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深加工发展模式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钢铁行业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钢铁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资源约束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必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钢材的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
钢铁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二、优化产品结构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因此,优化产品结构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要提高高端钢材的生产比例。
加大对高强度汽车板、高性能电工钢、高档不锈钢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满足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同时,加强对特种钢材的研发和生产,如耐蚀钢、耐磨钢、高温合金等,拓展钢铁产品的应用领域。
另一方面,要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例如,为建筑行业提供具有防火、抗震、耐腐蚀等特殊性能的钢材,为机械制造行业提供高精度、高强度的零部件用钢。
三、推进绿色发展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推进绿色发展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加强节能减排。
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实现达标排放甚至超低排放。
我国钢材深加工产业拓展的战略审视来源:曹清;徐汝青文章发表时间:2009-01-06钢材深加工作为钢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钢铁业自身的发展。
在我国钢铁产量突破4亿吨大关、从最大钢材进口国迅速转变为最大出口国的今天,深加工业务作为其服务用户、调整结构、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空间的重要突破口,已逐渐被众多钢铁企业所认同,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
但整体上看,深加工业务的拓展并不顺利,形成气候的少之又少,尤其是一些延伸至下游最终用户的产业型深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甚至成为问题业务和不良资产。
本文试从战略层面,以产业型深加工为重点,系统审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动因,进而探讨钢铁企业拓展深加工的方向及模式。
一、钢材深加工发展现状的总体审视钢材深加工是相对于钢铁产品而言的动态概念,以产业链的延伸深度,可依次划分为材料型、营销型和产业型三种类型(见下表)。
鉴于我国经济所处的特有历史阶段,以及钢铁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不同类别的深加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及特点。
钢材深加工分类及范围——————————————————————————————————————类别特征范围——————————————————————————————————————材料型仍属于原材料性质冷轧板带、型、棒仍适于规模化经营涂、镀、焊等深加工——————————————————————————————————————营销型差异化、专业化增值服务剪、切、印、拼焊加工服务最终用户物流配送——————————————————————————————————————产业型最终产品钢结构(高层建筑、装配住宅、立体车库)独立产业金属包装(捆、罐)与钢铁业互动发展紧固件/家具五金产业链创新与控制各类轴件、部件——————————————————————————————————————1、材料型深加工已成钢铁企业的“竞争重心”材料型深加工是最具传统意义的深加工,一般包括钢材热轧后的传统冷加工,尤其是涂、镀、焊接等随市场需求及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相对新兴业务。
2023年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是指一个企业或机构,专门从事钢材的加工和配送工作。
它是钢材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其发展状况对于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的市场分析现状进行分析。
1. 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钢材是建筑、机械制造、汽车等众多行业的基础材料,其市场需求量巨大。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工程项目的兴建和产能的扩大,钢材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自2009年至今的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销售额从1322.95亿元增长到4208.9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74%。
2. 市场竞争格局和主要企业: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因素包括价格、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和售后服务。
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加工配送中心,这些企业大多依托于钢材大型钢铁企业而成立,其中包括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的加工配送中心,它们凭借着较强的资金实力、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
3. 市场动态和影响因素: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企业开始采用互联网技术和物流管理系统,提高了配送能力和效率,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新变化。
4. 市场发展趋势和前景: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钢材需求的增加,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环保压力增大等。
