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社会与新闻传播学的文化转向
- 格式:pdf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1
一、媒介社会化研究的两条路径和问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检索关键词“媒介化社会”,可以搜集到的相关论文达两百多篇。
其中,发表于2023年的《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一文已经被引用两百多次,在学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媒介化社会”在学界的研究热度。
但是这篇论文重点介绍的是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融合浪潮,媒介社会化只是作为媒介融合的一个结果被简单提及,并未对其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不过其中关于“媒介人”和“拟态环境”的理论阐释,开拓了媒介化社会研究的理论视野,成为许多后续研究的起点。
不过,学界早在2004年举行的“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上已经把“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作为论坛主题,积聚了一批颇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在李双龙、王婷婷对论坛所做的综述中可以看到,在“媒介社会化”这一主题之下,大会研讨的内容涉及到了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传播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12]这也显示了“媒介化社会”这一概念对新闻传播学研究问题的包容性和概括力。
国内对于媒介化社会的研究文章从2023年开始大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媒介融合的推进切实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体验。
有学者提出社会的媒介化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同步的,只不过“其突破性进展却是在电视普及之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使这一过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过一些研究者仍然习惯将媒介视为媒介化社会研究的中心,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即受众的媒介依赖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角色认知等。
有的则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如少数民族、“农民工”等)身上,从媒体的“赋权”功能分析社会媒介化所带来的权力格局变化。
[51有学者从舆论学的角度关注媒介化社会中的舆论表达特点,实际上是阐述网络自媒体的出现所带来舆论生成过程的变化。
这些研究大多以媒介建构社会的功能为出发点,遵循行政研究的路径,旨在通过研究媒介建构社会的特点,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新闻传播学专业优质课媒介与社会变革【正文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在社会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了解和研究媒介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学专业优质课的媒介与社会变革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为社会变革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通过报道新闻、呈现观点、传递信息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演变和转变。
例如,新闻报道可以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进而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网络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享信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社会的互动性和信息流通效率。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新闻传播学专业优质课如何在媒介与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
优质课程的设计应该教授学生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和应用能力。
学生应当了解媒介的特点、功能和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读媒介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的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选择、加工和传播新闻信息,了解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和公共议程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如何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
在网络媒体的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了解网络媒体对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网络媒体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创新。
此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优质课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媒介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挑战。
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践项目等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闻传播学专业优质课在媒介与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优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并学会应用媒介知识和技能来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摘要: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以下四大转型趋势:学科融合,大学需要优化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科技创新,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理解生态,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我们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
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
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
《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 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
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
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
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
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先说个案例。
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媒体传播的定义、现状以及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传播的定义与现状新媒体传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
包括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等。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还高度集成了内容创作、传播工具,以及互动交流等多种元素,为不同领域的信息传播带来全新的活力。
当前,全球新媒体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数十亿规模。
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新媒体的普及和利用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新媒体的普及和受众数量不断扩大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在中国,随着网络、智能手机覆盖率的逐年提高,网络用户规模和日均上网时长不断增加,新媒体的传播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二、新媒体传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不仅影响了信息传播的形式,更对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媒体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缩短了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距离和交流成本,使传统的文化形式得以转化、变革和创新,同时也方便了新文化的创作和传递,形成了一种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系统。
例如,在当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新兴的文学形式,并逐步获得了业界和大众的认可和认可。
网络小说《择天记》、《凡人修仙传》等已经成为了青少年和年轻人阅读的重要来源,带动了网络文学行业的快速崛起。
而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也成为了青春文化的代表,通过自由、开放的方式传递了新生代的观点、情感和价值观。
除了文学、娱乐等领域,新媒体还在社会公益、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既能够让文物得以永久保存,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让更多人理解和认识。
三、新媒体传播对社会观念的转变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和使用,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
例如,日益普及的网络购物,让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物质化和便捷化。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学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技术、理念和社会现象不断涌现,推动着传播学的前沿探索和创新。
那么,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究竟是什么呢?一、社交媒体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愈发显著。
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各种文化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用户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见解和创作,使得小众文化和地方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机会。
比如,一些原本只在特定地区流行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兴趣。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形成了多向的交流和共创。
用户可以对传播的文化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和二次创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用户对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演变。
然而,社交媒体在文化传播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信息的过载和碎片化可能导致优质文化内容被淹没,虚假和误导性的文化信息也可能迅速传播,影响公众对文化的正确认知。
因此,如何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有效地筛选和传播优质文化内容,以及如何规范文化传播的秩序,成为了当前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可能性。
通过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和在现实场景中叠加虚拟元素,这些技术能够让用户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
例如,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利用 VR 技术可以重现古代的城市风貌、战争场景等,让用户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AR 技术则可以在博物馆、古迹等场所,为游客提供额外的信息和互动体验,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
