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探诗歌教学论文

浅探诗歌教学论文

浅探诗歌教学论文
浅探诗歌教学论文

浅探诗歌教学

好的诗应该是情景交融的,李洁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与诗歌的这一特点十分契合。运用情境教学可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

一、从整体感悟人手

有一些诗歌感情强烈,而意象相对芜杂,将诗中意象打碎了逐一去理解,费时费力。如能从“情”人手,整体感悟,淡化个别生僻、难解的字词,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再勾勒出关键字词,层层剖析,理解深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如讲解《回乡偶书》时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民河南河北》,整首诗感情强烈,但其中意象极多,倘若一开始就一一解析,没有背景知识的输入,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找一些录像资料,将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再现出来,把学生带入杜甫听到收蓟北之前的郁闷心境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略谈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略谈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歌节奏韵律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发表时间:2016-09-14T13:46:35.66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孙晓英 [导读]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山东省寿光市第五中学26270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首要目标。换言之,就是要摒弃教学实践中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修正较纯粹的架空分析的教学模式,努力挖掘作品的审美符号功能,注重诗歌自身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逐渐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从中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审美思想和语文能力,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整健全的人生修养。 明确了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那么,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则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鼓励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呢?这就需要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比较、联想和鉴别,使学生思维呈现新颖、独特、有意义的趋向。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从而锻炼出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诗歌欣赏”题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的看法。目前的高考全国卷、上海卷等均要求考生用文字来表述,对诗歌欣赏的表达已不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了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察。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合,不可言传”,要能把“壶里的汤圆儿”倒出来,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读懂了,弄清楚了,还得写通顺了,且表达准确了,才可能得高分、得满分。与过去的客观试题相比较,这种主观试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一定的、必要的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的鉴赏诗歌的知识,对诗歌根本不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入,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也是答不对问题、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概括性强,讲求炼字、炼句。要鉴赏诗,就要读诗,要由浅入深地读,要细心地读、反复地读,还要带着激情去读。要鉴赏,就要深入地体味诗歌深邃的意境,要由表及里分析诗歌间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的、深刻的涵义。阅读是鉴赏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性的阅读就根本谈不上鉴赏,没有鉴赏就谈不上答题、答好题。这个认真细致阅读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的过程。 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 人的是非观念并非生而有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谁是,谁非,什么是应该褒扬的,什么是应该抨击、摈弃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未必都清楚、明白。他们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下,金钱论、“读书无用论”常泛滥成灾。让学生多读诗、多鉴赏诗,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其效果很显著、很神奇。 常言道“知书达理”,一个通情达理、心胸豁达的人,一般没少读哲学方面的书籍,没少读富有哲理的诗歌。“怀古诗”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充满了人情味;“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诗多表现作者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诗歌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尤其是大气磅礴的豪放派诗歌,能让人胸襟开阔,气量大增,热爱生活,珍分惜秒,有利于身心健康。 “读诗使人明智”,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归根结底,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接受诗歌并参与诗歌意境的诠释,才能实现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语文 >教学反思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 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 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 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 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 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 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 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 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 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 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 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 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 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 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 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 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 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 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2.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3.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4.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5.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6.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7.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8.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9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10.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11.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12.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14.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15.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16.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7.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18.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19.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20.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21.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22.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4.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25.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26.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27.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28.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9.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30.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31.谈古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32.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33.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34.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35.模式·个性·文学性 36.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37.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8.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39.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40.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41.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42.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43.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44.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45.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46.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47.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48.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9.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50.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51.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5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3.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54.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55.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56.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57.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免费下载】诗歌教学论文

诗歌教学论文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大致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极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前四句),张俞的《蚕妇》。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是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本文力图寻找出这样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

干思考。 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 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 2、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 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1、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

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 古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最经典的材料。学习古诗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再现古诗中的美。 一、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我们都知道,直接诉诸于视觉上的浓墨重彩,花红柳绿,那是画家的妙笔,而以绘声绘色绘形的语言传达出的美妙的画意却是诗人的杰作。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的动人之处。 盛唐王维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清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润湿了渭城的大街小巷,优雅的旅舍,瓦楞青青,旁边的柳树也在清晨细雨的洗涤下更加鲜绿新翠。诗人将这些平常的眼前景致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留恋不舍,更增加了两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于是送别时那难舍难分的复杂情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古诗的画意,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想象付诸画面时,就充分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特点,也因此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二、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歌要表现思想感情的意思。可以说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掩映于濛濛春雨中的这些寺院楼台,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这里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景入手,通过作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诗与曲是相映生辉的。优美的曲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的歌曲或音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诗歌感情的天地。当适当的优美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江实验中学:代卓东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语文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语文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语文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语文,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语文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语文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多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语文课的成败,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四、“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愿与诸位共勉。

