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
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5月第24卷第13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的研究进展杨孙强(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防城港538000)疫抑制调节性T 细胞发挥作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反应性T 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其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从而增加调节性T 细胞的数量,使其更好地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还有研究[8]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经其诱导后生成的胰岛样细胞都没有与抑制排斥相关的细胞表面的标记物,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之前、之后都属于低免疫原性细胞,将其注入人体内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治疗副作用较小,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
3.3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不断进展,患者可出现相关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和心脏疾病等。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均有治疗作用。
有研究[9]证实,经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提高紧密连接蛋白、降低视网膜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减少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从而保护视网膜,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
另有研究[10]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位于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时,可以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缓解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使肾脏间质的纤维化程度得到有效改善;还能提高肾脏的自噬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肾脏保护功能,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程。
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可出现下肢组织破坏,一般治疗效果欠佳。
采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干细胞在局部释放细胞因子,有效促进血管的分化、再生和形成,待毛细血管生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可很好地改善患肢血液供应,逐渐缓解下肢缺血症状[11]。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除可以降低血糖外,还可以增加左心室的摄血分数,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从而提高心脏收缩功能,降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
目前虽然对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比较大,但对其尚无非常完善的分离、培养方案,培养成功率比较低,仍需长期、大量的研究支持。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常见并发症和意外的处理预案一、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手术的彻底失败,并造成患者的残疾,多数感染病例最终需要再次手术去除假体和骨水泥,严重患者甚至死亡,常被称为“灾难性的并发症”。
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的处理重在预防措施的使用,防止感染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及早的诊断与治疗。
1.临床表现人工关节感染的临床表现常是多样化的。
一些人工关节置换术早期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与一般化脓性感染一样,急性炎症的体征明显,术后体温持续性增高,患肢疼痛,尤其被动活动关节时疼痛更剧,有些人工髋关节感染后可能只有关节疼痛而持续数月或数年。
少数病人可出现皮肤瘘管或局部有分泌物排出。
早期急性感染的症状多出现于术后3, 4周内。
晚期血源性人工关节感染常发生在成功的人工关节术后数月至数年。
常见的感染源可来自齿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
病人可出现数天感染症状,而后发生晚期人工关节感染。
晚期深部感染其临床表现特殊,一般局部急性炎症不明显,常无红、肿、热等表现,体温和白细胞可以不高,但血沉较高,一般可达40〜500mm/h,甚至100mm/h。
人工关节慢性感染属低毒性细菌感染。
一般患者由术后开始即出现关节疼痛。
常有休息时或夜间疼痛。
有时术后早期有伤口愈合不良,浅层感染或术后伤口引流管换除较晚的历史。
病人无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
有时血沉增快。
影像学检査:人工关节早期急性感染X 线片除可见软组织肿胀外,无其他特殊表现。
在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出现局灶性骨溶解缺损并迅速发展扩大,在假体柄周围骨有明显骨膜反应,应高度怀疑有感染存在。
2.实验室检查对长期疼痛或松动的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应行血沉及C反应蛋白检验。
当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髙,而临床表现疑有感染者,应行关节穿刺抽液进行细菌学检查。
穿刺液行常规检查,革兰染色及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
应抽取三个标本,如三者均为阴性则可除外感染。
如三者均为阳性则可确定有感染存在。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研究进展
饶毅;陈跃平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5(24)4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髋部各种疾患所带来的疼痛和重建髋关节功能。
但由于术后感染、骨质疏松、骨吸收等各种原因造成髋臼松动或股骨柄松动,甚至假体断裂,已成为关节外科最具挑战性的临床问题。
现将造成假体松动相关因素的研究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近10年的文献显示,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不低,而在并发症中,假体松动一直以来都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重要并发症之一。
【总页数】3页(P454-456)
【作者】饶毅;陈跃平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4
【相关文献】
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分析及围术期护理干预
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分析及治疗
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分析及翻修术的护
理4.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的研究进展5.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分析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以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5月—2014年1月诊治由于THA术后假体松动而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19例,探讨THA术后假体松动的诊断、原因和翻修注意事项。
结果假体取出后19例中15例关节内出现灰黑色颗粒样物质。
19例经全髋关节翻修术后18例疼痛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1例翻修术后1周出现脱位,经制动6周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1岁-85岁。
