力在营销号的助长下更加难以
收拾。
3)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矛盾恶化。中国现在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存在很多不平衡,
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产生很多的矛盾,社会的浮躁风
气带动了整个网络世界的暴力和冲动感。微博作为
自媒体,消息相对官方迅速许多,因此,网络热点
如果涉及富裕阶层不道德行为或者官员的贪污腐败
行为,普通网民心中肯定会强烈的不满而引发强烈
的舆论讨论,由于缺乏监管和约束,人们的文明意
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会降低,在微博这个匿名平台
大肆宣泄。这样的浮躁和戾气也同样蔓延到其他大
大小小的事件中,人们往往不顾三七二十一,仅凭
140字的描述就对当事人下完所有定论,殊不知真
相到底如何,肆意谩骂。
4)网络匿名性引发责任推卸。因为网络具有
匿名性的特点,微博、论坛等公共舆论空间无形中
成为网络暴力发展的摇篮。现实中的人们由于受到
道德准则约束,对言行举止较注重,几乎不会有出
格的言行。而网络的匿名性为人们解放了约束,人
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发表言论而不需要承担责任,道
德准则、法律知识往往抛之脑后,维护网络安全的
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人性“恶”的催使下荡然无存。
5)法律规制不完善。网络监管在其匿名性、
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下踽踽前行,困难重重,约
束网民、法律处罚在具体实施上并不能很好实现,
网民则因此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将网络
暴力行为进行到底。即使微博存在举报制度,在几
亿人注册用户的前提下效果不甚明显,即使被举报
也只是被禁用、禁言一段时间,网络暴力泛滥需要
的是更严肃的法律规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布
几十部网络法规,但基本上是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
章层面上,网络立法完善,需要有关部门乃至全社
会的重视,不仅仅从可行性,也要从效力层级上进
一步提高。
4 规范化道路
首先,增强网民思想道德意识,从根本上减少
不当言论。网民凭借着网络匿名性这一特点,产生
了不用为言论负责的概念,从而常常打着正义旗号
发起网络暴力事件,根本原因是道德观念在其心中
异化。因此,如何对网民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建设,使其意识到网络暴力的严重后果,是杜绝网
络暴力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具体还是要加大宣传力
度,微博等自媒体不能仅仅对营销产品进行广告头
条,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于公益性的道德宣
传放置到头条内容。
其次,完善网络法律规制建设。目前,有关部
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对文明使用网络更加重视,国家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比如
微博上谣言被转发过500次,原始博主就要承担相
应法律责任,但总体来说仍不成体系。影响较大的
网络暴力事件中,往往有“领袖型”账号,这种发
帖人一般主观恶意较大,对不实攻击言论流传起主
导作用。从已经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看,几乎每一
起大规模人肉搜索事件背后,都是营销团队为了引
人关注在恶意主导,这种严重损害他人名誉权、无
视伦理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需要法律进行严惩。
最后,必须要提高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社会责任
感和担当。微博中对于侮辱性言论可以实行举报功
能,但长期以来可以发现因为微博用户数量巨大,
举报审核则需要人工进行,此项功能常常并不管用。
这就需要新浪微博官方做好把关人,对于侮辱性言
论进行屏蔽,对于话题进行相应管理,达到净化空
间的目的。
5 结束语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也是一个和真实
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信
息畅享的同时,更需要每个网民的维护。当站在网
络暴力边缘时,应该将心比心,考虑网络暴力将会
给当事人带来的后果,当遭遇网络暴力时,应临危
不乱,适当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周富莉.自由与规制:网络言论秩序的理性构建[D].武
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2]孙梦婵.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J].企业技术开发,
2014(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