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83.23 KB
- 文档页数:6
第35卷第1期 2017年2月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Vol.35 No.1February 2017标准语•方言•文字语篇功能视角的《凉州词》三个英译文比较分析刘文娣(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00)摘要:利用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三个方面一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系统来对比分析古诗 《凉州词》及其三个英译文。
通过对古诗及其英译文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评估得出能够在最 大程度上传达原诗的信息、意境和感情色彩的译文。
说明在古诗英译文中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 衔接系统的不同选择有可能会导致古诗意思和意境发生变化,影响原诗信息的传递;在对比分析 古诗及其译文时也应考虑英汉语系的不同特征,不应盲目追求古诗及其译文在主位结构、信息结 构和衔接系统上的完全对等。
关键词:语篇功能;古诗;英译文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7)02-0074-06语言包含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1]这三大功能都分别有各自的体现形式,其 中语篇功能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及衔接系统得以体现。
通过分析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 接系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语篇在传递信息过程中是否流畅,是否连贯,同时也可以判断出信息是如何传 递的,以及信息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递。
此种语篇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古诗语篇及其多个英译文 的对比语篇分析中。
_、概念总述语言的语篇功能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得以体现。
主位结构中包含了主位和述位。
“主位是信息的起点,通常位于句首,述位是对主位的发展,是句子的 剩余部分,V2]ThompS〇n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3]不同语气的句子的主位划分不一致。
陈述句中,主语、状 语、补语都可以充当主位;特殊疑问句中,wh-作为句子的主位;一般疑问句中,助动词和后面的主语作为 句子的主位;肯定祈使句中,动词为主位,否定祈使句中,don’t与后面的动词共同构成主位;被动句中,被 动句主语为主位;复合句中,第一个分句为主位;存在句中,“there”为主位。
2402019年40期总第480期ENGLISH ON CAMPUS有道词典、必应词典和金山词霸对比研究——以《匆匆》英译为例文/王 允或只显示译文,并有来自网络的参考例句以供人们参照。
2.必应词典。
必应词典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的首款在线中英文智能词典,结合了互联网在线词典及桌面词典的优势,依托于必应搜索引擎技术,及时发现并收录网络新兴词汇,基于微软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独创性地推出近音词搜索,近义词比较,拼音搜索,搭配建议等功能。
其准确的整句翻译词库保证从网上及时收录流行语,并有专家人工纠错补充翻译。
3.金山词霸。
金山词霸是金山软件公司发布的一款免费的词典软件,完整收录了《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整合500多万双语及权威例句,141本专业版权词典。
PC端的金山软件除了支持主流的浏览器屏幕取词,还可以截取邮件、英文网页、办公文档内的词汇,并且内置的OCR光学识别技术还可截取PDF文档内的词汇。
其文本翻译功能依托于百度翻译引擎,可设定显示译文或逐句对照。
从上述三款桌面词典的官方介绍来看,他们功能基本相似,但必应词典在线翻译在语言范围,词库范围方面较另两种而言稍逊色。
有道词典和金山词霸都具有人工翻译服务,而必应词典暂时还不具备这项服务,鉴于人工翻译是收费的,本文仅就软件自带的免费翻译功能作对比,对比的对象仅限于汉英翻译。
需要厘清的是,尽管科技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及专业翻译人员会应用到电子词典软件以及其自带的翻译功能,但机器翻译毕竟质量有限,翻译的精确度、可靠度仍需专业人士来把关,切忌直接使用。
二、《匆匆》英译情况对比笔者将《匆匆》原文直接输入有道、必应、和金山的“全文翻译”界面,对比其翻译结果,以期研究以上几种电子词典对翻译的辅助功能差异与优劣。
下文将选取几个译例具体分析。
例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有道译文:The swallow, will come back again. The willowwill be green again; Peach blossom thanks, have open again.引言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根本目的在于克服语言障碍,达成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The_Great_Gatsby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曾多次被翻译成中文,其中最为知名的两个中译本是杨绛和毕淑敏分别完成的版本。
本文将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这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效果。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功能。
首先我们可以从标题中的两个中译本的名称入手进行比较。
杨绛将小说译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翻译准确地传达了盖茨比的“great”含义,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的非凡之处。
而毕淑敏将小说译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强调了主人公名字的重要性,更加贴近原著的表达。
从标题的翻译上来看,两个版本各有侧重,但都能传达出原著的核心意义。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两个版本的语言风格入手进行对比。
杨绛的翻译更加偏向于简洁明了的风格,语言流畅,容易读懂。
毕淑敏的翻译则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语言更加华丽,给人一种更为精致的感觉。
这两种语言风格各有千秋,杨绛的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而毕淑敏的翻译则更加注重原著的文学特色。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版本。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两个版本的情感表达入手进行对比。
杨绛的翻译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盖茨比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而毕淑敏的翻译则更注重对细节的描绘,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原著中的情景和氛围。
两个版本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情感表达的需求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对比分析了杨绛和毕淑敏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两个版本在标题翻译、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各有侧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无论选择哪个版本,都能够欣赏到这部经典之作的魅力。
功能对等理论下广告英译汉分析广告英译汉分析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旨在解释翻译过程中的语义传递与功能交互。
在广告翻译中,为了保证广告的有效传达和目标市场的吸引力,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广告英译汉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如何确保广告译文在中文市场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关系分析在广告翻译中,功能对等关系指的是在不同语言中,保持广告信息与功能相对应的传递。
具体来说,广告译文在传达原始广告的基本信息和目标功能时,应尽力保持语义和情感上的等效性。
