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综述

毕业论文-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综述

毕业论文-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综述
毕业论文-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综述

蓝田股份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作者指导教师摘要财务舞弊的不断蔓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运营秩序给国家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案例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舞弊手段、方法与特征提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技巧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目录引

言 ................................................ ................................................... ................ 1 一、蓝田股份案例简

介 ................................................ .................................. 1 一瞿兆玉创造的蓝田“神

话” .............................................. ............................. 1 二蓝田之

谜 ................................................ ................................................... ......... 1 三惨不忍睹的蓝田真面目................................................. .................................... 2 二、从蓝田股份看财务舞

弊 ................................................

.......................... 2 一财务舞弊的特

征 ................................................ (2)

1、地方政府援助舞

弊 ................................................ .. (2)

2、与审计机构等的串通舞

弊 ................................................ ...................................... 3 二财务舞弊的方

法 ................................................ (3)

1、伪造编造原始凭

证 ................................................ .. (3)

2、关联交易舞

弊 ................................................ ................................................... ....... 3 三、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及对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 3 一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 4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治

理 ................................................ ............. 4 1、完善公司的治理机

制 ................................................ .............................................. 4 2、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环

境 ................................................ ...................................... 4 3、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职业道

德 ................................................ ................................... 4 结

论 ................................................ ................................................... ................ 4 致

谢 ................................................ ................................................... ................ 5 参考文

献 ................................................ ................................................... ........ 5 附

录 ................................................

................................................... ................ 6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1 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会计核算中不按国家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记录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账簿记录和报表资料出现虚假它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舞弊是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它像一块毒瘤时刻威胁着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良性发展。同时舞弊也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美国联邦调查局将舞弊列为发展最为迅猛的犯罪行为。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性很大它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虚假的盈利或亏损报告将使国家资产流失使企业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使其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本文的选题是从蓝田神话破灭来研究舞弊发生的动因也就是从有可能参加舞弊的管理者、员工、注册会计师、当地政府以及证监会等的角度来分析。一、蓝田股份案例简介一瞿兆玉创造的蓝田“神话”瞿兆玉1948年生于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1968年入伍曾担任沈阳电信局宣传部长、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1992年开始“下海”打造蓝田1993年开始成功的利用“农户公司”经营方式使得蓝田在三年后就诞生了红极一时的“蓝田模式”一时间曾是大江南北众多乡镇效仿的榜样。1996年6月18日羽翼日渐丰满的蓝田开始进

军资本市场。身披“中国农业产业化大旗”位居“中国农业第一股”头戴“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企业”光环蓝田开始在股市创造“蓝田神话”。1996年上市以后到2001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总额达到54.65亿元实现利税16.72亿元“蓝天系”版图则扩张到全国各地的230家企业资产规模达220亿元。二蓝田之谜从蓝田股份财务报告中看出2000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4亿元但当期的应收账款却只有区区857.2万元而从蓝田股份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报告的全部财务报告研究结果中看出流动资金借款以增加近2亿元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高度依赖已无法掩饰无论按渔业还是按食品、饮料业分析蓝田股份的应收账款回收期明显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水产品收入异常高于渔业同业平均水平而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在两个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2 行业的同企业中都属最低。从财务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组合。疑点还远不止于此蓝田的巨额收入从会计角度无法最终确认蓝田的业绩真假无从辨别。另外蓝田公布的数字显示每亩水塘可以带来3万元的收入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3、4千公斤鱼也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到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是难以想象的。三惨不忍睹的蓝田真面目 19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业绩“变脸”为亏损直接被推到退市边缘2001年前三季度的主营收入从出事前的20亿元一下子跌

落到4千万元。ST生态2001年年报对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调整前是5千5百多万元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而到了2001年则是负的8千多万元。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到了2001年则是负的0.18元。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数据全都由正变负蓝田股份也由一只“绩优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股”。至此蓝田神话完全破灭所谓的生态农业神话不过是蓝田玩弄的数字游戏而已。2002年1月包括瞿兆玉在内的十名高管人员因经济问题被公安部门拘传蓝田造假从传闻变成事实。二、从蓝田股份看财务舞弊一财务舞弊的特征 1、地方政府援助舞弊1993年当瞿兆玉重归故里建设家乡时洪湖政府充当“劝说员”向农民征地1996年蓝田面临上市的关键时期市委领导充当了“上市先锋官”1998年之后蓝田开始盲目投资和恶意贷款政府又充当了包庇者和纵容者。从这一系列的扶持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鼎力相助蓝田的上市和贷款不会如此顺利。当然政府的初衷是好的利用上市公司募

