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周晓琳(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南充 637002)摘要:谢灵运自我主观意识十分强烈,性格特征非常鲜明,人格缺陷也很明显,他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和创作心态均体现了这一点。
政治上的挫折感、失意感与主观意识中的优越感、表现欲望构成了谢灵运内心世界的矛盾两极,在苦闷与不平的心态支配下,他在山水诗中竭力张扬自我,追求另一种成功;反复阐发玄佛之理,以消解心中的不平之气。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心理学 ;心态;主观意识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云: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相遇。
通乃朝庭来,穷即江湖去。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指出了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感情基调。
郁 ,指意蕴结在胸而不申,使人感到忧闷压抑,心情不舒畅,这无疑属于心理学上的负性情感体验。
谢灵运由于深感不为世所用,在失意、苦闷心态的支配下走向山林密野,当其登山临水、寻新赏异之际,强烈而持久的抑郁心态导致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审美效果。
本文拟在社会政治学分析的基础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谢灵运的创作心态与创作特色。
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都不会仅仅产生单一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多种情绪激发的产物,但是在他们人生的特定阶段或在创作某一具体的作品时,无疑又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心态。
就谢灵运而言,他在浓厚的游兴驱谴下登山临水,对江南的风光有着独特的赏悟,形诸于诗,愉悦、欣喜、自负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与世不相遇”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多数山水诗是在“郁不用”的心态中完成的。
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页目录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3)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4)三、谢灵运的思想 (9)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0页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赵丽云摘要: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将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寄托在山水中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跟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后来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文化心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山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并在他们的手中继承发展并构筑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
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山水间透露着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这种审美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更多的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着后来的山水文化。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伴随一个朝代的衰落和一个朝代的兴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面貌、政治观念转变,为现代的人们探寻中国山水文化留下有迹可循的一页,而谢灵运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表。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魏晋时期,谢灵运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创了整个诗坛清新明丽的风格,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量发掘自然美的文学家。
我国的山水诗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
南北朝时期,山水自然成为中国文人抒情寄志的载体,山水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伴随着宴游诗、行旅诗的繁荣而勃然兴起。
谢灵运是中国诗坛上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是以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一、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把自然作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和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
我国的山水诗也正是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诗人都执著于自然声色之美的吟咏,共同为我国山水诗的最后产生和成熟铺平了道路。
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山水诗正式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登上历史舞台。
山水诗之所以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并随之产生令人惊叹不已的井喷现象,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决定的。
魏晋时代名教崩毁,伦理失序,中国文化史进入了士人投身自然、游乐山水的山水审美的自觉时代。
二、谢灵运生平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父亲谢瑍是东晋开国时的著名人物、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人马击败苻坚百万之众的谢玄之子。
母亲刘氏,则是王献之的甥女。