1.1 广告头部的翻译广告头部是引起读者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元素,需要注意确保翻译后的广告标题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
例如,如果英文广告标题强调产品的“创新性”,那么中文翻译应选择相应的词汇,如“创新”、“前沿”等,以确保传达相同的信息和效果。
1.2 广告表述的翻译在广告内容的翻译中,要注重保留广告的情感色彩和语境信息。
通过使用恰当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将原文中的情感和吸引力传递给目标受众。
同时,为了适应中文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可能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转化。
2. 广告翻译中的问题与挑战在广告英译汉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目标市场需求等。
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2.1 象征性和隐喻的翻译广告常常使用象征性和隐喻手法来传达信息和引起共鸣。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理解原始广告的象征含义和隐喻意义,并找到中文中相应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能力。
2.2 文化因素的考虑广告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差异。
需通过对广告背景的了解,找出传达同等功能的文化适应的表达方式。
比如,某国家的广告会突出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另一国家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因此在翻译时要适当调整,以确保广告译文在目标市场中的行销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长难句翻译的实践报告》一、引言翻译作为语言之间的桥梁,旨在实现信息、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与互动。
在长难句的翻译过程中,功能对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应用与实践。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义、语用和文体上的对等。
这一理论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原文的形式,更要关注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力求在目标语中实现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三、长难句翻译的难点长难句因其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等特点,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理清句子结构,把握关键信息,同时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译文流畅自然。
四、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应用1. 语义对等:在翻译长难句时,首先要确保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上的对等。
这需要翻译者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把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使译文在语义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2. 语用对等:除了语义对等,翻译者还需要关注语用对等。
这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体对等:在长难句的翻译中,文体对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翻译者需要关注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语气,使译文在文体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一篇包含长难句的英文文章为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语义、语用和文体对等方面,展示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实践效果。
六、实践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功能对等理论在长难句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翻译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提高长难句的翻译质量和效率。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翻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技能和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流和语言传播。
Google翻译与有道翻译软件公示类文本翻译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9-04-22T11:29:30.2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乔丹[导读] :近年来,在线翻译软件的使用愈加普遍,本文针对比较受大众肯定的Google翻译和国内词典软件有道词典中提供的有道翻译两款在线翻译软件进行研究,分析在对同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两个软件在各方面形成的对比,意在为人工翻译能够更好的借助软件完成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吉林大学,130000)摘要:近年来,在线翻译软件的使用愈加普遍,本文针对比较受大众肯定的Google翻译和国内词典软件有道词典中提供的有道翻译两款在线翻译软件进行研究,分析在对同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时两个软件在各方面形成的对比,意在为人工翻译能够更好的借助软件完成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Google翻译;有道翻译;软件;对比引言语言翻译是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交往的基础,自古以来,为使得不同国家的人顺利的交流,人们从未停下对于翻译的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器翻译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机器翻译利用机器翻译系统将人类的语言翻译法则转变成计算机的运算法则,根据这样的法则将所输入的原始语言转化成所要翻译的目标语。
自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不断探索。
70年代后,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电脑的不断升级换代,机器翻译的文字处理能力随之增强,同时由于商业生活的信息化使得企业对机译需求不断增大,国内外许多计算机开发商陆续推出了机译软件。
目前网络上各种不同的翻译软件不下几百种,更为大众所熟知且接受的包括Google翻译、百度翻译、必应翻译、通用翻译、有道翻译、灵格斯等等。
该类在线翻译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服务领域,甚至语言教育领域,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利用软件来辅助人工翻译可以大幅提高翻译效率,在众多翻译软件中,选取什么样的软件来做辅助也是译者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英汉语篇功能对比分析作者:郑晨怡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6期郑晨怡内容摘要:现存的古诗英译研究大多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但语言学理论也为评析译作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为理论框架,选取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其五个英译本,从信息结构系统和衔接系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验证语篇功能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语篇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英译系统功能语法一.引言韩礼德认为语篇功能不仅表明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Thompson,2000:F19)。
