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14
肺脑轴作用机制肺脑轴是指肺和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肺脑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神经、血管和生物化学物质的调节,实现肺和大脑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影响。
一、神经调节机制肺脑轴的神经调节机制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实现。
迷走神经是主要的副交感神经,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之间的连接,实现肺和大脑的神经信息传递。
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调节肺部的活动,如支气管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影响呼吸功能。
同时,迷走神经还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和血管的张力,影响大脑的供血和氧气供应。
二、血管调节机制肺脑轴的血管调节机制主要通过肺循环和脑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
肺循环是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大脑的重要通道,通过肺脏的氧合作用,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将氧气吸收。
这样,肺脑轴通过肺循环的调节,保证了大脑充足的氧气供应。
而大脑则通过脑循环的调节,控制肺循环的血量和血压,以维持肺部的正常功能。
三、生物化学物质调节机制肺脑轴的生物化学物质调节机制主要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的作用实现。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它们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调节肺和大脑的功能。
激素是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它们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肺和大脑的靶细胞,调节肺和大脑的代谢活动和生理功能。
肺脑轴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1. 呼吸调节:肺脑轴通过神经调节和血管调节,保证肺部呼吸功能的正常运行。
迷走神经的刺激可以引起支气管的收缩,从而使呼气变得顺利。
而肺循环的调节则保证了肺部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2. 氧气供应:肺脑轴通过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相互作用,保证大脑充足的氧气供应。
肺循环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大脑,而脑循环则控制血液的流量和血压,以维持肺循环的正常功能。
3. 神经传导:肺脑轴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的调节,影响大脑的神经传导和兴奋性。
这可以改变大脑的状态和功能,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作用的记忆口诀
当谈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作用时,没有一个特定的口诀可以涵盖所有相关信息。
然而,我可以通过解释它们的作用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个部分,它们对身体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交感神经是负责激活身体应激反应的部分,它通常被称为“战斗或逃跑”系统。
当我们面临危险或紧张的情况时,交感神经会加快心率、扩张瞳孔、增加呼吸速率和释放肾上腺素等,以帮助身体应对挑战。
另一方面,迷走神经则起着相反的作用。
它对身体的放松和恢复起着重要作用,通常被称为“休息和消化”系统。
迷走神经可以降低心率、收缩瞳孔、减慢呼吸速率,并促进消化和吸收过程。
总的来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在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和恢复过程中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于记忆口诀,你可以尝试将它们的作用与具体的情景或实例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它们的功能。
希望这些解释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作用。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关系我们今天介绍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说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是功能上的称谓。
是植物神经(自主神经)的一部分。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
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副交感神经发自副交感神经核,分为脑部和骶部。
脑部的中枢位于脑于内,总称为副交感核,它包括第3(动眼神经),7(面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对脑神经核。
骶部神经节即第2 4骶髓节段灰质中间外侧核。
这些核团发出的神经纤维就是副交感神经。
周围的神经节有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其中位于颅部的器官旁节较大,肉眼可见。
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所支配的器官。
骶部的中枢,位于骶髓2~4节段灰质内的骶中间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至脏器附近的器官旁节和脏器壁内的器官内节,组成盆神经,支配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及外生殖器。
刺激副交感神经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再说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一个解剖上的称谓,为第10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
也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如心脏等器官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
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收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胃的牵张反射名词解释胃的牵张反射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神经反射机制。
在食物进入胃部后,胃壁会因为被牵张而触发牵张反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帮助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这一反射机制是由胃部的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共同调控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胃的解剖结构、反射机制的调节以及相关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位于腹腔中上方。
它是一个拳囊状的器官,可以容纳一定量的食物,并通过逐渐牵张来适应食物的摄入。
胃的内部有许多绒毛状的胃壁,这些绒毛称为胃粘膜。
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壁会随之扩张,这就是胃的牵张反射的第一步。
牵张反射主要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调节。
胃壁内分布着大量的感受器,特别是神经末梢。
这些感受器可以感知胃壁的牵张情况,并将这一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会对这一信号进行整合和处理,然后向胃部下达相应的指令,从而调控胃的运动和分泌。
牵张反射主要涉及到两种神经传导途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调节胃的平滑肌张力和胃液的分泌。
当胃牵张时,迷走神经会传递出信号,使胃排空速度减慢,并促进胃液的分泌,以便更好地消化食物。
交感神经则可以抑制迷走神经的活动,从而促进胃的排空。
胃牵张反射在保持胃内正常压力和适当牵张状态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旦胃内压力过大或牵张状态异常,牵张反射就会被触发,引起不适或疼痛感。