强烈的门第观念,出众的文学才华,以及偏激的鲜明个性,再加上无可选择的社会背景,这些都决定了天才诗人谢灵运的人生道路。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谢灵运在中国诗坛上之所以能成为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首先在于他是以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一)重振家风之希冀早年的谢灵运有着强烈的门第优越感,家族辉煌显赫的影相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
身为华贵高门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已经深化为谢灵运思想中重要的`潜在因素,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之中频频表现出来。
与此相联系的是谢灵运对自我独立精神的肯定,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思想性格,使他在入宋以后虽然表面上也曾歌功颂德,与刘宋统治者虚与委蛇。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早在《诗》与《楚辞》的时代,诗歌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是关于山水的句子,而不是完整的山水诗。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则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到了西晋,左思的《招隐诗》等均写到了山水的清音与美貌,这类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谢灵运,南朝刘宋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并在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灵运为什么会大量的创作山水诗?他出身于氏族,才学出众。
他原在政治上及有理想,但无奈于所处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所以南朝刘宋初年采取压制氏族的政策。
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也就自然使他心怀愤恨,所以他离开京城,出任永嘉郡太守。
在这期间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所到之处,辄为诗咏。
一方面以此来对抗当局,发泄不满;一方面他也在山水的清音与美貌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所以他写做了大量的山水诗。
品诗《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本篇写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久病起时登楼所做,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表达了他官场不得志的伤感情绪。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次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优点:“摹象”与“写实”山姿水态在谢诗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的诗“极貌以写物”,“尚巧似”(钟荣《诗品》)。
第37卷第5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V ol137,N o15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September,2005晋宋间山水诗兴起的原因程 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 摘 要:晋宋间山水诗何以勃兴,一个世人忽视而其实却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功利性很强的天师道养生术,以其近乎怪诞的“实践性”,将人们引向了自然山水。
这一宗教信仰在东南滨海区域的流衍,对聚居于三吴腹心会稽郡的门阀士族的生活方式、交游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谢灵运之所以赢得中国山水诗鼻祖的声名,跟他出身于东晋数一数二的豪门谢家、代表着士族文化的精神气质,跟他家族所属的天师道上层教派的信仰、养生享乐的生活方式以及交游过从,跟门阀士族衰落之初的心有不甘的情绪,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天师道;养生术;寻仙访道;名山;会稽;东晋门阀;山水诗;谢灵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5)05-0050-09晋宋间山水诗何以勃兴?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袁行霈、罗宗强先生的。
他们说:“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1](p1104)但对于玄学是怎么结合“名教”与“自然”、又是如何“引导”当时士大夫的追求与趣味,则语焉不详,他们只是说:“真正的玄言家,是很懂得‘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语,见《历代名画记》卷六)之理的。
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
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1](p1104)根据这一推论,玄言诗之发展成为山水诗,乃一必然因果。
浅谈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浅谈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摘要:众所周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谢灵运则是我国山水诗的始祖,二者是我国田园山水诗歌代表性人物,而田园诗和山水诗也往往被后人并称,对此二人创作诗风历程的转变及意义的认识和研究,能够进一步、更为全面的认识到田园诗和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诗歌所作出的贡献。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形成原因后世影响正文快照:一、陶渊明、谢灵运诗风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可以说一位诗人诗风的形成,往往是这位诗人思想感情的长期沉淀或者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化,而一种诗风的形成不单是深层次的艺术思考,还需要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刻的艺术实践。
陶、谢二人在田园山水诗歌上能有如此成就,同样也是源于艺术思考和实践的良好结合。
(一)家庭背景、生长环境不同对他们人格和诗歌创作风格理念产生重要影响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士大夫家庭,虽其曾祖父高任司马,但至于其父陶逸的时候,陶家已然没落,到了陶渊明这一辈更是如此,从陶渊明的诗中不难看出,如在《杂诗十二首之五》中写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充分的体现了在陶渊明儿童时代家中的清贫和拮据,而在“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和“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之十六》)中可以看出诗人喜爱自然单纯的生活不喜欢也不善于人事交际。
