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易混淆的地理概念辨析(新)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7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高中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探索的学科。
但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一、地理坐标和经纬度的区别地理坐标和经纬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坐标是指地球上某一个点的位置,而经纬度则是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由经度和纬度来标示,纬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经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
二、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指的是地球上的物质、能量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例如森林、水、矿产等。
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
三、三纵六横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的区别三纵六横是指中国铁路干线的划分,三纵是指京广线、沿海线、沪宁、沪昆、宁夏、内蒙古等三条南北纵向干线,六横是指沈阳、鸭绿江、秦皇岛、武汉、广州、乌鲁木齐等六条东西横向干线。
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则是指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地图上的主要交通干线。
四、城市和都市圈的区别城市和都市圈也是常常被混淆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定居、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地方,它是特定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而都市圈则是指在城市周边形成的一个大范围的城市群体,包括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点、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等。
五、地区和地域的区别地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意象、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别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特点的区域。
而地域则是指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定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域和经济地域等。
六、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历年来的天气状况,长期性强;而天气则是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气候状况,变化性强,通常指的是当天或近几天内的气象情况。
七、外来物种和珍稀物种的区别外来物种是指人工引进或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其出现在一个新的地方的生物种,例如外来入侵植物、动物等。
而珍稀物种则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有限的物种,通常指具有较高种质植物、野生动物、淡水鱼类、海洋生物等。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有形式来说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来说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与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世界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5.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与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中存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记忆上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下面将对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上两个极点的大圆弧线,为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可以用来划分地球表面上的东西方向;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小圆弧线,为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用以划分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无法准确理解其作用和区别。
解释:经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180°E或W),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90°N或S),用来划分地球的南北方向。
二、物理和人文地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两个核心领域,物理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地域差异,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难以区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解释:物理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水文循环、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三、岛屿和半岛岛屿是指被海洋或湖泊包围的陆地,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环礁或是一个大陆的一部分;半岛是指突出到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在陆地上只有一小部分与大陆连接。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不清楚岛屿和半岛的区别和分类。
解释:岛屿是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没有与其他陆地相连的部分;半岛则是不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有一部分与大陆相连。
四、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得出,比如人/平方公里或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引言: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中常常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
有些地理名词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进行辨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内河与外河内河指的是一条位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等。
而外河则是流经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河流,例如尼罗河。
区分内河与外河,有助于理解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岬和半岛岬是海河交接处向海外伸出的一段狭长陆地,例如山东的青岛岬。
而半岛则是一个以陆地连接的,周围三面被水环绕的地方,例如山东的胶东半岛。
区分岬和半岛,有助于理解地形特征和海陆关系。
三、土地和土壤土地是指地球表面被固定了的陆地,有其特定的地貌和植被。
而土壤是土壤固定化后形成的被腐植质和矿物质组成的表层部分,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
区分土地和土壤有助于理解地表特征和植被分布。
四、火山和喷泉火山是地球地壳上喷发岩浆、火山灰等的裂缝或构造。
而喷泉是地下水或热水从地下渗出形成的水柱喷射,例如喷泉山。
区分火山和喷泉,有助于理解地质现象和水文特征。
五、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由南北两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经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经度。
而纬线是由东西两个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纬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纬度。
区分经线和纬线,有助于理解地理坐标和时间概念。
结论:通过对这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的辨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要注意加强对地理名词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对考生有所帮助。
参考:1. 高中地理教科书2. 高考地理考试指南。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比较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题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
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1.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和陨石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石。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白昼和黑夜的划分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半朝向太阳是明亮的,另一半是黑暗的,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
日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太阳日(24小时)周期中的日夜交替。
白天和黑夜的长度是由于黄-红十字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导致除了生命路径以外的所有纬度的白天和黑夜的长度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来确定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天。
按照分区标准,每年有24个节气。
季以黄道90度为划分标准,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度的年变化确定;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年中寒、夏、物候的变化。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串前者代表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逐渐降低的变化率。
平均每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明,随着深度低于常温,内部温度速率逐渐增加。
平均温度每100米增加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它是指太阳向太空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它的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化。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数,这意味着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的太阳高度角上限为90。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让考生产生困惑。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地理概念易混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题。
一、自然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连接各大洲的广阔的咸水面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而海湾是指海洋向陆地方向伸入的岸线曲折的海水面积,如波斯湾、卡拉卡湾等。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海湾也属于海洋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海湾与陆地有明确的接触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