古典诗歌朗诵教学论文

古典诗歌朗诵教学论文 概要:古典诗歌朗诵教学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落实,要结合学情。随着对诗歌朗诵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教师和学生借助朗诵这一抓手,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本文从五个方面谈诗歌的朗诵教学。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都比较重视“朗诵”这个环节,上课前老师先范读,解决生字词,然后上完诗歌,学生再齐读,所谓的“朗诵”就算完成了。笔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诗歌朗诵,只能算是单一的朗读课文,过于肤浅,对于诗歌教学的作用不大,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朗诵”呢?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朗诵是个人阅读体验下的一种朗读和背诵。下面以粤教版《汉乐府两首》为例,浅谈朗诵。 一、正字音,明大意 古典诗歌产生于古代,年代久远,字少而意深,学生在朗诵诗歌时必然会遇到障碍,这时就必须引导学生借助朗诵来正音。《上邪》的“邪”读“yé”,通“耶”,相当于“啊”。《饮马长城窟行》中,学生在朗诵中对“忽觉在他乡”的“觉”的读音提出疑问,后经讨论,此处表示“觉醒”,应读“jué”。学生通过朗诵来发现和解决难懂字词会比教师的直接解释义的教学效果更好。在个人朗读和齐读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对朗诵的节奏、语调、轻重等方面给与指导。而这一步很多教师并未落实到位,诗歌朗诵变得形而上学。 朗诵教学重要的一步是明大意,学生知道诗的大体内容,才能进行有效的诗歌鉴赏。 学生通过朗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翻译原文,复述故事情节。《上邪》是女主人公连用五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高山失去山头了,江河干涸,冬天雷鸣滚滚,夏天大雪纷纷,天与地合在一起)向爱人大胆表白。《饮马长城窟行》叙写了昼思夜想、寒门独居和喜获夫信三件事来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诗歌字面意思简单,但是在高中语文中有些篇幅较长的古代诗歌,这时老师可以讲解难词,特别是一些生僻字词,并教育学生使用直译法去翻译诗歌。有时作者为了强调某个意象或者事情,会使用一些特殊句式,这个时候就要提醒学生翻译时需要注意,以此慢慢培养他们的语感。