如此种种使得他的诗歌语言朴质无华,朴素至极,用一种平和的方式,使诗句通俗晓畅却意味深远。
谢灵运则出生在一个东晋的大族家里,谢家子弟在朝中身居要职,宠命优渥。
在有这样坚实的臂膀的保护下,使得谢灵运获得和拥有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个人素养。
拥有这样一个殷实的家庭条件背景下,即便是被贬出宫以后,他仍可有“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资本,为谢灵运创作山水诗诗歌提供了广泛且宝贵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
(二)归隐方式的选择及人生追求影响了他们的诗风特点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为田园诗和山水诗立派开宗,二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仕途失意,为逃避现实,寄情田园山水,这也为二人在诗歌创作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的异同写作提纲:第一部分:谢灵运山水诗1.简述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2.以《入彭蠡湖口》为例分析其谢灵运写作特点第二部分:谢眺山水诗1.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说明谢眺对山水诗的继承与发展2.永明诗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管的重要时期。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而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一)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
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谢灵运之山水诗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
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所谓山水诗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和审美对象的诗歌。
先秦两汉时期为山水诗的形成提供了滋长的土壤,于魏晋时期形成,唐代山水诗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二、谢灵运山水诗形成的原因1、《诗经》《楚辞》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及所反映出的自然审美意识《诗经》中涉及到许多高山崇丘、山川草木、大川长河、风霜雨露等自然景物,诗人在感悟人生,抒发社会忧思时,常常会选取某种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将自然景物作为抒发情怀的媒介。
例如《周南.桃天》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绚烂的桃花使人想到美丽女子的容颜;“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即用南山的高峻雄伟来比喻显赫的权势。
在楚辞中自然山水景物已逐渐成为诗歌主旨的重要部分,而不仅仅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尽管还没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但具有了审美价值。
屈原将一腔忠心爱国及被放逐的苦闷之情借助自然景物表达的淋漓尽致,大大突破《诗经》中人与自然景物简单对应的格式,同时也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魏晋隐逸之风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魏晋隐逸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学士栖身林泉,寄情山水,在山川草木中寻求心灵的快慰,直接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
汉末儒学衰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遭受摧残和压迫,社会地位不稳,故变得消极失意,清淡避世, 逐渐演变为玄学,在魏晋时期大倡,而山水也作为文人学士谈玄悟道的媒介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部分诗篇为例谢灵运( 385 ~433),谢玄之孙。
因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他本来在政治上怀有很大的抱负,但是因为处在晋宋易代、时局动荡的混乱年代,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郁郁不得志的谢灵运只能寄情于山水,一方面以此来排遣自己的忧愁,另一方面也借此向政府表达自己的不满。
《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本诗写于谢灵运到永嘉出任太守之时,主要抒发的是作者的幽愤之感,即无法在仕途上获得和前辈相平的功绩,却决定三年任期满后归隐山林。
开篇不禁会让人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言及自己的少时的志向便是渴望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而谢灵运则坦言,自己有意于政局,但却因为上位者的打压而回到乡间,诗中不免充斥着一种对于当权者的不满之情。
诗的前半部分都在一种顾影自怜式的孤傲中进行,等到“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后,笔峰一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旷达:看到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与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之后,出现了洁白的云絮拥抱着幽峭山岩,临岸翠绿的细竹在山下清波的映衬下显得妩媚动人,袅娜多姿。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之一,融合了其自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所在,既有喜悦,又有哀情。
作者将山水之景写得如此精妙,其实也隐含着自己的志向,“绿筱”本就是坚贞不屈的象征,结合诗末两句——“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更加显得作者归隐乡野、寄情山水的意志之坚决,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隐士的形象。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导语】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共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第一个成功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
他以大量山水诗改变了东晋玄言诗晦涩艰深、无病呻吟的不良文风,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气息。
