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建坝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13
饱受争议的怒江水电开发案例摘要:怒江在自由奔腾了千万年后将被大坝拦腰截断。
六库电站在流域综合规划及环评缺失、移民安置规划未审核、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于2007年初悄然移民并动工,而这只是“两库十三级”怒江大水电开发的第一步。
自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已经争论了 6 年有余,成了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
随着六库电站的动工,中国环保史上的最大交锋进入白炽化。
背景资料199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我国的能源现状,决定用合乎程序的办法对怒江进行开发」. 于是拨出资金,对怒江中下游云南境内的水电开发进行规划.怒江流域水电规划进行了近3 年时间,2003年7月基本完成。
但是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于是在建与慎建问题上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六库电站已于2007年初悄然移民并动工,但争论从未停止。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后因财政原因没有实施。
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9月建成。
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经西藏流入怒江栗僳族自治州境内,纵贯贡山、福贡、泸水等县流入保山市出境.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色邑达至中缅边界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资源之一。
同时,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具有的优势有:地质条件好、水能资源富集;搬迁人口少,移民人口从宽估算不到三峡电站移民人口的1/10 ;淹没土地少,沿江耕地较分散,河谷地带基本上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库淹没耕地58996亩,都是人地矛盾极其突出的地方;开发成本低,怒江洪峰流量较小,泄洪建筑和导流工程投资小;对外交通方便,流域干流两岸均有公路通过。
审查会让批复不得不延后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提出,2003年9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就要正式实施,要求大型电站规划必须专门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鉴于怒江水电开发的规模和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日期的临近,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因此不得不延后。
怒江水电开发的工程伦理问题案例: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议分析1.一个规划中的水电开发开发工程何以引发如此广泛的争论?这反映了工程实践的什么特点?答:水电开发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迁移、人文、自然环境保护、交通、经济等。
由于开发工程不可能兼顾所有方面的利益,需要在多方面的因素中进行取舍、平衡,综合出最佳方案。
最终的方案直接牵涉到人们的生活,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难以修复的影响,所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这个开发工程,反映了工程实践过程中人们的知识和技术总是不完备的特点。
任何工程都需要面对新的情境和问题,并因此包含着部分的无知和不确定性。
工程实践的本质也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过程。
同时,也反映了工程实践的主观性特点,人类在实施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意识到影响,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单纯性的为了经济的利益,忽略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2.这个争论反映了哪些工程伦理问题?如何理解水利工程开发中出现的这些伦理问题?答:这个争论反映了工程的技术伦理问题,利益伦理问题,责任伦理问题以及环境伦理问题等。
(1)首先,技术伦理问题,在水利工程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对水库的山体造成破坏,引发泥石流,塌方的工程施工问题。
(2)其次,利益伦理问题,水利工程开发一方面可以给当地经济带来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和GDP。
另一方面,会影响当地的文化利益,水库的兴建使当地失去了原生态的文化环境,同时,水库的兴建也影响了环境利益,不利于当地生态发展,可能导致鱼类或者其他动物灭绝。
(3)最后是工程的责任伦理和环境伦理问题,水利工程牵涉到范围广,从工程批复到工程实施,如果后面出了环境问题,工程问题,决策者必然要承担起决策的责任,所以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方面考证,避免决策失误。
环境伦理问题也是当地动植物,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
3.重大工程的实施应该如何处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答:重大工程的实施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平衡关系,包括如下方面:(1)做好全方面调研,在工程实施前,充分深入现场,对环境,当地居民,工程实地勘探,项目论证,进行仔细研究。
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怒江上应建坝吗?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目前,中国计划在刚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基本还保持着完整、原始的生态系统的怒江上修建13级阶梯水坝。
国家水坝大会呼吁并恳请中国云南的建坝决策者停止计划。
特别是怒江下游国家——缅甸和泰国的专家学者和当地原著民,更希望和中国学者及同饮一江水的各民族人民一起,保护“萨尔温江”这条原始河流。
不开发“保留最后一条生态河”有关专家反对怒江建坝的理由主要有:一、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已于今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信守对世界遗产的承诺。
二、怒江天然大峡谷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环境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本底数据,从而对照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
三、怒江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类区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怒江中下游所处的横断山区,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
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
五、怒江大峡谷干流电站将产生大量生态移民。
