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1.doc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复习提纲及试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班别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等。
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类一般分为: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金属单质:Na、Fe、Cu等物质单质非金属单质:Cl2、H2、、O2、O3、C60等纯净物酸:HCl、H2CO3等无机化合物碱:NaOH、Ba(OH)2、NH3·H2O等化合物盐:Na2CO3、NaHSO4、Cu(OH)2(CO3)2氧化物:CO、CO2、CuO等有机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练习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
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注意: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
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练习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胶体粒子直径为1-100nm,比较稳定,无色透明B、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D、浊液、溶液、胶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第二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等。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归纳与整理(共1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分析归纳、回顾梳理,进一步巩固化学反应及物质分类方法,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熟练掌握用分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小结,进一步掌握常见分散系的组成特点、鉴别方法、分离提纯等,巩固胶体分散系的特性。
3.通过分析书写、归纳小结,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的定义,巩固其通性,熟练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常见离子的检验等。
4.通过典例剖析,归纳小结,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熟练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建立“守恒”思想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思维模型。
【复习重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应用。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1.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熟练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认识电解质的性质、研究离子反应的前提。
以下有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碳酸钙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4 非电解质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②稀硫酸,⑤空气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③HCl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⑨CaCO34 非电解质④NH3,⑥CO2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①铜,②稀硫酸,解质,但本身能导电⑦金属汞【解析】10种物质中稀H2SO4和空气属于混合物,HCl溶于水电离出H+和Cl-,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故HCl属于电解质。
CaCO3是难溶性电解质。
而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分别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H2CO3和NH3·H2O,故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鼎尚图文收集整理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结构: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粒子直径<1nm nm >100nm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外观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介稳体系能否透过滤纸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实例食盐水Fe(OH)3胶体泥浆水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练习]1.关于分散系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胶体、浊液、溶液都是分散系B.粒子的半径:浊液>溶液>胶体C.可见光透过溶液时,产生丁达尔现象D.胶体都不透明、且稳定性极强〔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第二节离子反响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练习]3.以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A.铝B. 食盐C.硫酸D.蔗糖4.以下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不是电解质B.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C.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D.BaSO4在水溶液中难导电,但熔融下能导电所以BaSO4是电解质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实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补充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实行理解,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实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转变课标要求1.能依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明白依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明白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明白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熟悉离子反映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依照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定是不是发生复分解反映,从而判定溶液中离子可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查验方式。
8.了解常见转变的分类方式。
9.依如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映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映。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依照反映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转变,判定反映是不是为氧化还原反映。
12.能判定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若是依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能够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概念: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依照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路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如此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高中化学学习资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一、树状分类法:对每一步进行细分二、交织分类法 :所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唯一钠盐单质钾盐纯碳酸盐净物硫酸盐物化合质物成盐氧化物混氧化物不能盐合氧化物物三. 胶体1、分别系1 )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别在其他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获取的系统叫做分别系2 )组成:①分别质:的物质;②分别剂:起容纳作用的物质。
2、将分别系依据分别质粒子的大小进行分类: 溶液、胶体、浊液。
3、 Fe(OH)3胶体的制备:。
化学方程式:4、胶体和溶液的区分方法 :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可否形成一条光明的通路——进行实验,有无。
5、胶体的净化 : 利用能够把胶体和溶液的分别质粒子进行分别,该过程叫做。