一、主观因素(一)个人喜好谢灵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一个主观原因是因为谢灵运对山水风景“素所爱好”,酷爱旅游。
《宋书・本传》记载了他做永嘉太守时寄情山水的情景:“郡有名山水,灵运素以爱好。
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他的《斋中读书》写道:“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这说明灵运过去在京时也一直喜欢游山玩水,未废弃对丘壑的游赏,为了探寻仙美的山水奇景,他甚至不惜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驱使他家中的数百名奴仆和门生“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宋书・谢灵运传》)如人们所熟知喜爱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反映出谢灵运对祖国山水草木的无比热爱。
(二)骄奢任纵的个性思想与深厚的文学修养谢灵运骄奢任纵的个性思想与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成为他山水创作的又一动因。
谢氏家族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其子弟不仅享有士族的'世袭特权,而且有着与生俱来的爵禄。
出身在这样一个功名显赫之家,谢灵运十五岁就因祖父谢玄的功绩袭封康乐公,食邑两千户,根本不会为物质生活发愁。
他凭借“父祖之资,生业甚厚”的经济条件,可以终日“寻山陟岭”“肆意遨游”,甚至“伐山开径”“惊动县邑”,这种骄奢任纵的性格也使他有闲情意志去纵情山水。
再者,谢灵运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天资机敏,加上谢家长辈特别注重对谢灵运在文学上的栽培,写出了“名动京师”“贵贱莫不竞写”的山水诗作。
二、客观生活条件(一)生平经历从客观生活条件上来看,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首先与他的出生经历息息相关。
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谢灵运是我国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高雅秀丽,自然生动,为后世山水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社会发展来考察,山水真正进入文学是在魏晋六朝时期,并在谢灵运的笔下得以成熟。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秀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诗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的政治得失、家学传统、会稽优美的自然风光等无不关系。
本文拟从以下五方面来阐述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政治上的失意谢灵运出生于富贵家族,从小就继承了父祖丰厚的财产,经济条件很好,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刘裕代晋后对高门大族采取了压制政策,只给了他一个世子左卫的闲官,又将他承袭的康乐公降为康乐侯。
而本性桀骜不驯的谢灵运不但不懂得低调处理,反而“构扇异同,非毁时政”,将政治前途倚仗在志大才疏、任性使气的庐陵王刘义真身上。
刘义真倒台后,他也随即被贬到偏僻的永嘉任太守。
宋文帝即位之后,重新起用谢灵运,但这也不过是他为了搜罗一批文人以点缀升平罢了。
宋文帝看中的是谢灵运“诗书独绝”的文学天才,所谓“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也还是继承其父“以文义处之”的原有政策,视谢灵运为文学弄臣,根本无心安排他什么重要职务。
与宋文帝的期望、要求截然相反,谢灵运私下却以为这次可以施展下政治抱负,然而却是又一次的“唯以文义见接,每逢上宴,谈赏而已”。
谢灵运不甘做以词赋为业的御用文人,于是干脆称疾不朝,对政治彻底心灰意冷。
仕途的失意让他苦闷不堪,于是他便寄情于山水。
社会风气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动乱,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倾轧,使维护大一统的士大夫们痛心疾首,渐渐地与大一统政权疏远了。
而作为正统观念的儒学,由于具有排他性和复杂性,其建立的一整套所谓的人伦关系、行为准则、是非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现实生活,于是诸子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老庄哲学和佛教思想对士人的影响巨大。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概述:山水诗,是指一种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的诗歌形式,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也可有其他的内容,但是它所呈现出来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是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关键词:先秦两汉,晋宋时期,谢灵运,审美情趣,玄学思潮正文: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母题,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一、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但那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概括了这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
二、山水诗鼻祖:东晋的谢灵运。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诗的特点: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
鲍照评论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摘要:在客观、冷寂、无声无息、永远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诗人谢灵运已经被定格在了南朝的文坛上,带着他永恒的诗作,任由后人评说。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关键词:山水诗人审美情感艺术心态开山鼻祖许多人在提到“山水诗”这个名词的时候。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淡远、意趣盎然的山水画图,将我们带人到了大自然四时迥异的山水意境之中,并随着诗人笔墨的描摹而获得了相应的审美快感。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首先,一谈起谢灵运的山水诗,总会联想到他的时代背景。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具体环境,也取决于他所生存的文化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温州山水培育了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诗人谢灵运。