集资金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但是一旦政府过于急功近利就会犯下大错。正是因为当地政府的盲目扶持蓝田造假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3 被查出以后洪湖当地几乎陷入了混乱蓝天的垮台使得全市税收一下子锐减20其中的无形损失难以估算想要再吸引投资则难上加难。 2、与审计机构等的串通舞弊现行的财务舞弊不光是单纯的企业管理层或员工的舞弊而与银行、证券管理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或部门串通舞弊的情况时有发生。蓝田股份就是个典型代表。证监会实际上1999年就查出了蓝田违规造假上市的事实而蓝田股份只是被警告并罚款100万元瞿兆玉也只是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实际上蓝田的造假行为非常恶劣多项违法行为早已经触犯《刑法》构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有关责任人是应该蹲监狱的。如果1999年在监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后就把蓝田案移送检察院司法介入及时有效的话蓝田股份的利润造假行为不会两年后才被曝光。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非常需要的需要有关部门不断的努力完善。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1、伪造编造原始凭证 1999年10月1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已查实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沈阳市土地管理局批复文件和土地证以及沈阳市人民政府地价核准批复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 2、关联交易舞弊 1998年1月9日由瞿兆玉

签字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递交了“企业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主要变更的地方有两处企业法人名称由“中国农业物质供销总公司”变更为“中国蓝田总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张仲铭”变更为“瞿兆玉”。不久中国蓝田问世。从表面上看中国蓝田总公司与蓝田股份只是名字相近有共同的法人而两者期间并没有资金关系和控制关系也就是说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双方的交易中蓝田股份似乎总是在占便宜。蓝田股份上亿元的广告费都是由中国蓝田支付就连蓝田股份因为上市造假的行政罚款也是由中国蓝田垫付的。后经查实蓝田股份是中国蓝田的子公司。对于瞿兆玉来说这两个公司就像他的两个口袋资金移动就像是“左口袋到右口袋”而圈钱是瞿兆玉控制公司的主要目的。三、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及对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 4 一蓝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造假者最终制造的是牢狱之灾蓝田的谎言被彻底戳破。为这些谎言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这里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相关部门的信誉和国人的信心。所以不论是什么企业都要对自身的长远发展有清晰的规划资金都要投放到能带来最大收益的项目上去。作为投资者要注意辨别令人眩目的业绩是否真实可靠要注意对比该企业与所处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不要盲目的投资。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治理 1、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强

化公司管理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遏制财务舞弊的发生。要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就要从源头抓起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抓起。第一、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身份或职能的重叠将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所以应尽量避免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这样的现象发生。第二、限制大股东权益的行使这样既可有效防止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又不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合法权益。第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使其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对公司各部门实行审计监督。2、完善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常常会给舞弊者留下较大的空间因此如何有效的审核上市公司的机制以及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十分必要。特别是要不断完善证券法律法规加大审查力度以及对违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惩罚力度不断净化市场环境这样才能够使普通投资者的信心不断恢复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实现真正的双赢。

3、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因此应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使会计职业健康发展。结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既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也破坏了证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践报告5 券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极大影响了证券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严