六、怒江州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依靠修建大型水电站脱贫。
开发“给怒江人民一条出路”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该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少数民族比重达%,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4个特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和纹面部落等原始社会痕迹;由于怒江%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范围,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5元,50%的农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
怒江建坝之争升级大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并行本报记者张可佳有关怒江上要不要建13座大坝的争论,3个多月来始终未停。
生态、水利、电力专家,还有当地政府以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都参与了这场讨论。
它几乎成为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否并行的一个标志性话题。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政府等纷纷召集各方面专家深入研讨和论证:怒江将如何实现大开发,怎样评价和利用云南省的自然资源,怎样才能实现云南及整个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去年8月12日至14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京主持召开《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
会议通过了怒江中下游两库13级梯级(松塔、丙中洛、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开发方案,全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
该《报告》由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交。
《报告》认为,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与另外12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6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2位。
怒江中下游河段开发的任务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供水、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
消息一经传出,很多专家明确反对。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东亚自然保护研究监测与培训中心主任李渤生和四川地质专家范晓都认为,在怒江建大坝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将使中国蒙受太多重大损失,也违背了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的承诺。
李渤生曾61次深入藏、川、滇考察,考察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世界很多著名峡谷和大河;范晓常年在西南的山川河流、森林、草甸作地质、生态考察。
李渤生指出:这里已被列为世界上最优先保护的生态区域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我们需要对这一特殊地区有全面、科学的了解,而不仅仅认为它是“可利用的水利资源”。
据介绍,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要下降0.4至0.7摄氏度。
我国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在北纬23度半、海拔4500米的高度应当是零下十几摄氏度,但现在青藏高原的白天很暖和。
怒江水电开发利大于弊笔名水博,著名水电专家,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水利问题研究、水利科普工作。
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接受水资源管理培训。
1990年起进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专职从事水电专业国际交流。
随着即将启动的怒江水电开发,怒江这个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月2日,一篇题为《怒江水电开发还得权衡利弊》文章的刊出,立即引起传媒的热炒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利弊之争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怒江水电开发归根结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更大的灾难还在等着我们”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的存在?为了阻止怒江水电开发,伪环保人士除了对我国水电开发的现实进行明目张胆的歪曲之外,还煞有介事地警告说:“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水体富营养化、滑坡与塌陷、下游断流、局地微气候循环中断、生态移民演变为生态难民,由此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我们不要陶醉在驯服了一条条奔腾的江河,大自然的惩罚随时都会要人类兑现。
”情况真的会如此可怕吗?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我们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
贵州的红枫湖水库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但是,从时间上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却非常明确。
因为,红枫湖水库是我国建国初期建设的水电站,建成后的前30年里红枫湖的水质都非常好,从未出现过任何富营养化的问题。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体养殖和污水排放逐渐增多,最近几年使得该水库的水体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
去年贵州省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治污措施,控制网箱养鱼,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目前,红枫湖的水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总之,红枫湖的水质在水库建成后30年不变,然后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由好变坏,最后,又随着污染治理由坏变好的过程非常明确地说明,水库水体的变坏,是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结果,与建设水库没有直接关系。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也很说明问题。