这是胃溃疡或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牵张反射还与食欲和饱腹感等感觉反应密切相关,帮助我们控制饮食,并保持身体的能量平衡。
除了胃牵张反射之外,还存在其他与之相关的反射。
例如,嗳气反射是由于胃内气体过多而引起的一种反射。
进食过程中,人体容易吞下空气,这些气体会积聚在胃中,导致胃壁张力增加,进而引发嗳气反射。
嗳气反射可以通过打嗝等方式将气体从胃中释放出来,恢复胃的正常状态。
总之,胃的牵张反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神经反射机制。
它通过感知和调控胃壁牵张状态,协调胃的运动和分泌,以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的组成植物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控制人体内脏器官的自
主功能和内分泌调节。
内脏神经系统又分为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
内脏大神经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组成。
迷走神经,又称为
副交感神经,是一条贯穿头颈部、胸腹部的神经纤维束。
它管辖着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功能,能够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而交感神
经则与神经肾上腺系统相互协调,进行人体应激反应。
其主要作用是
升高心跳和呼吸频率、扩张瞳孔、加强肝脏和骨骼肌代谢等。
内脏小神经主要由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末梢纤维组成。
它们
分布在内脏中,而非肌肉和骨骼系统。
副交感神经的末梢纤维能够影
响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
它们可以使胃肠道的动力功能更强,调节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同时也能够
减少炎症和疼痛,缓解心理压力,调节自体免疫反应等。
而交感神经
的末梢纤维则能够对血管、心脏和肺部的舒张和收缩进行协调调节,
增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应激反应。
内脏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其稳定和正常功能
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内脏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会导致消化、
排泄和血压问题等。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经常
进行体育锻炼等健康行为,不仅对心理压力与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具
有重要作用,还能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缓解慢性病和内分泌紊
乱等疾病。
综上所述,了解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的组成及其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维护和改善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为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迷走神经名词解释解剖学
摘要:
1.迷走神经的定义
2.迷走神经的起源与分布
3.迷走神经的主要功能
4.迷走神经与人体其他神经系统的关系
正文:
迷走神经,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解剖学上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在胸腔和腹腔,负责连接大脑和心脏、肺部、消化系统等内脏器官。
1.迷走神经的定义
迷走神经,又称为第十对颅神经,主要起源于脑干,分为左右两侧,分布在全身各个内脏器官。
它主要负责传递大脑和内脏器官之间的信息,对内脏器官的运动和感觉进行调节。
2.迷走神经的起源与分布
迷走神经起源于脑干,从延髓的下部发出,经过颈部和胸腔,一直延伸到腹腔。
在颈部,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在喉部、甲状腺和颈部肌肉。
在胸部,迷走神经分布在心脏、肺部和食管。
在腹部,迷走神经分布在胃、小肠、大肠和肝脏等器官。
3.迷走神经的主要功能
迷走神经在人体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
首先,它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运
动,如控制心脏的跳动速度、调节肺部的呼吸等。
其次,迷走神经负责传递内脏感觉,如饥饿、饱腹、疼痛等感觉。
此外,迷走神经还与人体其他神经系统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迷走神经与人体其他神经系统的关系
迷走神经与人体其他神经系统,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脏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交感神经主要负责应对应激情况,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主要负责维持身体在平静状态下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减缓、血压降低。
不同活动状态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分析目的研究不同活动状态下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情况。
方法实验选取健康成熟雄性家兔20只,麻醉后给予颈部迷走神经及减压神经的分离。
分剐于家免左前上肢、右前上肢和右后肢置入电极。
记录家鬼不同状态的心率及心电图,并对心电R-R间期作功率谱密度分析。
以单调性电刺激和低频率的波动性电刺激分别刺激减压神经和右侧迷走神经。
静脉注射新福林,及在下丘脑宣旁核周围区微量注射高半脆氨酸,观察家兔TV、ⅥF、LF和LF/HF 的变化情况。
通过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静脉注射新福林后,仅在头一个256个心动周期时间内引起VT、LF、HF、LF/HF比值和VLF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射DLH可使VT、VLF、LF和LF/HF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k0.05)。
结论不同活动状态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异性有影响。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紧张性越南,心率变异率越大。
标签: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心率变异性;影响分析必率变异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机体神经调节情况。
当人体发生生理性或病理性变化,引发体内神经调节发生变化时,人体心率变异性就会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被人体感知的,因此通过测量心率变异性发现神经调节情况是重要途径。
研究报道,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均对心率有调控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家兔迷走神经以及交感神经的不同刺激,从而研究不同活动状态下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情况。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对象实验选取健康成熟雄性家兔20只,体重分布于2.0-2.8kg,均有本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所有家兔年龄无明显差异。
1.2实验器材动物手术台,动物手术器械,台灯,碘伏,无菌纱布,注射器,生理盐水,乙醚,利多卡因,皮下电极链接装置,80486型计算机1.3试验步骤使家兔吸入高浓度乙醚。
麻醉后,将家兔固定在动物手术台上,局部利多卡因麻醉,分离颈部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
迷走神经兴奋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迷走神经兴奋是什么原因*二、迷走神经兴奋如何预防*三、迷走神经兴奋如何治疗迷走神经兴奋是什么原因胰岛的神经调节:胰岛受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
刺激迷起神经,可通过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迷走神经还可通过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时,则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2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发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心悸气促,全身颤抖,发怒后,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全身无力,饥饿感,这是胰岛分泌胰岛素过多所致。
