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之头针
- 格式:ppt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40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头皮刺激线的部位和主治.⑴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神志病和鼻病⑵额旁一线: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胸部疾病和鼻病。
⑶额旁二线: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穴向前,经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腹部,眼病。
⑷额旁三线:在额旁二线的外侧,自足阳明胃经头维穴之内侧0.5寸处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萎,早泄、子宫脱垂和眼病。
⑸顶中线:当顶部中点,属督脉,自前顶穴向百会穴沿皮刺1.5寸;主治:腰腿足的偏瘫,麻木和疼痛等病症。
⑹顶颞前斜线:从顶中线的前神聪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胃经、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疾病。
⑺顶颞后斜线: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
⑻顶旁一线:在顶中线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自通天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通天透络却);主治:腰腿的偏瘫,麻木,疼痛等。
⑼顶旁二线:在顶旁一线的外侧,顶中线旁开2.25寸,属足少阳胆经。
自正营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主治:肩、臂、手的偏瘫,麻木,疼痛。
⑽颞前线:颞部鬓角后,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主治:头面颈如瘫痪,麻木痉病,失语,齿病、眼病等。
⑾颞后线: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穴;主治:颈椎病,耳病,眩晕。
(12)枕上正中线: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线的垂直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皮刺1.5寸,达脑户;主治:眼病(13)枕上旁线: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针灸学》教材及头针国家标准中“顶旁1线”和“顶旁2
线”的主治疑析
田开宇
【期刊名称】《医学争鸣》
【年(卷),期】2017(8)1
【摘要】国家标准《头针》(GB/T 21709.2—2008)及第6版以来的《针灸学》统编教材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头针定位,但是其中"顶旁1线"和"顶旁2线"的主治病证均未标注"对侧"。
通过查询考证相关资料,参考焦氏头针定位与主治,笔者认为"顶旁1线"和"顶旁2线"应当分别主治"对侧"腰腿和上肢的瘫痪、麻木、疼痛等病证。
【总页数】4页(P46-48)
【关键词】针灸学;教材;国家标准;头针;主治
【作者】田开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21
【相关文献】
1.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2.顶枕部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J], 王年华;徐立新;贾若飞;阙思
伟;冷海斌;聂猛;梅涛;王俊;钟晨
3.头针顶颞前后线等部位治疗中风100例临床观察 [J], 周建伟
4.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妙手神针大医情怀——访“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原本从事的是神经外科,然而当他领略到中医的神奇魅力,窥探到针刺的玄机后,他深深被吸引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头针”发明人、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焦顺发的事迹。
他研创出的“头针”,以别开生面的理论体系和创新手法,为针灸防病与疗疾打开了又一扇窗户。
同时,为弘扬祖国中医传统精粹,为东方医学扬名异国他乡,他书写了一代名医的赤诚奉献篇章。
飞针闪亮,妙手出击。
或许短短几秒钟,偏瘫病人就能够活动原本僵硬的肢体,坐轮椅的人就能站起身走路。
一种区别于一般针灸术的“头针”针刺术,在病人身上呈现的神奇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称之为“天下第一针”、“神针”、“针王”,其实,焦顺发教授懂得大家惊奇的背后,是传统中医精华的妙用,是真正管好头脑部位这个总枢纽使然。
焦顺发,“头针”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教授。
担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神奇针道研究院院长等职。
一生在医学道路上耕耘与探索,不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事神经外科,为病人操刀开颅手术,还是随后创造出风靡世界的“头针”,他都用成绩见证了作为。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焦顺发,依然精神勃发地奋战在治病救人前沿,他用大医精诚的情怀施惠苍生的理念,诠释着为医者的崇高责任。
究意什么是头针?它遵循了哪些治病原理?它的问世对医学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焦教授是如何运用“头针”给人看病的,大众评价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焦顺发教授。
“扎针的疗效征服了我”说起来故事挺曲折。
焦顺发运用针刺给人治病,缘于那个风云动荡的特殊年代。
1956年,焦顺发考上了县医院医训班,开始了学医之路。
1961年,他被医院派到医学院进修,同那些常规的大学生一样学习、实习,但不同的是,焦顺发要比其他的同学付出多得多,因为要补许多课。
焦氏头针操作方法焦氏头针是一种用于中医针灸治疗的工具,具有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的特点。
使用焦氏头针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方法,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焦氏头针的操作流程。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在进行焦氏头针的操作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器械:- 焦氏头针:焦氏头针是一种独特的针灸针头,其特点是针尖锋利而圆润,刺入皮肤时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 消毒用品:包括医用酒精、医用棉球等;- 静脉注射器:用于取出焦氏头针。
2. 患者准备在操作前,应让患者保持放松,舒适的姿势,可以选择坐或卧。
同时,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出血倾向等疾病情况,并了解患者的病症和病情。
3. 操作过程3.1 消毒:将医用棉球浸湿医用酒精,对要进行针刺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3.2 穴位确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针灸理论,确定要刺激的穴位。
根据穴位的具体位置进行针灸定位;3.3 取针尺:使用酒精消毒后的静脉注射器,按照患者的体质和穴位的深浅,选择适合的针尺,通常用6寸、7寸或8寸,长度一般不超过12寸;3.4 插针:将焦氏头针平行插入皮肤表面,插入深度一般为0.2-0.3寸,可以根据患者的感觉进行微调。