我国的新安江水库已经建成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污染排放控制得好,至今仍然是一库“有点甜”的矿泉水;而没有水库的淮河下游,却因为沿江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高考》文科版2008.469 ·哲理短句· 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热点九 怒江水电站开发之争顾开勇 黄复平 吴胜华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条大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于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三江并流”的世界罕见自然地理奇观。
因其独特典型的地貌和罕见的多样性人文资源与物种资源,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面对江水奔涌的怒江,水利学家叹息道:“这么多水白白流失,可以发多少电啊!”生物学家也叹息道:“千万要保护这自然的杰作,破坏了是要遭惩罚的。
”怒江大峡谷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以“世界第二大峡谷”闻名中外;怒江,在巍巍横断山的呵护下,成为中国最后两条原始生态河之一(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怒江地区还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资源库之一,拥有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类型。
然而这块天赐瑰宝却要被有关开发部门拦腰截断,兴建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的13级水电站。
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推荐梯级电站概况表电站名称装机容量(MW )多年平均发电量(亿kW ·h )坝高(m )单位千瓦投资(元/kW )单位电能投资(元/kW ·h )松塔420017817307468511101丙中洛160083.454.532710.628马吉4200189.730043930.97270 《高考》文科版2008.4 ·哲理短句·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鹿马登2000100.916545650.906福贡40019.8605733 1.158碧江150011871.439580.831亚碧罗180090.613333340.662泸水2400127.417536610.689六库1807.635.55238 1.24石头寨44022.9595273 1.103赛格100053.77936450.68岩桑树100052.08443540.837光坡60031.55847880.912合计213201029.6 环境、生态、地质专家纷纷质疑,位于地质板块交界的怒江大峡谷,地质和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怎经得住人类花费1000亿元的改造?为此,赞成派与反对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从工程伦理角度分析怒江水电开发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工程大国,正在向工程强国迈进。
近年来,工程伦理日益成为科技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实践证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纯粹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关涉道德、人文、生态和社会等诸多维度的问题,这使得工程师面临特别的义务或责任,工程伦理便是这种责任的批判性反思。
在此之前我们要理解工程伦理的意义,那么何为伦理?伦理指的是在社会共同体中任何人的关系,尤其是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
那么何为工程呢?从伦理的维度我们认为工程是指如何“正当的行事”。
因此工程伦理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怒江水电开发这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工程伦理角度上的分析。
在怒江开发项目上,各方人马各执一词,各种利益方相互博弈。
我们单从伦理关系上分析怒江开发项目至今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是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方式。
另一个主要原因则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处理方式造成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要求我们在工程之中,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在项目施工中,都应竭力避免对环境、生态及文化的永久性破坏; 避免对水电资源无限制地、过度地开采与使用,导致水电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
怒江地质条件好、水电能源富集; 搬迁人口少,河谷地带基本上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库淹没区都是人地矛盾极其突出的地方; 但怒江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未被大规模开发的河流之一,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遗产地,其潜在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怒江开发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主要为利益与成本的分配关系。
如何公平分配怒江水电开发项目建设的权利与义务、利益和风险。
具体来讲,怒江水电开发工程所带来的收益怎样分配,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
一般来说工程的利益和风险总是在工程的业主和工程承包人之间分配。
行政决策案例透视怒江水电工程决策过程中三方利益博弈民主怒江大坝以脱贫致富之名而筹建。
所谓脱贫,当地人民的利益理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整个决策过程是否科学民主,论证报告是否中立公正,一直以来遭人质疑。
当我们在讨论怒江大坝中环保和致富哪个为先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另一个民主决策问题。
只有决策过程充分民主,我们在上马建设工程的时候,才能在各种利益之间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怒江大坝工程决策中的三方利益博弈民主作为电力企业和政府,都希望从怒江大坝的建设当中获取利益,这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众的利益同样需要在这一浩大工程中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如何取舍,怎样博弈,谁来做主,这都在决策过程中成为了重要话题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时捷报道讲“兽道”也要讲“人道”。
这是云南大学生态与植物研究所所长党承林教授关于怒江大坝必须建设的著名表述。
他觉得,在重视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怒江大坝的建设正是基于此而行的。
去年以来,怒江大坝成为当地政府振兴经济的一把即将启用的“尚方宝剑”。
但是,有关于人民是否能得利也成为主建派和反对派交锋的重点。
清华大学教授李楯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就表示了他的不同看法。
“在水坝建设中,获利的首先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下,老百姓很难参与到这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去。
