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42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会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采取若干心理干预措施。
方法及结果:通过对临床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基本心理护理及分类心理护理,心理干预有效率96.8%。
体会:对脑卒中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了生存质量。
脑卒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存活者大多数会遗留瘫痪、失语等躯体残疾。
许多存活者还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 如抑郁、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
治疗脑卒中后的精神障碍,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转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采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对2007年7月-2008年6月间本院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其中男 57例 ,女 38例。
年龄 56~84岁,平均 68.4岁。
95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诊断,脑出血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梗死33例。
按照患者心理状态划分为四类:焦虑恐惧型43例(35.3%)、悲观抑郁型23例(24.2%)、孤独依赖型13例(13.7%)、情感失禁型16例(16.8%)。
护理措施: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表现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2 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共计85例,情绪稳定但仍缺乏主动性的有7例,心理仍不稳定的3例。
心理干预有效率96.8%。
3 讨论3.1 基本护理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具有许多共性问题:恢复期漫长、进展缓慢、遗留肢体残疾、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他们往往也有许多共同的心理认识: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给家人增添麻烦、被人轻视。
所以,针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共同心理特点,我们在基本护理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心理感受,加强沟通,给病人心理支持。
脑卒中护理要点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往往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正确和有效的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卒中护理的要点,旨在为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基本护理1. 高危因素评估:对于脑卒中患者,要及时评估其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以降低二次卒中的风险。
2. 神经功能评估: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包括意识、语言、感觉和运动等方面,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并进行康复干预。
3. 导尿和排便:脑卒中患者常常存在排尿困难和便秘的问题,护理人员应定时检查导尿管通畅情况,帮助患者排尿,并积极预防和处理便秘问题。
4. 皮肤护理: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容易出现压疮和湿疹等皮肤问题,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适当进行翻身和按摩。
5.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食欲,合理安排饮食,并确保饮食的营养均衡。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注意防止呛咳和误吸。
二、功能康复护理1. 肌力训练: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肌力下降问题,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力训练,以改善肢体功能。
2. 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运动康复计划,如行走训练、平衡训练等,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3. 感觉训练:对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的感觉障碍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触觉刺激、热疗、冷疗等方法进行感觉训练,以促进感觉恢复和协调性运动。
4. 认知训练:脑卒中患者常常存在认知障碍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和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认知功能。
5. 言语康复: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口腔肌肉锻炼、语言训练等方法,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
三、心理护理1. 患者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常常面临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护理人员应及时倾听患者的困惑和焦虑,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摘要】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供有针对行的帮助,可使患者树立信心。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状态心理护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我科2005年—2009年对16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对168例病人心理分析,其中男性115例,女性53例,年龄33-78岁,脑出血58例,脑梗110例,平均年龄约65岁。
1.2方法1.2.1评定病人情感抑郁焦虑是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均由专职心理技师完成。
1.2.2病人担心预后及经济问题是护士根据病人的表述判断的。
2 结果恐惧,怕病治不好59例;绝望,对疾病治疗没信心,认为自己会成为残疾的人48例;烦躁焦虑,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生活、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等的忧虑,有38例;悲观,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
3 护理对策3.1住院环境的改善首先以调整病房环境做为护理的切入点,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保持病房安静。
其次,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不安的心理压力会明显减轻。
3.2掌握相关知识,及时向病人宣教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我们要掌握脑卒中的知识,并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使病人对我们产生信任感,还要学会临产观察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行为,要对病人进行评估,注意其心理活动,并要随时与相关人员了解病人的有关资料。
3.3关爱及情感支持3.3.1热情我们对病人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面色和蔼,在护理过程中不要有任何的不耐烦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病人感到不孤单,有生活的勇气。
3.2.2鼓舞病人参与学习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教育病人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根据自己的文化素质、体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展开新生活,并为实现这目标而努力。
1304脑卒中病人护理进展覃玉秋广西柳州市柳江人民医院(545100)关键词:脑卒中;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控制血压;并发症护理;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是以起病急,迅速出现局限性和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特征,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当经过急性期有效治疗后,存活者中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而对脑卒中病人的护理显得极其重要。
现将脑卒中病人护理综述如下。
1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
不同的脑卒中病人所表现出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通常脑卒中病人心理状态可分为焦虑型、抑郁型、乐观型和依赖型[1]。
姜艳涛等[2]通过对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针对性的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治疗,做好康复功能锻炼,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质量。
2饮食护理做好老年性脑梗死病人的饮食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便秘十分重要[3]。
营养不良在脑血管病发生之前可能就已存在,尤其是脑出血病人。
低白蛋白血症被认为是脑血管病中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脑血管病中病人营养不良可增加感染率、压疮发生率。
从而认为,蛋白质、热量和营养不良是不良结局的风险之一。
住院时间长短与营养状况有显著性关联。
建议除进行吞咽训练外应对食物结构和种类进行调整,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低糖、低盐、低脂、粗纤维食物,鼓励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
管饲营养的应用对于脑血管病病人在预防肺部感染和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显著,吞咽困难的改善明显。
此外,要素膳还含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3控制血压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良好的血压管理对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积极的影响。
心内科医师普遍主张积极降压,即使在脑卒中急性期,临床上仍有采用硝苯地平舌下含化,予以大幅度降压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点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急性发作。
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对于脑卒中患者,科学、安全、细致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点,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一、脑卒中患者护理的基本原则1.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脑卒中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心率不齐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脑卒中患者需要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护理环境,避免过度刺激和噪音干扰,有助于患者休息和康复。
3. 预防感染: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免疫力较弱,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保持环境清洁。
