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效用理论练习题

3 效用理论练习题

3 效用理论练习题
3 效用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效用论

一、解释概念

预算线、边际效用、替代效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边际替代率递减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吉芬物品

二判断

1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常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3. 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达极大值。

4. 当边际效用减少时,总效用也是减少的。

5. 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6. 吉芬物品和低档物品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上方倾斜。

7. 所有吉芬物品都是低档物品。

8.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9. 个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着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状态。

10. 吉芬物品是一种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特殊商品。

11. 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沿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12.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两点对应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13. 若某商品的价格变化,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该商品是低档品。

14. 若MUx/Px>MUy/Py,消费者应增加X商品的购买,减少Y商品的购买,最终可实现效用最大化。

三选择题

1.基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A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

B MRCSxy=Px/Py

C MUx/Px=MUy/Py

D MUx/MUy=Px/Py

2.MRCSxy递减,意味着当X商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

A 越来越多

B 越来越少

C 保持不变

D 以上均不正确

3.设对某一消费者有 MUx/Px<MUy/Py ,为使他得到的效用最大,他将

A X、Y的价格不变,增加X的购买量,减少Y的购买量

B X、Y的价格不变,增加Y的购买量,减少X的购买量

C 仅当X的价格降低时,才有可能增加X的购买

D 仅当Y的价格降低时,才有可能增加Y的购买

4.当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MUx为

A 正值

B 负值

C 零

D 不确定

5.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条件有

A 效用是可以衡量的

B MU递减

C MRCSxy递减

D 货币边际效用不变

6.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若增加1个单位X商品的购买,需要减少2个单位的Y商品的

消费,则有

A MRCSxy=2

B MRCSxy=1/2

C MUx/MUy=2

D MUx/MUy=1/2

7.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

A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B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C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D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8.当只有商品价格变化时,连接消费者各均衡点的轨迹称作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恩格尔曲线

D 收入--消费曲线

9.某消费者消费更多的某种商品时

A 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增

B 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增

C 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减

D 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

10.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

A 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移动

B 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C 沿着原有的预算线移动

D 不变

11.低档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

A 增加

B 减少

C 替代效应的效果大于收入效应的效果时增加

D 替代效应的效果小于收入效应的效果时增加

12.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

A 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B 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C 不变

D 不规则变动

13.I=PxX+PyY是消费者的

A 需求函数

B 效用函数

C 预算约束方程

D 不确定函数

14.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假设包括

A 边际效用递减

B 货币边际效用不变

C 传递性

D 不饱和性

15.当消费者处于均衡时

A 每单位货币购买不同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相等

B 每种商品的总效用相等

C 每种商品的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

D 所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1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

A 凸向原点

B 凹向原点

C 垂直于横轴

D 平行于横轴

四计算题

1.已知Px=20元,Py=10元,x、y不同数量的边际效用如下表:

Qx MUx Qy MUy

1 16 1 10

2 14 2 8

3 12 3 7.5

4 5 4 7

5 2 5 6.5

6 1 6 6

7 5.5

8 5

9 4.5

10 4

若消费者的收入为80元,均衡时所购买的x、y的数量是多少?此时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多少?

2.设某人效用函数U=X ×Y ,价格为PX =2, PY =5 ,收入I=100,求消费者均衡时的X 、 Y 购买量各是多少?

3.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 ×Y ,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 =1,P Y =2,消费者的收入是12,求均衡时消费者获得的最大效用。

4.若某消费者对X、Y的效用函数如下:U(x)=20X-X ,U(y)=40Y-4Y,且Px=2 元,Py=4元,现有收入24元,全部花完并获得最大效用,应购买X、Y各多少?

5.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20 元, Py=30元,该消费者效用函数U=3XY ,求两种商品购买量各是多少?最大效用是多少?

五简答题

1.根据基数效用理论,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是怎样的?

2.用图形分析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3.用图形分析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六论述题

1.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农民将收入几乎全部用来购买红薯,而当红薯的价格降低时,其消费量却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红薯是正常物品、抵挡物品还是吉芬物品?请结合图形解释你的理论。

2.序数效用论如何论证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的实现?