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意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意境 内容摘要: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意境是诗歌的本质,本文探究意境的产生与重要性,探究意境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意境教学则是古诗教学的精髓,本文着重探讨了意境教学的意义、特点、方法、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古诗、意境、古诗意境教学 正文: 我国古诗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继之以《楚辞》、《乐府》,经“建安”、“正始”,历唐、宋、元、明、清,汇聚成一条浩浩荡荡的诗的长河,可谓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倍受人们的喜爱。 一、古诗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唐代王昌龄最早提及“意境”一词,在《诗格》中他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僧皎然则是系统意境理论的创始人,在《诗式》中他提出“诗缘情境发”、“情在言外”等揭示意境本质特征的重要论断。之后,晚唐诗僧司空图将皎然的意境说提高一步,意境说趋向了成熟。他的《二十四诗品》是第一部研究诗歌意境的专著。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附录》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他揭示出意境的两个主要特征:“意与境深”、“言外之味”。可见王国维为诗歌意境说理论的最终完成作了归纳和总结。 建国以来,意境说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解释,但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解释最为形象生动:“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聚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高中语文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很多,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以鞭策自己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 高中语文学习主要是培养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高考,这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最直接的目的;第二,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慢慢形成,对学生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更深一层次的教育意义。 接近一个月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自身在教学上有较大的问题,对这段时间里出现的问题我总结如下: (一)、教学技能不够丰富,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作为一个新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问题了。这在我的教学的刚开始阶段显现的非常明显,教学设计不够完善、课堂教学把握不足、课后辅导不够及时等。在教学基本功方面,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运用不够娴熟等。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给自己树立了几个要求:一、认真备课。都说认可备课是上好每堂课的基础。真正站在讲台上,才知道备课的重要性。而且一定要认真,备得全面,备教材、备学生。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备课阶段准备好,这样才能保障课堂能顺利有序的完成;二、积极去听老教师的课,有问题思考之后去请教老教师。高一语文组有几位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平时一定要多去听他们的课,而且我的课要比骨干教师晚一节课,这样听完老教师的课才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案,完善自己的教学;三、学会反省,将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找出来,从三个角度“不足的表现、不足的原因、改正不足的措施”三个方面去反省纠正; (二)、经验不足,对教学大纲把握不够。 我刚踏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如老教师那么丰富,尤其是开学初的时候,容易对教学内容一把抓,分不清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更多的事依靠全解或是学案。与高考的联系比较少,往往老师讲起来耗费精力,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针对这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孙江涛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孙江涛 发表时间:2014-03-25T14:51:15.48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作者:孙江涛[导读]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诗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高考都有涉及诗歌方面的题目。孙江涛河北宁晋职教中心摘要: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支灿烂的奇葩。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西周时代社会现实生活,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她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知中国古代先民的意识情趣,感知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颠峰时期,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是 一个歌唱的时代,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引导现代的高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诗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高考都有涉及诗歌方面的题目。阅读欣赏诗歌,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影响他们的人生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升语文水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诗歌阅读教学水平呢?我想以下几点应该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教师应提升自身的素养,不断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诗歌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用精炼的形象语言拓展读者的形象思维,从而有效集中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志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不断在反思中前进,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梦幻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体验,真正用心体会和感受诗的思想艺术魅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诗歌时,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还是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呢?是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还是“不求甚解”地读呢?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例如:在教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理解再诵读,因为只有学生理解和体会到曹操对人生苦短功业未就的惆怅,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曹操统一天下、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才能真正让学生充满感情、溢满慷慨悲凉地读出诗歌的情调。又如在教《锦瑟》时,没有必要为了纠缠不清的理解而破坏诗歌的整体美感,所以比较适用“不求甚解”的诵读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确保“其义自见”。教师在教诗歌鉴赏时,一定要有效把握和全面提升学生对高考考纲内容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确保诗歌教学的有的放矢。 二、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 诗歌语言精美,内涵丰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效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如教《归园田居》时,我在解答《归园田居》中“从何而归”这一问题时,就专门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出“尘网、樊笼”来作答,之后再从中分析它的比喻义,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随口告诉学生是“从官场归”,借用“尘网、樊笼”向学生作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比较贴切。因为官场就像网、就似笼,在官场的作者就如笼中之羁鸟,网中之池鱼,真正入木三分、具体可感地形容出官场之不自由、不自在,这比直接回答“官场”两字,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达到迂回启发的效果。教师在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挖掘引申之义,例如:在讲清陶渊明“归去如何?”的问题时,就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在诗歌中不断歌颂田园之美,怒斥官场之厌,其实正是作者在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着人生更高的境界,如此的诗歌教学不仅仅教授了语文知识,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一举两得。 三、鼓励写作,不断深化学习 诗歌在伟大祖国的文化长河中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就近现代来说,许多极富创新精神、极具卓越成就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被民众广泛手抄、大量传诵。在动乱的年代,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社会迷茫的时候,诗人们高呼:“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却已经不愿聆听诗歌所发出的独特魅力,不想见识诗歌显现的梦幻之美,但是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诗歌的妙。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诗歌之美妙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客观而言,在创作中发现问题和掌握知识远远比只做几道复习题对学生的帮助要大得多。当然若能将诗歌创作有机地融合到期中、期终考试和考核中,效果会更加理想。要想帮助学生写好诗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在学生作品写出来以后,可以评选出优秀作品,之后再举办一次优秀作品展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不错方式。 四、着力类比,不断优化教学 在推进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诗歌教学中类比教法,不断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更加喜欢哪一首,然后让学生从诗词中找出自己最喜欢之处,比如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美、气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动词美、结构美等,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对诗词美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诗词创作思维的“大练兵”“大检阅”。虽然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可以让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为小、化小为大,等等,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清晰,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可以写。 总之,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法比较多,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法,都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近教材,不断提升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将诗歌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期盼更多的同仁加入高中诗歌教学的探讨行列,共同携手寻找诗歌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诗歌教学随谈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大语文教学之区别于应试语文教学标志之一。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那是因为: 其一,诗歌乃是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其构思并非精雕细琢,而且也没有必要过多雕琢。创作之时,作者一般都选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现自己情感的语词,由于诗歌本身字数不多,选词是最容易的事,所以构思之时无须考虑技法炼字的问题。 其二,欣赏诗歌过分纠缠于词句及构思,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体美。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这样完美的组合最终构筑了诗歌浓缩的整体美感。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就会破坏这种整体的美感。就如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整首诗无非通过写自己的生活,表现可以吃上荔枝的南方生活的惬意。其本身的语言、内容理解并无障碍,音韵自成一体,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词句分解。 其三,诗歌因为语言精练而朴实,往往浅显易懂,手法也比较单一,读者一看便知,对诗歌进行分析完全是枉费时日的事。下面举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若将李白的《静夜思》采用分析法赏读,恐怕太难为人了。这首诗用语朴实,并无难懂的词句。从技法来看,无非是先景后情,借景抒情,通过写眼前的月色引起感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句的比喻也是很自然的修辞运用。四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表现一个寂静的月夜游子思归的意境,构成意境的意象只有三个:床、人、月。其实这些特点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要分析延伸也不过十分钟的事,若是用上一节课来分析这篇诗歌,有必要吗? 其四,即便是较长篇目的古代歌行诗或现代新诗,也没有必要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就如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那样,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来嘲讽讲课的老师呢?那是因为诗人写诗往往一气呵成,中间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而老师们(或者是评论家)非要说成有这样的讲究、那样的雕琢,这不是“包饺子”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举出贾岛的例子来反驳我的看法,甚至罗列出李清照“绿肥红瘦”、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例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还得分析。我要说,李、王等人的诗句中有经典词句,那并不能说明他们构思时就有多少讲究。古人写诗一般都才思敏捷,像曹植那样能在七步之内成诗的可以说不在少数,而曹植虽是七步成诗,不也写出了经典之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