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最全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0.46 MB
- 文档页数:117
关于颈椎病的全面科普知识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致使脊髓神经受压导致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
颈椎是灵活性与负重最大的节段,患有颈椎病者初期表现为颈肩部疼痛,由于劳损导致肌筋膜炎,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反复发作影响健康。
颈椎病常见症状是颈肩部周围慢性疼痛,其余临床表现为颈肩臀部僵硬麻痹等,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颈椎病分辨率逐年升高,对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医疗负担。
需要正确认识颈椎病病因特征,通过有效的检查方法科学诊断,根据病情采取措施预防治疗颈椎病。
一、颈椎病病因症状1.颈椎病主要病因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等总称,由于颈椎长期劳损导致神经根受压出现临床综合征。
主要病因包括慢性劳损,颈椎病发病机制主要是颈椎机械力学平衡失调,静力平衡系统主要由颈椎关节等构成。
随着年龄增长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小关节增生硬化等结构退变导致颈椎静力平衡失调。
颈椎管内径对颈椎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主因,椎间盘退变演变系列颈椎病病理解剖改变。
慢性劳损是超过正常生理活动限度的活动,直接影响颈椎病发生治疗等,因其不同于明显外伤易被忽视,劳损原因包括不良睡眠体位。
1.颈椎病临床表现颈椎病临床表现症状与组织受累程序等有关,主要有上下肢无力,头晕恶心呕吐等。
颈椎病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为痛点封闭无显效,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主要是除颈椎外病变导致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脊髓损害,包括除脊髓肿瘤损伤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局部型颈椎病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改变。
颈型颈椎病是常见颈椎病,突出症状为颈肩部慢性疼痛,为患者造成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
由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改变,长期处于低头工作导致颈椎病慢性疼痛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颈椎病检查与诊断1.颈椎病的检查颈椎病检查方法包括试验检查与X线检查等,颈椎病物理检查方式有前屈旋颈试验,上肢后伸试验等。
压顶试验通过右手握拳轻扣出现肢体放射性痛麻说明有根性损害,双手叠放于头顶间向下压可诱发症状。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是临床医生指导诊断和治疗颈椎病的准则,
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般适用于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指南:
1. 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
的程度、部位和性质,以及有无神经损伤的征象,如肌力减退、感
觉异常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进行颈椎的体格检查,包括触摸颈椎、测量颈椎的活动度等。
2. 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X线、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颈椎病的诊断。
X线可以显示颈椎的骨结构,CT和MRI可以更加详细地观察颈椎的软组织结构和椎间盘的状况。
3.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颈椎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休息、生
活方式调整、理疗、药物疗法等。
理疗包括颈部牵拉、物理疗法、
康复运动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椎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
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的选择会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
因素。
5.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疼痛管理等,旨在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改善颈部功能、减轻疼痛和恢复生活能力。
总之,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颈椎病,同时也提醒患者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所以对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有效。
因此,患者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具体的建议。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有如下几种:1、风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风寒侵袭病史,局部以冷痛为主,遇寒冷刺激后加重,伴有手臂麻木发冷、全身酸楚、畏风恶寒等表现。
治宜温经活血,代表方为桂枝葛根汤;2、气滞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史或为伏案工作者,有固定疼痛点,颈部僵直活动不利,肩部有压痛。
治宜活血化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可出现上肢放射性麻痛、无力,头晕、呕吐等症状。
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济愈堂颈椎顺古安玉贴效果显著。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贴在发根处)
2.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第5、6、7节颈椎为中心贴上)
3.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
5.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一、定义: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
通过对颈椎病全程的分析与全面观察,已经表明本病主要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二、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概述(一)发病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在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条件下的退行性变,其他因素包括劳损、畸形、外伤与炎症等则可视为诱发因素或称为次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依据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及以后的发展,可将其发病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述。
