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116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翻译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与人们对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有关。
翻译过去被认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译研究,也长期停留在“如何译”、“如何译得好”这样的语言转化研究层面上。
19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
而人文社科学者也“发现”了翻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出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翻译研究转向”.不同学科领域对翻译的重视,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里应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荡,形成了当代翻译研究丰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
那么,翻译为何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翻译研究者常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
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译而触发的。
歌德发表关于“世界文学”谈话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国、英国等国翻译发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刚刚在巴黎上演。
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更为直接的思想触发点,则是他读到了中国作品的译本。
歌德看到,随着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可能会汇合。
他在这种趋势下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滥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催生了比较文学。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1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强调:“翻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类、新的文学样式”,“是促进文学史中信息流形成的关键方法,因此,任何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译史置于中心位置”.2 但早期的比较文学,只是把翻译作为考察文学传播和影响考据的线索。
论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李亚新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11期摘要:翻译研究先后经历了语文学阶段,语言学阶段,直至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突破了纯语言研究的限制,开始文化转向。
本文主要探讨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的变化以及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比较文学一、引言翻译研究在中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开始是在语文学的分支下研究,研究“怎么译”、“怎么译好”。
中外学者关注的都是“文”或者“质”、“信”还是“顺”、“直译”或是“意译”等一系列与具体翻译方法有关的问题;接着是在20世纪50年代,翻译研究进行了语言学转向,研究学者摆脱了“直译”、“意译”等纯粹的经验论的桎梏,开始借助于一些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研究,不再只是关注一些翻译技巧、翻译策略,而是更关注翻译的效果,看译文是否与原文“对等”,一些学者也认为“译者只要找到语言转换规律就可以大功告成了,翻译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语符转换或是一种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甚至只是‘复写式’的技术性工作”(廖晶,朱献珑,2005:14)。
但是不论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翻译研究一直都处于边缘位置,一直依附于别的学科而存在,译者的地位得不到认可,译文也是完全以“原文为中心”,不敢有半点逾越。
直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这给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二、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王宁就指出: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操纵。
”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对革新传统翻译观念、开拓翻译研究新空间、建立翻译研究新范式,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王宁,2009:20)。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认为,译本研究有两个方面:第一,将译文与原作比较,看是否有增删,以“看出译本所给与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第二,将同一作品不同时代的译本进行比较,以“逐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对于各时代发生的影响之不同”。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史倩(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
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一、引言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然而,随着中外翻译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谢天振,1999:1)。
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
也可以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999:1)。
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研
究
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研究随着英语文学的不断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翻译技巧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学视角下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技巧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而更好地调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技巧研究应从文化差异入手,结合两种文化中的文化特色,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息,从而更好的实现文学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例如,在翻译英语中的神话传说时,应当对比中国神话传说,更好地理解英文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翻译出中文版本。