2. 海峡与海湾:海峡是指两片陆地之间相对狭窄的水域,如鸭绿江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而海湾已在前述中有所解释,是海洋向陆地伸入形成的曲折岸线的地理形态。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海峡与海湾常常相邻,但二者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差异。
3. 地壳与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围的岩石壳层,密度相对较低;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区域,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壳与地核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但在位置、结构和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人文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开发与利用:开发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拓和利用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源。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但两者重点不同:开发强调资源的发掘和开拓,而利用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都市与城市:都市是指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完善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则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集中的人居聚集区。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都市是城市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称为都市。
三、区域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区域与地区:区域是指在某种属性或条件下的一定范围,可以是特定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地区是指区域的一部分,常常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如国内的省、市、自治区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高中地理是一门有关地球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的概念,有些概念可能会很容易混淆,如果没有好好理解这些概念,将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中地理常见的易混淆概念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板块运动与地震板块运动和地震是高中地理中经常会讨论的两个话题。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外层岩石板块的运动和变化,而地震则是这种运动所引起的,因此,这两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
板块运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其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几千年或几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结果。
而地震则是突然而剧烈的震动,它是因为板块间的断裂导致能量的释放而发生的。
进一步来说,板块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大气圈环流、热对流等因素引起的,这些都是缓慢的过程。
而地震则是由于板块间的磨擦和断裂所引起的,它们可以在海底或陆地上表现为地震波或海啸,其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二、自然气候与人工气候在高中地理中,自然气候和人工气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然气候是指没有人为干扰的大自然所形成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如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
而人工气候则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气候条件,如城市热岛现象、大气污染等。
虽然这两个概念很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联系。
例如,人类活动会对自然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出的尾气会致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增加,从而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此外,人类在土地利用上也会对自然气候产生影响,如在森林被砍伐之后,原本丰富的土壤和植被不复存在,这将导致沙漠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三、许多和大洋洲相关的概念大洋洲是由许多岛屿组成的一个地区,它与其他大陆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学习大洋洲的时候,容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1.海洋洲和大洋洲海洋洲是指环绕着一座或几座海岛的浅海区,常常由珊瑚、海草等构成。
而大洋洲则是指由许多的岛屿所组成的一个地区,其中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虽然内容丰富,但其中有些知识点非常容易混淆,特别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球的基本坐标系,用于精确定位地理位置。
学生容易混淆两个概念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经度是地球上垂直于赤道的线,也被称为子午线。
经度和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叫做经线弧度,通常用度数表示。
经度的取值范围是从180°W到180°E,其中0°经线过本初子午线,计为东经或西经。
经度对应的天文时刻线称为经线时区线。
纬度是垂直于地球轴线的线,也被称为纬线。
纬度的度数表示地点距离赤道的距离,取值范围从0°到90°N或S。
赤道是纬度为0°的线,北半球为正纬度,南半球为负纬度。
东西方向距离相等的平行线称为等纬线。
学习技巧:1、练习经纬度的计算和转换,熟练使用经纬度来标识地理位置。
2、通过查看地球仪或谷歌地图进行实际的地理位置定位和实践。
二、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物理特征,也是地球上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背景。
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其中一些细节和特点,导致混淆概念。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大片土地,通常包括大陆和岛屿。
大陆是由岩石组成的板块,岛屿是能被单独区分出来的较小的陆地。
全球陆地面积大约为14.8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29.1%。
海洋是被大量的水覆盖的地球表面区域。
海洋通常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北冰洋和南极洲,并且被海岸和大陆架分隔成各自的区域。
全球海洋面积大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70.9%。
学习技巧:1、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陆地和海洋特点和分布情况。
2、多观察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湖泊、河流、冰川等。
三、自然和人文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是地理中重要的两大分支,它们涉及到了地球上的物质和人类活动两个领域。
地理新课标易混概念辨析1、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区别?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不同,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序划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农产品商品化程序划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一般而言,粗放农业大多为自给农业,而混合农业,密集农业多为商品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类型,按动植物的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分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
2、地形与地势的定义和区别地形:1.地面的形状,2.指地理位置,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
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地势: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
如说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不同地势往往由不同条件下内、外动力组合作用形成。
人类对地势的利用表现在工程水利、建筑和军事等许多方面。
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
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各包括什么?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
水系特征包括水系形态(如:树枝状、向心状、羽状等)、支流湖泊状况、流程、流域、河道(宽窄、深浅)等。
两者均受气候、植被覆盖率、地形地势的影响。
水文特征包括如下几点:a.径流量b.含沙量c.有无汛期(凌汛)d.有无结冰期水系特征包括: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④河网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地形和地貌该如何区分呢?地形是指地表形态,在描述上注重海拔和地形起伏。
根据海拔和地形起伏状态可以分为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五大类。
地貌应该是一个比地形更小的地理单元,在描述上除了考虑形态上的差异外,还要注意这种形态的成因。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高中地理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学科,它主要介绍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概念是很相似的,容易混淆。
因此,一个良好的理解关于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地球旋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高中地理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的旋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每天旋转一圈,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绕行一周。
因此,地球旋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纬度和经度纬度和经度是高中地理中另外一个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在地球上,纬度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标准单位。
它是指地球表面到赤道的距离,通常以度数表示。
而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通常以经线的度数表示,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坐标系。
因此,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非常重要。
3.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经常会混淆的概念。
环境包括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或人类的影响,而生态系统则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生态因素和群落的组合体。
