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60例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药结合治疗胆石症30例临床小结发表时间:2013-10-25T09:54:11.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国培[导读] 白芍还有缓急止痛之功,黄芩、蒲公英清热解毒;山楂消食化积、散瘀行滞。
本方组合具有利胆排石,清热解毒之功王国培(江苏省盐城市先锋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224001)【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362-01 笔者自2010年以来,自拟利胆排石汤,运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治疗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胆管结石)30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年龄46岁。
病程最短者为1个月,最长者为20年。
具有不同程度的右胁阵发性疼痛或绞痛、窜痛、腹胀、厌食油腻、恶心等症状。
2、诊断标准:均经B超提示:胆囊壁模糊增厚,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或胆道内有光团并有声影,胆囊结石<1cm,胆总管结石<1.2cm。
其中肝胆管结石8例,胆囊结石22例。
治疗办法1、中药口服自拟利胆排石汤:醋柴胡10g、黄芩10g、郁金10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包煎、枳壳10g、白芍10g、木香10g、蒲公英15g、山楂10g水煎、每日一贴,连服5-10贴,随症加减:湿热盛者加茵陈、山栀;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便秘加生大黄、芒硝;结石较大者加鸡内金、威灵仙。
上腹疼痛剧烈,可佐用西药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肌注为辅助治疗。
疗效与结果显效:诸症消失,大便中排出结石,B超复查未见结石声影。
有效:诸症状减轻,大便中可排出结石,B超复查结石明显减少,不存在泥沙样结石。
无效:B超复查,结石如前。
结果:治愈20例,治愈率66.6%,有效9例,占30%,无效1例,占0.3%。
病案举例赵××,男,50岁,工人,于2011年10月05日就诊。
探讨中药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胆结石治疗中利胆排石汤的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以我院收治60例胆结石患者为对象开展实验,将其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运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中药利胆排石汤治疗实验组患者,经过一个月治疗后对相关指标数据差异进行对比。
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具有更优的TG水平、TC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P﹤0.05。
结论:在胆结石治疗中利胆排石汤疗效显著,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利胆排石汤;有效率;不良反应胆结石是由于胆汁酸、胆固醇比例异常改变造成的,在其长期继续发展的情况下会造成胆囊积液,一旦发生合并感染就会产生胆囊炎,进而使患者遭受较大痛苦。
胆囊切除法是当前根治症状胆结石的核心方法,所以应当通过无症状期的有效治疗进行疾病发展的控制,并采用非手术治疗法进行症状发生后的治疗。
我院关于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结石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胆结石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划分为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为(45.3±2.6)岁,结石直径平均为(0.9±0.4)厘米;实验组包括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30~63岁,平均年龄为(43.8±3.4)岁,结石直径平均为(0.8±0.5)厘米。
P>0.05,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试验方法患者的其他药物治疗在实验开展前一周停止,防止干扰实验结果。
运用西药UCDA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早晚一次,每日50毫克。
运用中药利胆排石汤治疗实验组患者,利胆排石汤中包括12克麦芽、3克甘草、18克姜黄、30克蒲公英、8克谷芽、15克海金砂、30克金钱草、8克茵陈、9克白芍、9克大黄、5克陈皮、15克郁金。
重要水煎内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一个月为一疗程,同时开展对治疗患者控血脂情况、治疗有效率等指标的评价。
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6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利胆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用自拟利胆汤、西医常规治疗。
结果:痊愈35例,占58%,好转20例,占33%,无效5例,占8%。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疗效肯定。
【关键词】胆囊炎;胆石症;中西医结合疗法;自拟利胆汤笔者自2000年1月—2010年10月对胆囊炎胆石症住院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利胆汤治疗本病6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6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0岁,平均42.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伴有胆囊结石25例。
诊断标准(1)病人就诊时均具有胆囊炎或胆石症病史。
(2)症状:上腹或右季肋部隐痛、胀痛,或右腰背部不适。
可有餐后上腹饱胀,嗳气打呃,消化不良等,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可有胆绞痛发作史。
(3)体征:胆囊区可有压痛,可能扪及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
(4)实验室检查: b超:见胆囊壁粗糙增厚或欠光滑,可见阳性结石影。
本组病人均符合胆囊炎胆石症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2.1中医治疗自拟利胆汤。
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0 g、黄连6 g、吴茱萸6 g、木香6 g、砂仁6 g、甘遂3 g、大戟3 g、白芥子10 g、虎杖12 g、银花15 g。
发热加连翘、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发黄加茵陈、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呕呃加陈皮、白术。
每日一剂,分2-3次口服,7天为1疗程。