诚如丹纳所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谢灵运之所以成为山水诗鼻祖,自有其独特心态及其时代和环境的因索。
谢灵运出身于晋王朝的名门望族。
晋宋之交是中国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频仍的战乱,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以及许多文人的悲剧下场,使得士人优惧交并.沉溺酒杯、祟尚佛老、纵情山水成为当时许多名士逃避和消极反抗现实的常见形式。
这种社会风尚当然感染了谢灵运.。
宋王朝只在外表上敬重他,为的是博得一个礼遇名士的舆论,骨子里并不信任他。
他的“而不绷垢氛”的耿介性情.往往会顶撞执政者与地方官吏,势必招来政敌对他的刁难与构陷。
他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摆脱加在他身上的虚衔。
进既不能,退又受拘,惟有从山水中寻求安慰与解脱.这就是谢灵运赴永嘉上任时的心态。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韵学校:国家开放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5级学号: 1552001257125 学生姓名:刘洪明指导教师:2017年4月15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 (3)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4)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5)四、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6)参考文献: (8)浅析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韵(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2015秋刘洪明学号:1552001257125 )内容摘要: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
谢灵运这位淝水之战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是东晋南北朝最重要的门阀士族谢家的子弟,从小受着特殊的厚待和众人的瞩目。
因为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
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
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谢灵运田园诗诗歌创作情感诗歌意义[Abstract]:Xie Lingyun (385 - 433), native of Chen Jun Yang Xia (now in Henan Tai Hong in the vicinity), traditional homelands Hueiji (now Shaoxing, Zhejiang). Xie Lingyun Xie Xuan, one of the Battle of Fei River Front Command's grandson, is the Eastern Jin Sou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bles Xie children of the powerful family, childhood, and everyone is being affected by the generosity of special attention. Because Hsieh three generations of a single pass, in order to make a smooth Xie Lingyun adults, believe in Taoist family sent him to Qiantang Du Road Museum in foster care division. As a result, Xie Lingyun there will be a "guest children" "A guest" pet name, future generations are also often refer to him as a thank-you. Qiantang dwelling when Atsushi studious, well-read, for his future literar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Xie Lingyun is China's first writing a lot of landscape poems of the poet. Prior to the Xie Lingyun, landscape vegetation has been a kind of poetic embellishment, landscape only as background to appear. Xie Ling-yun began to describe landscapes as the main object, the language of fine nea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to create a real landscape poetry, and has become the originator of landscape poetry.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ms, form Qili, sensual and wonderful, in terms of subject, content, poetic language and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break new ground, opened up a new realm of poetry,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So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r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Key words:Xie Lingyun idyllic poetry poetry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正文:谢灵运一生著作极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集》十九卷”,但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
谢灵运创作山水诗的心境和诗境翻开我国几千年的诗歌史,山水诗不能不被人们瞩目,而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更不能让人遗忘。
他对诗歌的贡献在于"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谢灵运的山水诗流传至今还被人们所推崇和喜爱,是因为他的创作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其魅力不仅体现在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细致的描摹刻画,细腻逼真,而且表现在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心境及诗境。