西方经济学第三章效用理论

一、主要概念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参见P51) 基数效用 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参见教材P51) 总效用(TU)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参见P51)边际效用(MU)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参见P51)消费者剩余 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参见教材P52) 消费者均衡 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参见教材P52) 序数效用 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参见教材P55) 无差异曲线 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参见教材P55)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参见教材P57) 预算线 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参见教材P59) 收入——消费曲线 是指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参见教材P62) 价格消费曲线 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参见教材P62) 替代效应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参见教材P63) 收入效应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参见教材P63) 概率-----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可能性是指一种后果将来发生的可能程度。(参见教材P66) 期望值 与不确定性事件有关,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在全部影响因素作用下,所有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就是每种结果的概率。(参见教材P66) 方差------亦称离差,就是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额。(参见教材P66) 二、重难点辅导 1.效用及效用理论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效用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总效用、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TU=f (Q)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边际”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边际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 理解“边际”时要注意:第一,“边际”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变量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第二,“边际”表示增量变动,即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该物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却越来越下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即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

3 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效用理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或者说,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二、判断正误 1.所谓商品的效用,就是指商品的功能。 2.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效用的大小可以进行比较。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同一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大小可以比较。但由于效用是主观价值判断,所以同一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效用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3.效用的大小,即使是对同一件商品来说,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一商品给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消费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 加,其最后一单位消费品的效用递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连续性增加。5.根据基数效用论的观点,假设货币收入不变,则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 化的条件是使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是按照基数效用论推导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6.在一个坐标系里,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且 平行。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两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但未必平行。因无差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 7.当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时,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可以借助于边际替代率的公式和无差异曲线

效用理论的述评

效用理论的述评 【摘要】效用理论又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本文主要从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两个主要方面,简单介绍了效用理论的基本常识,和对该理论的简单评价。 一、对效用理论的介绍 效用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满足程度。商品对消费者有效用决定于两方面:消费者有消费此种商品的欲望以及商品本身具有满足其欲望的能力(或特性)。研究效用的方法有基数效用法和序数效用法。基数效用理论认为一种产品效用的大小,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消费者可以说出从消费某种产品中得到的满足是多少效用单位。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度量的,效用之间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排列顺序或等级,这种以排序的形式来衡量的商品的效用就是序数效用。序数效用理论以无差异线为工具分析消费者行为。 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在公里科学中,把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 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效用理论试题

第三章效用理论 一、解释概念 预算线边际效用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边际替代率 总效用边际效用恩格尔曲线恩格尔定理 二、判断 1、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负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3、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达极大值。 4、当边际效用减少时,总效用也是减少的。 5、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6、吉芬物品和低档物品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上方倾斜。 7、所有吉芬物品都是低档物品。 8、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9、个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着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状态。 10、吉芬物品是一种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特殊商品。 11、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沿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12、若某商品的价格变化,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该商品是低档品。 13、若MUx/Px>MUy/Py,消费者应增加X商品的购买,减少Y商品的购买,最终可实现效用最大化。 三、选择题 1、基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A、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 B、MRSxy=Px/Py C、MUx/Px=MUy/Py D、MUx/MUy=Px/Py 2、MRSxy递减,意味着当X商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 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C、保持不变 D、以上均不正确 3、设对某一消费者有 MUx/Px<MUy/Py ,为使他得到的效用最大,他将()。 A、X、Y的价格不变,增加X的购买量,减少Y的购买量 B、X、Y的价格不变,增加Y的购买量,减少X的购买量

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效用论 一、解释概念 预算线:指表示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可以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最大数量组合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费品的增加,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量的组合。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边际替代率递减: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商品而愿意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递减的。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总效用的增加量。 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二判断 1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常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第三章效用理论

第三章效用理论 案例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 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 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 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 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 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 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 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