插入针后,轻轻旋转头针,由外向内刺激穴位,此时患者可能会感觉有一种酸麻胀痛感;3.5 固定针头:插入针头后,使用手指轻轻按住针柄,防止针头滑出或移动;3.6 时间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舒适度,决定针灸时间,通常在10-20分钟之间。
4. 结束操作在针灸过程结束后,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面色、体温、血压等。
并注意观察出血情况,确保没有留下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患者有不适感,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
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必须消毒用具,包括焦氏头针、消毒纱布、医用酒精等;- 操作者需要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穿戴干净的手套,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针灸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身体状况,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遵循针灸时的卫生规范,注意操作风险,保护针灸操作的隐私和患者权益。
针灸学:头针、耳针考点巩固1、判断题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应慎用耳穴治疗。
正确答案:对2、名词解释耳穴正确答案:耳穴是指分布鞋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是利用耳郭诊断疾病的观测点及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3、单选与躯体(江南博哥)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耳垂B、耳舟C、耳轮脚周围D、耳甲E、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的上、下脚正确答案:E4、判断题耳穴埋针法主要适用于急生疾病和疼痛性疾病。
正确答案:错5、填空题头针的理论依据用二:一是根据传统的(),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革(),选择相应的头穴线。
正确答案:脏腑经络理论;投影6、问答题简述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与耳的关系。
正确答案:十二经脉中,六阳经直接进入耳中或达到达耳的周围;六阴经通过经别与耳间接相通。
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入耳中。
7、单选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的耳穴是()。
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A8、单选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
A、耳垂B、耳舟C、对耳轮体D、三角窝E、耳甲正确答案:B9、单选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耳垂B、耳舟C、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D、耳甲E、耳轮脚正确答案:A10、填空题“耳脉”一词最早记载于(),首先将耳郭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著作为()。
正确答案:《阴阳十一脉灸经》;《厘正按摩要述》11、单选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称之为()。
A、耳轮尾B、耳轮结节C、耳轮脚D、对耳轮体E、对耳轮上脚正确答案:C12、多选耳穴“心”可用于治疗()。
A、各种心脏病B、无脉症C、神经衰弱D、癔病E、口舌生疮正确答案:A, B, C, D, E13、多选如按相应部位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选取耳穴治疗胃脘痛,则应选()。
A、胃B、脾C、交感D、内分泌E、皮质下正确答案:A, C14、多选属于顶中线的二穴之间的连线为()。
A、百会B、颌厌C、前顶D、后顶E、悬厘正确答案:A, C15、判断题高热、急性炎症、心衰等病症不是头针的主要适应征。
针灸学的分类和技术特点作为中医传统药学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技术,针灸学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
作为一种特殊的疗法,针灸学较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疑难杂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一、针灸学的分类中医学认为,针灸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手段。
针灸学的分类主要有三种:经络穴位针灸、耳针和头皮针。
经络穴位针灸经络穴位针灸是针灸学中最基本的疗法,主要通过穴位刺激等手段改善气血偏颇、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
经络穴位针灸的操作准则是穴位定位准确、刺激力度适当、针插和拔的速度要合理,注重患者的感觉反应。
耳针耳针是针灸学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针头直径非常小,可以在耳朵上随意插入,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某些疾病可以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耳针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包括钉状针、金属针、磁针等。
由于耳朵上穴位分布密集,且与许多重要脏腑及器官有很好的联系,因此应用广泛。
头皮针头皮针是一种非常安全、无创的针灸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头皮针是将针头插入头皮层次中,通过刺激头皮穴位进行治疗。
头皮针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的颅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治疗效果良好。
二、针灸学的技术特点针灸学的技术特点主要集中在针刺、灸法、刺络、按摩等方面。
其中,针刺是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不同针具插入相应穴位,以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三合针法”是针灸学中的经典技法之一,即三根针同时插入穴位进行刺激,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灸法是指将灸条或艾灸贴放置于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熏灼,增强体内的阳气,促进血液循环,实现治疗目的。
刺络则是在针灸学基础上,将针头穿越特定穴位,穿透经脉来达到治疗目的。
按摩则是在特定穴位进行轻柔的按摩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等。