1时代环境和谢灵运自身性情对山水诗创作心境的影响山水诗的出现是与魏晋以来诗歌中山水意识的增长和动乱的社会环境影响相辅相成的,谢灵运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山之祖,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美的、令人称赞的山水诗,除了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之外,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是创作的主体,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作者的真切感受对创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谢灵运作为创作山水诗的主体,他的内在性格和外在遭遇对其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谢灵运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而东晋是门阀制度最鼎盛的时代,士族大家的子弟本就有种优越感,而谢灵运又是东晋时"百年望族"谢家的世族子弟,并生长于谢氏家族鼎盛之时,高贵的出身,使谢灵运自幼便有一种超越常人的优越感。
这样显赫的身世加上不羁的个性与出众的才华,养成了谢灵运恃才傲物的性格。
但这样的性格在在晋宋易代的社会动乱之际,并不能给谢灵运的仕途带来好运。
他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自以为"宜参权要"(《宋书・谢灵运传》),但"灵运为性偏激,多衍礼度。
""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谢灵运有用事之志,但当他欲一展宏图的时候,晋室极其衰微,随后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自立,采取限制豪门士族利益的政策,谢灵运由"公"降为"侯",尝到失国后的苦痛。
2谢灵运山水诗心境与诗境的完美契合心灵世界可以在各种文体中展示出来,谢灵运选择用诗歌这种体裁。
谢灵运之山水诗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
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所谓山水诗山水诗,是指以自然山水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和审美对象的诗歌。
先秦两汉时期为山水诗的形成提供了滋长的土壤,于魏晋时期形成,唐代山水诗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二、谢灵运山水诗形成的原因1、《诗经》《楚辞》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及所反映出的自然审美意识《诗经》中涉及到许多高山崇丘、山川草木、大川长河、风霜雨露等自然景物,诗人在感悟人生,抒发社会忧思时,常常会选取某种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将自然景物作为抒发情怀的媒介。
例如《周南.桃天》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绚烂的桃花使人想到美丽女子的容颜;“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即用南山的高峻雄伟来比喻显赫的权势。
在楚辞中自然山水景物已逐渐成为诗歌主旨的重要部分,而不仅仅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尽管还没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但具有了审美价值。
屈原将一腔忠心爱国及被放逐的苦闷之情借助自然景物表达的淋漓尽致,大大突破《诗经》中人与自然景物简单对应的格式,同时也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魏晋隐逸之风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魏晋隐逸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学士栖身林泉,寄情山水,在山川草木中寻求心灵的快慰,直接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
汉末儒学衰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遭受摧残和压迫,社会地位不稳,故变得消极失意,清淡避世, 逐渐演变为玄学,在魏晋时期大倡,而山水也作为文人学士谈玄悟道的媒介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作者:郑红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
摘要:谢灵运是我国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高雅秀丽,自然生动,为后世山水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是什么原因促使谢灵运大量的写作山水诗呢?本文拟就从政治上的失意;社会风气的影响;传统家风的影响;满足尊重的需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五方面来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产生原因
作者简介:郑红梅(1986-),女,汉,福建泉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8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唐文学。
从社会发展来考察,山水真正进入文学是在魏晋六朝时期,并在谢灵运的笔下得以成熟。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秀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诗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的政治得失、家学传统、会稽优美的自然风光等无不关系。
本文拟从以下五方面来阐述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失意
谢灵运出生于富贵家族,从小就继承了父祖丰厚的财产,经济条件很好,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刘裕代晋后对高门大族采取了压制政策,只给了他一个世子左卫的闲官,又将他承袭的康乐公降为康乐侯。
而本性桀骜不驯的谢灵运不但不懂得低调处理,反而“构扇异同,非毁时政”,将政治前途倚仗在志大才疏、任性使气的庐陵王刘义真身上。
刘义真倒台后,他也随即被贬到偏僻的永嘉任太守。
宋文帝即位之后,重新起用谢灵运,但这也不过是他为了搜罗一批文人以点缀升平罢了。
宋文帝看中的是谢灵运“诗书独绝”的文学天才,所谓“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也还是继承其父“以文义处之”的原有政策,视谢灵运为文学弄臣,根本无心安排他什么重要职务。
与宋文帝的期望、要求截然相反,谢灵运私下却以为这次可以施展下政治抱负,然而却是又一次的“唯以文义见接,每逢上宴,谈赏而已”。
谢灵运不甘做以词赋为业的御用文人,于是干脆称疾不朝,对政治彻底心灰意冷。
仕途的失意让他苦闷不堪,于是他便寄情于山水。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
魏晋时期,社会政治动乱,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倾轧,使维护大一统的士大夫们痛心疾首,渐渐地与大一统政权疏远了。