重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治理财务舞弊行为势在必行是当前会计界探索和研究的重点问题。致谢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许多可敬的老师、同学、朋友给了我帮助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因为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存在很多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问题被逐一攻破。正是有了老师的帮助我的论文才可以顺利的完成。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您老师参考文献 1 潘清.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发展报告N.经济参考报2010-12-173. 2 李海洪.财务舞弊和审计监管的相关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114. 3 刘桂良叶宝松周兰.舞弊治理: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3:52-56. 4 侯迎新.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及治理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0:64-67. 5 石庆年马云.财务舞弊手段揭秘与防范技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 马贤明郑朝晖.点睛财务舞弊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6. 7汪建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与治理J.商场现代化20085:346-347. 8张新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21:93-94. 9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说与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57:67-69. 10 杨薇姚涛.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的关系——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6-58. 11 袁春生韩洪灵.董事会规模影响财务舞弊的机理及其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殷越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 一、案情回顾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 其一,固定资产造假。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此外,流动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其三,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四,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的账面价值虚增2770万。 2、财务造假,虚增利润 其一,虚增收入。蓝田在其经营期间成功塑造了“金鸭子 “ 野莲汁、野藕汁” 及“无氧鱼 “的神话。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这些造假无疑是漏洞百出,纯属天方夜谈。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在央视的宣传广告费用而发生的巨额支出不见踪迹。现金流量表中,观察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可以看出,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公司于2001年上半年平均支付给每位职工的工资额仅为185元。外界不禁惊叹,一向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公司职工收入竟如此之低,这显然不合逻辑。 3、其他造假事实 其一,蓝田股份隐瞒了其缩减1600万股本的事实,对其并未进行披露。其二,会计资料显示,公司的应收帐款非常之少。报表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4亿元,但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却仅为857万元。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如果一个企业多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进行结算,在应收账款的数额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业务的下降,收入的锐减,而这显然不符合蓝田的情况。其三,公司与关联方的关系较为混乱,与关联方有关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数额巨大。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分公司,蓝田股份对其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形成了占用。其四,企业通过银行大量融资,然而报表显示每年均有大量净现金流入,二者方向背离,与逻辑不符。 二、案例分析--对蓝田审计的失败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被外界披露后,监管部门发现蓝田历年 的会计账目十分混乱,舞弊及重大错报现象严重。沈阳华伦会2013年7月下 总第293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3.7.157 219

蓝田股份资料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案例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一、蓝田年财务分析 (一)静态分析 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流动比率= ———————————-------— = 0.77(流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速动比率= ————————————-------------———— = 0.35 (速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1.3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2.7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

2001年中期 2000年中期 2001年中期/2000年中期 净利润(万元) 16861.20 18616.38 90.60% 每股收益(元) 0.378 0.417 90.70% 净资产收益率(%) 7.661 9.60 79.8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的每股收益(元) 0.416 0.414 100.48% 2001.6.30 2000.12.31 期末/期初 每股净资产(元) 4.934 4.557 108.30% 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8.9%、29.3%、19.8%。2001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61%,资产回报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5.42%),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5.27%)。 (二)动态分析 1.资产结构趋势分析 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会计舞弊案例

: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防范结课论文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摘要:本文以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为研究案例,通过对格林柯尔案例进行介绍,揭示了格林柯尔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格林柯尔财务舞弊会计假账 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 (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 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从并购科龙开始,可能已经有所打算。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 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的股权。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china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20%)的总代价减至3.48亿元人民币。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Accountant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后来突然曝出亏损令国内外舆论哗然,连科龙的大股东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人都被置于难堪的焦点。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科龙危机爆发,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25元掉到了1元多。据有关资料指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5.92亿元的损失。顾雏军本人遭遇四面楚歌,于同年7月底被捕。① ①中华会计网校

