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玩具车的秘密》全文课件1
- 格式:pptx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26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6.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让小灯泡亮起来。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玩具车的秘密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和电路第1课,通过拆卸玩具车,知道玩具车里装有电池、灯泡、电动机、导线和其他用电器,这些都是构成电路必要的元件和材料,是玩具车能行走、发光、发声的重要原因。
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认识电池观察和比较常见的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活动2观察用电器和导线观察、比较电动机和灯泡的连接点,了解它们的连接点有几个。
观察和了解导线的组成。
二、说学情:电的日常应用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
学生对电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电的认识不多。
四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路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知道把用电器接上电源就能工作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玩具车里装有电池、灯泡、电动机、导线等。
初步认识电池;知道电池都有正极和负极,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
认识电动机和灯泡;知道电动机和灯泡是用电器,知道它们的连接点在哪里。
能力培养:通过对电池、电动机、灯泡、导线的观察,训练观察能力。
学会对不同电池进行比较,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学习对电动机和灯泡进行比较,认识它们的连接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池、灯泡的秘密,对观察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用电器(灯泡或电动机)的两个连接点,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教学难点是观察能成功使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归纳共同点。
五、说教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玩具车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 一、设计背景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引导学生探索玩具车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
#### 二、设计目标1. **认识玩具车的结构**:了解玩具车的各个部件及其功能。
2. **探究玩具车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探究玩具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3. **培养实验技能**:学会设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4. **激发科学兴趣**: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三、设计内容##### 1. 理论进修- 介绍玩具车的结构组成及各部件功能。
- 讲解玩具车的运动原理,如力的作用、摩擦力等。
- 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物理观点,如速度、加速度等。
##### 2. 实验探究- **实验一:斜坡实验**- 材料:玩具车、斜坡、尺子、计时器。
- 方法:在斜坡上放置玩具车,通过改变斜坡的角度,观察玩具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滑行的时间和距离。
- 结果分析:分析不同角度下玩具车的滑行速度及加速度变化。
- **实验二:摩擦力实验**- 材料:玩具车、不同材质的地面、力计、尺子。
- 方法:在不同地面上放置玩具车,施加一定的力使其运动,通过力计测量施加的力量,观察玩具车在不同地面上的运动情况。
- 结果分析:比较不同地面对玩具车运动的影响,分析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 3. 数据分析与总结-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归纳玩具车运动的规律和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 引导学生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
#### 四、评判方式- **实验报告**:学生需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材料与方法、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 **实验操作能力**: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情况和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进行评判。
- **实验讨论**:评判学生在实验讨论环节中的发言质量和思维深度。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25、26课《玩具车的秘密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玩具车的秘密让小灯泡亮起来》是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25、26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探究玩具车的秘密,二是学习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教材以玩具车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其内部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环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简单的电路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玩具车内部的奥秘和小灯泡发光的原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玩具车的秘密,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掌握简单的电路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的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玩具车的秘密,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掌握简单的电路原理。
2.难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并掌握电路原理,能够独立完成小灯泡发光的实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玩具车和小灯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第2526课玩具车的秘密让小灯泡亮起来粤教版第25课玩具车的秘密第26课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学目的1、初步看法电池,知道电池都有正极和负极。
2、看法电动机和灯泡,知道电动机和灯泡是用电器,知道它们的衔接点在哪里。
3、知道电池、导线、用电器是构成电路的元件。