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来提高市场地位。
总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钢材需求增长的支持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保压力的增大,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
浅析钢材深加工姓名:*****学号:*****系别:*****班级:*****指导老师:*****浅析钢材深加工摘要:目前虽然大多数钢材产品供过于求,但许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尚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量,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对钢材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刚才的深加工。
本文着重介绍了钢材深加工的现状、钢材深加工的产品的分类、企业发展钢材深加工的型式。
从而对分析了钢材的深加工发展的趋势关键词:钢材深加工产品现状发展趋势1.什么是钢材深加工钢材深加工是指通过进一步的加工改制、理化处理等手段改变钢材产品原有的断面形状、表面状态、尺寸精度或理化特性的过程2.钢材深加工的现状目前虽然大多数钢材产品供过于求,但许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尚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量,如: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回火轮胎钢丝、高应力耐疲劳高级轿车用悬挂弹簧钢丝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对钢材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部分钢材产品已基本实现了在线深加工,但大多数产品还需离线处理,因而造成能耗、物耗、工耗等的浪费,也增加了用户的负担。
压缩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向下游的延伸是今后技术发展的必然。
钢铁企业要与科研机构合作,注意跟踪国内外钢材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对钢材生产技术如何向深加工产品延伸进行技术攻关。
3.发展钢材深加工的原因过去,钢铁工业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及产品供不应求的影响,许多用户不能直接使用的钢产品,需经中间厂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使用。
而在中间厂加工中,常由于对钢材产品处理不到位,造成使用中的浪费。
随着钢铁企业的科技进步,以及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缩短,过去许多需要离线加工处理的钢材,正逐步实现在线加工处理(钢轨、钢筋的在线余热处理,钢板的在线涂镀等)。
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钢材产品的深加工比例也将越来越高。
通过发展钢材深加工,可使产品得到延伸,与直接用户接触更紧密,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大型钢铁企业在钢材产品的深加工中,为用户考虑得极为细致,并实行配套销售服务,给用户带来很大便利。
2022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2022年已悄无声息的接近尾声,2022年正朝我们走来。
对于整个钢铁行业来说,又是困难的一年,钢价持续大幅下跌,面对寒冷的钢铁行业,我们将何去何从?2022年中国钢铁行业进展趋势分析内容如下。
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煎熬阶段,唯恐比较长期,或将连续到“十三五”。
2022年已悄无声息的接近尾声,2022年正朝我们走来。
对于整个钢铁行业来说,又是困难的一年,钢价持续大幅下跌,Myspic 普钢肯定价格从年初3022.9元/吨下跌至2035.83元/吨,跌幅为32.65%,矿价同样以较大的跌幅向下俯冲,进口矿价格从年初71.25美元/干吨跌至44美元/干吨,跌幅为38.25%。
伴随着钢价的持续下行,钢厂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尤其是内陆钢厂,亏损面积不断增大。
依据中钢协统计的62家钢铁生产企业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份整体亏损115.58亿元,月环比增亏24.89亿元;其中钢材业务亏损114.45亿元,月环比减亏36.47亿;1-10月整体累计亏损351.07亿元,同比由盈利147.75亿元转为亏损;其中钢材业务累计亏损461.28亿元,同比由盈利25.58亿元转为亏损。
面对寒冷的钢铁行业,我们将何去何从?是转型升级?还是连续煎熬?笔者将结合目前国内实际状况,总结如下箴言。
1、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不断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
《冶金工业“十五”规划》要求,2022年钢铁行业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
实际上,中国钢铁产业2022和2022年前10位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总量分别为36.23%和35.66%,产业集中度明显较低。
而日本产业集中度高达75%以上,欧盟为72%以上,美国为61%。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钢铁产量达到8.2亿吨,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尽管我国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却没有规模和技术等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大企业,这与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有很大关系。
MARKETINGRESEARCH摘要:钢铁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钢铁业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材料对外依存度高、行业集中度低等顽疾,为了实现钢铁业的良好发展,有必要在产能、产品结构、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做出调整。
关键词:钢铁行业;发展对策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向上可以延伸至铁矿石、焦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向下可以延伸至房地产、汽车、船舶、家电、机械、铁路等行业。