财务舞弊案例及启示

财务舞弊案例及其启示 【摘要】财务舞弊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2001年发生的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导致的银广夏神话破灭,将使人们更多的关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这是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建设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的根本所在。因此,“银广夏事件”的典型意义在于人们认识到上市公司种种问题,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关键字】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结构银广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日益猖獗。为遏制这种行为,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建议采取四道防线:高层管理理念、业务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1]。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也较为严重,为此,新的《会计法》特别制定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针对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不论是美国的四道防线还是我国的三位一体,从理论上说还是较完整的,逻辑也比较严谨。但是,在实践中受到诸多的阻力,效果并不理想,财务舞弊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一、我国银广夏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综述 2001年8月,曾一度被捧为中国股市绩优典范的银广夏以其造假事件震惊股市。[1] (一)银广夏公司概况 广夏(银川)磁技术有限公司(即银广夏),创建于1992年。1993年5月进行股份制改组,以原公司及其他8家发起人之净资产与投资折为4400万股发起人股,于1993年12月21日至12月26日发行职工股300万股,社会公众股2700万股。1994年1月28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年6月17日,“银广夏A”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1994年6月17日上市的“银广夏”,开盘价仅1.64元,上市后的5年间,该股一直在低价股的行列中徘徊。直到1999年9月24日,它的股价才上升到9.24元。而“神话”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银广夏”的股价竟上升到37.89元,涨幅高达440%(2000年4月)。2000年4月18日,该股在36元附近以10送10大比例除权,除权后股价跌至18元附近,此后又开始一路填权,“银广夏”又成为填权板块的领头羊。到2001年1月15日,该股以填满权,股价再次高达37.99元。若复一下权,该股的价位已高达76元,累计涨幅高达880%。公司上市6年来,股本从7400万涨至50526万,资产总额从1.97亿元增至24.3亿元。上涨了1200%! 到停盘时,“银广夏”仍站在高价股行列,市场价格为30.79元,流通市值86.21亿元,总市值155.57亿元。其流通市值仅排在深发展(192亿元)、宝钢股份(90.66亿元)之后,名列两市第三。 (二)造假情况的揭露 在中国财经界素有口碑的《财经》杂志2001年第8期推出长篇封面文章《银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基础 对于财务舞弊动因的研究,国外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 E理论(四因素论)和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①]。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善的财务舞弊动因理论,它把财务舞弊的动因分为一般风险因子和个别风险因子。 个别风险因子侧重于个体的因素,在组织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一般风险因子则指组织控制风险因素。当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且对舞弊者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风险因子分析 (一)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2) 内部控制不健全我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其行为多为政府主导,企业都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内化的需要,导致内控措施执行不力,多流于形式。纵观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其内部控制无一例外地失效了。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就为财务舞弊的发生留下的缺口和机会。 3) 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存在 任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面面俱到,它只是对会计实务进行原则性的规范和指导,具体处理还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这样就预留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自然为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 2、被发现的可能 舞弊行为被发现或者暴露的可能性大小会影响财务舞弊行为人是否实施舞弊行为。由于技术和人力方面的制约,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以及应该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财务舞弊行为人就会存在侥幸的心理,企图逃避被发现的可能。 3、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 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惩罚存在处罚不严厉的弊端,证监会往往只是对违规企业和负责人公开谴责或行政处分或罚款,罚款的力度也很小,极少数被追究刑事责任,财务舞弊行为人很少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 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 1 蓝天的绩优神话 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近年来,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下面就选取蓝田股份及东方电子等会计舞弊事件做具体的描述。 一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分析 (一) 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概述 1 蓝田股份简介 蓝田股份股票(600709)1996年发行上市,后改名为生态农业,以销售农副水产品和饮料为主营业务。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劵市场。公司总资产规模五年间增长了近十倍,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始终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也曾以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然而,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管理人员却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 2 蓝田股份优秀业绩引发疑问 (1)应收账款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在其公司2000年及2001年中期的应收账款均不足其上亿元销售的0.5%,这使人怀疑其巨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是其水产品还是饮料的销售都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2)产品毛利率与同行相比高得异常。2001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与同一行业相比毛利率高出很多。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产品市场被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或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优势的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3)融资行为与现金流量表现不符。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增大了对

银行的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符合。 (4)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亿多元,而其中仅有3590万元是通过销售网点销售,而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如此廉价的收入水平,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理的。 (二) 蓝田股份产生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三)蓝田实现会计舞弊的手段 蓝田股份主要是通过会计处理上的一些不合规手法,在收入和成本两方面一增一减,大幅增高利润,特别是通过固定资产来调节利润。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其固定资产是不断增加的,只有详细分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配比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而这不是一般投资者所能做到。蓝田股份1998.1999.2000年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一直很好,其造假手法就是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蓝田股份1998-2000三年间累计经营性现金净流入177734万元,但同期投资性净流出187981万元。蓝田股份虚构收入的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然后通过虚增投资名义将虚增的现金流消化掉,使其账面现金流十分好看。 (四)蓝田股份会计舞弊的后果 由于蓝田股份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该公司董事长等10人被警方拘传。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与启示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与启示 【摘要】本文以万福生科财务舞弊为研究案例,揭示了万福生科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方法。在总结案例带给我们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实施有效治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政策建议 一、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例简介 2012年9月14日,证监会对万福生科农业开发股份公司涉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立案稽查。该案为首例创业板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案件。万福生科发行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及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等三家中介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涉嫌未勤勉尽责,出具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记载,后续分别被立案调查。经调查,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股票和信息披露违法。 1、万福生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的2008年至2010年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经查,万福生科为了达到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根据董事长兼总经理龚永福决策并经财务总监覃学军安排人员执行,万福生科2008年至2010年分别虚增销售收入约12000万元、15000万元、19000万元,虚增营业利润约2851万元、3857万元、4590万元。 2、万福生科2011年年度报告、2012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经查,在上述财务数据中,其披露的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虚增销售收入28000万元和16500万元,虚增营业利润6635万元和3435万元。 3、万福生科未就2012年上半年停产事项履行及时报告、公告义务,也未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予以披露。万福生科的公告显示,其收入前五大客户存在重大变动,存在着虚拟合同以及随意造假的行为。同时,万福生科公告称,募投项目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上半年因技改停产,其中普米生产线于2012年1月12日至6月30日累计停产123天;精米生产线于2012年1月1日至6月30日累计停产81天;淀粉糖生产线于2012年3月17日至5月23日累计停产68天。 二、万福生科财务舞弊的手段简析 1、虚增收入。以2012年半年报为例,该公司在2012年的半年报中公告其营业收入约为2.7亿,而其更正后的实际收入为8231万元,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且其实际亏损为1368万元,与虚报盈利2655万元利润相比虚增了4023万元。 2、虚构客户。万福生科从2008年到2012年上半年在其财务报表中披露的