THA手术原因:股骨头坏死5例,股骨颈骨折9例,转子间骨折3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类风湿1例。
置换关节类型:骨水泥型9例,生物型8例,混合型2例(骨水泥臼生物柄1例、生物臼骨水泥柄1例);假体松动出现时间为THA术后1-4年,假体柄松动10例,假体柄断裂1例,假体臼松动8例。
患者均出现髋部或大腿疼痛。
X线片显示11例髋臼假体角度欠佳,8例股骨假体内翻,假体周围均出现透亮带或虫蚀空洞样改变,ECT骨显像无感染迹象。
19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
1.2手术方法采取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侧卧体位。
从原手术切口进入,试探性取出松动的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
必要时可以劈开股骨上段,切忌暴力拔出,以免进一步破坏股骨及髋臼残留的骨质。
假体或其周围连带的骨水泥取出后,彻底清理髓腔和髋臼内残留骨水泥、纤维界膜和肉芽组织等,冲洗干净。
重新扩髓和磨锉髋臼,根据骨质残留的情况置入不同类型的翻修假体,必要时植骨处理。
2结果假体取出后19例中15例关节内出现灰黑色颗粒样物质。
3例骨水泥型髋臼假体中,骨水泥与骨质间形成2-5 mm的界膜,2例骨水泥碎裂,13例髋臼假体内壁磨损严重(1-11 mm)。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影像学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影像学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疗效的确切性及可预期性,使更多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乐于接受。
人工关节长期使用最终导致的无菌性松动是THA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放射学检查,观察分析假体松动的表现与过程,对人工关节松动的及时临床处理及预防均非常重要。
一、髋关节放射学观察分区1、Gruen的股骨分区及Delee&Charnley的髋臼分区:为方便对THA术后假体松动放射X 线观察分析,一般采用Gruen的股骨分区及Delee&Charnley的髋臼分区,以此来判定假体的移位及放射学上透亮带的范围和程度。
Gruen等[1]经研究将近端股骨分为7个区,内侧与外侧各3个区,柄尖端1个区(图1)。
Delee和Charnley[2]将髋臼分为三个区。
以股骨头中心点为中心,作水平和垂直线,即将髋臼分为上(Ⅰ)、内(Ⅱ)及下(Ⅲ)三个分区(图2)。
2、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Nunn等[4]提出了髋臼迁移的测量方法。
在骨盆正位片上经每侧骨盆的泪珠连线向髋臼的中心点画一垂直线,测量其距离,为垂直移位。
泪点到此线的垂直距离为髋臼的水平移位(图3)。
用此方法的前提是:股骨头与髋臼匹配较好,股骨头在X 线片上呈圆形,不考虑聚乙烯磨损。
因为X线片的标准度、骨盆的倾斜等影响因素,此方法的误差约为3mm,所以把髋臼的迁移标准定为5mm。
图1 Gruen分区图2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图3 垂直及水平距离3、外展角:在骨盆正位上通过两侧泪滴最低点,做连线为水平线,髋臼杯开口上下缘连线与水平线所形成的锐角即为髋臼杯外展角。
经研究表明髋臼杯外展角为45-55°时对对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来说是最合适,在此范围内髋臼杯对股骨头的覆盖较好与股骨头的表面接触较多,因此应力分布均匀,关节稳定。
如大于55°人工股骨头易向后上方脱位4、前倾角:(1)在髋关节正位片检测:在正位片上髋臼开口投照后应是椭圆的(前倾角为0°时是一直线)在椭圆长轴(D)的1/5处标记M点。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探析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股骨假体出现假体松动的原因,以提高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09月~2017年09月医院收住入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结果5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0~48个月,平均23个月。
所有患者均于髋关节置换术后3年2个月~11年7个月出现假体松动:假体取出后43例关节内出现灰黑色颗粒样物质,并且骨床与骨水泥间形成界膜组织;2例骨水泥碎裂,19例髋臼假体内壁磨损严重;3例假体柄轻易用手取出。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无菌性假体松动的原因与手术技术操作、假体的选择、患者自身原因有关。
人工关节磨损产生微小颗粒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彻底清除骨水泥、界膜是出现假体松动后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关键。
标签: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假体松动;治疗措施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多种类型关节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患者接受此类外科手术[1]。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在短期内重建髋关节功能,有效缓解髋部各种疾患带来的疼痛,已经成为成熟的外科手术。
目前,多数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老年人群中,而术后出现假体松动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2],无菌性假体松动主要是由于人工周围关节组织在一些不可抵抗的因素下导致的,如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金属和骨接合物的磨损产物时产生的机械应力和生物反应[3]。
谭维琴等[4]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0年假体的松动率在10%左右,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下,翻修率也相应上升。
另外,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远期疗效还与患者年龄有关。
戴尅戎[5]指出,<55岁的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假体的10年留存率仅为80%左右;而在<40岁的患者中,假体的10年失败率为30%~56%。
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防治进展髋关节置换术是严重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治疗手段,它能有效地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但术后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 如脱位与半脱位、假体松动下沉、感染、骨折、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肢体不等长、假体术后损坏、血管神经损伤等,现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1 脱位与半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上都带来了痛苦。
主要原因有[1]:①人工股骨头直径过小应力过于集中,脱位发生率增高。
使用小股骨头(22 mm)可使脱位发生率明显增高,使用限制性衬垫则降低。
目前一般使用股骨头直径为28 mm,髋臼直径≤54 mm。
②有效股骨颈长度过短。
如果髋臼假体植入位置太高或太偏内侧或选择股骨颈假体太短,股骨柄假体置入在内翻位,股骨近端骨组织去除过多,会引起股骨颈长度过短,从而导致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减低,关节容易脱位。
③股骨假体颈部与髋臼缘的撞击。
髋臼假体置入后,必须彻底清除髋关节周围骨赘或溢出的骨水泥,否则这些硬物在髋关节活动时会起到杠杆作用,极易造成关节脱位。
④关节周围软组织松弛或松解过度。
髋关节不能维持正常的张力,可能是导致关节脱位的重要原因。
⑤术后护理不当或康复失控[2]。
过屈、过度外旋、内收等极易脱位。
为避免术后脱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4]: ①术中保持正确的前倾角,前倾角过大或过小均易发生脱位。
插入假体时,可在假体柄孔内插一斯氏针控制正确角度,防止击入时假体转动。
②适当扩大髓腔,不宜过大,同时假体座外侧紧贴大粗隆,增加抗扭转力矩,避免假体松动旋转而改变前倾角。
③髋臼帽置入角度要正确,站立时正常髋臼开口缘与地平面呈45°角,向前倾与矢状面成40°角。
人工髋臼帽的安装角度应力求在生理状态, 保证人工关节活动度大,且稳定。
髋臼帽前倾角度过大易发生前脱位,过小或后倾易发生后脱位。
④适度的软组织处理,软组织的切开切断不宜过多,否则关节周围松弛也易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