钢铁工业发展好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我国钢铁业发展现状自1996年钢产量超过1亿吨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地位,钢铁产量更是节节攀升。
至2011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分别为62969万吨、68327万吨和88131万吨,2012年上半年铁、钢、材产量分别33403万吨、35720万吨和46744万吨,全年粗钢产量将达7亿吨以上,仍呈小幅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钢材价格剧烈波动,下行趋势明显。
CSPI 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2008年6月的最高峰161.47点跌至2009年4月的95.56点,之后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但CSPI 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始终低于2008年平均水平。
尤其是2011年8月以来CSPI 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135.23点直线下滑,跌至2012年9月仅为99.25点,整体下行趋势明显。
伴随着钢材价格下跌,我国钢铁行业陷入利润低谷。
2009~2011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利润率由2008年的7%左右跌到3%左右,其中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利润率更是只有2.42%,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7%,钢铁行业利润率远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利润率。
二、我国钢铁业存在的问题1.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根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2011年年末我国粗钢产能达到8.5亿吨左右,而当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仅为6.5亿吨左右,产能已严重过剩。
浅谈钢铁行业的发展提纲:1、钢铁行业的现状2、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3、对策与建议4、钢铁产业发展的展望5、与实际相结合唐山钢铁企业今后的发展6、结合唐山钢铁行业的实际确定小贷公司目标市场7、产品、价格、渠道、促销8、对小微钢企贷款存在的风险9、对借款人的审核一、钢铁行业的现状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家电等行业。
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钢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也暴露出中国钢铁产能存在着严重的阶段性过剩,产能的结构不合理是时下对钢铁业产能及其结构的主流判断。
钢铁业的产能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经济界关注的重点。
从2009年开始,政府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力度逐渐加大,从《钢铁行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到《紧急通报》《准入条件》再到2010年出台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从环保、企业产量规模、高炉规模等不同方面对钢铁产量增长进行限制,政策出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二、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1、基础资源储备不足。
国家对地质勘探支持力度的弱化,特别是对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力度和深度尤为欠缺。
资源储备不足,造成了一边是钢铁行业迅速发展,一边是铁矿石资源出现严重稀缺。
我国不得不进口上亿吨铁石和铁精粉,而这些资源仅由几个估计巨头所控制。
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丧失了定价权。
2、产业集中度低,工业布局不合理。
行业不规范,受市场需求驱动,地方中小钢铁企业受利益驱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产能扩张无度。
与大企业争原料,抢市场,拼价格。
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恶性竞争。
资源利用不当,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进而使成本增长。
3、产品结构差,以附加值产品为主。
从进口数据上来看我国进口的分项数据来看,在镀层板进口中80.2%是镀锌板,而镀锌板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和建筑等行业的高端钢材产品。
2023年金属深加工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金属深加工行业分析报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金属深加工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截至2022年底,中国金属深加工业总产值已超过5万亿元,而且未来几年中,市场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本文将对2023年中国金属深加工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2023年中国金属深加工行业现状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金属深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5万亿元。
特别是在汽车、航空航天、建筑、机械等领域,市场需求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市场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金属深加工行业需要高精度加工和高质量的产品,因此,技术水平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金属深加工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数控机床、激光切割等先进加工技术,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提升了生产效率。
