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教案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一、设计意图和思路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
《百家争鸣》这课,重点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成就,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鉴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所以此课一则有助于学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二则古为今用,针对一些现实问题,同学们可以借助先人的智慧去思考和摸索解决办法。
但是作为一节思想文化课,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点困难。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酝酿,结合现在的对话式教学的理念,我设计系列的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让学生分学派去了解各派学说,课堂上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在初步掌握各派思想的基础上,老师搭一个情景平台,让他们就自己代表的学派思想进行辩论,争取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最后做一个课后的拓展和延伸,向学生推荐阅读诸子百家的书或游戏。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并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了解并区分“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师生活动互为主体。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①全班按组分别收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以及兵家的相关资料。
②根据孔子的历史贡献排演历史课本剧。
③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进行现场辩论。
本课通过与时事新闻的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学生制名片,演课本剧,欣赏历史故事,智慧大展示和现场辩论等形式。
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交流,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三、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四、教学难点通俗生动讲解主要思想家的主张,让学生能尽快认识了解各派思想,并能进行现场辩论。
初一历史(第11课百家争鸣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联系孔子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3.认识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名言警句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教学难点“百家争鸣”中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教学过程关键点拨一、导入新课复习检查上一节课的有关知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第21课诸子百家”二、自主合作与探究1.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圈划相关重要内容。
并探究以下问题的答案:(1)什么叫百家争鸣?(2)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简述他的思想主张。
(3)孟子是怎样发展孔子思想的?他教育人们应该做怎样的人?(4)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有哪些主张?(5)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有什么主张?2.合作探究列举有关诸子百家的名言或典故,并简述其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
三、自主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点评、纠正、强调、补充。
师生互动,学生订正错误内容,完成“自主探究”部分的内容。
2.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教材内容,做到“三讲”“三不讲”,并注意几个问题:(1)突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讲清“仁”是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教育家”的角度,着重向学生介绍其传诵久远的格言,还可与当今教学结合。
(2)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3)“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四、自主拓展与运用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值得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借鉴的?2、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认为应该以哪一家或哪几家的思想主张来管理班级?五、课堂小结指导学生填写表格代表人物学派思想主张其它孔子孟子老子韩非板书设计孔子:儒家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典籍孟子:儒家“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诸子百家老子:道家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韩非:法家历史向前发展“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教后记。
第11课《百家争鸣》(第二)教案年级:____ 班级: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主备人授间第2 审核人课型新授课题第11课《百家争鸣》(展示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过程与方法: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或自主阅读、或思考讨论,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探讨孔子言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收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在课上就班风建设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各派的政治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学习方法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学习流程“三环五步”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习导引明确目标1、掌握孔子在思想与教育方面的贡献。
2、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相关思想。
3、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或手写。
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
展示提升导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是中国名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孔子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哪些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1、孔子生平: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历史七年级上岳麓版第11课《百家争鸣》学案学习目标:1. 我能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2. 我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巧妙记忆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____”的学说。
教育: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__________”,注意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_______,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代表人物及主张: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要求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家在张国时期的代表人物的孟子。
他要求统治者要“_____”治国,轻徭薄赋。
道家在张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他认为人不能_______,对现实人生采取安乐天命的态度。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_____,他认为应根据需要进行____。
他提出建立_________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_____,他是战国时期杰出的____家,他的著作是《_____》。
书中论述了______________的作战方法。
二、微笑合作,轻松过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有哪些?三、展示交流,分享成果知识收藏箱四、课堂小结第1页共2页必做题(我举手,我回答,我竞争,我的小组先完成)1.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2.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提倡法治的代表人物是()A孙武 B孙膑 C孟子 D韩非3.下列观点属墨家学派主张的是()A主张民贵君轻 B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C主张政治变革,不要遵循古代传统 D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4.连线:孔子主张“仁政”孟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墨子主张依法治国韩非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选做题1.如果在现代,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第11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孔子在思想、文化上的成就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人物的观点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
②让学生在辩驳中吸收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教具准备:图片教学环节:【激情导入】【自主学习】(课前发放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完成1、2、3、4、5、6、7题并加以识记,然后思考8、9题,为课堂合作交流做准备。
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孔子整理了《诗经》,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春秋》,孔子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论语》。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儒家—孟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
4、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