2.2西医治疗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磷霉素注射液4.0g,2次/日静点;甲硝唑注射液250ml,1次/日静点以抗菌消炎。
熊去氧胆酸片150mg,3次/日口服以溶石。
疗程为7~10天。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复查示胆囊壁光滑,收缩功能正常,结石消失)35例,有效(症状体征消失,但b超仍示胆囊异常)20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5例。
内蒙古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胆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已取得肯定的效果。
但因胆总管下端狭窄或梗阻的影响,其疗效始终在60%左右[1]。
而EST 目前已被国内外确认为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种成熟、安全的非外科性手术疗法[2],排石率一般在80~90%[3][4],但排石方法主要集中在器械排石和新技术排石方面,不仅价格昂贵且操作复杂,并发症多。
我院自2004年7月~2008年11月对不同类型的胆管结石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配合EST 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男46例,女性74例;年龄20~78岁,平均52.3岁;胆管结石直径≤2cm ,其中原发胆管结石52例;残余或复发胆总管结石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0例;胆管结石直径≤2cm ,胆总管直径1~2.5cm ,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及肝功能异常。
本组病例均经B 超及ERCP 确诊。
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EST 均获成功,切开长度2~2.5cm,EST 术后将所有病例按性别、年龄、结石大小、位置、数量、胆总管直径及肝功能ALT (谷丙转氨酶)、B ILT (直接胆红素)与ALP (碱性磷酸酶)情况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各60例,使其具有可比性。
中药组60例按中医四诊分析病机,结合西医病理,辨证用药。
缓解期用胆道排石汤Ⅰ号:柴胡12g 、郁金12g 、金钱草30g 、木香18g 、枳壳12g 、大黄10g,每日1剂,7剂为1疗程;发作期用胆道排石汤Ⅱ号:双花、连翘、金钱草、茵陈、郁金各30g ,木香18g ,枳实12g ,白芍10g ,大黄10g ,芒硝4g 。
在EST 后,中药排石过程中出现中-重度排石反应时服用,每日1剂,至结石排出或炎症消退后为止。
此外服中药1小时后配合针刺或电针(日月、期门穴),口服33%硫酸镁40ml ,可使梗阻胆管下端残存奥狄氏括约肌进一步松弛,解除梗阻,加快排石过程。
对照组60例仅给予消炎、口服33%硫酸镁等对症治疗。
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结石症临床研究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Cholagogue and Removing Calculus Decoction on Cholelithiasis高永昌Ga o Yong chang,刘团霞Li u T uanxia,吕树芹Lu Shuqin汝阳县中医院,河南汝阳471200Ruyang County Hospital of Chinese M edicine,Ruyang,Heanan,China,471200摘要:目的:探讨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结石症疗效。
方法:选116例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胆排石汤和常规口服药物对比观察。
结果:有效率治疗组93.1%,对照组81.0%,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结石效果肯定。
Abstract:O bjective:to approach the effect of cholagogue and removing calculus deco ction on treating cho lelithiasis.M ethod:116 cases were divided r andomly into2groups and treated wit h cholag ogue and remov ing calculus decoct ion and common drugs.R esult: t he effectiv e pow er is93.1%in treatment and81.0%in control.Conclusion:the cholagogue and removing calculus decoction has the function to treating cholelithiasis.关键词:胆石症;利胆排石汤;熊去氧胆酸片;利胆醇;消炎利胆片;复方鸡内金片Key words:cholelithiasis;cholagog ue and r emoving calculus decoction;ursodeox ycho lic acid;livonal;dephlog isticate and cholagogue t ablets;co.corium stomachium galli tablets中图分类号CL C number:R259.756+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 ticle ID:1672-6839(2007)05-0040-02胆石症是指发生在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是外科常见多发病之一,属中医学/胆胀0、/胁痛0、/结胸0、/黄疸0等范畴。
2021年12月 第28期综述及个案报道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刘强,王大步,张强,刘杉,张浩然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胆石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西医治疗一般选择手术,但风险相对较高且结石有残留的可能,容易反复发作。
而中医药是保守治疗胆石症的主要方式,同样也可辅助手术治疗,对于胆结石的预防、术后残留结石的处理、临床症状改善以及结石复发率的降低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胆石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药;胆石症;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6.4;R57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8-0227-02胆石症为胆道系统疾病,含括胆囊与胆管部位结石,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和黄疸等症状,而且易引起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源性胰腺炎与胆囊穿孔等,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在我国,胆石症的成人发病率在9%~10.1%,特别是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直接提高了临床发病率。
胆石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胆汁无法溶解过多的胆固醇,致使多余的胆固醇于囊内结存成固体颗粒而形成结石。