二、身体护理1. 日常护理:脑卒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帮助其完成日常活动,如洗漱、更衣、如厕等。
注意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湿疹、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 营养支持:脑卒中患者经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导致饮食困难。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提供适宜的饮食,如质地软、易咀嚼和易吞咽的食物。
必要时,可通过饮食辅助器具辅助进食。
3. 定期翻身: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压力性溃疡。
护理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保持皮肤的血液循环,减少压力。
三、运动康复护理1. 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合适的早期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床旁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2. 功能锻炼: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行走、上下楼梯、手指灵活性练习等,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四、心理护理1. 提供情感支持: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消沉、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和情绪,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重拾自信。
2. 康复教育: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脑卒中的健康教育,如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脑卒中的认识。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促进康复。
一、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失语、认知障碍、行为改变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专家和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困扰。
只有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二、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脑卒中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卑、焦虑和抑郁,尤其是在面对生活能力的丧失和家庭的关照时。
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谈,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内心的情绪,倾听他们的苦恼和疑虑。
同时,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三、教育和引导患者家属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要家属的关注和支持。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家属提供详细的疾病知识和护理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病因、症状和康复过程。
在教育的同时,引导家属正确对待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让他们成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坚强后盾。
四、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与心理专家合作,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疏导活动,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康复的效果。
五、关注社交和职业重建脑卒中患者往往因为疾病导致社交和职业能力的丧失,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
护理人员应当重视患者的社交和职业重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促进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社交活动和志愿者工作,让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中,重新建立自信和自尊。
六、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护理人员和心理专家应当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心理状态。
一、前言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笔记总结了我对脑卒中护理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1)血压监测: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2)意识障碍观察: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如有昏迷患者,及时告知医生。
(3)气道护理:对于痰液较多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 生活护理(1)体位:患者应保持平卧位,头部抬高15-20度,以利于脑部血液回流。
(2)饮食:给予患者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3. 皮肤护理(1)褥疮预防: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受压,预防褥疮发生。
(2)皮肤清洁:勤换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 康复护理(1)肢体功能位:保持患肢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与畸形。
(2)康复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5. 心理护理(1)关心患者: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2)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三、护理体会1. 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3. 注重患者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
4.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5. 与康复师密切配合,共同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总之,脑卒中护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延续性护理在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心理状况中的应用效果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患者在脑卒中后往往需要长期的护理和康复,而延续性护理则成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就延续性护理在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心理状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延续性护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长期和持续的护理和管理。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延续性护理不仅包括对身体状况的监测和康复训练,还包括心理护理和情感支持。
通过持续的护理和关怀,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
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身体功能锻炼。
延续性护理通过对患者康复训练的持续监测和指导,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并提高身体功能的恢复速度。
延续性护理还可以对患者的饮食、卫生、药物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
脑卒中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问题。
延续性护理中的心理护理和情感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和康复训练中的困难,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延续性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康复习惯。
通过对患者饮食、运动、药物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可以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延续性护理还可以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他们的照料能力,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
延续性护理在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心理状况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效果。
通过持续的护理和关怀,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心理负担,为他们的康复之路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延续性护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持续的护理和支持。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技巧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专业的心理护理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技巧,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对于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脑卒中本身对大脑功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所导致。
同时,患者可能还面临家庭、社会角色改变和经济负担等压力。
我们需要通过专业的护理手段,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与脑卒中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
由于脑卒中后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患者可能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感受。
同时,通过尊重患者的意愿、给予鼓励和认可,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
三、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是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提升其自主性和控制感,有助于改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应当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合理安排康复活动,并在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认可,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四、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心理的抵抗力。
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心理咨询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提供个人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以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扰和疑虑。
五、鼓励社会支持和参与脑卒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康复过程和生活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参与是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