环境是单纯的自然条件,而生态系统则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人和动植物的生活状态。
4.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是另外一个常见的混淆。
自然灾害通常是指那些由自然条件引起的灾难,如地震、飓风、火山爆发等。
然而,人类灾害则指那些由人类的行为导致的灾难,如核能泄漏、工业污染、战争等。
因此,在辨认时,需要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灾难。
5.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也是一个常见的易混概念。
天气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大气状况,如温度、云层、降雨等。
而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大气条件,通常在一个区域内经过数年来测定。
因此,了解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非常重要。
总之,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包括地球旋转和公转,纬度和经度,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气候和天气等。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发现学生对许多内涵和外延较接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理解,没能区别开来,致使答题时常出现混淆、互为代用的现象,为帮助其在复习时能确切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学生易混概念比较如下:1. 星际物质和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指存在于整个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行星际物质则是指在太阳系中,广大的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物质。
故星际物质应包含行星际物质。
2. 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路线叫做地球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黄道是指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3. 偏心率与偏率偏心率在解析几何中称为离心率,它是决定曲线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
如果,其曲线是圆;如,为抛物线;e<1为双曲线;0<e<1则为椭圆。
偏率是衡量一个圆球体是否为正球体的一个公式。
它是长半径减去短半径与长半径之比。
如偏率等于零,则为正球体,而地球的偏率为1/298。
故地球在宇宙空间看,基本上是一个正球体。
4. 昼夜半球、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半球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且阳光照在其上而导致的自然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的除赤道外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的周年变化现象。
5. 节气、节气日、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度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前一个节气与下一个节气间隔为15天左右。
节气日就是指某一天。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一个季节约三个月左右。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是一个物理概念。
太阳辐射强度则是一个物理变量,是指一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在一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太阳高度角、纬度和时间而定,其中太阳高度角是主要因素。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靠近旳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此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晰,致使答定期常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旳现象。
为协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某些常见旳学生轻易混淆旳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旳存在形式而言旳,多种星体和星际物质旳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旳运动关系而言旳,是指运动着旳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所构成旳相对独立和层决不一样旳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旳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剧烈碰撞而燃烧产:生旳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旳流星体旳“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旳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旳二分之一明亮而对应旳另二分之一黑暗旳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旳白昼与黑夜以一种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旳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旳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旳移动,使除命道外旳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旳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旳演变状况确定旳,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原则,一种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旳周年变化状况确定旳,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原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应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旳变更状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达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旳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达常温层如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旳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种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旳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种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旳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旳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种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旳太阳辐射强度。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
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易混概念二十二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区域,叫做低压。
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即气旋。
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区域,叫做高压。
反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这种旋涡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区别——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易混概念二十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雨林带——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
易混概念二十四台风与飓风两者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
高中地理40组易混概念辨析易混概念一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易混概念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概念三光照与热量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
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积温和无霜期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深入,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阻碍。
本文将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和梳理,以期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避免混淆。
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坐标系统,这两个概念都是用来描述地球表面的位置的。
经度和纬度的单位都是度数,但是它们描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经度是用来描述距离本初子午线(即经度0度)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180度E(东经)和0~180度W(西经)。
纬度是用来描述距离赤道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90度N(北纬)和0~90度S(南纬)。
2. 大陆和洲际板块大陆和洲际板块通常容易被混淆,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大陆是指较为庞大的陆地区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个大洲。
洲际板块是指地球表面由大量的岩石板块组成的,而这些岩石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洲际板块是影响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板块运动对大陆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3. 干旱与半干旱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别是相对比较明显的,但是有时候还是会被混淆。
干旱是指地区降水量非常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气候特征主要是干燥。
半干旱则是介于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气候类型。
虽然半干旱的降水量可能比较少,但是该地区的草地和灌木林比较发达,尚能支撑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4. 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是其不同点还是容易被忽略。
蔓延式城市是指一种由原有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的城市形态。
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常常会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使得城市范围逐渐扩大,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和自然资源等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跳跃式城市则是指在城市周边新兴城市的建设,距离原有城市较远,而且往往是在空旷的地区建立。
跳跃式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助于缓解原有城市的压力,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农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