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效用理论 学习辅导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3章效用论案例一“最好吃的东西”森林里鸡、鸭、猴、羊、狗几只小动物在开“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评选大会”,鸡很自信的说:“我认为小米是最好吃的,既有营养同时还黄黄的又会让我充满食欲。
”鸭子打断了鸡的话说到:“那不对,我认为还是小鱼最好吃,那滋味令我神魂颠倒。
”猴子这时按耐不住了,着急的说到:“那要说到最好吃还得说是香蕉和桃子,甜甜的多棒呀!”而羊却慢条斯理的说到:“那要说到营养还得是吃素,你看我吃青草多好呀,又鲜又嫩,所以青草才是最棒的。
”大家都在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时,狗站出来说话了,它是这次评选大会的主持人,认真的开导大家说:“大家不要再争论了,还是吃带肉的骨头最有营养,不吃肉才是大傻瓜呢!”大家仍然不赞同互不服气,各说各的理由,争论了一天也没有评选出什么最好吃,最后评选大会也不了了之了。
(资料来源:李正波《经典寓言故事中的经济学》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案例思考:1.动物们的讨论其实就是经济学中所讲的效用和偏好,为什么它们的意见无法统一呢?2.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出现上述现象吗?消费者如何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呢?案例二“边际效用的适用条件”如果你有一辆需要四个轮子才能开动的车子,现已有了三个轮子,那么当你有第四个轮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了第三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这是不是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呢?(资料来源: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案例三“钻石与水的悖论”按常理说,水是生命的必须,它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
而钻石对生命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现实中钻石的价值却远远高于水,这就是钻石与水的悖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一直没能找到解释钻石和水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他们不能区分边际效用和总效用。
边际效用理论直到19世纪晚期才得到发展。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的确能够创造出比钻石更高的总效用。
然而,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决定价格。
第三章效用论(2)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变化最末一个单位时总效用的变化量。
具体地说就是,当消费者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总效用的增加(减少)量。
用MU表示。
MU很少会变成负值。
a)边际效用的表达式b)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
因变量的变化边际量=自变量的变化c)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微分-积分关系)即:d)《炸鸡翅膀》的故事e)总效用、边际效用变动规律f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特定商品或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即效用的增量不断递减的。
原因:1、生理或心理原因2、商品用途的重要性注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种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
介绍货币的边际效用严格地,货币的边际效用也递减。
为了分析上的便利,总收入量相对很大情况下,可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h)Study question你能想象边际效用递增的商品吗?流行音乐,网络经济产品参见盛晓白,《网络经济与边际效用递增》钻石价格昂贵,生命不可缺的水却非常便宜。
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
i)思考题未来科学的发展,“效用”(身心满足程度、幸福快乐和痛苦程度),能否可以量度?在19世纪,一些哲学家相信,消费物品和劳务所获得的福利或效用确确实实是可以衡量的。
他们的想法是,创造一种机器。
(3)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到最大的效用。
a)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内容: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固定,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
消费者应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p1X1+p2X2+…+pnXn=I 限制条件均衡条件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从而实现了效用最大化两种消费品的均衡条件如下p1X1+p2X2=I思考:为什么只有在以上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举实例说明(课本77页)均衡的形成之一则增加商品2的消费则增加商品1的消费由上得在以上过程中,一方面商品的总效用是增加,另一方面边际效用的作用。
第三章效用理论学习辅导1.效用及效用理论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效用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
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
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总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TU=f(Q)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边际”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边际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
理解“边际”时要注意:第一,“边际”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变量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第二,“边际”表示增量变动,即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dTUMU = ————dQ3.基数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是一种主观感受。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两个问题:第一,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①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②消费者的收入是固定的;③市场上购买各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
第3章效用论3.1考点难点归纳一、基数效用论1.效用效用指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商品时得到的心理满足程度。
效用完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评价,它和人的欲望联系在一起。
2.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可以衡量和加总的。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为效用单位。
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不可以度量的而且度量也是没意义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如总效用函数为TU=f(Q),则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MU=ΔTU/ΔQ。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在于:第一,从人的心理角度看,随着相同商品的连续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第二,一种商品往往有几种用途,消费者总是将前一单位商品用在较重要的用途上,将后一单位的商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第三,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有饱和点,只有当消费商品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到零时,消费者才达到消费饱和点。
4.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这一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P i X i=I,i=1,2,3,…,n(1)MU i/P i=λ(2)其中,I为消费者的收入,P i、X i和MU i分别为第i种商品的价格、消费量和边际效用,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第3章效用论3.1 复习笔记一、效用论概述1.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2.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拟是有意义的。
〔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仅是次序概念,而不是数量概念。
在分析商品效用时,无需确定其具体数字或商品效用多少,只需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说明各种商品效用谁大谁小或相等就足够了,并由此作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根据。
〔3〕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比拟差异:①假设不同。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
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论那么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
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
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得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那么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
基数效用论表达式为MU i/P i=λ;序数效用论那么表达为MRS XY=MU X/MU Y=P Y/P Y。
相同点: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
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根底,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④他们推导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二、边际效用分析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公式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第三章效用论1. 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基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是多少?解答:按照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的定义公式,可以将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写成:MRS12=-△X2/△X1其中,X1表示肯德基快餐的份数;X2表示衬衫的件数;MRS12表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份肯德基快餐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衬衫的消费数量。
在该消费者实现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时,在均衡点上有MRS12=P1/P2即有: MRS12=2080=0.25它表明,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该消费者关于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为0.25。
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1(即教材中第96页的图3—22)所示。
其中,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图3—1 某消费者的均衡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已知商品1的价格P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2)求商品2的价格P2;(3)写出预算线方程;(4)求预算线的斜率;(5)求E 点的MRS12的值。
解答:(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 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I =2元×30=60元。
(2)图中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I =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 2=I /20=60/20=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P 1X 1+P 2X 2=I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 1+3X 2=60(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 2=-23X 1+20。