各类刺激由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内脏血管突然扩张和心跳加速,进而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甚至短暂昏迷等。
迷走神经性疾病通常是由于闷热引起,当疲劳过度时也会发作。
同时,压力、极度兴奋和焦虑也是昏厥发作的诱因。
该疾病发病迅速,但多数人都能完全治愈。
迷走神经损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跳加速甚至心律不齐,肢体发凉怕冷,发汗障碍等交感神经兴奋,或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等交感神经抑制(即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迷走神经兴奋如何预防宜1、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
2、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
忌1、严格限制单糖类摄取量,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
2、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
3、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白米、甘薯、通心粉和粟米片都应该少吃。
4、戒烟禁酒。
迷走神经兴奋如何治疗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主要见于情绪不稳定的人,中年女性多见。
精神刺激、焦虑、恐惧常诱发。
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原因未明。
一般认为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失平衡,神经体液对胰岛素分泌和(或)糖代谢调节欠稳定,或因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而致胃排空加速及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时,可使餐后血糖升高,从而反应性的引起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出现低血糖症状。
如能除外功能性低血糖,则多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发作较频繁者,可试用小量抗焦虑药如安定、抗胆碱能药物如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
迷走神经对血压下降的原理
迷走神经是一条与控制心脏、血管、消化系统等内脏器官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
它是通过迷走神经核和迷走神经纤维组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在需要时增加或减少心率和控制血管的舒缩。
迷走神经对血压下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率调节: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在心脏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上结合,抑制心脏的传导速度和节律产生系统的活动。
当血压下降时,迷走神经活性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导致心率降低。
2.血管扩张: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使迷走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受体激活,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从而降低血压。
3.抑制交感神经活动: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有着反向调控作用。
当迷走神经活性增加时,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少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收缩和心脏的加速作用,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总之,迷走神经通过调节心率、血管扩张和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等方式,对血压下降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神经调控过程,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体位、情绪、活动等因素。
心脏主要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二者在功能上互相拮抗。
在安静情况下,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都存在低频神经冲动传到心脏,分别称为心迷走紧张和心交感紧张。
全身大多数血管也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在安静状态下,可持续发放低频神经冲动(约低于 10 次 / 秒),此称为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
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加强,血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血管口径变小,血流阻力加大,血流量减少。
当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减弱时,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减低,血管舒张,血管口径变大,血流阻力减少,血流量增多。
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及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的存在,分别可以用切断神经或加用药物等方法加以证实。
如用阿托品和普萘洛尔同时阻断心迷走和心交感神经作用,心率在安静时,由 75 次 / 分増至 100 次 / 分,表明在安静时心迷走紧张占优势。
在情绪激动或运动时,心交感紧张占优势,使心率明显增加。
初生儿心迷走紧张较低,因而心率很快,可达到 130 次 / 分以上,随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
切断兔一侧颈交感神经,则同侧被切断交感神经支配的兔耳血管明显扩张,血流量增加。
因而在临床上用阻断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紧张性的药物,可分别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动过速。
用静脉点滴酚妥拉明,可阻断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治疗高血压。
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缩血管神经平时都有紧张性活动。
其紧张性起源于延髓及其以上脑组织,如果在脊髓和延髓交界处横切断脊髓,交感紧张性活动立即明显降低,动物血压可下降至 5.33 ~ 6.67kPa ( 40 ~ 50mmHg )。
这说明心血管交感紧张的起源不是在脊髓的交感节前神经元,而是在脊髓以上的脑内。
目前,一般认为主要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rVLM )(图 4-13 )。
呼吸活动可改变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
吸气时,心迷走紧张性降低,心交感紧张性加强,呼气时则相反。
这是造成窦性心律不齐的原因之一。
神经调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人体各种生理过程进行调节和协调的过程。
在消化系统中,神经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本文将探讨神经调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和重要性。
一、神经调节对消化器官的运动和分泌的调节1.胃的神经调节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接受和储存食物,以及进行初步的消化。
胃的运动和分泌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
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胃的运动和分泌进行调控。
迷走神经刺激胃的平滑肌收缩,促进食物的混合和胃液的分泌。
交感神经则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使之处于休息状态。