胆石症容易复发且存在溶石困难和排石不出的特征。
现阶段,西医治疗胆石症一般选用手术,主要包括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两种[1]。
前者则无法保证结石的根除性,术后容易残留结石且复发率较高,而后者会使胆管受损,胆囊功能很难保留,进而对人体的食物消化与吸收效果产生影响。
当前,临床使用中医药在胆结石的溶石和排石、以及预防其再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副作用较小且复发率不高。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篇综述。
1 胆石症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在中医学领域,胆石症被划归至“黄疸”“腹痛”和“胁痛”等范畴,目前普遍认为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久病耗伤、劳倦过度、体质素虚或外感湿热等累及于胆囊,导致气滞、湿热、瘀血蕴结,致使肝胆疏泄不利,引起胆汁排泄失常,长此以往即可成石。
针药结合降低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结石残留和复发率的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71-02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
随着人们对胆囊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强、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张宝善教授提出的“腹腔镜保胆取石术”[1]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胆囊结石的治疗,与其他保胆方法比较(如体外碎石、溶石、排石等),结石取净率明显提高,其不足之处同其他保胆方法一样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较早的文献报道该方法的术后5-10年复发率高达30%-40%[2]。
张宝善等报道国内最大一组保胆取石术1520例,随访1-17年,术后结石复发率为2%-10%[3]。
老式保胆取石术的“术后复发率”实际上大部分为术中残留所致[4]。
如何降低保胆取石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率,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共同钻研和奋斗的目标。
现略总结针药结合治疗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结石残留和复发的相关方法以供考究。
1 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1.1 手术方法采用三孔或四孔法,气管插管全麻,取头高足低仰卧位,在脐缘或脐上10 mm作弧形切口,插入10 mm trocar,建立腹内压9~12 mmhg的co2人工气腹,纤维胆道镜下探查胆囊、胆囊三角、胆总管解剖及炎症、粘连程度,探查胆囊内结石情况,用取石网套彻底取净胆囊内的结石,见清亮胆汁从胆总管经胆囊管反流入胆囊后,用”5-0”可吸收线全层缝合胆囊切开处,吸净腹腔内积液并排出co2气体,逐一取出trocar,关闭腹膜,吸收线皮内、皮下缝合伤口。
1.2 适应症及禁忌症此手术方式原则上只适用于以下人群[5]:①胆囊结石无合并化脓性胆囊炎;②症状轻微的单纯胆囊结石;③多发性结石,但b超检测胆囊壁厚度2.2.2中药内服疗法张元等[17]报道予微创保胆取石术后5天续服中药1~2个月,预防胆囊结石复发。
利胆排石汤保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1T11:48:16.4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5期作者:黄伟[导读] 目的: 探讨利胆排石汤保守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气滞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瘦素(LE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黄伟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摘要:目的: 探讨利胆排石汤保守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气滞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瘦素(LE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慢性胆囊炎患者120例,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剔除脱落和遗失病例, 对照组40例,给予磺胺脒、熊去氧胆酸、阿司匹林等常规西药治疗,4周为1个疗程;实验组4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胆排石汤(柴胡10 g,枳实10 g,青皮10 g,陈皮10 g,虎杖根30 g,银花30 g,生大黄12 g,金钱草30 g,茵陈30 g,郁金12 g,川楝子12 g,元胡10 g,白芍12 g),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胆排石汤治疗, 1 剂/d,常规水煎煮 2 次,分早晚2 次内服;两组患者均给予4 周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TNF-α、β-EP、血清SOD水平明显较低,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获得的86.0%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研究组患者获得的98.0%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胆囊内结石数量及大小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9个、0.5cm)优于对照组(21个、1.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自拟利胆排石汤加甲硝唑、熊去氧胆酸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的效果明确,值得推广使用利胆排石汤联合保守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气滞证可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增强胆囊收缩功能,减少胆囊壁厚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清LEP 和TNF-α 水平。
胆石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王清坚【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针对胆石症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疗,实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且治疗效果满意。