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2016-11-24审计通 一、财务舞弊与美国上市公司如影随形 作为世界上财务监管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但安然、世通等世纪丑闻发生后,世界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美国的上市公司。事实上,美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上傲手脚并非从安然才开始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舞弊丑闻在华尔街算不上新闻,只是这些舞弊事件在影响上逊于安然、世通等巨无霸公司,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安然事件前,美国投资者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华尔街频频爆出财务舞弊丑闻。以下撷取美国上市公司近10年中的几个典型舞弊案例。 二、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及特征 (一)从存货做文章 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所以存货高估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美国法尔莫公司利用存货舞弊的手法比较典型。法尔莫公司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连锁药店。法尔莫的发展速度远超同行,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尔莫从一家药店发展到全国300余家药店。但这一切辉煌都是建立在通过存货资产造假来制造虚假利润的基础上,法尔莫公司的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了破产。 法尔莫公司的创始人莫纳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把他的小店扩展到全国,他实施的策略是通过提供大比例折扣来销售商品。莫纳斯把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拿来后,用

笔为其加上并不存在的存货和利润,这种夸张的造假让他在一年之内骗得了足够收购8家药店的资金。 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莫纳斯精心设计、如法炮制,制造了至少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法尔莫公司的财务总监对于低于成本出售商品的扩张方式提出质疑,但是莫纳斯坚持认为只要公司发展得足够大就可以掩盖住一切。所以,在多年中,法尔莫公司都保持了两套账簿,一套应付外部审计,一套反映真实情况。 法尔莫公司的财务魔术师们造假手法是:他们先将所有的损失归入一个所谓的“水桶账户”,然后再将该账户的金额通过虚增存货的方式重新分配到公司的数百家成员药店中。他们仿造购货发票、制造增加存货并减少销售成本的虚假记账凭证、确认购货却不同时确认负债、多计或加倍计算存货的数量。 财务部门之所以可以隐瞒存货短缺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只对300家药店中的4家进行了存货监盘,而且他们会提前数月通知法尔莫公司他们将检查哪些药店。管理人员随之将那4家药店堆满实物存货,而把那些虚增的部分分配到其余的296家药店。如果不进行会计造假,法尔莫公司实际早已破产。

公司审计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审计案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一、现金 (一) 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 1.虚假现金陷阱 (1) 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 (2) 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同时资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全然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2.受限现金陷阱 (1)隐瞒定期存单质押事实; (2)隐瞒保证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 (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有用途。 3.现金流水陷阱 (1) 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关心关联方偿还贷款 1) 大股东平常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