而诗歌作为一个精炼的语篇,也必然能够以韩礼德的功能语篇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选取刘军平、王玉书、Witter Bynner、何中坚和许渊冲的译本,从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角度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译文进行分析,验证语篇分析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二.信息结构分析最常见的信息单位结构是已知信息+新信息。
一般来说,已知信息出现在新信息前面,新信息则出现在信息单位的最后。
信息中心,即新信息的最高点,通常是信息单位的最后一个实义词项(胡壮麟等 2005:173)。
句子的信息结构呈现了语句中的信息分布,信息结构分析则能够促进读者对语篇的内容和结构的准确把握。
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句的“异客”、二句的“思亲”、第三句的“高处”(山)和第四句的“少”是各诗句的信息中心。
下面对五个英译本的信息中心进行分析。
表1:源语语篇及其目的语语篇的信息结构对比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刘译本前两句的信息中心和原文重合。
Bynner译本后两句的信息中心与原诗相一致。
而许译本则没有考虑到信息的递进,没有将每一句的信息中心放置句末,没有与原诗一致的信息中心。
王译本最后一句信息中心与原诗相契合。
而何译本的信息中心则与原诗完全相符,充分地考虑到了语篇中信息结构。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观。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差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禁忌。
禁忌语,就是在特定语言或文化中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性的语言形式。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交流中因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本文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随后分析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对比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上的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禁忌语问题,以促进有效和和谐的沟通。
二、禁忌语的分类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类和特点。
以下是对英汉禁忌语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宗教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格外显著。
在汉语中,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用语和象征都有严格的禁忌,如不得随意提及佛祖、道祖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圣事物。
而在英语中,基督教的影响深远,涉及上帝、耶稣等神圣名词的言论都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冒犯信仰者。
社会禁忌语主要涉及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语中,对长辈、权威人物的称呼和言论有着严格的规范,如不得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以及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也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习俗禁忌语是指与特定文化习俗相关的禁忌用语。
在汉语中,许多与死亡、疾病等相关的词汇都被视为禁忌,如“死”字常常用“去世”“走了”等委婉语代替。
在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俗禁忌,如对于死亡的表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ass away”“departed”等委婉说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的新视角。
在语言对比分析中,偏正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偏正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为代表,注重语言在社会功能、意义和文化语境中的运用。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为一种资源,人们通过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分析偏正结构歧义的理论基础。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差异1. 英语偏正结构的特点英语偏正结构以名词短语为主,通常由限定词、形容词、名词等组成。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语序相对固定,通常为定语在前,名词在后。
然而,由于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复杂的句法结构,使得英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也容易导致歧义的产生。
2. 汉语偏正结构的特点汉语偏正结构以短语和句子为主,其语序与主谓结构密切相关。
在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这种语序与英语截然不同。
此外,汉语偏正结构的表达更加注重语义的连贯性和语境的依赖性,这使得汉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四、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1. 语义歧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同一偏正结构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
例如,“red car”在英语中可能被理解为“红色的车”,但在汉语中则可能产生“红车”或“一辆红色的汽车”等不同的理解。
这种语义歧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 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是指由于句法结构的不明确或复杂导致的理解困难。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句法歧义都可能存在。
例如,在英语中,“the girl with a red hat”可能被理解为“戴着红帽子的女孩”或“那个女孩有一顶红帽子”,而在汉语中,“穿红衣服的人”也可能因为语境不清而产生歧义。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斯宾塞诗Sonnet 54不同汉译本的对比分析佟彤【摘要】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有力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Sonnet 54是埃德蒙·斯宾塞爱情十四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对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功能语法视角出发,对该诗及其两个汉译本的及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发现,从及物性角度来看,胡家峦译本比王佐良译本更忠实于原诗,更能体现原诗独有的结构和意蕴之美.由此说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可应用于对诗歌翻译的评价,从而避免单纯从文学角度和修辞角度分析所导致的主观性.%As the powerful tool for discourse analysis,functional grammar is increasingly inclined to be applied to translation studies.Sonnet 54,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dmund Spenser's love sonnets,is of great value of reference for studies on the Renaissance poetry.Applying functional grammar,the contrastive transitivity analysis on this sonnet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s reveals th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Hu Jialuan's translated version is mor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expresses more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struc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original than is Wang Zuoliang's.It is proved that transitivity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poems,avoiding subjectivity caused by analyses only from a literary and rhetorical perspective.【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02【总页数】6页(P42-46,64)【关键词】功能语法;Sonnet 54;诗歌翻译;及物性【作者】佟彤【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网络出版时间:2017-03-31 09:35埃德蒙·斯宾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英语以形制意,而汉语以意驭形。