6、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分别系溶液浊液胶体分别质粒子直径分别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巨大分子数目的会集好多分子的会集体或高分子外观不均一、不透明牢固性可否透过滤纸鉴别无丁达尔现象静止沉降或分层有丁达尔现象实例氯化钠、乙醇的水溶液泥水、油水Fe( OH) 3胶体、淀粉溶液7、电泳:由于胶体中的胶粒带电,当连上电源正负极后,在电流的作用下,胶粒定向搬动。
Fe(OH) 3胶体:阴极周边颜色 ,阳极周边颜色 。
8、聚沉: 胶体粒子在合适的条件下相互结合成直径大于100nm 的颗粒而聚积下来的过程称为胶体的聚沉。
这就需要破坏胶体的介稳性。
常用的方法以下:( 1)加入 。
如由豆浆做豆腐时,在必然温度下,加入CaSO 4( 或其他电解质溶液) ,将豆浆中的胶体粒子带的电荷被中和,其中的微粒很快齐聚而形成胶冻状的豆腐(称为凝胶) 。
再如河海交界处易形成沙洲。
( 2)加入 ,使胶体相互聚沉。
不相同的胶粒吸附带不相同电荷的离子, 如 、 吸附阳离子,使胶体带正电荷; 、 的胶粒吸 附阴离子,使胶粒带负电荷。
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杂,也会因胶粒所带电荷发生中和,而使胶体凝聚。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例如分离NaCl和水的混合溶液。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也不反应;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种组合方式。
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练习]1.关于分散系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胶体、浊液、溶液都是分散系B.粒子的半径:浊液>溶液>胶体C.可见光透过溶液时,产生丁达尔现象D.胶体都不透明、且稳定性极强(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
[练习]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A.铝B. 食盐C.硫酸D.蔗糖4.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不是电解质B.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C.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D.BaSO4在水溶液中难导电,但熔融下能导电所以BaSO4是电解质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Al2(SO4)3=2Al3++3SO42-[练习]5.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A. H2SO4=H2++SO42-B. AlCl3=Al3++3Cl-C. Ba(OH)2=Ba2++(OH)2-D. HNO3=H++N5++3O2-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①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难电离物(如水、弱酸、弱碱)。
②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
(如Fe放入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
★常见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三大强酸(H2SO4、HCl、HNO3),三大强碱(NaOH、KOH、Ba(OH)2、),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③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子)④查: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看几看)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能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对不对)。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④看“=”“”“↑”“↓”是否应用恰当。
[练习]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金属钠与水反应:Na+H2O=Na++OH-+H2↑B.将铁投入氯化铁溶液中:Fe+Fe3+=2Fe2+C.铝和稀硫酸反应:2Al+6H+=2Al3++3H2↑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混合:Ba2++SO42-=BaSO4↓7.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2H+=H2O+CO2↑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8.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C.Cu(OH)2和稀H2SO4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4、离子共存问题(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物)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淀:AgCl、BaSO4、BaCO3、CaCO3、Mg(OH)2、Al(OH)3、Fe(OH)3、Cu(OH)2等。
生成气体:CO32-、HCO3-、SO32-、HS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难电离物:①H+和OH-生成H2O。
②CH3COO-和H+生成CH3COOH(弱酸)、H+和ClO-生成HClO(弱酸)、NH4+和OH-生成NH3·H2O(弱碱)等。
③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SO3-等既不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OH-共存。
如:HCO3-+H+=H2O+CO2↑,HCO3-+OH-=H2O+CO32-(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Cu2+、Fe3+、Fe2+、MnO4-(常见这四种有色离子)。
②注意挖掘某些隐含离子:酸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H+,碱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OH-。
③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练习] 9.在PH=14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无色溶液是()A. Na+、Cu2+、Cl-、SO42-B. Mg2+、Ba2+、NO3-、Cl-C. K+、Na+、SO42-、CO32-D. K+、Ag+、HCO3-、Br-11.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A. Na+、Ag+、CO32-、Cl-B. K+、Ba2+、SO42-、Cl-C. Na+、K+、CO32-、Cl-D. Na+、K+、Cl-、SO42—12.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 Mg2+、Ca2+、HCO3-、CI-B. Na+、AlO2-、Cl-、SO42-C. K+、Fe2+、SO42-、Br-D. Fe2+、Ca2+、Cl-、NO3-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 13.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SiO2+2C==Si+2CO↑B. Fe+2FeCl3=3FeCl2C. Cl2+H2O=HCl+HClOD. AlCl3+3NH3·H2O=Al(OH)3↓+3NH4Cl14.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升(化合价升高)→失(失电子)→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降→得→还→生成还原产物;★(注: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物中找;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练习] 13.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A. 2Na+2H2O=2NaOH+H2↑B. 2Na2O2+2H2O=4NaOH+O2↑C. 3NO2+H2O=2HNO3+NOD. 2Cl2+2H2O==4HCl+O214.在3Cu + 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1︰1 B. 3︰8 C. 2︰3 D. 8︰315.钛和钛合金在航空工业有重要的应用。
冶炼钛的过程中发生反应之一是:TiO2+2C+2Cl2=TiCl4+2CO。
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成1molTiCl4时,转移电子4molB.C是还原剂C.TiO2是氧化剂D.尾气必须净化处理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练习]16.已知,(1)2FeCl3+2KI=2FeCl2+2KCl+I2;(2)2FeCl2+Cl2=2FeCl3,据此可判断各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 FeCl3>Cl2>I2B. Cl2>FeCl3>I2C. I2>Cl2>FeCl3D. Cl2>I2>FeCl3§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发应,如Fe2+和Fe3+,SO2和H2SO4不发生反应。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价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果使元素化合价降低,即要使它被还原,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练习] 17.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A. SO2→SB. SO32-→SO2C. I-→I2D. HCO3-→CO32 - E KClO3→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