1、早期椎间盘变性及椎节位移阶段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或脱出→刺激局部窦椎神经(出现颈部症状)→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和/或脊髓→后纵韧带和骨膜撕裂→韧带椎间盘间隙→局部创伤性反应及血肿形成。
2、后期----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阶段(1)骨刺的形成是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表明颈椎的退变已经达到难以逆转的阶段。
此期病理变化特点如下: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骨膜下血肿)→机化、钙化、骨化→形成骨赘(骨刺)两侧钩突、椎体后上缘→引起一系列继发改变(2)此期治疗原则是:①无症状者应注意预防各种可增加退变及诱发疾病的因素。
②有症状者则必须设法积极治疗、以使其停止进展及消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与刺激。
(3)外科手术仅仅可以切除骨刺以促使局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但不能彻底改变患节退变所造成的病理结果。
三、颈椎病的分型和诊疗程序(一)颈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1)临床特点: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
2)影像学改变:X线侧位片上颈椎曲度变直或轻度梯形变,MR成像显示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
3)除外其它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它非颈源性的颈、肩部疼痛。
2、治疗原则:1)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体位,避免长期曲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
2)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理疗、按摩、颈围外用、轻重量(1-1.5kg)的牵引疗法等均可使症状缓解。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的一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
好发于30~60岁的人群,近年来发病率高,且有明显低龄化趋势。
一、颈椎病的5大病因病理1、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组织出现退行性改变,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导致椎间关节不稳,不断发生病理性滑脱或轻微创伤,久之,会出现椎体边缘、关节面的骨质增生,以及钩椎关节增生。
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等临近组织受压,并引起相应症状。
2、颈椎急慢性劳损各种急性损伤,如扭挫、跌扑等,或者因长期从事低头工作、枕头与睡眠姿势不当、日常生活姿势不良、反复落枕等均可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颈椎深浅肌肉等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筋出槽骨错缝”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3、脊柱或全身生物力学失衡、颈椎及肩胛胸壁关节失稳引起的颈椎周围肌肉群失调,继发颈椎关节或者肌肉出现代偿而出现相应的症状4、风寒湿邪侵袭颈项部受风寒湿邪侵袭,经脉阻滞,肌肉筋挛、致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也可出现颈椎病的一系列症状或诱发颈椎病。
5、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经络不通或者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诸症。
二、5种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颈型颈椎病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1 早期可见颈项、肩背部的痉挛性疼痛,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同转动。
2 急性期后,常感到颈肩和上背部酸痛,不能持久伏案工作;可有头痛、后枕部疼痛和上肢无力;晨起后颈项部发硬、发紧、活动不灵,反复出现“落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1 疼痛主要发生于头、颈项、肩背、上肢和手部,可表现为钝痛、酸痛、灼痛或隐隐作痛,或过电样窜麻痛。
个别急性发作者疼痛剧烈,以致坐卧不安,日夜不眠。
咳嗽、打喷嚏、以及颈部疲劳和枕头高低不等均可使疼痛加重。
头颈部的活动或某种姿势和体位的改变,往往能加重或缓解疼痛,并可引起突然的窜痛。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近年来在颈椎病的研究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仍缺乏一种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合理的分类标准。
因此,在诊断、疗法选择和预后判定等方面也难以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
事实上,由于每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特点不同,其症状与体征当然差异较大。
反之,取两份颈椎退变及骨刺生长相似的X线片,再去追查患者的临床特点,亦可发现其临床表现相距甚大。
由此看来,要想全面地、正确地判定患者的病情,必须对其分类与分型加以研讨。
在临床上,对颈椎病分型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现就临床常用而容易掌握的分型方法介绍如下。
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或症候群特点来确定的一种分型法。
首先归纳患者的症状特点,看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邻近何种组织受累,再将此受累组织冠以“型”即谓之。
按上述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各种类型:I颈型——以颈部症状为主。
Ⅱ神经根型——主要累及颈脊神经根而出现上肢症状。
Ⅲ脊髓型——因脊髓受压而引起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IV椎动脉型——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全及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
V食道压迫型——以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
VI混合型具有前者两组以上症状者。
现将以上各型分述于下。
一、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以颈部症状为主。
1.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在颈椎退变开始,主要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继发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
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
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防御性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少数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过性上肢(或手部)症状,其范围与受累之椎节相一致。
当机体通过调整及代偿作用,并使颈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症状即消失。
因此,大多数病例多可自愈,或仅需采取一般性治疗措施即可。
2.临床特点①年龄:以青壮年为多。
个别也可在45岁后首次发病,后者大多属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