而作为正统观念的儒学,由于具有排他性和复杂性,其建立的一整套所谓的人伦关系、行为准则、是非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现实生活,于是诸子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老庄哲学和佛教思想对士人的影响巨大。
老庄那种“清静无为” 匿迹山林的思想和佛教徒“山栖木食”生活所酿成的“集岩水之娱”的意识,刚好抚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对朝政的不满情绪,于是他们纷纷将目光移向山水,归隐山林。
如阮籍“登临山水,终日忘归”;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砚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谢安“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在这种氛围下,士人们在酒醉饭饱之余,发而为诗,自然容易写下相当数量反映山林生活和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
到谢灵运,也是“以文章会友,共为山泽之游”,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作品。
这个时期玄风之盛对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亦有影响。
在魏晋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上,山水和玄理是相通的,郭象就认为“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为了表现玄理,诗人们往往借助山水景物的形象,以求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山水诗成为言玄悟道的工具,孙绰的《三月三日》就是这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的写景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也有不少寄托玄情逸趣的辞句。
三、传统家风的影响
谢氏一门,有纵情山水的传统家风。
他的二世祖谢鲲,就有爱好山水的嗜好,曾有纵意山水丘壑,自信高人一等的说法。
谢安喜好山水:“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谢玄也爱山水,好渔钓,其《与兄书》曰:“居家大都无所为,正以垂纶为事,足以永日。
此固下有鲈鱼,一出钓得四十七枚。
”又云:“昨日疏成后出钓,手所获鱼,以为二坩鲊,今奉送。
”谢灵运在文中也有提及,其《述祖德》一诗序中写到“王父龛定淮南,负荷世业,尊主隆人。
逮贤相徂谢,君子逍遥,拂衣蕃岳,考卜东山”,在诗文里又写到“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遗情舍尘雾,贞观秋壑美”,用浓墨重笔来叙述谢安和谢玄不恋名利而归隐山林的高风亮节。
家风如此,谢灵运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他在祖业基础上营建庄园,别具一格:“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还时常出去猎奇,“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幛千重,莫不备尽”,并且“所至辄为诗咏”。
四、满足尊重的需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对谢灵运来说,在仕途失意受挫后,对尊重的需求更为凸显,尤其是来自于他人的认同。
通过大气势的巡山涉水这一行为,他试图表明自己是上流的名士阶层,以此来获得威望、名誉和赏识。
换言之,他是借用这一行为来获取别人对他高层名士资格的认同,从而弥补他内心不能进入权力中心的遗憾。
此外,他的诗写得很好,“贵贱莫不竞写,宿夕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极大满足了他的自尊感,这也是鼓励他从事旅游进而大量写山水诗的重要动因。
五、丰富的旅游资源
谢灵运的故乡会稽山水秀丽,美不胜收,《世说新语》注引《会稽郡记》说:“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
’”又:“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王子敬见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犹难为怀。
’”谢灵运也明确提到:“会稽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
”试举几例著名的山水风光:
谢灵运的始宁墅,其周边的景色很漂亮,“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他在《过始宁墅》一诗中写到东山一带秀丽的风光:“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山深水曲,云石相倚,水竹相映,好一幅光彩照人的色彩画!
富春江,是永嘉一条著名的河流,它水汹浪涌,崖危岸峭,江中有定山、赤亭等景观:“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
”吴均在《与宋元思书》中对富春江的秀丽同样有出色的描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谢灵运在嵊县石门建有新居一所,其四周景色绝佳,有《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纪其事:“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石门新居高踞山巅,上摩苍天,如卧云中;路险苔滑,只有扶援葛藤之飞茎,才能攀临绝顶。
俯仰上下,只见潭水清澈见底,猿猴跳跃林间;谷深崖倾,只有中午才能见到太阳。
其险、其奇、其幽、其静,可见一斑。
离永嘉八十几里的白岸亭,其周边风光旖旎,流水潺潺,山色青翠透明:“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援萝聆青岸,春心自相属。
”
永嘉城北的绿嶂山也秀色可餐,潭水寒光闪闪,竹木青翠光润,溪流曲曲弯弯,丛深林密,山岩重叠,令人东西难辨:“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北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
永嘉西四十里还有一处著名的风景,那就是石鼓山。
谢灵运在《登上戍石鼓山》一诗中就描写了从石鼓山上纵目四望所看到的风景:左边是一片开阔地带,溪水缓缓流过;右边是一段狭窄地带,山岭逶迤;借着夕阳的余照,涧水波光粼粼,由于白云的衬托,峰峦越发显得重重叠叠;白芷、绿蘋,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绿蘋齐初叶。
”
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给谢灵运带来了大量的素材,引起他的诗兴,是他写作山水诗的又一大原因。
总之,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与以上五大原因不无关系。
他的山水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好好借鉴。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李运富.谢灵运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9
[3]钟忧民.谢灵运论稿[M].济南:齐鲁书社.1985
[4]曾明.古代五大山水诗人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
[5]刘西纯.旅游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