此外,这些技术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创作者可以利用 VR 和 AR 技术开发新颖的文化产品,如虚拟艺术展览、互动游戏等,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文化体验中来。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标题: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新闻传播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现状:1.1 传统媒体仍然占主导地位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在新闻传播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2 新兴媒体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1.3 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直播等形式,让信息传递更加生动和直观。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移动化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将更加倾向于移动端,新闻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2.2 个性化定制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相关新闻内容,提高用户体验。
2.3 多媒体融合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媒体融合,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提升传播效果。
三、技术驱动3.1 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将在新闻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智能推荐算法、自动写稿等技术将逐渐成熟。
3.2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为新闻传播带来全新的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
3.3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将为新闻传播提供更加安全、透明的信息传递方式,有效防止假新闻的传播。
四、社交化传播4.1 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新闻、评论新闻,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网络。
4.2 用户参与度提高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度,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4.3 互动传播方式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互动性,通过直播、互动访谈等形式,增加用户与新闻事件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新闻学中的新闻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联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新闻学作为研究新闻传播的学科,旨在探究新闻如何在社会中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并分析新闻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通过研究新闻传播的角度,探讨新闻学中的新闻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联。
一、新闻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影响新闻传播是信息在社会中流动的过程,而社会文化变迁则是社会发展演变的结果。
二者之间既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又有相互依存的联系。
首先,新闻传播对社会文化变迁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
新闻报道的主题、角度、风格等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从而对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其次,社会文化变迁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形态与内容。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使得新闻传播在形式、内容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更新。
社会文化的转变会引起新闻需求的变化,从而推动媒体不断改进报道方式,提供更广泛、多样化的新闻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传播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推动作用新闻传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传递信息、引导公众舆论等方式,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首先,新闻传播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传播。
在信息时代,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责任,还具备了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
新闻媒体能够及时报道社会动态、传递关键信息,使得社会中的知识和观念能够快速传递,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其次,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报道影响社会舆论和公共意见的形成。
新闻的报道角度和立场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和态度。
当媒体持续报道某一社会议题时,受众的关注度会提高,公众意见也会逐渐形成并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变迁。
三、社会文化变迁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与挑战社会文化变迁对新闻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不仅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需求,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文化传播发展的视觉化转向媒介文化的传播发展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媒介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
视觉化转向成为了近年来媒介文化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视觉化转向对媒介文化传播的影响、原因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视觉化转向给媒介文化传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在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相比传统的文字和语言,图像、视频等视觉化媒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越来越多的媒介文化传播开始向视觉化转向,以迎合观众的需求和习惯。
在这种趋势下,一些新兴的平台和应用也不断涌现,比如短视频、直播等,这些都是视觉化转向带来的产物。
视觉化转向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使得视觉化传播成为可能。
随着数字相机、高清视频等设备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创作和分享自己的图片和视频。
是人们的媒介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简洁直观的方式获取信息,比如通过图片、视频等。
媒介文化传播不得不向视觉化转向,以适应这一变化。
未来,视觉化转向仍然会是媒介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成熟,视觉化传播的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多样。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传统媒介加入更多的互动元素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视觉化内容的创作和推荐也会更加智能化,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
视觉化转向将不仅是一种媒介文化传播的趋势,更是媒介文化传播未来发展的方向。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一、概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现代传媒已渗透到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两者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传媒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强大的影响力,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现代传媒的多样性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各种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
这些媒介不仅传递新闻、知识、娱乐等内容,还通过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塑造着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现代传媒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推广文化等方式,现代传媒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领域,现代传媒通过广告、营销等手段促进了商品流通和消费增长;在社会领域,现代传媒则通过舆论监督、公益宣传等方式提升了社会公正和文明程度。
现代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现代传媒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记录、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成果,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现代传媒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可能性。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与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 现代传媒的定义与特点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传媒作为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其定义与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广义上指的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各种媒介,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以及互联网、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型媒介。
这些媒介形式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网络,成为连接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重要桥梁。
现代传媒具有高效性。
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现代传媒能够迅速、广泛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趋势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学在文化传播领域正经历着一系列深刻而显著的变革。
了解这些前沿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迅速崛起,并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平台具有强大的用户互动性和内容分享功能,使得文化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和广泛的范围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发布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参与。
例如,一些传统文化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精彩展示,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兴趣。
其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文化传播带来全新体验。
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往往局限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二维形式,而 VR 和 AR 技术则打破了这种限制,为受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比如,在博物馆中,观众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或者通过 AR 技术,让古老的文物在手机屏幕上“活”起来,呈现出更多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这种全新的体验方式不仅增加了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使得文化信息能够更加深刻地印刻在受众的心中。
其三,短视频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宠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短视频以其简短、精炼、生动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的需求。
一段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美食文化到民俗风情,从艺术创作到科技创新,短视频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的文化内容。
而且,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门槛相对较低,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内容。
其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更加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学需要更加关注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交流。