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物的光谱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1
遥感概论(A)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遥感2.地物光谱特性曲线3.光谱分辨率4.标准假彩色图象ndsat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是散射与吸收,散射会降低遥感图象的质量。
☐ 2 遥感图象的解译是从遥感图象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目前遥感图象信息提取的方法主要是目视解译,这是信息社会中地学研究和遥感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
☐ 3 随着悬浮泥沙含量的加大,可见光对水体的透射能力减弱,反射能力加强。
☐ 4 植被的光谱曲线最大反射值在绿波段,因此我们观察到的自然界植被为绿色的。
☐ 5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 6 陆地卫星Landsat,1972年发射第一颗,已连续31年为人类提供陆地卫星图象,共发射了7颗,产品有MSS,TM,ETM,属于中高度、长寿命的卫星。
☐7 TM1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能判读出水下地形;☐8 TM123波段分别赋予RGB三个颜色通道合成的彩色图象就是真彩色合成.☐9 陆地卫星成象时的地面采样大小,在图象上就称为象元,是构成图象的最小成象单元。
☐10 TM1、TM2、TM3、TM4、TM5、TM7波段的图象象元大小为20米。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电磁波谱中可见光波长范围是。
2.电磁波谱中近红外波长范围是。
3.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卫星是,他的的分辨率为。
ndsat卫星所携带的传感器对地面的采样大小分别是:MSS4-7为,ETM1-ETM5、ETM7为,ETM6 ,ETM-PAN波段为。
5.数字图象的计算机分类主要有两种,即和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航空象片判读的方法有那些?2.分析彩红外航片上建筑物的信息提取方法?3.植被的光谱特性曲线的特点(可用图示说明)4.传感器的类型有那些?推帚式扫描传感器的成象原理是什么?5.什么是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影响因素有那些?五、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遥感的技术系统2.简述遥感的应用遥感概论(B)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图象判读标志2.遥感数据3.大气窗口4.SPOT5.空间分辨率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电磁波是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是典型的横波。
地物的反射光谱
地物反射光谱是指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反射特性。
地物反射光谱是研究地球表面遥感信息的重要依据,因为不同地物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特征。
地物反射光谱的一般特征如下:
1.波段差异:不同地物在各个波段的反射率存在差异。
例如,植被在绿光波段反射率较高,而建筑物和裸地在绿光波段反射率较低。
2.连续性:地物反射光谱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范围内呈现出连续的变化。
随着波长的增加,地物的反射率通常先升高后降低。
3.光谱曲线形状: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形状各异。
如植被的光谱曲线通常具有明显的峰值,而建筑物和裸地的光谱曲线则相对平缓。
4.受控因素:地物反射光谱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含水量、植被覆盖度等。
名词解释1、GPS:GPS是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多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导航定位的系统,它可以直接测定地球表面人一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2、遥感制图:是指以遥感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现代地图的制图方法,按照地图的规定和用途(用图)需要,来完成遥感信息的制图表示和制作地图的过程。
3、系列制图:指是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取得的遥感资料所编制的不同专业内容的专题图件。
4、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5、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做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
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
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6、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7、遥感信息处理:(再处理)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处理,使遥感资料更适于各个专题的分析应用。
8、监督分类:从分析研究的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地作为样本,建立具有代表性判别函数或判读标志,然后对样区或样本进行分类。
9、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选择取样区和样本,直接依据象元间的相似度大小或仅依靠不同地物的光谱信息和影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归类合并或分析判读的方法。
10、直接判读标志:指目标物体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们包括形状、大小、颜色、阴影、组合图案等。
11、间接判读标志:指地物本身的属性不能在资源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是通过与判别目标有联系的其它相关地物信息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来推断判别目标物体的属性及影像特征。
如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等。
常见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常见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这可有意思啦!你看那绿油油的草地,就像一块大自然的绿色绒毯。
它对太阳光的反射可特别啦!绿光被它反射得那叫一个欢快,就好像草地在向我们展示它的生机勃勃呢!这要是跟镜子比,镜子那是直愣愣地全反射,草地可就聪明多了,它知道该把哪些光留下,哪些光送回去。
再说说那清澈的湖水吧,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似的。
但它的反射光谱特征和镜子可不一样哦!水会吸收一些光,然后又把一部分光温柔地反射出来。
就好像湖水有自己的小脾气和喜好,它会挑选着来反射呢!你想想,要是湖水像镜子一样啥都反射,那我们看到的湖水不就成了一个晃眼的大灯泡啦?还有那黄澄澄的沙漠呀,阳光照上去,那反射出来的光都带着一股热气。
沙漠就像个大大咧咧的家伙,啥光都不挑,来者不拒地反射着。
你说它是不是特别豪爽?那树林呢,就像是一个神秘的绿色城堡。
树叶们把阳光玩得团团转,有的光被吸收了,用来进行光合作用,让树木茁壮成长;有的光则被巧妙地反射出来,让整个树林看起来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就好像树林有一套自己的魔法,能把光变得不一样。
咱平时走在路上,看到的这些地物,可都有着它们独特的反射光谱特征呢!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一样。
你不觉得这很神奇吗?这些地物通过它们的反射光谱特征,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美丽和独特。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不同的反射光谱特征,我们的世界该多单调啊!草地不再是那可爱的绿色,湖水失去了它的灵动,沙漠也没了那股热气腾腾的感觉,树林也不再神秘。
