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26.03 KB
- 文档页数: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创业项目的多方面问题,老师提出关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在撰写创业计划书和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边调查,边思考,边分析,边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能很好地创造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愉悦、健康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以小型会议的组织方式,让团队成员在自由轻松、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流思想,各抒己见,以此激发灵感,寻找好的创意,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头脑风暴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团队作战。
学生在组建创业团队后,将要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的决策都需要创业小组成员多次讨论研究。
创业团队在一种自由轻松、毫无约束的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各种想法,想法越多,越有创意,就能得到可行性越强的方案。
总的来说,头脑风暴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
3.情境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建一定的教学场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讲授《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内容,我们将会根据课程的进程,安排学生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或实训,让学生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更好地了解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真实情境。
4.案例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我们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大学生特别是本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或失败案例,还会邀请成功创业者到课堂进行现身说法、传经送宝。
5.素质拓展式训练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联合发起和组织开展的一项旨在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活动。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 必修 " 与" 选修 " 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理念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理解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2)掌握我国各地的人文环境特点,如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3)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如气候、地形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能熟练阅读各种地理地图;(3)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2.我国各地的人文环境特点,如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3.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第一课时:介绍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5.第二课时:介绍我国各地的人文环境特点,如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6.第三课时:讲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2.讨论法:分组讨论各地的人文环境特点,如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4.实验法:进行地理实验,如观察地形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理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理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地理知识;4.实验设备:准备地形模型、地球仪等实验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四、课程内容7(一)必修课程7(二)选修Ⅰ课程10(三)选修Ⅱ课程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34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这一理念强调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其次,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为实现这一理念,课程设置应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最后,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这些基本理念和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6条基本理念相比较,有些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有些则有性质上或者程度上的不同。
高中地理课程的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
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1-1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
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教学理念”为核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的本质,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握地理学科的发展脉络,理解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激发他们对地理教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工作者。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2)掌握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地理研究能力。
(4)培养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5)具备一定的地理教学实践能力,能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地理教学活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教学理念。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4)注重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对地理教学充满热情,形成积极的学科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课程理念分别从某一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因此可以说,“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它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课程标准;地理素养;培养一、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二、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
地理知识素养是指现代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在地理素养中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
“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途径。
对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简析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质,同时也灵活处理,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上有所选择,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等,力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应当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符合近代步伐的学生。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理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索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而坚持高中理念的实施便是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的关键。
高中地理课程的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作为高中学生,应当,学习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那么什么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呢?我认为,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应当紧紧把握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地理需求现在,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中国人口过多人口素质偏低等人口问题,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也是当今高中生今后成才必然面对的问题,所以了解我们所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相关知识就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紧跟时代节拍,关注当今社会的主要地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作为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
我们就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一次简单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
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一)地理素养
构成要素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
而其中又主要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1.地理科学素养
①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内容。
②地理科学能力:针对地理问题的相关流程: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
a.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
b.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
c.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
d.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e.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③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2.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
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
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等内容。
3.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
地理技术素养的专业性很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要求的广度与深度应有所不同。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要,地理新课程分为三门必修和七门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编排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需求。
(三)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评价目标多元化: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推广,人们对地理评价的认识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仅仅以落实双基为目
标,现在地理学习评价应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评价。
评价手段多样化:地理学习的评价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的适用于评价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则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独到的价值,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取长补短。
评价机制过程性:重视反应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在地理学习评价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也要重视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注重地理学习评价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希望通过以上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教学有所帮助。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服务号“qgjsks”
回复
我要过面试
下载【
结构化7大类型备考试题+各学科试讲答辩
音频
】
中公讲师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