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立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如此期末报表不体现大股东占用余额; 2) 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如此期末报表不体现借款余额。 (2) 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 占用资金 1) 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通过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将汇票贴现归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 2) 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分不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 通过制造现金流幸免计提资产减值预备,虚增利润总额 上市公司托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买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归还关联方A。如此上市公司既达到幸免计提资产减值预备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4.募集资金使用陷阱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财务分析,案例:刘姝威--600字粉碎蓝田神话 一个熟悉湖北、了解蓝田股份的人这样感慨:蓝田厉害,惹不起,不能动。可中央财经杂志网站大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也尝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苦果。 2001年11月20日,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亲自来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大叫:“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我们的资金链断了,我们快死了。”瞿兆玉要求刘姝威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 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通知,“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刘是被告。 与此同时,《金融内参》不得不发表声明:刘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在金融界,面对刘的求助,一些与其相交甚笃的朋友变得躲躲闪闪。刘姝威家也开始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直至2002年1月10日,4封匿名恐吓电子邮件的出现,使刘家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巨大势力集团的对立面。我没有选择,只能以死相拼。”刘姝威坚信,自己的推理和结论没错。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刘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从蓝田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全部是公开资料。可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最基础、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骗局,怎么早没人吱声呢,” 刘姝威发现的是: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的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刘说,这对银行给蓝田的20亿元贷款来说,并不是好事。她推理: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蓝田股份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也不能保证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于是,她撰写了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蓝田之谜》 -刘姝威 我运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从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报告的全部财务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根据对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我写了一篇600多字的研究推理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给《金融内参》。 现在,我公开发表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摘要。我将非常感谢大家评论我的研究推理。 -我研究推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依据 在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前和发放贷款后,银行必须分析借款企业的财务报告。如果财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风险度超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可以立即停止向企业发放贷款。 1.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分析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 近些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不断被曝光。这反映出了我国公司制度不完善,中介机构独立性低,政府监管体系不健全。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对投资者、市场配置以及公司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基于万福生科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首先我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与理论知识对财务舞弊的概念、成因以及常用手段做个简单的归纳总结,为案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着通过万福生科公司舞弊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舞弊过程采用手段与成因,特别深入分析该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虚增资产以及隐瞒重要事项手段进行舞弊。最终,针对万福生科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特点,对公司自身、中介机构以及政府层面的治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通过这个案件来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以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第二章财务舞弊概述 (5) 财务舞弊的概念 (5) 财务舞弊的原因 (5) 财务舞弊常见手段 (6) 第三章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件分析 (9) 万福生科公司概况 (9) 万福生科舞弊的财务分析 (9)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采用的手段 (14)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产生的原因 (18) 第四章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治理及启示 (19) 公司自身层面的治理 (19) 中介机构层面的治理 (19) 政府机构层面的治理 (20) 第五章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财务信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因此财务信息的质量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效率。然而各个行业竞争日渐激烈,公司管理日趋复杂,由此带来的财务舞弊行为日益严重,近些年来国内外曝光的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成为广泛误导市场主体的普遍问题。 在国外,财务舞弊行为频繁发生,对世界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安然公司通过虚增利润进行财务舞弊最终致使公司破产,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甚至对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随后,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发生一系列财务舞弊行为。这些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极大的削弱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成立至今仅仅30多年尚未成熟,并且资本市场体制不健全致使我国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也一直相当普遍。先是主板市场上的银广夏,然后是中小板的绿大地和创业板的万福生科等公司。从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中可以看出财务舞弊行为发生在各种行业,其危害性也极大。虽然财务舞弊案件曝光后,各国不断加强打击力度,出台相关措施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但随着当今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财务舞弊的手段也日渐多样化、隐蔽化和复杂化,还有公司内外部复杂的因素致使财务舞弊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有效防止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成为当今市场的题中之义。我国创业板是在2009年登陆证券市场,应该在制度上借鉴已有的经验,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但创业板在财务舞弊方面依然没有减少,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万福生科公司作为我国创业板财务造假第一股,在上市前后均发生了一系列的财务舞弊行为并且财务舞弊涉及的金额、采用手段以及影响范围都比较大,并且涉及到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和会计事务所三大主体。因此通过该案件可以对三大主体提出一定的建议,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再次发生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所以本文选取万福生科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本论文对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防范以及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是根据公司的财务信息作出决策,因此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可以有效地维护两者的利益。其次,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可以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 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

会计信息化舞弊案例

1998年至2002年间,犯罪嫌疑人叶某在担任厦门某厂出纳、会计期间,其单位实行了信息化。叶利用其担任厂成本会计,在电脑自动生成会计记账凭证后,输出打印,此凭证与其附件(原始单据)是对应的,此账应对审计、税务;之后叶采用虚增材料成本或费用篡改电脑上的会计记录,形成新的记账凭证和账簿,而后盗用出纳口令篡改相应的银行记录,使之与其将贪污的款项相对应,输出出纳银行日记账,用预先截留或盗取的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虚增材料成本或费用,这部分修改后的记录是为应对单位财务主管每日对账目平衡的审查。 叶利用职务之便,采取篡改电脑会计账簿,虚增材料成本或费用,盗用出纳口令篡改相应的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的手段,先后数次擅自用预先截留或盗取的 现金支票从银行领取现金,侵吞公款近40万元,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案例分析 叶某的案件绝不是个案,现实中利用会计软件篡改凭证和账簿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件不胜枚举。许多会计从业人员认为用计算机处理的会计数据用磁介质来保存就绝对安全了,这种错误观念来源于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层次性和协调性的不了解。一旦修改了数据,对企业而言很有可能导致权责不分,内控失衡,濒临破产。因此,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行为。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对信息化下账簿机制的控制与管理