4、看法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区分衔接用电器的两个衔接点,就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5、勇于猜想,并仔细尝试去验证想法,提高对电路电路衔接的探求兴味。
重点:看法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区分衔接用电器的两个衔接点,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难点:观察能成功使灯泡发光的衔接方式,归结共同点。
设计:提出效果——观察——探求——剖析——汇报小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进程激趣引入,提出研讨效果1、同窗们我们生活在这个昼夜交替的美妙家园,白昼我们可以纵情的做任何事情,可是到夜晚,当黑夜来暂时又是什么给我们带来黑暗?〔灯〕2、对了,是灯,灯不只可以照明,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的五彩绚丽。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来停止亮灯举动。
〔贴课题〕3、首先我们一同来玩一个闯关小游戏。
〔约请2-3名先生停止游戏〕4、但是我们的游戏规那么是这样的,我们要把小铁环从这边移动到这边来,整个进程中小灯不亮那么表示闯过关成功,小灯泡只需一亮那么算警报闯关失败。
5、同窗们为什么当我们手持小铁环触碰到这铁栏时小灯泡会亮起来了呢?不知道没关系,明天我们就来当回小侦探,侦查一下灯泡变亮的缘由?观察资料,铺垫预备1.引见灯泡:要当好小侦探,我们需求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灯泡〕请同窗们两同桌为一个小组细心观察一下,灯泡的外部结构是怎样的?好,我们一同来看它的剖面图。
〔玻璃泡、灯丝、接触点1、接触点2〕2、好,放好小灯泡,你们再看,这是什么?〔导线〕有哪位同窗起来描画一下导线由哪些局部组成?2、引见导线:导线的外面是一层橡胶,橡胶是绝缘的。
外面包裹着许多粗大的金属丝,这些金属丝能导电。
《玩具车的奥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本作业设计方案适用于初级教育学校三班级自然科学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探究玩具车的原理和机制,引导同砚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理解,培育他们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玩具车的构造和原理;2. 探究玩具车的运动规律;3. 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和试验精神;4. 提高同砚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玩具车的构造和原理;2. 玩具车的运动规律;3. 玩具车的试验探究。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玩具车,引导同砚沉思玩具车是如何运动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 知识讲解:介绍玩具车的构造和原理,让同砚了解玩具车的各个部件和作用;3. 试验探究:让同砚自行设计试验,探究玩具车的运动规律,如何改变玩具车的速度和方向;4. 总结归纳:引导同砚总结试验结果,分析玩具车的运动规律,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加深对玩具车的理解;5. 拓展应用:让同砚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玩具车,并进行竞争测试。
五、教学评判:1. 试验报告:要求同砚撰写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标、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2. 试验表现:评判同砚在试验中的表现,包括试验设计、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3. 综合评判:综合思量同砚的试验报告和表现,赐予综合评判和反馈。
六、教学资源:1. 玩具车模型;2. 试验器械:尺子、计时器、小车轨道等;3. 试验报告模板;4. 课外阅读材料。
七、教学环节设计:1. 小组谈论:让同砚分组谈论玩具车的构造和原理,激发他们的合作认识和思维能力;2. 试验操作:让同砚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玩具车的运动规律,培育他们的试验能力和动手能力;3. 试验展示:让同砚展示试验效果,分享试验心得,激发他们的自大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同砚的试验报告和表现,评估教学效果,准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同砚反馈收集:定期收集同砚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进修需求和困难,准时解决问题;3. 教学改进措施:依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不息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玩具车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玩具车的结构及原理;2. 学生能够自主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玩具车模型;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发现玩具车的运行规律,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玩具车的结构组成;2. 玩具车的运行原理;3. 制作一个简单的玩具车模型;4.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玩具车的运行规律。
三、教学准备:1. 玩具车模型制作材料:纸板、吸管、轮子、胶水等;2. PPT课件:展示玩具车的结构、原理及制作过程;3. 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玩具车,引发学生对玩具车的兴趣,并提出问题“玩具车是如何运行的?”;2. 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玩具车的结构组成和运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玩具车的基本知识;3. 实践:分发玩具车模型制作材料,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一个简单的玩具车模型;4. 实验:在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在平滑的地面上试验玩具车的运行效果,并观察记录;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玩具车的运行规律,帮助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玩具车的原理;6. 总结: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评价:1. 实际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制作玩具车模型和试验中的表现;2. 讨论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玩具车运行规律中的表现;3. 反馈与引导: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引导。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玩具车的秘密》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2. 自主寻找更多关于玩具车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3. 制作一个更加复杂的玩具车模型,并写出制作过程及自己对于玩具车原理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了解真实汽车的结构和原理;2. 开展玩具车比赛,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玩具车模型。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玩具车的结构和原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