本文从语篇分析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的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并根据其共性和个性,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语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翻译一、概述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穆雷评价说,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在于汉语重归纳、而英语重分析与具体。
杨振宁也持相似的观点: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模糊、朦胧和宽泛,而西方文化的方向是准确和具体。
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绝不是等量齐观的。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翻译时既要分析英汉语篇的外在结构,又要透彻理解其深层含义,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章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规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使译文做到文字精炼、完整,句式精悍、富有寓意,体现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二、形合与意合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篇组织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
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一书中提出的。
他指出:“英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然环与环都联络起来,但毕竟有联络的痕迹;而汉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形合又称“显性”,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从而来表明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外在的逻辑关系。
换言之,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将语言符号由“散” 到“集” 的语言组织手段。
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意合也称“隐性” 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
意合体现了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6年第4期(总第113期)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许余龙(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083)
收稿时间:2006206210
作者简介:许余龙(1950-),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英汉对比,篇章回指。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关键词:功能主义;对比分析;对比功能分析;翻译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6)0420003206
1.0引言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虽然从事语言对比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思考和提出系统的、专门用于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和框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Krzeszowski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Chesterman教授是另一位这样的学者。如果说前者(1979,1980)提出的“对比生成语法”模式(简介见许余龙1992:180-181;2002:163-164)主要适用于句法结构对比的话,那么后者(1998)提出的“对比功能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以用于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对比,也可以用于话语分析、文体、修辞和社会语言学对比(关于其研究方法以及在英汉对比中的应用,见许余龙2005)。而且,由于Chesterman是一位多语交际和翻译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如Ches2terman,1997;Chesterman&Wagner,2002;Williams&Chesterman,2002Π2004),因此他更加强调对比研究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将从翻译和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讨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对比功能分析对翻译的指导意义。2.0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2.1翻译的性质和特点著名捷克学者Levy(1967Π1989: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中(如见Hatim,
19972001;Hatim&Mason,1997;Nord,1997Π2001),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也正是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使得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成为两种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正如Hatim(1997Π2001:1)所指出,“要知道对比语言学是如何运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
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看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选择。”2.2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所谓对比功能分析,广义而言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对比分析模式的特点是从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可表达的相似意义出发,致力于确定这种相似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句法、语义、篇章、语用、语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优先选用哪种形式,等等。对比功能分析与
3©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两者都旨在确定哪种形式在什么样的使用条件下是表达某一意义的最佳形式。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翻译的任务是要确定,在某一特定使用条件下的一种源语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在目标语中的最佳表达形式是什么;