那多无趣呀!所以啊,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些常见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它们可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大功臣呢!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它们,去欣赏它们的独特之处。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个充满奇妙反射光谱特征的美丽世界吧!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吗?。
地物的光谱特性名词解释一、引言地物的光谱特性是遥感技术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遥感图像的解释与分析。
本文旨在阐述与解释地物的光谱特性相关的一些重要名词,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背景。
二、光谱光谱是指将可见光按照波长的长短排列成一列连续的颜色带。
它包含了波长范围从紫外线到红外线的所有可见光线。
而地物的光谱特性指的是地物在不同波段下的反射与吸收特性。
三、反射率反射率是指光线照射到地物上后被地物表面反射回来的光线所占的比例。
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反射率与物体的光谱特性有关。
四、吸收率吸收率是指地物对光线吸收的能力。
不同地物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吸收率。
通过对吸收率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物在不同波段下的吸收特性,进而进行地物分类与识别。
五、透射率透射率是指光线穿过地物并透射到地物下方的能力。
地物的透射率与物体的光谱特性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物内部结构和组成物质的特性。
六、高光谱高光谱是指对地物反射光谱进行连续而详细的测量和获取。
相比于传统的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少数波段的信息,高光谱技术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波段信息,提供更丰富的光谱特性数据。
七、光谱曲线光谱曲线是指表示地物在不同波段下反射率或吸收率的曲线图。
通过光谱曲线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判断地物的特征和成分,实现地物分类和定量分析。
八、光谱特征提取光谱特征提取是指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地物的光谱信息并进行分析。
通过光谱特征提取,可以实现地物的识别、分类和定量分析,为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监测提供支持。
九、光谱库光谱库是指存储各种地物光谱信息的数据库。
它包含了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下的光谱曲线和光谱特征数据。
光谱库可用于地物识别、图像解译和环境监测等应用。
十、遥感图像的光谱解译遥感图像的光谱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光谱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推断地物的类型和特征。
光谱解译是遥感技术中重要的应用之一,有助于了解地物的分布和变化,提供环境管理和资源监测的信息。
十一、结论地物的光谱特性是遥感技术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地物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遥感地学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分析遥感地学分析地物光谱特征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物的光谱信息并进行分析。
光谱是电磁波在不同波长处的分布情况,地物在遥感图像中的光谱特征可以提供关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地物光谱特征分析是遥感地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地物分类、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物光谱特征分析基于遥感图像中的光谱曲线,通过对比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地物类型,并了解地物的空间分布、数量和变化情况。
光谱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光谱曲线的形态分析。
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形态有所不同,通过对光谱曲线的起伏、波峰、波谷等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地物类型。
比如,水体的光谱曲线具有明显的吸收特征,而植被的光谱曲线则显示出明显的吸收波段和反射波段,利用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将水体和植被进行区分。
其次是光谱曲线的能量分析。
地物的光谱曲线能量分布情况与地物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通过分析不同波段上的光谱能量分布情况,可以获得地物的组成信息。
例如,植被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对红辐射吸收较强,因此在红光波段上反射较少的能量。
反之,水体和土地等地物则在红光波段上反射较多的能量。
通过这种能量分布的差异,可以将植被、水体和土地等地物进行区分。
此外,也可以通过计算光谱特征参数来分析地物光谱特征。
常用的光谱特征参数包括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等。
植被指数可以反映植被的绿度和生长状况,常用的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水体指数则用于提取水体的光谱特征,常用的有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水体影像差异指数(MNDWI)。
通过计算这些指数,可以量化地物的光谱特征,进一步分析地物类型和性质。
最后,地物光谱特征分析还可以通过光谱数据库和遥感图像分类技术进行辅助分析。
光谱数据库是一种记录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库,可以通过与遥感图像的光谱曲线进行对比,帮助我们确定地物类型。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通过对图像中的像元进行分类,将不同的光谱特征的像元归类到不同的地物类型中。
地物光谱特征
地物光谱特征是指不同地物(如植被、土壤、水体等)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反射特性。
1. 植被光谱特征:植被在可见光谱区域(400-700nm)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主要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作用。
在红光(约650-700nm)处,植被的反射率较低,而在近红外光(约700-1300nm)处,植被的反射率较高。
这种反射特征可用于估算植被的叶绿素含量和植被覆盖度。
2. 水体光谱特征:水体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呈现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
水体对蓝光(约400-500nm)吸收较高,对绿光(约500-600nm)吸收较低,而对近红外光(约700-800nm)反射率较高。
这种反射特征可用于水质参数(如浊度、叶绿素浓度等)的监测。
3. 土壤光谱特征:土壤的光谱反射特性受土壤类型、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裸露土壤在可见光谱区域呈现较高的反射率,而在近红外光谱区域呈现较低的反射率。
土壤的反射特征可用于土壤类型分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含量估算等。
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地物类型、分布、变化等的监测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