2.小肠的神经调节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其运动和吸收功能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
迷走神经通过刺激小肠的平滑肌,促进肠道运动,推动食物在小肠腔内的移动。
同时,迷走神经还刺激小肠壁上的细胞分泌消化酶和吸收液,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胰腺和肝脏的神经调节胰腺和肝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附属腺体,参与食物消化和物质代谢。
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胰腺和肝脏的分泌进行调控。
迷走神经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增加食物消化的效率。
同时,迷走神经还刺激肝脏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二、神经源性胃溃疡和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调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不仅局限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它还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神经源性胃溃疡是一种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的胃溃疡。
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和睡眠不足等因素,可导致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从而引发神经源性胃溃疡的发生。
神经调节失衡也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比如,交感神经紊乱会增加胃酸分泌,导致酸性胃肠病。
同时,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会使胃肠动力减弱,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三、神经调节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调节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神经调节药物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例如,迷走神经兴奋剂能够促进胃的运动和分泌,改善胃功能紊乱。
心脏的神经调节概念图心脏的神经调节概念图可以被分为下面几个部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神经节、神经传递物质、心率、心肌收缩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与解释每个部分。
1. 心脏:心脏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泵血并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心脏由心肌组织构成,它具有自主收缩和传导电信号的能力。
2.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身体的自主功能,包括心跳、呼吸、血压、消化等。
它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来对心脏进行调节。
3.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也称为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脑干,并穿过颈部和胸部连接到心脏。
它负责调节心脏的心率和减弱心肌的收缩力。
4.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并通过胸段和腰段的神经纤维连接到心脏。
它负责调节心脏的心率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5. 神经节:神经节是神经细胞的集合体,它们位于自主神经系统中,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心脏的神经节中,神经细胞接收来自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心肌。
6. 神经传递物质:神经传递物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在心脏的神经调节中,乙酰胆碱是迷走神经释放的主要神经传递物质,它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的收缩力。
而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释放的主要神经传递物质,它增加心率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7. 心率:心率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它受到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调节。
当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时,会使心率减慢;而当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会使心率加快。
8. 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指心肌收缩的强度。
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减弱心肌的收缩力,而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心脏的神经调节概念图可以用于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如何调节心脏的活动。
迷走神经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的收缩力来降低心脏的活动,从而使心脏在休息和恢复状态下工作。
交感神经通过增加心率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提高心脏的活动,从而使心脏在应激和活动状态下工作。
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神经干中。
这些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在不同的动物中有种间差异。
在胸腔内,心迷走神经纤维和心交感神经一起组成心脏神经丛,并和交感纤维伴行进入心脏,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心迷走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神经元都是胆碱能神经元。
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速及其分支。
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
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也有差别,但不如两侧心交感神经支配的差别显著。
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刺激迷走神经时也能使心室肌收缩减弱,但其效应不如心房肌明显。
我们搜|集整理迷走神经减弱心肌收缩能力的机制是由于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M胆碱能受体后,可使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因此细胞内cAMP浓度降低,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参见本章第二节)。
一般说来,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
但是当两者同时对心脏发生作用时,其总的效应并不等于两者分别作用时发生效应的代数和。
在多数情况下,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比交感神经的作用占有较大的优势。
在动物实验中如同时刺激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常出现心率减慢效应。
其机制比较复杂。
此外,在交感神经末梢上有接头前M型胆碱能受体,在迷走神经末梢上有接头前肾上腺素能受体。
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可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的M型胆碱能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作用于迷走神经末梢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迷走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
这种通过接头前受体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的过程称为递质释放的接头前(或突触前)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