而对比功能分析则致力于探索某一意义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中的各种表达形式及其使用条件。因此,与大多数功能主义语言研究一样,功能对比分析是一种以语义为基础的对比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语言中的聚合关系(paradigmaticrelations),而不是组合关系(syntagmaticrelations),着重探讨语言使用者在表达
意义时,语言所能提供的各种选择。2.3语言中的相似性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现于两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立足点,这一理论基础和立足点便是语言中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相似(包括等同)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Chesterman(1998:7)首先区分了作为触发物的相似
性(similarity2as2trigger)和作为赋予物的相似性(simi2larity2as2attribution)。前者是世上物质实体之间客观
存在的、可以触发人的大脑产生相似感觉的某种特定联系,是一种从物质到大脑的认知过程的产物;而后者是主观感觉到的、可同时赋予两个实体的某种属性,是一种从大脑到物质的认知过程的产物。相似性的这两个方面总是相依共存的。评估相似性的两个主要认知心理学模式是心理空间模式和特征(或对比)模式。后者原先是为了克服前者的某些不足而提出的。在特征模式中,两个实体的相似性被看成是这两个实体所具有的特征集之间的交叠:两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相似性也就越大。所谓“特征”是指一个实体所具有的任何一种特性。一个实体是否具有某一特征是相对的,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征可以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来分析;而两个实体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与某个原型的接近程度来衡量,并取决于共有特征的显著性和相关性。例如,麻雀与鸽子的相似程度,
要比与企鹅的相似程度大,因为虽然三者同属鸟类,
但是由于前两者共同具有“能飞”这一与鸟相关的显著原型特征,因而更接近鸟的原型。根据相似性评估的出发点不同,在语言分析中可以区分发散相似(divergentsimilarity)和会聚相似(convergentsimilarity)这两种相似关系,可分别图示为:(1)发散相似:A]A’,A’’,A’’’...会聚相似:AΖB发散相似是“原件”和“复制件”、“伪造物”、“仿造物”、“误认物”等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2)Theymanufacturedhundredsofcopiesofthesameproducteveryday.(复制件)(3)Thisisaforgeryoftheoriginalpainting.(伪造物)(4)Therebuiltchurchlooksverymuchlikethedestroyedoriginalbuilding.(仿造物)(5)Youlooksomuchlikeyourfather,Iwassureyouwerehe.(误认物)翻译理论关注的焦点和立足点便是此类发散相似,因为翻译是从源语文本出发,旨在得到一个与其保持某种相似关系的译本。这种相似关系在翻译理论中称为等值。而会聚相似则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由于具有某种相似性而获得的一种联系,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可以表现为相像(resemblance)或类似(analogy)。对比分析所关注的焦点和出发点便是这种会聚相似,因为对比分析在对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语言项目或两种语言现象进行对比之前,已经假定这两个语言项目或两种语言现象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关系在对比分析中称为对应。3.0翻译中的等值和对比分析中的对应上一小节指出,相似性在翻译理论和对比分析中分别称为等值和对应(在英语中都称为equiva2lence),这是该两大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但是,翻译理论所研究的通常是发散相似关系,而对比分析所研究的通常是会聚相似关系。3.1翻译中的等值翻译理论界中存在着不同的等值观,持何种等值观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能允许有多大程度的差异。Chesterman(1998:18)认为,从翻译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等值问题上,大致存在如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等同观(theequativeview),这也是最古老的等值观,基于原先“等值”在数学中的定义,即:(6)A=A’等同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表义符号;而意义则是绝对的、不变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是等同的。等同观的提出实际4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上是为了解决《圣经》翻译中的一个两难矛盾,即,如果你认为希伯来、希腊或阿拉姆语的《圣经》真的是上帝所说的原话,那么你又如何能擅自改变它而不冒亵渎神圣之大不韪呢?一方面原文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另一方面上帝自己却要求其信徒(向具有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传播《圣经》教义。如何解决这一两难的矛盾?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便是提出一个建立在形式与意义相分离基础上的翻译理论:在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虽然形式改变了,但意义没有变。但是Chesterman(1998:19)指出,翻译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添加的。这里的“添加(additive)”有两层含义。首先,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A)仍然存在,但添加了一个目标语文本(A’)。其次,一个源语文本可以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译者,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多次翻译,产生好几个其他目标语文本(A’’,A’’’...)。因此,翻译过程的添加观可图示为:(7)A]A,A’,A’’,A’’’...第二种是分类观(thetaxonomicview),这一观点是为了回应对上述第一种等值观的批评而提出的。分类观认为,等值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不同的类型构成。在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时,某一类型的等值可能更合适。在西方传统的翻译研究中,这种等值的分类观可追溯到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译者SaintJerome。他认为,非神圣文本可以比神圣文本采用更自由的译法。也就是说,在翻译非神圣文本时,目标语文本并不需要像上述第一种等值观所坚持的那样,必须与源语文本严格等同。由此可见,等值的分类观从一开始就注重语境。在近五六十年中,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等值类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Nida(如见Ni2da,1964Π2004)的“形式等值”和“动态Π功能等值”,Catford(1965)的“形式对应”和“语篇Π翻译等值”,Koller(1979)的“所指义等值”、“内涵义等值”、“篇章规范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转引自Chesterman,1998:23)但是Chesterman认为,等值的分类观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在如何确切定义某些等值类型的问题上,研究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以动态Π功能Π语用等值为例,是否可以定义和衡量“效果”尚不清楚,更不用说怎样来衡量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不清楚能否确定目标语文本受众,以便衡量译文对他们所产生的效果;同时也不清楚如何确定实际效果和作者意在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究竟在理论上需要区分多少种不同的等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