3.竞争加剧当前,金属深加工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众多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采用降价策略,不断压低产品价格,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二、2023年中国金属深加工行业发展趋势1.产品和技术水平将持续提高金属深加工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未来几年中,行业将持续推出高技术、高品质的产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数控技术、激光切割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2.智能制造将逐渐普及智能制造是金属深加工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在机器、材料和数据等方面使用智能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快产业升级。
在未来,企业将逐渐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向智能生产模式。
3.绿色制造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金属深加工行业也不例外。
未来,行业将加快推广环保、节能的绿色制造技术,控制环境排放,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结论总体来说,2023年中国金属深加工行业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技术水平将持续提高,竞争将更加激烈。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摘要:一、引言1.中国钢铁行业的地位2.发展现状的重要性二、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概况1.产量及市场份额2.行业规模及增长速度3.国内外市场需求三、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环保政策压力2.产能过剩问题3.国际贸易摩擦四、行业转型升级措施1.技术创新与应用2.产业结构调整3.绿色发展模式五、未来发展前景及趋势1.政策支持力度2.新兴市场机遇3.行业竞争力提升六、结论1.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性2.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钢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探讨面临的挑战及转型升级措施,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概况1.产量及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钢铁产量达到10.65亿吨,约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50%。
这标志着我国钢铁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行业规模及增长速度在我国,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规模逐年扩大,增长速度较快。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领域需求的拉动下,钢铁行业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3.国内外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钢铁需求持续增长。
此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加大对高端钢铁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逐步提升国内钢铁产品的市场份额。
在国际市场,我国钢铁产品出口规模逐年扩大,贸易伙伴遍布全球。
三、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环保政策压力为应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钢铁行业的环保监管力度。
钢铁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改造以满足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对企业成本和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压力。
2.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
在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空间压缩。
中国钢铁企业深加工发展模式分析
频道:钢铁发布时间:2008-01-25
钢材深加工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是钢铁产品的纵向延伸业务,具有产品增值及战略协同的双重功能。
目前,随着钢铁产业的成熟,竞争环境的变化,产业分工的调整,世界钢铁企业日益重视钢材深加工业务的拓展。
但由于钢铁企业面临的不同环境及不同战略的追求,加之钢材深加工本身涵盖领域广、层次多,技术、质量及用户类别差异大,导致钢铁企业的深加工业务在生成方式、发展程度上各有不同,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宝钢作为以钢铁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较早地涉足了深加工,并在反复探索中初步形成了梯级定位、内外结合、聚焦发展、协同管理的战略经营模式。
一、钢材深加工与钢铁的关系演变
钢铁企业为什么要发展深加工,其根本动因是什么?抛开企业的差别性,其根本原因是产业分工关系的演变。
直观地看,钢材深加工是钢铁业的纵向延伸业务,一般处于钢铁行业与下游汽车、家电、机械设备、建筑行业等的中间地带,既可以看作钢铁的延伸工序,也可以看作下游行业的上游工序。
传统上,由于钢铁业本身的大规模生产性质以及市场的旺盛需求,钢铁业很少涉足深加工,而多是由独立的中小企业以及下游主体行业发展。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供需及其竞争环境的变化,产业分工格局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钢铁行业从整体上看,已经并正在从致力于规模扩张转向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质量及服务的完善;从关注钢铁产品本身的成本、质量竞争力转向整体供应链竞争力。