是极其重要的。注册会计师们在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之时,要掌握识别舞弊的技术,因为这会对审计结果的对与错带来很大帮助。(一)特点 会计簿记有“记载”和“反映”两项职能,分别由账簿和账户来完成,账户负责“记载”,账簿负责“反映”。传统会计的簿记是被记录在纸介质上的,一经记载其簿记的信息格式和内容都不会再发生变化,若要修改,必然也是有痕迹的。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性不断拓宽和深入,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的承载财务信息的电子信息平台成为了一种必然地趋势。 1.原始数据输入方式多元。传统的会计账簿登账工作繁琐,容易出错,主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凭证,逐笔或汇总记录在会计账簿上。而信息化环境下原始数据的采集与输入形式已经发生了变革,如硬盘、u盘等磁介质导入,远程网络收集与传输等。 2.数据处理方式先进。手工会计核算程序下,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登记采用平行登记,核算过程复杂,容易出错。而在信息化下,由于计算机的智能,会计信息系统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批处理)的方式,即多个业务子系统采集原始凭证信息,记账凭证一次输入或生成,数据的运算与归集高度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时运作。 3.数据存储电子化。传统的会计账簿是以纸张存储方式保留与管理信息。而在计算机方式下,以电磁介质作为会计信息的存贮载体,有需要时可通过打印机输出纸质账簿。但是这种存储介质具有可逆性,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一)最精致的假货 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 (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 (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果真如此的话,各家银行会争先恐后在瞿家湾设立分支机构,绝不会让12.7亿元现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 (2)2000年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仅从固定资产来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都明显偏高,蓝田自上市以来所有的募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唯有端正态度,才能谈得上杜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 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 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格的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

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上市公司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 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犹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另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帮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很多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有不包庇造假者,进而对造假者实施严刑峻法,中国的股市才有希望,才不会彻底沦落为让老百姓痛恨的“圈钱市”。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调研报告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案例: 黄山旅游2005年4月20日发布公告称:2002年,本公司为避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委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银行贷款3,700万元并汇入黄山市万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黄山市远卓投资管理公司账户,由两公司购买本公司拥有的黄山市体育馆及股份大道广告经营权,本公司又将收到的转让款归还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从而构成不当资产交易;2002年本公司投入4,400万元用于证券投资,截至2004年3月全部股票处置后,实际亏损18,522,716.76元。本公司2002年、2003年未如实核算和反映该证券投资及损益情况。 黄山旅游2004年报显示,2002年净利润调整前是5,649万元,调整后是2,793万元;2003年净利润调整前是-6,121万元,调整后是-4,147万元。很明显,该公司2002年有故意隐瞒亏损之嫌,包括故意少计广告权损失3,700万元和少计股票投资损失2,073万元,这个差错

不管是从金额或性质看都是非常严重的 实际上,黄山旅游可能还存在其他资产安全问题。2002年末,该 公司货币资金余额26,135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1,089万元;2003年末货币资金余额18,906万元,其中定期存款2,283万元;200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0,104万元,其中定期存款是13,333万元;2005年半年报期末货币资金余额是32,940万兀,其中定期存款是11,293万元,历年来定期存款都没有作质押之用;而与此同时,2005年半年报 还挂着“其它应付款” 10,673万元,这些欠款多为欠关联方,为何关联方不向黄山旅游索取欠款,还是黄山旅游有意隐瞒利润?黄山旅游为何2002、2003年都多计生活服务费540万元,是不是为了冲抵大股东3,700万元的损失,还是基于其他原因?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 1、道德品质 财务舞弊行为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其背后是深层的道德伦理的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幵始膨胀,财务舞弊行为人在贪婪的驱使下为了自身利益而失去诚信。财务舞弊行为人道德品质的沦丧是财务舞弊发生的助燃器。如2006年在科龙案庭审时顾 雏军鼓吹熊市造假无罪,说什么即便存在虚假出资,这种虚假出资也没有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即便财会报告虚假,但科龙股价在公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只下跌了三天就恢复到了公告前的水平,并没有给股民造成太大损失。科龙股价从2002年起就持续下跌,而同期中国股市也在持续下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