基于此,文章针对胆石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一综述,希望有所帮助。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of medical technology. For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clinical 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 for treatmen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ackling the problem. And satisfy this treatment.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gallstones for review .Hope that helps.【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135-137)【关键词】胆石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作者】王清坚【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所谓胆石症,是指湿热浊毒与胆汁互结成石,阻塞于胆道而引起的疾病[1]。
胆石症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胆石的外观和化学成分,分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三类[2]。
胆石症发病原因相对较为复杂,且难以有效治疗,而在外科急腹症各类病因中,胆石症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患者右上腹发病时出现疼痛或者绞痛,难以耐受,且伴有黄疸、腹胀以及发热等相关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引发胰腺炎以及胆管癌。
胆石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胆胀” “胁痛”、“结胸”、“黄疸”等范畴[1]。
当前,治疗胆石症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及非手术疗法。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道镜以及十二指肠镜等内镜技术的应用胆石症的治疗手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3]。
·中医中药·中医治疗结石病的临床效果分析田光云(江口县人民医院,贵州 江口 554400)0 引言结石病是人体异常矿化所致的以钙盐或脂类积聚成形而引起的病症,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胆道系统结石和泌尿系统结石,病因主要是饮食中可形成结石的成分摄入过多,草酸积存过多、嘌呤代谢失常、脂肪摄取过多、糖分增高以及蛋白质过量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水质污染严重、饮水中钙含量过多等原因,结石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逐渐出现年轻化趋势。
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结石病,是一个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问题。
中医药排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结石病的中医方法,具有治疗费用低、患者痛苦小、排石效果等优点。
据此,为了研究中医药排石在结石病的治疗效果,我们对我院收治的结石病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中医排石的使用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材料。
选择我院内科于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我院一共收治结石病患者80例,其中50例患者使用的是中医药排石进行治疗,约占所有患者的83.33%。
在这50例患者中,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4例(肾结石13例,输尿管结石6例,膀胱结石5例),占48.0%;胆结石患者16例(胆囊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5例,胆管结石3例),占32.0%;其他部位结石患者10例,占20.0%。
所有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
年龄38-66岁,平均(55.2±2.8)岁。
这些患者的结石直径一般在6 mm以下[1]。
1.2 治疗方法。
首先是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病因、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病情进行确定,为了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患者需要进行B超或者X光检查,因为泌尿系统结石大多数都会在X线上显影。
结石病患者发病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寒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而且与体内结石的大小没有相关性。
因此我们需要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作为辅助的诊断依据,主要还是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2]。
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42例临床疗效观察
黄金花;陈岩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1998(005)001
【总页数】1页(P34)
【作者】黄金花;陈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中医院;哈尔滨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56.2
【相关文献】
1.电针配合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60例临床疗效观察 [J], 陈白洪
2.自拟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21例 [J], 胡荣;张细球
3.胆道排石汤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53例疗效观察 [J], 赖智勇
4.自拟"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100例 [J], 何秀玲
5.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32例 [J], 陈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配合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胆道排石汤内服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胆石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用中药胆道排石汤治疗,每日一剂,疗程30天。
观察组用中药胆道排石汤内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方法、疗程同对照组;电针治疗10天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共二个疗程。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右上腹疼,腹胀,纳差,恶心、口干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主要体征:右上腹胆囊区或剑突下区压痛。