其次,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技巧研究应从语言差异入手,例如在中英文中存在的词汇上的差异,例如拼写、发音等。
翻译者应当尽量考虑原文的表达方式,尽量保留原文的表现形式,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词汇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最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技巧研究应从情感差异入手,例如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时应当注意保留原文的情感表达方式,考虑清楚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
总之,文化学视角下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技巧研究是翻译技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精准性和可读性的关键。
在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情感差异的基础上,翻译者应当考虑原文的表达方式,力求翻译出更准确、更具可读性的英语文学作品。
翻译视域下文学研究一、引言二、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基础:诠释学视角三、源语世界的文学研究:深刻理解原作四、译语世界的文学研究:传神地表达原作对原作的分析和理解只是翻译的第一步,如何用目标语进行恰切的表达是翻译能否成功的关键。
所谓“知己知彼”,“彼”是原作,重理解;“己”是自己,重表达。
萧乾认为,对翻译来说,理解力占四成,而表达力占六成。
林纾译作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除归功于他译介外国作品的先驱者身份,更要归功于他的中文修养。
如何传神地表达原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目标语修养和文学修养。
这里需要讨论一个观点,即译者是否最好也从事创作:译小说者也写小说,译诗者也是诗人。
在中国的翻译家中,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的译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均为一身兼两任者,他们都是“中国语文的巨匠”,[2](p.210)具备理想的翻译家的条件。
他们不仅有优秀的双语,甚至多语基础,深厚的文学修养,本人还是卓有成就的创作家。
他们在翻译契合自己风格的作家作品时,相对别的译者来说,更能挥洒自如。
诗人郭沫若在《雪莱诗选》小序中有段名言:“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
———我和他合而为一了。
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
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
”[13](p.405)诗人译诗,创译并举在郭沫若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然而,能达到这样理想状态的译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不具备创作经验的译者又将何去何从?在这个问题上,江枫和杨武能两位翻译家都提到了译者应有的文学和语言素养。
江枫虽基本赞同诗人才能译诗的观点,但同时也认为,最关键的是“作为译者和诗人的语言艺术修养”。
[2](p.114)杨武能坚持认为一位既是学者又是作家的译者才能做好文学翻译,但他着重强调的是译者的素养问题,即译者并非一定要或从事创作,但他需要具备“学者和作家的素养和能力”。
这种文学和语言素养是针对双语而言,而且对于翻译表达的影响更为巨大。
浅谈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观作者:谢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摘要:翻译一直是当下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翻译存在着诸多弊端。
译作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翻译作品,是一种操纵的文本,不能等同于原来的文本。
本篇文章重点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探讨了翻译的发展,和传统翻译的不同之处以及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外语翻译;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观[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1翻译是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一,著名学者康德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随着文学文化密切的往来,各民族文学交融,趋势渐深。
他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世界文学”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影响深远,成为后世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典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康德提出的这个概念来看,翻译从这一角度催生并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很不一样,传统的文学翻译中国国内注重化境,三美原则等,西方注重对等,等值,等效等,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么译和怎么译的好,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比较文学论,2010]在比较文学的论述中,他认为译文的对比应该关注以下的问题:第一,将翻译的作品与原文本相比较,看是否有改动,如增加,删减等,以“看出译本所给与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他所给与的(故意的或非故意的)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第二,将同一作品不同时代的译本进行比较,以“逐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对于各时代发生的影响之不同”。
20世纪50年代,比较文学翻译中有观点提出,无论一本翻译文本好坏与否,是否完全正确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都具有研究的价值。
即使是坏的文本也能传达时代的价值和生命观。
忠实的翻译工作者毫无意外会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世界文学的发展情况和现状,但真正的翻译家却未必原封不动的逐字翻译,而是在自己认为需要的情况下改写译文,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翻译
洪新莲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文化全球化使各民族的文化有了相互交流、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机遇.这其中,各种作品的翻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谈谈翻译的特性,让我们对翻译有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认识.