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 上,有MRS 12=P1P2,即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S 等于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P1P2。
一、主要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参见P51)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参见教材P51)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参见P51)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参见P51)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参见教材P52)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参见教材P52)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
(参见教材P55)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参见教材P5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参见教材P57)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参见教材P59)收入——消费曲线是指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
(参见教材P62)价格消费曲线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
(参见教材P62)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参见教材P63)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参见教材P63)概率-----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可能性是指一种后果将来发生的可能程度。
1.效用及效用理论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效用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
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
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总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TU=f(Q)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边际”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边际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
理解“边际”时要注意:第一,“边际”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变量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第二,“边际”表示增量变动,即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dTUMU = ————dQ图3-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该物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却越来越下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即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
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越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
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是一种主观感受。
图3-2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两个问题:第一,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①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②消费者的收入是固定的;③市场上购买各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
P1X1+P2X2+······+P n X n = M 限制条件第二,消费者均衡的原则: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等于一个常数。
MU1/P1=MU2/P2······=MU n/P n均衡条件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A和B,则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限制条件可以简化为:MU A/P A = MU B/P B =λ均衡条件P A X A + P B X B = M 限制条件消费者在收入既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购买的两种商品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这时,消费者就不再调整购买A物品与B物品的数量,从而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以上分析就是基数效用论的边际分析方法。
5.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效用函数公式是:U=f(X,Y)式中X,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数量,U为效用函数,代表一定的效用水平,或满足消费者程度的水平。
图3-3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坐标图上,任一点都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第二,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高。
6.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图3-5 商品边际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斜率为负的无差异曲线存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它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为得到单位X商品的增加,放弃Y商品数量是递减的。
7.消费者预算线(消费者可能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预算线公式是:M = P X X+ P Y Y图3-6 预算线8.消费者均衡按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点就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预算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E,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在这个相切点上,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即MRS XY=P X/P Y,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图3-7 消费者均衡这种均衡条件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所表述的均衡条件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样的问题。
9.收入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
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书中3-8图)在图形中,收入增加,预算线A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为A1B1,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收入减少,预算线AB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为A2B2,与无差异曲线U3相切,这些切点的连线就是收入消费曲线。
10.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
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这又分两种情况:1)收入不变,X商品的价格不变,Y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预算线围绕着B点不变,向下(A2)或向上(A1)移动。
与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这些切点的连线就是价格消费线。
2)收入不变,Y商品的价格不变,X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预算线围绕着A点不变,向左(B2)或向右(B1)移动。
与不同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这些切点的连线就是价格消费线。
11.物品的分类:按收入与商品需求量的关系,我们把商品分为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在正常商品当中又分为必需品(收入增加需求量也增加,但增加的比率越来越小)和奢侈品(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也增加,但增加的比率越来越大);低档商品(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反而减少);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12.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如X)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X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13.正常物品的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1)根据已知条件做图:已知X、Y两种商品,消费可能线是N1,无差异曲线是U1,消费者均衡时所购买的X商品的数量是X1。
现在收入不变,Y的价格不变,X商品的价格下降,则消费可能线向右移动为N2,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此时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所购买的X商品的数量是X2。
1)做图,图3-10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2)作图分析:商品X的价格下降后,消费可能性线由N1移动至N2,此时做一条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相切,而与新的消费可能性线N2平行的虚线N3(这条无差异曲线事实上并不存在,故以虚线表示),表明在这条消费可能性线上,满足程度与原来相同。
3)进一步作图分析:X商品的下降致使X商品消费增加(从原来的X1增加到X2)。
X1X2就是商品X价格下降所产生的总效应。
在这个总效应里,有一部分是替代效应带来的(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就是X 商品数量从X1增加到X3部分(X1X3),有一部分是收入效应带来的(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其数量从X3增加到X2(X3X2)。
因为是正常物品,所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是正的。
4)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X1 X3是正的,收入效应X3X2是正的,所以总效应X1X2 也是正的。
总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X1X2 = X1 X3 +X3 X214.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图形分析与正常物品的分析思路1)、2)两步都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就是3),在做图时一定要注意图形的画法(见教材)。
抵挡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是正的X1 X3,收入效应是负的-X3 X2,但总效应是正的X1X2。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是正的X1 X3,收入效应是负的-X3 X2,总效应是负的-X1X2 。
此题的关键是作图时要掌握X1X2X3三点的的相互位置关系。
15.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总效应表类别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正常物品增加增加增加低档物品减少增加增加吉芬物品减少增加减少 16.风险的测度概率:是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一种后果将来发生的可能程度。
有两种途径:一是客观分析;二是主观判断。
期望值:与不确定性有关,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在全部影响作用下,所以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就是每种结果的概率。
方差:也称离差,即实际值与期望值的差额。
17.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风险回避者亦称为厌恶风险者,多为消费者可能获得的确定性收入效用大于有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收入效用,或者两者相等时,消费者偏爱确定性收入所得效用,这时消费者成为风险回避者。
风险爱好者亦称喜欢风险者,多为消费者可能获得的确定性收入效用小于有风险条件下期望收入的效用,或者两者相等时,消费者偏爱风险收入所得效用。
这时消费者成为风险爱好者。
风险爱好者效用曲线形状和风险回避者效用曲线相反。
风险中立者亦称风险中性者,一般是消费者在无风险确定收入的效用水平和有风险条件下期望收入效用水平相等时,这时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
18.风险的防范风险分散化,亦称风险多样化,是指在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为避免风险可采取多样化行动,以减少损失、增加收入、提高效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