效用理论

案例 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 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 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 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 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 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 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 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 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 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习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习题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根据消费者选择理论,边际替代率递减意味着:(B) A.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 B.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D.预算线斜率小于零; 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A)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产量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3、假定X、Y的价格P X、P Y已定,当MRS XY>PX/PY时,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满足,他将(A) A.增购X、减少Y; B.减少X,增购Y; C.同时增购X、Y; D.同时减少X、Y; 4、对于正常物品来说,(A); A.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B.替代效应与价格成正方向的变动; C.收入效应与数量成反方向的变动 D.收入效应与数量成正方向的变动; 5、序数效用论从(A)推导出需求曲线。 A.价格消费曲线 B.无差异曲线 C.效用可能性曲线 D.收入消费曲线 6、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B)。 A.为正数,且不断增加: B.为正数,但不断减少; C.为负数,且不断增加; D.为负数,但不断减少。 7、当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MU X为(C)。 A.正数; B.负 C.零; D.不确定,需看具体情况而定。 8、预算约束线取决与于(C)。 A.收入; B.价格; C.收入和价格; D.偏好。 9、吉芬商品与低档物品之间存在的联系是(B) A低档物品一定是吉芬商品B吉芬商品一定是低档物品 C低档物品肯定不是吉芬商品D吉芬商品肯定不是低档物品 10、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主要差别在于两种商品的(C) A边际替代率是否递增B边际替代率是否递减 C效用是否可加D边际替代率是否不变 11、两种生产要素形成的等产量线凸向原点意味着边际技术替代率(C)

案例库:第三章 效用理论

案例库:第三章效用理论 ——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哪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我们就从罗斯福总统让记者吃面包说起。假定,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总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总效用为1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总效用还为18个效用单位。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边际用为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边际用为0个效用单位。这几个数字说明记者随着消费面包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给经营者的启示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所以说,企业行为从广告开始。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宝石和水的矛盾 ——买的东西值不值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部分。假设在拍卖会上,有一张崭新的猫王首张专辑进行拍卖,你和三个猫王迷(张三、李四、王五)出现在拍卖会上。你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限。表示

第八章 多属性效用理论

第八章多属性效用理论(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主要参考文献: 92, 68, 86, 118, 129 §8.1 优先序 一、二元关系 1.无差异(Indifferent to)~ 2.(严格)优于(Strict preference to) 3.不劣于(preference of indifference to) ● A~B A B且B A A B A B且非B A 因此,在任何 ●在单目标问题,有时存在可测属性(或代用属性)如成本、收益来衡量偏好,这时决策问题简化为各方案属性的比较和排序。 但在一般场合,需要用效用(价值)函数来度量偏好,在多目标决策问题中,即使各目标的属性值或效用已知,偏好次序仍不明确,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二、二元关系的种类(用R表示二元关系) ●传递性,若xRy, yRz则xRz ●自反性reflectivity: xRx ●非自反性:(Irreflexivity)非xRx ●对称性(Symmetry)若zRy,则yRx ●非对称性(asymmetry)若xRy,则非yRx ●反对称性(anti-symmetry)若xRy且yRx则必有x = y ●连通性(connectivity) completeness, Comparability 对x, y∈X xRy 或/和yRx 任何次序关系必须满足传递性. 传递性看似合理,实则不然,例如, 20.000~20.001 20.001~20.002 …99.999~100, 但是20≠100 连通性在仔细验证前也不能假设其成立, 因为存在不可比方案; 但是,若将不可比归入无差异类,连通性就可成立. 连通性 传递性完全序 §8.2多属性价值函数 一、价值函数的存在性 定理8.3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第三章、效用理论

第三章、效用理论 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无差异曲线、消费者预算线及消费者均衡、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2、掌握总效用、边际效用及消费者均衡;3、了解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4、学会计算消费者最大化效用及相应的产品数量。 计划学时:5 学习指导:本章主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及计算原理,要结合图表掌握理论,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所占比例较大,主要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计算、画图分析。 ……………………………………案例3-1: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我们就从罗斯福总统让记者吃面包说起。假定,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总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总效用为1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总效用还为18个效用单位。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边际用为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边际用为0个效用单位。这几个数字说明记者随着消费面包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案例3-1: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一、效用及效用理论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

第三章 效用理论 学习辅导

1.效用及效用理论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效用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总效用、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TU=f(Q)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边际”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边际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 理解“边际”时要注意:第一,“边际”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变量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第二,“边际”表示增量变动,即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dTU MU = ———— dQ

