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李商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5
李商隐《晚晴》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
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
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创作背景】
李商隐自公元838年(开成三年)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
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晚晴唐代: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标签抒情、写景、夏天、登高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赏析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
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晚晴》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这首诗即是在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李商隐《晚晴》赏析李商隐《晚晴》赏析【作品介绍】《晚晴》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40首。
这首诗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原文】晚晴作者: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这首诗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古诗晚晴·深居俯夹城翻译赏析《晚晴·深居俯夹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前言】《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注释】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⑵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⑶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⑷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⑸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鉴赏】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Org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