另一方面,下游行业也从自身核心竞争力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设计以及信息化、电子化等高附加值等领域,而将相对成熟的机械加工业务部分剥离。
这种产业分工的调整造成一些诸如涂镀、制管、彩印、剪切配送、标准件出现规模化及专业化趋势。
面对这两方面的变化,为充分发挥其在钢铁材料性能及加工成形方面的核心能力,提高供应链竞争力,钢铁业已经自觉由单纯的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成为整合深加工业务的主体之一。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参与了下游深加工的整合,只不过其方式与途径不同罢了。
所以,钢铁业发展深加工,是顺应钢铁与钢材深加工的关系演变,积极调整产业分工格局的合理选择,是利用并进一步巩固、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强化供应链的必要环节,具有内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深加工产业性质及介入目的分析
尽管钢铁企业涉足深加工具有整体上的必要性,但很显然,规模经济特征明显的钢铁业在实践中并没有涉足深加工的所有业务。
其根本原因首先来自于钢材深加工本身的产业性
质。
作为一般加工业,深加工具有产业层面上的过渡性及功能层面上的双重性。
正是这种内在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钢铁企业介入深加工业务的目的和深度。
1.产业性质
过渡性:钢材深加工一般处于钢铁行业与下游汽车、家电、机械设备、建筑行业等的中间地带,既可以看作钢铁的延伸工序,也可以看作下游行业的上游工序,从而具有过渡产业的性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非成熟市场环境下更是如此。
从市场博弈上看,这种过渡性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依附性。
所以,钢铁业涉足深加工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发展独立的多元产业,而是供应链的优化与整合。
甚至可以说,深加工是钢铁企业在与下游企业渠道博弈中形成的。
同时,深加工的过渡性也必然导致大多数深加工业务属于分散性业务,不具备规模经济性,不适合钢铁企业经营。
双重性:钢铁业涉足深加工,不仅理论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交易费用,更加重要的是使深加工成为钢铁业的分销环节、技术试验厂以及新市场拓展基地。
所以,深加工不仅具有一般产业的资本增值价值,而且具有与钢铁业互动发展的战略协同价值,从而使其产业功能具有双重性,钢铁企业发展深加工,应兼顾其双重性。
2.战略目的
增加附加值:通过深加工实现产品增值,从而提高产品盈利能力,是发展深加工的最基本目的。
只是这种附加值并不必然体现在深加工环节,而是或隐或显地体现在整个供应链上。
理论上看,纵向产业链的利润总额是由各产业环节共同创造的,利润的分配形式(平均分配或向某个产业积聚)随市场供需形势以及产业竞争生态的改变而改变,“此消彼长”。
近几年钢铁产业链利润向上游的积聚就是利润转移的明证。
所以,附加值应理解为产业链整体价值的附加。
优化供应链:深加工作为分销增值手段,能有效满足下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弥补钢铁产品大规模生产的不足。
可通过合理的布局,降低综合物流成本,部分突破与客户及竞争对手博弈中的不利局面,从而平抑产业链利润转移波动,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使自身产业链的盈利能力最大化。
发展新市场:深加工作为钢铁的基本市场,其本身就有市场发现的功能。
钢铁业以自身材料性能及加工成形的核心能力,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用途、拓展新领域,从而提高钢铁产品竞争力。
创新高技术:钢铁与钢材深加工的互动,更有利于发现并完善高新技术,包括材料研发技术及产品应用技术。
三、深加工产业分类模式及其特点
由于深加工范围庞杂,不同类型的深加工对钢铁企业的意义也必然不同。
我们从钢铁业供应链角度依次将钢铁深加工分为三类:材料型深加工、营销型深加工、产业型深加工。
1.材料型深加工
材料型深加工一般是指以提高性能、增加功能、方便用户为目的的在线加工业务,是钢铁产品的自然延伸。
因其仍具有原材料性质,适合大规模生产,一般纳入钢铁生产平台。
如涂镀、焊管、线材制品等,是推动技术升级,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基础手段。
2.营销型深加工
营销型深加工首先是指服务最终用户、控制分销渠道的中间品加工业务,属于服务营销型深加工;其次是指配合宝钢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与促销而介入的产成品加工业务,属于技术营销型深加工。
如剪切加工配送(包括激光拼焊)、减振板等市场示范类产品等,是针对竞争对手的营销增值手段,且不与战略用户产生竞争。
3.产业型深加工
产业型深加工是指以发展产业为目的的最终产品的深加工业务。
如金属包装(二片罐、捆带)、钢结构。
与钢铁业在市场、技术上的互动最为深入,对宝钢整体提升技术创新,控制并创造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由于产业型深加工拥有自身的核心价值链,且多与钢铁业的最终用户产生直接竞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型深加工对钢铁企业都存在同样的必要性。
四、钢铁企业发展深加工的模式分析
从深加工在钢铁企业中的地位看,介入钢材深加工业最深的是蒂森-克虏伯,其汽车
零部件及电梯超过了钢铁销售额,并成为相对独立发展的产业。
而其他钢铁的深加工业比较而言,其份额大多不超过企业总体收入的30%,是以协同发展的产业。
从层次深度上看,大部分钢铁行业着重发展的深加工属于第一、第二层次,即材料型深加工及营销型深加工。
产业型深加工参股较多。
从生成方式上看,大多是从自身的钢铁产品出发,有选择地多方式地介入。
其中,国际钢铁企业参股多,控股少,属于外生模式,而国内钢铁企业则多采取自建、控股方式,多属于内生模式。
例如新日铁只在建筑钢结构领域产业化发展,拥有工程事业部专门从事钢结构的设计和总包工程,而在其他领域多采取参股方式,如参股30%大和制罐(年产100亿只)。
阿塞乐在印铁、制罐领域拥有控股公司,而同时参股35%意大利cln集团(剪切配送、钢制车轮制造、冲压组装)及西班牙的gsetamp集团(冲压)。
国内钢铁企业主要介入领域包括剪切配送(宝钢、鞍钢、武钢)、钢结构及相关制品(宝钢、马钢、武钢、莱钢、首钢、鞍钢、包钢)、金属包装(宝钢)、紧固件(邢钢)。
由此可以看出,除蒂森这一特例外,国内及国外的最大区别是生成模式上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下游行业的成熟程度决定的。
发达国家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集中度高,容易实施并购或参股、联盟。
而我国产业尤其是加工产业的散(规模小、数量多)、乱(价格战)、差(高端技术上不去,低端成本下不来)现象,制约了我们进入该产业的方式和策略,即很难寻找有价值且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购并或参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