总之,针灸学是一项具有独特优势和特点的治疗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针灸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它的发展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细目一: 头针原则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 14条原则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旳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 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习题】额中线旳定位是, 在头前部A.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B.从上星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C.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D.从神庭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E.从眉冲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对旳答案』C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 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 如瘫痪、麻木、疼痛, 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 中2/5治疗上肢瘫痪, 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左侧中枢性面瘫, 应选择旳头穴线是A.右侧顶颞前斜线下1/5B.右侧顶颞前斜线下2/5C.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D.右侧顶颞后斜线下2/5E.右侧顶颞后斜线中2/5『对旳答案』B7.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预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l寸, 与其平行旳线。
即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 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笔者以及内经难经甲乙经等古籍择其精要,编撰了((古典针诀系列,共分为12个部分)),今晚我们讲授第一部分——头部针诀的解说和具体应用。
囟会玉枕穴,头风立时松。
申脉连金门,神庭有奇功。
痰饮风池刺,无痰合谷容。
丝竹透率谷,头风一针同。
若然灸风池,亦见疗效宏。
悬颅携颔厌,针在偏头中。
头痛难禁时,强间并丰隆。
束骨连天柱,项强及恶风。
温溜和期门,项强伤寒同。
偏正针列却,太渊泻可充。
风伤项急时,风府意浓浓。
承浆头项强,头剧丝竹空。
偏正泻列缺,后溪气息通。
头晕并目眩,风池指下逢。
脑晕兼目赤,攒竹泻之成。
伤寒头痛者,外关显奇能。
头项难回顾,承浆风府声。
疬疮从何治,五里臂臑争。
若是瘿气者,浮白了无痕。
头痛有眩晕,百会且相从。
乳鹅少商血,瘰疬海天朋。
攒竹沿皮刺,可治眉间疼。
若并眼昏疾,不避头维锋。
囟会玉枕穴,头风立时松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百症赋)就病程来说一般比较长,时发时愈,起伏不一的慢性头疼,我们用祛风、清头目的囟会穴)及祛风明目安神的玉枕穴,二者相合以可以祛风活血,制止疼痛。
其中囟会穴是局部经验用穴。
具体应用,大家可以提问。
申脉连金门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标幽赋)头风头痛可刺申脉穴(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是阳侨脉之起点,膀胱经、阳侨脉皆入于脑,膀胱经别又通於心,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申脉穴又有调理心神、安神定志、通窍止痛的功效)和金门穴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郄穴,又是阳维脉交会的第一个穴,因此可以治疗膀胱经及阳维脉的病证。
主治后头痛为主。
神庭有奇功神庭理乎头风。
(玉龙赋)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玉龙歌)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宁神醒脑可取神庭穴沿皮下透刺五分,先补后泻。
(手法没有听清,语速太快,没有听清)痰饮风池刺,无痰合谷容目眩要觅于风池。
(通玄指要赋)偏正头风痛难移,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玉龙赋)风池为治风之要穴,为手足少阳、阳跷、阳维之会穴,少阳为枢,跷主矫健,阳维维系诸阳而主表,肝胆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故风池对内风、外风所引起的头痛疗效不错。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头针》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头针》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小组2019年7月15日录目一、工作简况 (2)二、国家标准制定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2)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3)四、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4)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4)六、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4)七、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4)八、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4)1《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头针》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本课题为应对国际标准而立项,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下达国家标准制制定项目——《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国家标准。
课题起止时间为2017年-2019年。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由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长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负责起草。
(二)主要工作过程课题组自2017年起,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与《标准的编写》规定的标准编制原则和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今头针各流派的文献资料和操作特点,结合现代头针临床的实践特点,从近年来头针应用病种、针灸临床的最新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课题编制标准草案,完成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头针》征求意见稿。
(三)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标准的制定由课题组成员王富春、刘清国、严兴科、李铁、裴景春、高树中、王洪峰、高颖完成。
二、国家标准制定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一)制订原则1. 遵循标准编制的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原则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标准编制遵循“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