”电力要盈利2003年6月14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电力集团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云南怒江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昆明签订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全面启动怒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
华电云南总经理郭世明承认:“建水电站,受益最大的确实是在企业,但华电是国资委领导下的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代表的是国家。
”对此李楯担心:“没有一个工程大家会按成本价报,报批的数字本身含有相当大一部分利润。
所以只要某个工程国家批了,财政拨款了,他们就可以赚钱,根本不用考虑建好之后能不能有效运转、能不能盈利。
”事实上,在怒江这样水能丰富的地区,电站盈利似乎并不困难。
怒江规划建大坝引争议我们是否需要建更多水坝孙丹平■中国是世界上水坝最多的国家,共有86000座水坝,占世界的50%。
■今年以来,专家学者围绕在都江堰前建杨柳湖大坝和在怒江中下游进行13级梯级开发这两个项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003年10月25日,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62位科学、文化艺术、新闻、民间环保界人士联名呼吁:请保留最后的生态河———怒江。
这个呼吁缘于副会长郁钧剑的一段发言。
郁钧剑说:目前世界上保持原始生态的江河几乎没有了,在中国也只剩两条: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可是最近怒江流域也要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为此我们心里很不塌实。
在“呼吁”上签名的人有唐孝炎、王金南、牛文元、李皓、苏叔阳、张飚、张抗抗、徐刚、郁钧剑、关牧村、卢奇、李琦、甲丁、刘全和、刘全力、赵忠祥、宋英杰、田山川、邓佳、梁从诫、王灿发、郝冰、廖晓义、汪永晨等。
今年下半年以来,怒江的13级梯级水电开发规划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从环境文化促进会的“呼吁”就可见一斑。
■怒江规划建坝激起学术界激烈争论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西藏和云南,入缅甸后叫萨而温江,最后流入阿达曼海。
怒江流域处于三江并流地区,地貌十分复杂,地理比较封闭,生态系统保持得相对完整,在全世界都很有代表性。
今年7月,“三江并流”地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名录。
怒江中下游的水电开发规划曾有过几个方案,最后推荐的是13级梯级开发方案,装机容量2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一亿多。
8月13日有关部门曾牵头召集几大电力公司和相关部委,讨论怒江流域水能资源进行投资开发与建设的规划。
在这次会上,赞成开发的意见占主流,专家们列举了怒江开发可能带来的诸多有利影响。
9月3日,在北京举办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与会的大多数专家对怒江水电开发持反对意见,并从河流生态、地质地理、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动植物种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怒江的开发将弊大于利。
10月20日-2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社会学、生物、动物、经济、环保、景观等学科的12位专家和云南省各部门的官员,两种意见在会上再次交锋,而且甚为激烈。
怒江水电开发中的利益主体与利益需求分析作者:李娉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公共政策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
现阶段,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趋势日趋明显,且公民、社会组织以及非正式社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日益突出。
各利益相关方共同作用于怒江水电开发过程,包括政府、电力集团、当地居民、民间组织、新闻媒体,本文以怒江水电开发为主要线索,分析了怒江水电开发中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
关键词:利益主体利益需求怒江水电开发利益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之一就是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究其根源,公共政策即为利益关系的调整。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
而在实践中不同群体为各自的利益需求代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会有利益冲突,同时不同主体相互妥协,最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
怒江水电开发政策的出台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电力企业、民间环保组织、当地村民、新闻媒体,他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认知,从而采取不同的行为选择,共同作用于政策议题的构建。
一、利益主体分析怒江水电开发案例中涉及利益主体较多,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全国人大、相关学者、勘测设计院、地方政府、电力集团、当地居民、民间组织、媒体、国际组织,他们按照自身的利益需求自发结成五大网络,如下表所示,分别为,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
1.政策社群:中央政府(各部委)、全国人大。
国务院对于怒江开发与否的意见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怒江开发的关键行动者。
各部委在决策开始时存在很大的观点分歧,但之后通过“怒江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组这一共性平台,促进合作,提高了协同性。
行动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促进利益需求达成一致。
2.专业网络:相关学者。
由于怒江水电开发涉及较强的专业知识,相关学者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何大明为代表的反对建造大坝专家通过阻止或参与专家座谈会等形式,为反对造坝的民间组织提供理论支持。
阅读以下案例,请用环境伦理原则分析企业的伦理责任结合本章关于怒江水电开放的引导案例,思考并回答怒江水电开发中面临着哪些复杂的伦理问题或伦理困境?在面对以上伦理问题时,作为工程师,应如何进行伦理选择和伦理决策?答:1.面临的伦理问题或伦理困境:因伦理意识缺失或者对行为后果估计不足导致的问题,例如,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未考虑某些环节会对环境或者其他人群造成不良影响;因工程相关的各方利益冲突所造成的伦理困境,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尤其是投资方的利益诉求与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之间的冲突;工程共同体内部意见不合,或者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准则与规范等其他伦理原则之间不一致导致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责任追究问题,包括事后责任、事前责任和决策责任以及如何平衡自然的承受力,避免浪费自然资源,限制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的环境问题。