【总页数】1页(P175)
【作者】洪新莲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基础部,湖南衡阳4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乌托邦文学现象 [J], 周霜红;周密
2.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角度看翻译文学的归属 [J], 李安光
3.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J], 蔡乾
4.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 [J], 孙丽娟;傅加令;
5.从语域理论的角度看商务翻译测试——从语域理论的角度看商务翻译译文评价[J], 陈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摘要】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
比较文学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补,互证,互识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翻译研究作为新生学科,关注翻译行为与译作周围问题的复杂性。
既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又与比较文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
【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共同发展一、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的概况比较文学与翻译学基本上是相伴而生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它们的处境都不容乐观。
自比较文学诞生,很多学者都认为比较文学实质上应该是文学比较,它只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并不构成文学研究的一个单独学科。
翻译学被普遍认为是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研究大家族中的庶出,身份低微。
学者们普遍认为翻译学就是研究翻译中语言转换的技巧问题,不是什么大学问。
而与此同时,比较文学学者也长期对翻译持有轻视的态度。
翻译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只是为比较文学研究作准备,翻译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学术地位。
苏珊·巴斯奈特教授是这样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向来很复杂,争论很多。
传统的看法是把翻译看作穷亲戚,视为雕虫小技,译文的地位通常要比原文低。
比较文学理论家虽然承认翻译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但又普遍认为直接阅读原文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不平等地位长期以来,比较文学与翻译学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然也不乏一些学者努力提高翻译学的地位。
比如说斯达尔夫人鼓励意大利翻译家们多翻译现代欧洲作品,她力图借助翻译引进其他国家的文学,以丰富和充实自己同胞的思想。
赫尔德、歌德和施莱尔马赫也曾为提高翻译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呼吁。
总的来说,虽然有学者为提高翻译的地位大声疾呼,但翻译和翻译学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得到改变,流行的观点仍然视翻译为小道,是比较文学的辅助工具,并不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其文学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环节,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依靠翻译将外国文学作品带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外国文学的瑰宝。
因此,通过研究翻译学理论,深入探讨翻译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注重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进行评估。
只有通过优秀的翻译作品才能真实地展现外国文学作品原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注意选择那些经过严格评估的优秀翻译作品,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他们对翻译质量的鉴别能力。
其次,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应该注重对“文化差异”的解读。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也是形成文学作品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他们通过翻译作为纽带,将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建立起来。
另外,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是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纽带,也是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和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传达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创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翻译水平。
最后,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翻译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与人们对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有关。
翻译过去被认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译研究,也长期停留在“如何译”、“如何译得好”这样的语言转化研究层面上。
19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
而人文社科学者也“发现”了翻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出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翻译研究转向”.不同学科领域对翻译的重视,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里应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荡,形成了当代翻译研究丰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
那么,翻译为何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翻译研究者常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
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译而触发的。
歌德发表关于“世界文学”谈话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国、英国等国翻译发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刚刚在巴黎上演。
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更为直接的思想触发点,则是他读到了中国作品的译本。
歌德看到,随着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可能会汇合。
他在这种趋势下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滥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催生了比较文学。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1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强调:“翻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类、新的文学样式”,“是促进文学史中信息流形成的关键方法,因此,任何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译史置于中心位置”.2 但早期的比较文学,只是把翻译作为考察文学传播和影响考据的线索。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作者:柳亚杰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7期摘要:本文从世界文学视域,即世界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翻译的关系及作用等角度出发,对于诗歌翻译中的译者角色进行探究,进行情感分析来探究诗歌翻译的新模式。
关键词:世界文学;译者角色;情感分析一、“世界文学”与翻译(一)“世界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的观念起源于1827年,在歌德阅读《好逑传》、《玉娇梨》等中国文学译本后。
歌德(2010:5)指出,世界文学已经开始,每个人都应促进其发展进程。
Moulton(1911)指出,翻译中失去的只与语言有关,不影响文学本质,但充斥着翻译作品的世界文学无疑是“低一级学科”。
1965年美国比较文学会的“列文报告”(Levin Report)认为世界文学作为本科课程,比较文学作为研究生课程是有益的。
Levin(2005:23)认为,“比较文学课程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原著。
”1975年的“格林报告”(Greence Report)沿袭1965年“列文报告”说法。
Greence(2005:30)认为“使用译文教授文学对本科未提出语言要求,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等同起来” Carroll. M.T(1996)质疑用译文编写世界文的学选集做法。
Saussy(2006:11)认为阅读译本无法真正理解原作,若消除不同文学类别的差异,则抹杀其差异性。
Pitzer J(2007:20)认为“翻译过程中流失的远不止语言的意义”。
王宁(2009:6)指出,当国家疆域模糊时,超民族和世界主义就会出现,引发世界文学的兴盛。
米勒(2010:8)指出,世界文学是当前全球化的伴生物。
Venuiti(2013:193)指出,没有翻译,世界文学的概念就无从界定。
林嘉欣,李东杰(2018:91)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快消文化发展迅猛,网络小说盛行,文学作品流通、传播、阅读、流通速度极快,通过翻译可助其跨越文化圈,加大读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