图3-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该物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却越来越下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即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越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是一种主观感受。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本章通过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来分别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选择行为;并能运用有关原理对某些现实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用图形描述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公式,并能理解其经济学含义;了解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了解消费者预算线的含义;用图形说明如何达到消费者均衡,以及计算消费者均衡。 教学重点难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点;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分析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 教学时数:4课时 前一章曾经假定,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具有反方向关系,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具有同方向关系。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定关系存在,也就是反映这种关系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如何形成的?这就要分析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 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其中心是说明消费者在某些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根据对效用能否计量加总的理解,西方经济学有两种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法:基于基数效用论上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基于序数效用论上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第一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2课时) 引言:从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出消费者偏好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1.欲望与效用 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是欲望,它是指消费者对物品的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想得到满足的愿望。它是人们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推动消费者从事劳动、决策购买、实现消费,最终获得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当较低层次的欲望满足或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新的或更高层次的欲望。这

西方经济学网考题--效用理论

西方经济学网考题--效用理论

第三章效用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某消费者偏好A商品甚于B商品,原因是() A.商品A的价格最低B.商品A紧俏 C.商品A有多种用途D.对其而言,商品A 的效用最大 2.下列对物品边际效用的不正确理解是() A.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对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B.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的消费所提供的效用 C.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所获得总效用 D.数学表达式为MU=△TU/△Q(TU表示总效用,Q表示物品数量) 3.关于基数效用论,不正确的是() A.基数效用论中效用可以以确定的数字表达出来 B.基数效用论中效用可以加总 C.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完全相同

D.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一定量的某物的总效用可以由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加总得出 4.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5.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 A.边际效用曲线达到最大点B.边际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正D.边际效用为负 6.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 A.递减B.递增C.不变D.先增后减 7.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 A.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B.取决于它的价格C.不可比较D.可以比较

8.如果消费者消费15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0个效用单位,消费16个面包获得的总效 用是106个效用单位,则第16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 A.108个B.100个C.106个 D.6个 9.已知商品X的价格为8元,Y的价格为3元,若某消费者买了5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此时X、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0、14,那么为获得效用最大化,该消费者应该() A.停止购买两种商品B.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D.同时增加对两种商品的购买 10.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 A.满足程度B.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C.边际效用D.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效用的一般理论

效用(Utility)港译功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丹尼尔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故意设计出来的一个悖论)时提出的,目的是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作为决策的标准。 丹尼尔·伯努利对这个悖论的解答在1738年的论文里,主要包括两条原理: 1.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效用理论 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 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在公里科学中,把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运用心理测定方法,可以测量出领导者对于各种收益和损失的效用值,并画出相应的效用曲线:甲类型领导者对收益反应迟钝,对损失反应敏感,怕担风险,不求大利,谨慎小心。乙类型领导者对损失反应迟钝,对获利非常敏感,追求大利,不怕风险,大胆决策。丙类型属于中间类型,完全以损益率的高低作为选择方案的标准。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 第4章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三年级学生保罗每天在校用餐,它只喜欢Twinkie (t )和苏打水(s ),他从中得到的效用为:(),U t s ts = (1)如果每份Twinkie 为0.1美元,苏打水每瓶为0.25美元,为了使效用最大化,保罗应该如何将妈妈给他的1美元伙食费分配在这两种食物上? (2)学校为了减少Twinkie 的消费,将其价格提高到每份0.4美元,那么为了让保罗得到与(1)中相同的效用,妈妈现在要给他多少伙食费? 解:(1)对效用函数(),U t s ts =()()2 ,,V t s U t s ts ==????,这并不改变偏好次序。 保罗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max .. 0.10.251 ts s t t s += 设拉格朗日函数为: ()(),,10.10.25L s t ts t s λλ=+-- 一阶条件为: 0.100.250 10.10.250L s t L t s L t s λλλ ?=-=??=-=??=--=? 解得:2s =,5t =。 因此,他所获得的效用:U = (2)消费品Twinkie 价格提高了,但效用水平却保持不变,则保罗面临如下的支出最小化问题: min 0.40.25..t s s t +=

经济学中的各类效应

学经济的人必看的东西 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