在怒江水电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反对方担心开发会对怒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2.工程师在处理伦理问题或伦理决策时,应首先遵守基本原则,其次是按照应对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
处理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工程与人的关系基本原则——秉持自主、不伤害人的自身安全;安全第一,是道德底线。
处理好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原则——尽量保证群体间的利益公正,防止因争夺利益而引发其他复杂的问题。
处理好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原则——怒江水电的开发,要遵从自然规律,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利益最大化。
基本思路是首先考虑是否合法、合规,在此基础上,要结合专业价值以及公众利益方面,进行一个综合的考虑。
作为工程师,在面对伦理选择和决策时,应该首先培养其伦理意识。
在此基础上,利用伦理原则、底线原则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化解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应针对怒江水电开发过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在遇到难以抉择的伦理问题时,需多方听取意见,并且要根据怒江水电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及时修正相关伦理准则和规范,逐步建立遵守工程伦理准则的相关保障制度。
关于怒江“争”坝的问题讨论:1、本案例体现了环境法的那些基本原则?答: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之中,所有环境保护法律规范都必须遵循和贯彻的调整并决定一切环境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所有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协调发展原则,也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事先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而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③环境责任原则,是指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在生产或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应当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④环境民主原则,是指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程序或者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有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
对于本案例首先就体现了环境法的协调发展原则,在怒江建坝工程的批复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在考虑给当地人脱贫致富的问题时也对该工程的环境影响也作了考虑,符合协调发展原则,另外在此过程中,一些民间环保组织采取了寻求签名、组织研讨方式反对怒江工程,后来该省民盟一位负责人又在政协会议上质询怒江工程,正是由于这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质疑和反对从而导致了怒江工程搁置延后,这体现了环境法的民主原则,即公民有权参与一切与环境有关的决策活动。
2、如果怒江开发规划最终通过审批并实施,你觉得是否违背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答:我认为有所违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怒江建坝工程,它能给当地人们带来经济效益,但根据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得出它对环境影响很小,这说明对于环境和经济的发展还不是协调的很好,即有所违背协调发展原则。
还有就是在该案例中未提到过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做出的相应的预防措施,即未考虑到环境法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浅谈怒江建坝的不可行性李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04、05年间,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是否可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
支持和反对双方各执一词,最终,中央驳回了怒江水利工程的规划,该工程被迫搁浅。
对于这个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我认为,不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是相对更合理的。
我个人反对在怒江上修建大坝。
首先,水坝的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然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因素。
虽然怒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生态“处女江”,但怒江身居横断山腹地,是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植物区系过渡交汇地带, 同时又是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的通道,由于相对高差大, 从低到高具有从热带到高山寒带的各种气候及其相应的垂直带谱,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其生态学价值巨大。
在这样海拔落差巨大、地势、气候多变的区域,每一个物种对河流的变化都非常敏感,生物链中的任何改变(大坝的改变是巨大的)都直接影响到众多物种的生存。
13级(或修改后的11级)梯级电站对于这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且难以逆转的。
多级大坝将把河流人为切断,阻断多种珍稀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活走廊(例如阻止了某些鱼类的洄游),很可能导致多个物种的灭绝。
同时,修建大坝将使原本湍急的河流的流速显著变缓,水体发生这样显著的变化将不可避免的影响沿岸的局部气候,进而影响河流沿岸的陆生生态系统。
这样的例子我们即使是在刚建成不久的三峡工程中也已经看到很多,例如中华鲟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同时还有很多种不及中华鲟知名的鱼类也已灭绝或濒危),以及近几年长江中游及中上游流域气候的莫名反常,这些都是大型水利工程的恶果,我们不能让它在怒江再重演一遍。
其次,怒江所在的横断山脉,由于其山地地形以及断层地貌,是一个地质活动活跃的区域,山地灾害频繁,常有滑坡、泥石流发生,甚至偶有地震。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改变地形地貌埋下隐患,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不仅工程的实际寿命达不到设计寿命,甚至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对于如此大型的工程,我们不得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