5、墨家墨子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6、道家庄子鄙夷权贵,“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人不能战胜自然,乐天安命。
7、法家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权力集中于君主手中,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学习小结:(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有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8题,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8、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①这句话是对的。
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百家争鸣
课题: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11 课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法家的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1.对于初一的学生,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进而形成对“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哲学观点的初步认识是不容易的。
老师应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教授,使学生掌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各个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辨证观点分析历史任务的能力。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百家争鸣的概念,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并能够解释百家争鸣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和观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尊重不同观点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认识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比较不同思想流派来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2. 新课讲解(20分钟)1.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解释中国历史上不同思想流派争相发展的原因。
2.分析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儒家思想: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反对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强调严厉的法律制度,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
–墨家思想: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代表人物有墨子。
–名家思想:追求名声和个人利益,代表人物有荀子。
3.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各个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和特点,并进行简要的报告。
3. 拓展延伸(15分钟)1.安排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想流派,比较该流派与儒家思想的异同之处,并进行展示。
2.探究百家争鸣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讨论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何贡献?5.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再次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教案岳麓版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教学难点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课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情分析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教师: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重点难点。
2将学生分成五组,各代表儒、墨、道、法、兵五家,指导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方法。
学生:1预习课文,并广泛收集资料,熟悉各派思想观点。
2儒、法、道三组每组推选四个代表(一名主辩,三名辩手)。
教学流程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空前繁荣,战国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你想知道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老尘封的历史,领略祖先的智慧。
思考并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1.显示课题及第一目: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孔子生平及孔子画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才艺展示创设情景 1.你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2.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 1.推荐三名学生表演“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2.学生看书归纳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1.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显示孔子的成就。
3.重点了解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及其教育思想。
4.指导学生理解“因材施教”等的含义。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百家争鸣背景介绍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是一本主要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历史教材。
该教材以中国历史为主线,涵盖了从远古社会到明清时代的历史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
其中,《百家争鸣》课程内容是该教材的重要部分之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们对百家争鸣的了解与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各派思想流派,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差异;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4.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促进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准备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做好以下的教学准备工作:1.熟练掌握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相关知识,对各个思想流派有深刻的认识;2.准备和整理相关教案,以便更好地向学生讲解并辅导学生的学习;3.制作相关的课件和教具,以便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知识点;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时间、课程内容等。
教学内容第一课:思想的起源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起源,包括神话传说、迷信信仰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起源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思想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课:百家争鸣的兴起本节课介绍了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出现背景和区别,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
通过对各种思想流派的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
第三课:儒家思想讲解儒家思想历史和思想体系,并将其与道教思想和法家思想进行比较。
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儒家思想的特点和优点,并同时了解到其他思想流派的不同之处。
第四课:墨家思想讲解墨家思想历史和思想体系,并将其与儒家思想、道教思想进行对比。
以此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知识,发掘墨家思想的特点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课:道家思想讲解道家思想历史和思想体系,并将其与儒家思想、墨家思想进行比较。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2016岳麓书社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老子、孔子及其学说。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3.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列表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小组讨论和穿越时空的活动环节,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儒、墨、道、法、兵各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感受诸子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
老子及其学说;孔子及其学说和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1、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师: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开启东方文明的黎明、奠定中国文化的根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事件?生:百家争鸣。
师:百家争鸣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我就将带领同学们穿越历史,回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重温百家争鸣的激烈与精彩。
2、讲授新课:环节一:词条解释教师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
环节二:完成预习检测学生预习教材p52-p55并完成预习检测题表格。
学生举手展示结果。
教师点评归纳。
环节三:探究一教师出示三段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
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点评归纳。
原因:①经济发展,社会变革②大国争霸,招揽人才③私学兴盛,文化发展。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
这一课的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有所接触。
然而,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