影像学检查(b超、ct)可以确诊结石的大小、部位等。
1.3病例纳入标准:主要选择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或者。
胆囊结石在2cm以下,胆囊有收缩功能,无发热等急性发作症状者。
胆总管结石横径在1cm以下的,或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梗阻的较大的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且肝功能指标检查基本正常者;胆管内广泛结石,手术难以取尽者或手术后胆管结石复发者。
1.4 排除病例标准:严重心脏病和高血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以及胆道瘢痕,狭窄,孕妇,胆管畸形等。
2治疗疗法
2.1观察组
2.1.1电针治疗:取穴随症选右侧期门、粱门、日月、胆俞、肝俞、阳陵泉、胆囊穴。
方法:进针得气后,接电针仪g6805—ii,用疏密波通电刺激60分钟,电流量调节到病人最大耐受量为度,前后20分钟频率为100hz的电刺激,中间20分钟给予频率为600hz 的电刺激,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10天为一疗程,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2.1.2中药胆道排石汤内服柴胡20克、金钱草30克、枳实15克、大黄1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茵陈20克,海金沙20克(包煎)鸡内金20克,三七粉6克(分冲)甲珠粉3克(分冲),热重加金银花、蒲公英、重用大黄,脾胃不和加半夏;痛重加延胡索,川楝子;病程长加三棱、莪术。
以上诸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每次服200ml。
疗程30天。
2.2对照组单纯采用观察组中药内服疗法。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1999年出版的《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示结石完全消失;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示结石明显减少达1/2以上,或结石变小达1/2以上者;好转:症状好转,影像学检查结石较治疗前减少或变小;无效:症状无变化,结石无改变。
3.2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表1可见,观察组治愈率为36.6%,总有效率为93.3%;对照
组治愈率为23.3%,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治愈率既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明电针配合中药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石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4讨论
4.1胆石症是我国胆道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多伴有慢性胆囊炎,据统计慢性胆囊炎患者中70-80%的人同时有胆囊结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发病率明显上升。
胆结石的成因主要是胆汁成分的改变,细菌感染、胆汁淤积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因果的作用。
4.2中医学认为胆结石属“胆胀,胁痛”范畴,以胆郁气结,湿热蕴结肝胆为病理因素。
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浊而不清,淤积日久而成结石。
4.3电针治疗根据传统针灸理论,以经络辨证,远近配穴为原则,选取右侧肝俞、胆俞、阳陵泉、胆囊穴、梁门、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加日月;肝内胆总管结石加期门。
肝俞是肝的背俞穴,胆俞是胆的背俞穴,期门是肝的募穴,日月是胆的募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俞穴。
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临床上用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以发挥其协同作用。
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及胆经合穴,下合穴主要治疗六腑疾病,即“合治内腑”。
合穴体现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胆囊穴为奇穴,为治疗胆结石的经验穴。
梁门
是足阳明胃经穴,其右侧穴位深部相当肝下缘,胆总管下端括约肌附近。
肝胆相表里,针刺上述诸穴能疏理肝胆之气机,利胆消炎止痛。
4.3胆道排石汤中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清化湿热、利胆排石;茵陈祛湿通络;柴胡,木香、郁金疏肝理气,行气止痛。
郁金中含大量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有良好的溶石、排石作用【3】。
大黄通腑泻热、解毒祛瘀,含蒽醌类衍生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可促进胆汁分泌,有良好的利胆排石作用,抗炎、改善症状的作用【4】,三七粉活血化瘀,三七具有一定的利胆作用,具有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促进胆汁分泌作用[5]。
甲珠粉通经活络。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通腑排石之效。
药理作用研究,胆道排石汤主要有抗菌,镇痛,利胆,松弛奥迪氏括约肌,排石、溶石,利尿等作用[6]。
4.4结论电针、中药胆道排石汤内服联合排石,解决了临床上排石难的困惑,本法疗效显著,实用性强,运用灵活,可随症加减,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翟兴红,张声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9):1038-1040
[2]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36-737.
[3]汪龙德,李红芳。
单味郁金对离体兔奥狄氏括约肌、胆囊和十
二指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报学
报,2002,19(2):14-15.[4]黄菘.中药大黄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
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5(4)。
253-254 [5]张玉军.三七总皂苷的药理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9(4):589-591.
[6]叶吉祥, 鲁星燧.复方胆道排石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
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 6 (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